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离不开互联网语境,互联网能够从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和教育平台方面给思政教育带来便利,但也给教育工作者、高校学生和监管者带来挑战。对此,我们应该认清现状,找到克服困境的方法,从而提高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实用性、有效性。
【关键词】:互联网视角 思政教育 高校学生 对策研究
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应关注互联网语境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诞生和发展,人们的学习途径、生活方式和工作模式都深受影响。传统行业唯有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网络平台,逐渐形成“互联网+”发展模式,才能不断适应社会新需求。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如何同互联网结合,更好的帮助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使命。现如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不断进行快速发展,“互联网+教育”,即互联网科技和教育行业互相结合所形成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在互联网语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平台等方面的变革。
(一)改良教育方式
在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中,教育工作者通常采用“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面对面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旨在通过言传身教,让高校学生接受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威严和感化,这种教育方式忽视了高校学生作为教育受众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提高。即使能够单独交流,受教师学生之间关系的影响,也会带来很多的不便。与之不同的是,互联网语境下的教育方式改变了传统面对面和单向格局,转换为教育工作者--互联网--高校学生的方式,高校学生在互联网媒介的缓冲下能够个性化、自主性接受教育,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同时,互联网的交互性也有利于增强高校学生的开放意识、独立精神、自主意识。
(二)丰富教育内容
互联网信息的丰富性、共享性极大地丰富了思政教育工作的教育资源。一般来讲高校学生入校必须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及“中国近代史纲要”这四门必修课。这四门必修课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基础课程,但并非全部。在互联网视角下的高校思政教育,还可以融入最新的思政教育理论,结合实际案例,用鲜活的案例教育高校学生,以案说德,以案说法。
(三)拓展教育平台
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教育工作者往往会受制于课堂、讲台、黑板和粉笔。在这种环境下,高校学生学习兴趣会受到限制,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也是大大折扣。随着多媒体和电子产品等互联网媒介的多元化,融合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的信息技术,高校学生接受教育不再受制于时空,教育环境更加开放,自由学习和自主学习成为可能。同时,互联网的普及性将学校、家庭、社会、个人联系在了一起,使得原来狭小的空间变成了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有利于师生之间更快、更好的沟通与交流,加快了信息传递和反馈速度,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灵活性、针对性,也有助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家长之间沟通交流。此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够充分运用互联网平台、工具,其工作效率也会极大地提高。
二、互联网视角下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挑战
互联网给高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教育方式、内容和平台方面提供便利,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和手段,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但这并非互联网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全部内容,我们在看到便利的同时,也必须清晰地认识到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 挑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素养
互联网视角下的思政教育比傳统的思政教育对教育工作者的能力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求高校工作者保证完成一般的普适性教育,还要求教育工作者紧跟时代的步伐,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互联网视角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至少要具备如下素养:第一,因为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互联网,所以要具有接受互联网的心态,不能在是否接受这个问题上有所保留和顾忌;第二,保持随时汲取最新思政教育理论的能力。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受制于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缺乏对时政的融合教育。所以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不断储备思政教育新知识,深化思政教育新理念,用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游走于教学,在与高校学生的对话中占据主动地位;第三,熟练的掌握互联网工具的能力,创新思政教育工作方法,掌握熟练运用互联网工具开展思政教育的能力,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效率。
(二)冲击高校学生接受优良教育信息
互联网信息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过多的选择和很多不良信息,给高校学生在接收和选择教育信息时造成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高校学生缺乏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容易迷恋网络,荒废学业,在互联网自由世界里,容易迷失自我,丧失积极进取的心态和素养;第二,部分网站包含情色、暴力、反动的内容,给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造成冲击,导致部分高校学生缺乏现实社会责任和道德约束,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第三,部分高校学生过多的接触互联网,能够选择的东西过多,导致注意力无法集中,同样在虚拟的互联网世界里,容易失去与人交往的能力和责任,不利于培养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第四,由于互联网还具有交互性,高校学生在互联网生活中容易滋生从众行为和追求时尚的心理,过分追求物质享受,丧失节俭等优良美德。
(三)增加教育管控难度
