大班主题活动:制作木筏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3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一幼儿院的自然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日常活动中,我们经常能够听到孩子们谈论:“在大树下好凉快呀!”“我吃过柿子,我们在中班还打过柿子哩!”大班的秋天,我预设了主题活动“我和大树做游戏”。虽然是教师预设的活动,但在主题活动开展的初期,我深入孩子们中间,充分尊重孩子们的兴趣点,认真倾听他们最想和大树玩什么。
  孩子们说出了制作木筏、制作拐杖、树叶拼图、树叶粘贴画、树枝拼画、和大树合影、制作树叶面具和拔根儿等八项活动。我发现,这些游戏大都取材于大树秋季掉落的枝叶,可见孩子们已经有了秋季植物变化的前期经验。
  ◆ 我想和大树做游戏
  让我意外的是,扬扬提出了“制作木筏”这一不太常见的活动。我问扬扬:“你见过木筏?”扬扬点点头:“对,我和妈妈去漂流的时候坐过。”结果,很多孩子听到漂流,都很感兴趣。
  当我们通过投票选举来确定哪个活动先进行时,“制作木筏”以最多票数当选。说实话,我当时还真有点担心。于是,请孩子们周末回家查一查木筏的资料,比如木筏是什么样子的、怎么制作,增加对木筏的基本认识。
  ◆ 大树撒下的玩具
  秋季天气多变,一场大风过后,操场上出现了很多被大风吹落的小树枝,引起了孩子们的极大兴趣。磊磊惊呼:“翟老师!这些树枝可以做木筏呀!”月月说:“对!得捡直一些的!这样好摆成排。”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捡了很多树枝。我把孩子们收集的树枝一端戳在地上,结果露出的另外一端参差不齐。我叹息道:“哎!这怎么做呀?”一阵沉默后,小小突然灵机一动:“可以把它们弄成一样长的!”“怎么弄?”我追问。“用锯子锯。”航航出主意。“我们有木工房!”“對!去木工房呀!”其他孩子附和起来。
  ◆ 木工房来支持
  来到木工房,我提示孩子们:“怎样能让树枝一样长?每个小朋友都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只要能让树枝一样长就可以。”淳淳把捡来的树枝固定在台钳上,用锯子锯了一截20厘米左右的树枝,又用这一截树枝作为参考标准,用它来比较和确定下一截树枝应有的长短。晨晨拿来铅笔和尺子,在剩下的树枝上做起了标记。有的锯比较大,两侧都有把手,秦秦拿起这样的锯,对茂茂说:“咱俩合作吧,你先拉,我再拉。”说着两人合作锯起了树枝。
  ◆ 新问题来了
  材料都准备好了,用什么来连接呢?我又把问题抛给了孩子们。“可以用胶条!”沫沫说。“还可以用绳子!”磊磊说。于是,我请孩子们周末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搜集连接木筏的材料,下周一带到班上。孩子们带来了胶条、双面胶、万能胶,麻绳、尼龙扎带、皮筋等等连接材料。很多孩子还和爸爸妈妈一起在家试着制作木筏,并带到了班上。这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已经尝试制作木筏的小朋友有很多经验想要分享。
  于是,我召集几个制作过木筏的小朋友,请他们分享经验,并为他们提供了记录表作为引导。他们几个针对木筏的连接材料、连接方式、容易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分别进行了分享。
  细心的荣荣发现:小小和月月制作的木筏,底部有两根垂直于木筏表面树枝的横杆,而其他小朋友的却没有。荣荣对其他小朋友的木筏提出了质疑:“小小和月月的木筏更加稳固,你们的木筏会随着波浪上下晃。”“是这样吗?”我通过发问及时强化了荣荣的这一发现。孩子们都将信将疑。于是,我提议:“那咱们用水试一试吧!”孩子们纷纷表示同意,并很期待。
  孩子们找来了班上的大盆,放上半盆水,将几个木筏放进去。小禹说:“得制造点波浪,要不然看不出来。”边说边把手放进水里。好几个小朋友都想上前看个究竟,不知是谁碰了一下大盆,大盆晃了一下,水面泛起波澜。琨琨说:“快看!动了!”只见月月和小小合作制作的木筏只是在一个平面上发生摆动,而其他小朋友的木筏随着波浪一边翻上去,一边沉下来。结果显而易见,大家纷纷表示要去改进自己的木筏,进行加固。
  接着,孩子们自主选择材料,尝试连接,结果又发现了新问题。胶类的连接材料,对于粗糙的树枝不太适宜,很多小朋友的木筏变成了一捆树枝。
  捆扎类的连接材料也不好操作。淳淳最多只能将两根树枝固定成一个平面,看到荣荣对小芸说“你帮我扶着点”,两人合作,淳淳也去寻找合作伙伴了。虽然将树枝平行排列并捆扎,对于大班孩子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孩子们对探究连接越来越有兴趣。令人惊喜的是,在科学区中,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带来了各种连接材料,例如绳子、螺丝、螺母,甚至是合页,开始进行探究。孩子们对于自己发现、收集的材料有着浓厚的游戏兴趣,并且乐于与同伴分享。
  孩子们的探究还在继续,也许他们接下来的兴趣可能不再是制作木筏,而是连接不同物体。但是,只要是孩子们自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就是在主动学习;只要孩子们能在自主游戏中获得正面的情绪体验,那么经验、知识、能力的发展会自然发生,我们的支持就会有意义。■
其他文献
绘画是学前儿童十分喜爱的活动,他们愿意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想。大四班从入学开始,教师就带领班级幼儿采用绘画日记的方式记录自己的一日生活、心情或收获,家长用文字帮助幼儿记录绘画的内容及感受,教师观看记录后,也会给予一定的反馈。就这样,绘画真正地在儿童、家长、教师之间流动起来,教师以绘画为桥梁了解幼儿的状态和需求,有针对性地支持幼儿发展,与家长建立科学而紧密的沟通,家园携手共促幼儿发展。 
