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导 引人入胜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wi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凡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重导语的设计。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这一重要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设计出引人入胜的导语,把握好课堂教学的第一关呢?
  下面我就简单谈一下我的几点做法:
  一.设置悬念来激发学习兴趣
  赞科夫说:“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悬念”是思维的“导火线”,充满悬念的导语,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思维跨度,搭设学生思维向更宽广的境界飞跃。所以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设置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祝福》的导语,我是这样设计的:在人们欢声笑语地忙着贴春联、备年货、穿新衣、迎新年时,却迎面走来了一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神色悲哀、白发蓬松、目光呆滞的女人。她,就是祥林嫂。大家想不想知道她为什么如此落魄?好,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著名小说——《祝福》。
  这样导入,就用鲜明的对比,给学生设置了悬念,从而激起学生对祥林嫂的关注,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讲故事导入来增添课堂情趣
  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是课堂教学引发学生兴趣,诱发美感的重要保障。学生在上课前的几分钟内,注意力并不是最集中的,导语作为过渡,可先宕开一笔,采用“曲径通幽”的方式,用学生喜欢的形式——讲故事,创设出和谐有序的课堂氛围,使师生之间的知识传递融入和谐的情感交流之中,同时又能把课内外知识紧密结合,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收到“一石二鸟”之效。
  如教《拿来主义》时,我设计这样的导语:“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他访问法国时,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成功,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这时学生就想知道“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于是我便乘机导入课文。
  三.以生活为切入点引起学生共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求自己关注社会外,还要求学生关注生活。教师要善于诱导,让学生进入作者心灵,产生情感共鸣,达到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主动体验课文。例如我执教《项脊轩志》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生活中,我们也许有过这样的体验:家人相聚,其情悠悠,其乐融融。可是,当这份欢乐、这份热闹离去,当你的周围不再有一点儿人声,这时你会想起那些深爱着你,也被你深爱着的却已经永远离去的人,他们会使你的眼睛流泪,你的心滴血。常人如此,内心情感异常丰富的作家更是体会颇深。明代作家归有光在寂寞凄凉的时光里回忆起家中诸多往事,然而物是人非,于是写下了“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的佳作——《项脊轩志》。“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缓慢而又包含感情的导语结束后,教室中异常寂静,这种情感渗透到教学中,于是学生都沉浸到这种寂寞凄凉的氛围中。
  四.以多种艺术形式导入拓展学生视野
  在导语中,我们可以采用琴棋书画、戏剧文学、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来使学生走进课文,体会感情,感受意境,同时也用另一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如利用音乐长于文字的优势,我执教《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时,先为学生播放歌曲《沁园春·长沙》,那汹涌澎湃、慷慨激昂的音乐曲调,高亢嘹亮的声音,将毛泽东那种屹立在中国大地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搏击长空的雄心壮志,泼洒得淋漓尽致,深深地感染了学生,激发了学生渴望走进本词,领略伟人胸怀的强烈的情感。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只有精心设“导”,才能大大地提高课堂效率,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从而最终成功地完成教学。
  
  宋栋栋,教师,现居山东禹城。
其他文献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一种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师生关系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道德等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与体现,也是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的基础。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认为教师是勤劳的教书匠,学生是忠实的“听众”。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
荐稿理由:语文教学有着它理应承担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以及生命智慧开发的“天职”,让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生命教育密切结合起来,让生命教育诗意地栖居于语文课堂,是语文教育自觉承担的神圣职责,也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生态语文课堂的重要举措。语文课堂就是要划动承载“理性内核”的船桨,以真情呼唤真情,以行动引领行动,以心灵感召心灵,激起层层“正效应”的涟漪,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启迪,精神得到唤醒,潜能得到显发,心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曲诗词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感情真挚、动人心弦的篇章,以景写情、情景相生是古典诗词的重要艺术特色之一,下面仅就送别诗作点简单的论述。  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就是以天地愁惨之状,衬托出壮士赴死如归的诀别之情的。白居易《琵琶行》一荆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句中萧瑟的秋景,是用来增添离别哀愁的。李商隐《无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见无力百花
琴又称瑶琴、玉琴、古琴、七弦琴。相传伏羲氏伐桐创瑶琴,起初为五弦,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后来周文王加上了代表“天、地”的两根弦,形成了现在的七弦琴。琴由于“平和雅正、至纯至清”而成为文人们钟情的对象,“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中国文人非常重视全面的艺术修养,“琴棋书剑”或者“琴棋书画”,“琴”始终列为首位。人们平常说的“琴”,不仅是针对艺术修养,还往往被提升到人的道德、文化修养层次。琴
湖北省沙洋中学是一所省级示范高中,办学历史悠久,其前身是“湖北省立第二中学”,建于1938年。近几年来,学校励志笃行,以人为本,坚持成人与成才并重,校风纯朴,学风纯正,蜚声荆楚。不仅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学子,而且高考成绩连续十二年荣获“荆门市教学先进单位”,成为家长和学子热切向往的理想学校。不久前,本文作者就学校管理方面对罗家忠校长进行了专访。  金:罗校长,您好!一直以来,沙洋中学就以校风纯朴,
偶然读到周国平的一篇文章《上帝眼中无残疾——在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周国平散文书系《安静》),上面有一段话说得好:  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许多预料不到的灾祸,这些灾祸落在谁的头上完全是偶然的,是个人不能选择也不能抗拒的。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始终是候选人,谁也不能排除明天灾祸落到自己头上的可能性。  这段话很见理,很透。虽然表面上很宿命,可细想却道出了生活和生命的真相。灾难是不是可预料的?这话
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平台,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碰撞、交融、分享。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都充满着活力和智慧。在这样的一个平台上,教师会经常遇上意想不到的学生的质疑声。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教学机智,因势利导,真正做到以疑促读。以疑促思,以疑促辩,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片断(一):    在2009级小学教育理科班教学《金岳霖先生》这篇文章
溪水乃自然之物,本无贤愚之辨。可柳宗元在《愚溪诗序》中却谓潇水之上的一条小溪为“愚溪”,不免出人意表。可就是这个有悖于常理的“愚”字却饱含作者的无限辛酸。  诗序开篇就围绕溪被命名为“愚”的原因展开。先介绍了溪之“名莫能定”而作者“以愚触罪”并“爱是溪,得其尤绝者家焉”所以“更之为愚溪”。那么作者为何愚就触罪呢?溪“名莫能定”就应该以“愚”命名吗?这后面到底有什么故事呢?我们只有往下读文了。  接
《诗经》收入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它们都得名于音乐,分为十五国风(160篇)、二雅(105篇)、三颂(40篇)三大部分。“风”的意义就是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雅”是正的意思,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颂”是用于祖宗祭祀的乐歌。  《诗经》中出现了大量的动物意象,这些动物所包含的意蕴已经远远超过这些动物本身,对研究《诗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因为有一些在
阅读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高效意会”和“有效言传”能力。这里所说的“高效意会”,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悟性”。所谓“意会”,就是要“据言得意”。“悟”,是阅读中的心理现象。而这种阅读中的心理现象,常诉诸于对言语的感悟能力。从这一意义上说,阅读,就是“意会”和“言传”的和谐统一。    一、整体感知是“悟性”培养的“源头”    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是阅读的基本要求。所谓“整体把握”,即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