互联网环境具有虚拟性、隐蔽性和传染性,增加了思政教育管控工作的难度和成本。首先,因为互联网环境具有虚拟性和隐蔽性,一方面不仅容易带给高校学生不良的信息,另一方面还加大了高校教育工作者找到信息源的难度,即便能够找到不良信息的来源,高校教育工作者也很难主动的将不良信息予以删除,只能采取规劝高校学生、向学校等部门反映或者向有关机构投诉举报等措施;其次,互联网环境具有传染性,一旦高校学生发生思想政治方面的问题,容易在网上产生连锁传播效应,产生不可控制和无法预测的结果,同时产生的不良影响的也很难消除,相应的管控成本也会增加。 三、互联网视角下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对策路径
由于互联网的隐蔽性、虚拟性、和传染性,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能力要求、高校学生和教育管控都带来挑战,对此,我们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探寻对策路径。
(一)培养与时俱进的思政教育人才梯队
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在互联网语境下,高校应该积极打造一支与互联网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通过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来应当互联网带来的冲击。第一,加强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培训,让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能够熟练地开展网络工作。第二,教师需要借助网络技术来创新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思政教育的需要,从实际教育教学角度出发,采取用新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和成长。第三,加大投入,定期开展培训,并改善工作条件。通过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等培训,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就业指导工作室,定期开展学生心理测试、就业工作指导,用专业方法为高校学生服务。
(二)引导高校学生合理使用网络
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校园网络管理制度,指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引导学生健康科学的利用互联网资源,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学习,自觉杜绝网络成瘾。推动学生在使用微信、微博、BBS等自媒体的过程中使用实名制,文明上网。建立健全校园网络规章制度,普及互联网法律常识,加大网络法制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引导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及时发布文明上网的法律法规和不文明使用网络的制裁案例,用鲜活的事例规劝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要自律,自觉远离网络色情、抵制网络暴力、杜绝浏览反动信息。同时,立法执法部门也应加大危害高校身心健康网络行为的惩罚力度,对制造和传播校园网络暴力的人员和机构予以法律制裁,从外围角度减少网络不良信息对高校学生的侵蚀。
(三)优化网络思政教育信息资源
高校思政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要紧随时代,结合互联网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富有正能量的校园网络文化。用文字、图片和视频等载体,将思政课、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学校历史、学生活动等通过校园网络展示给学生,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网上精神家园,可以开发和建设精品课程、专业教学案例,打造再生性学习资源,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网络教育文化,让学生的空闲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在学习中成长。校园网络文化的建立,不仅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思政教育,还可以强化学生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还可以利用网络手机短信、校园网络平台给学生发送一些励志短语、节日问候,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人文关怀,也有助于开阔他们的视野,增长见识。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思政教育的用语应当恰当得体,可以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但切不可采用命令式语言。
(四)科学搭建绿色网络育人平台体系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思想政治工作舆情监测和疏导机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学会把思想工作的阵地转移到网络上来,可以采取“疏堵结合、交流沟通”的办法,密切关注、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随时对校园和网络上出现的难点、疑点问题作出判断,合理的解釋和澄清事实,及时发现、处理突发性事件。充分运用网络优势,在网上建立群、网上社团、网络党校等学生自治组织,主动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触角扩展到网络,渗透到网络交流中,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同时,还应该建立辅导员、高校学生与学生家长之间的网络互动平台,促进学生家长在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互动,牢牢把握网络家校互动原则,探索网络家校互动的新策略,有效促进家庭教育工作的信息化,增强学生家长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动力和作用。
(五)构建“保障”制度,多方协力促进步
加快网络教育制度建设,加大对学生教育管理的投入力度,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毕业就业等部门的合作和交流。结合互联网,把思政教育工作同新生适应、人际交往、心理健康、毕业就业等工作协同开展,及时发现和干预高校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发现问题,及时疏导、及时处理。同时,对出现的问题建档建卡,逐步形成强有力的制度,总结经验和汲取教训,也有助于后续类似问题的解决。
四、结束语
高校思政教育对高校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教育的道路是漫长又艰辛的。在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有利条件的同时,也要注意到互联网视带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挑战。面对挑战,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找到相应的对策路径,争取为国家培养政治觉悟高、心态健康的高校学生,为社会输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欢.基于网络信息时代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浅谈[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31(1):65-67。
【2】景言“互联网 +”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新模式的探究[J].山东工业技术, 2017(7):208-208。
【3】闫帅.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进路径 [J]. 继续教育研究,2015(7):114-116。