所谓儿童观,指的是人们对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具体来说,儿童观包括儿童的天性观、儿童的特质与能力观、儿童发展观、儿童地位与权益观、儿童差异观、儿童活动观等主要内容。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教师具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将直接决定他的教育行为,进而影响幼儿的发展。比方说,如果教师认为幼儿是有能力的,那他就会大胆地支持幼儿的探究行为,反之就会觉得:“他们能有什么发现,不够添乱的,还是听我的指挥比较好。”无疑,前者才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的目的就是生长除此以外别无目的。这一观点强调,教育要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生长。新课程呼唤充满生长力的数学课堂,即数学课堂不但要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而且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数学课堂应该是一个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和提高能力的过程,教师能否帮助学生实现这样一个生长的过程,是衡量一节课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那么,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生长的力
我所在的小班,自然角的主题是“我和小花一起长大”。我们请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了自己喜欢的植物,带到班里与同伴分享。因为是小班,幼儿不能用语言完整清晰地介绍自己的小花。我就积极与家长取得联系,发挥家长的教育资源作用,丰富幼儿对小花的了解。每天,我都和幼儿一起聊一些有关小花的话题。伊始,孩子们兴趣盎然。漸渐地,孩子们的分离焦虑程度逐渐减轻。小花已不再是其情感寄托,孩子逐渐失去了亲近小花的兴趣,自然角陷入
“一公里资源”解读  自2013年开始研究“生活实践”课程起,我园在“生活实践”课程中持续探索,从最初的理论构建到逐步开展课程实践。生活实践课程给予幼儿的是具有现场感、真实性、操作性的多元化课程内容,这些内容真正来源于幼儿的真实生活,又回到幼儿每一天的生活中去。  “一公里”顾名思义就是孩子们日常接触的地方。以幼儿园为圆心,一公里为半径,画一个圆,圆内的大千世界都是我们的教育资源。“一公里资源”主
现在,很多幼儿园乐于举办大型活动和集体外出活动,包括节日庆典、运动会、游园会、艺术节、升旗仪式、早操、集体出游、看演出、远足、采摘等。大型活动和集体外出活动的安全管理,难在活动人数众多,活动环境较为开放,活动内容较为复杂,需要幼兒园及教师关注的“安全点”太多,稍有疏忽便容易出现安全纰漏。特别是在有幼儿家长参与的活动中,家长和教师往往会认为对方更多关注孩子安全,不经意地降低自身的安全“敏感度”,导致
《指南》中指出,要珍视儿童游戏的独特价值。那么,游戏的独特价值体现在哪里呢?我认为,其中一点就是让孩子通过游戏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在玩中学会交往,习得规则。  案例中,3个孩子的表现都符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冬冬和林林的行为是出于对图书角规则的遵守,他们认为要有序地摆放、拿取图书。而小明的行为,则反映出他具有迁移生活经验的能力,他可能曾看過快递员送货或大人收快递的情景,所以想出了送快递游戏。那么,当
玩沙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同时,它作为一种低结构化游戏,对幼儿的认知发展、动作技能和社会性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保证充足的玩沙游戏时间,抓住幼儿玩沙的时间线索,有利于提升幼儿的玩沙游戏水平,获得有益的游戏经验。本文以华东师范大学毕晓芬对幼儿园玩沙游戏环境创设与幼儿行为的研究为基础(给每一个年龄阶段的幼儿63分钟的自由游戏时间,观察在此过程中,随着游戏时间的推移,幼儿玩沙游戏行为的变化),对大
【摘 要】学校教育目标需要靠课程实现。为培养新时代好少年,学校近几年开始实施以“初 心课程” “润心课程” “慧心课程”“强心课程”四大课程为支撑的“育心”德育课程体系,系统的 校本教材,创意的主题活动,让抽象的说教变成一节节入情入心德育课堂。教育引导学生在榜样 的感召下培养深厚的家国情怀,在科学的指导下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在丰富的文化活动中积累 涵养,在实践中追求真正的行知合一。  【關键词】德
剧情一 两个人的基地游戏  3月8日 计划时间  康康:“老师,我今天和乔乔去积木区搭基地。”乔乔:“是的,我們一起去搭基地。”教师:“我很好奇,你们的基地是什么样子的?”康康:“基地有很多人,有吃饭和训练的地方,就像我爸爸住的基地一样。”乔乔:“基地里还有睡觉的地方。”教师:“你们需要用到什么材料?”康康:“单元积木、圆柱积木、长条积木。”乔乔:“还有汽车、小人儿。”教师:“你们有分工吗?”康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