【4】韩丽红:“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长效机制构建研究,黑河学院学报,2018(10):34-36。
【关键词】:互联网视角 思政教育 高校学生 对策研究
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应关注互联网语境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诞生和发展,人们的学习途径、生活方式和工作模式都深受影响。传统行业唯有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网络平台,逐渐形成“互联网+”发展模式,才能不断适应社会新需求。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如何同互联网结合,更好的帮助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使命。现如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不断进行快速发展,“互联网+教育”,即互联网科技和教育行业互相结合所形成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在互联网语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平台等方面的变革。
(一)改良教育方式
在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中,教育工作者通常采用“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面对面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旨在通过言传身教,让高校学生接受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威严和感化,这种教育方式忽视了高校学生作为教育受众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提高。即使能够单独交流,受教师学生之间关系的影响,也会带来很多的不便。与之不同的是,互联网语境下的教育方式改变了传统面对面和单向格局,转换为教育工作者--互联网--高校学生的方式,高校学生在互联网媒介的缓冲下能够个性化、自主性接受教育,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同时,互联网的交互性也有利于增强高校学生的开放意识、独立精神、自主意识。
(二)丰富教育内容
互联网信息的丰富性、共享性极大地丰富了思政教育工作的教育资源。一般来讲高校学生入校必须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及“中国近代史纲要”这四门必修课。这四门必修课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基础课程,但并非全部。在互联网视角下的高校思政教育,还可以融入最新的思政教育理论,结合实际案例,用鲜活的案例教育高校学生,以案说德,以案说法。
(三)拓展教育平台
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教育工作者往往会受制于课堂、讲台、黑板和粉笔。在这种环境下,高校学生学习兴趣会受到限制,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也是大大折扣。随着多媒体和电子产品等互联网媒介的多元化,融合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的信息技术,高校学生接受教育不再受制于时空,教育环境更加开放,自由学习和自主学习成为可能。同时,互联网的普及性将学校、家庭、社会、个人联系在了一起,使得原来狭小的空间变成了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有利于师生之间更快、更好的沟通与交流,加快了信息传递和反馈速度,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灵活性、针对性,也有助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家长之间沟通交流。此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够充分运用互联网平台、工具,其工作效率也会极大地提高。
二、互联网视角下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挑战
互联网给高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教育方式、内容和平台方面提供便利,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和手段,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但这并非互联网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全部内容,我们在看到便利的同时,也必须清晰地认识到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 挑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素养
互联网视角下的思政教育比傳统的思政教育对教育工作者的能力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求高校工作者保证完成一般的普适性教育,还要求教育工作者紧跟时代的步伐,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互联网视角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至少要具备如下素养:第一,因为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互联网,所以要具有接受互联网的心态,不能在是否接受这个问题上有所保留和顾忌;第二,保持随时汲取最新思政教育理论的能力。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受制于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缺乏对时政的融合教育。所以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不断储备思政教育新知识,深化思政教育新理念,用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游走于教学,在与高校学生的对话中占据主动地位;第三,熟练的掌握互联网工具的能力,创新思政教育工作方法,掌握熟练运用互联网工具开展思政教育的能力,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效率。
(二)冲击高校学生接受优良教育信息
互联网信息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过多的选择和很多不良信息,给高校学生在接收和选择教育信息时造成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高校学生缺乏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容易迷恋网络,荒废学业,在互联网自由世界里,容易迷失自我,丧失积极进取的心态和素养;第二,部分网站包含情色、暴力、反动的内容,给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造成冲击,导致部分高校学生缺乏现实社会责任和道德约束,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第三,部分高校学生过多的接触互联网,能够选择的东西过多,导致注意力无法集中,同样在虚拟的互联网世界里,容易失去与人交往的能力和责任,不利于培养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第四,由于互联网还具有交互性,高校学生在互联网生活中容易滋生从众行为和追求时尚的心理,过分追求物质享受,丧失节俭等优良美德。
(三)增加教育管控难度
互联网环境具有虚拟性、隐蔽性和传染性,增加了思政教育管控工作的难度和成本。首先,因为互联网环境具有虚拟性和隐蔽性,一方面不仅容易带给高校学生不良的信息,另一方面还加大了高校教育工作者找到信息源的难度,即便能够找到不良信息的来源,高校教育工作者也很难主动的将不良信息予以删除,只能采取规劝高校学生、向学校等部门反映或者向有关机构投诉举报等措施;其次,互联网环境具有传染性,一旦高校学生发生思想政治方面的问题,容易在网上产生连锁传播效应,产生不可控制和无法预测的结果,同时产生的不良影响的也很难消除,相应的管控成本也会增加。 三、互联网视角下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对策路径
由于互联网的隐蔽性、虚拟性、和传染性,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能力要求、高校学生和教育管控都带来挑战,对此,我们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探寻对策路径。
(一)培养与时俱进的思政教育人才梯队
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在互联网语境下,高校应该积极打造一支与互联网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通过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来应当互联网带来的冲击。第一,加强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培训,让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能够熟练地开展网络工作。第二,教师需要借助网络技术来创新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思政教育的需要,从实际教育教学角度出发,采取用新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和成长。第三,加大投入,定期开展培训,并改善工作条件。通过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等培训,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就业指导工作室,定期开展学生心理测试、就业工作指导,用专业方法为高校学生服务。
(二)引导高校学生合理使用网络
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校园网络管理制度,指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引导学生健康科学的利用互联网资源,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学习,自觉杜绝网络成瘾。推动学生在使用微信、微博、BBS等自媒体的过程中使用实名制,文明上网。建立健全校园网络规章制度,普及互联网法律常识,加大网络法制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引导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及时发布文明上网的法律法规和不文明使用网络的制裁案例,用鲜活的事例规劝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要自律,自觉远离网络色情、抵制网络暴力、杜绝浏览反动信息。同时,立法执法部门也应加大危害高校身心健康网络行为的惩罚力度,对制造和传播校园网络暴力的人员和机构予以法律制裁,从外围角度减少网络不良信息对高校学生的侵蚀。
(三)优化网络思政教育信息资源
高校思政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要紧随时代,结合互联网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富有正能量的校园网络文化。用文字、图片和视频等载体,将思政课、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学校历史、学生活动等通过校园网络展示给学生,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网上精神家园,可以开发和建设精品课程、专业教学案例,打造再生性学习资源,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网络教育文化,让学生的空闲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在学习中成长。校园网络文化的建立,不仅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思政教育,还可以强化学生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还可以利用网络手机短信、校园网络平台给学生发送一些励志短语、节日问候,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人文关怀,也有助于开阔他们的视野,增长见识。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思政教育的用语应当恰当得体,可以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但切不可采用命令式语言。
(四)科学搭建绿色网络育人平台体系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思想政治工作舆情监测和疏导机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学会把思想工作的阵地转移到网络上来,可以采取“疏堵结合、交流沟通”的办法,密切关注、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随时对校园和网络上出现的难点、疑点问题作出判断,合理的解釋和澄清事实,及时发现、处理突发性事件。充分运用网络优势,在网上建立群、网上社团、网络党校等学生自治组织,主动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触角扩展到网络,渗透到网络交流中,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同时,还应该建立辅导员、高校学生与学生家长之间的网络互动平台,促进学生家长在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互动,牢牢把握网络家校互动原则,探索网络家校互动的新策略,有效促进家庭教育工作的信息化,增强学生家长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动力和作用。
(五)构建“保障”制度,多方协力促进步
加快网络教育制度建设,加大对学生教育管理的投入力度,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毕业就业等部门的合作和交流。结合互联网,把思政教育工作同新生适应、人际交往、心理健康、毕业就业等工作协同开展,及时发现和干预高校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发现问题,及时疏导、及时处理。同时,对出现的问题建档建卡,逐步形成强有力的制度,总结经验和汲取教训,也有助于后续类似问题的解决。
四、结束语
高校思政教育对高校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教育的道路是漫长又艰辛的。在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有利条件的同时,也要注意到互联网视带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挑战。面对挑战,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找到相应的对策路径,争取为国家培养政治觉悟高、心态健康的高校学生,为社会输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欢.基于网络信息时代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浅谈[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31(1):65-67。
【2】景言“互联网 +”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新模式的探究[J].山东工业技术, 2017(7):208-208。
【3】闫帅.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进路径 [J]. 继续教育研究,2015(7):114-116。
【4】韩丽红:“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长效机制构建研究,黑河学院学报,2018(10):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