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是维持和改善我国水环境和农业产区环境健康的重要保障。本文概述了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和现状,并从立法、制度保障、污染治理技术体系建设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对我国现阶段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策略和措施。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农产品安全;农区生态;成因;策略和措施
近年来,农业生产活动引发的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环境健康和农产品安全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我国的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随机性、隐蔽性和分散性的特点[1],因此,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应结合我国各地实际,实行分区、分类控制以及源头和末端管控相结合的区域综合治理策略,实行控源、截污、修复三级调控机制,从政策法规、制度建设、经济手段、技术进步等角度采取加强对我国农业主产区面源污染的监管和治理,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总量和渠道,对于保障我国农业产区环境健康、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和现状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质,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农田渗漏或挥发作用形成的污染,主要包括农药污染、化肥污染、农膜污染、秸秆污染、集约化养殖场禽畜粪尿污染以及污水灌溉带来的污染。
自20世纪60年代面源污染概念被提出和证实以来,面源污染对水体污染的贡献率随着点污染的有效治理而呈上升趋势,面源污染已成为环境污染的首要因素,其中又以农业面源污染的贡献率为最大[1]。目前30%~50%地球表面受到非点源污染的影响,并且在全世界12亿公顷耕地中,约有12%是由农业面源污染引起[2],严重影响农产品安全和人类生存环境。
我国的面源污染管控形势日益严峻。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结构和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各地农业面源污染特点具有差异性。但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的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化肥、农药污染、秸秆污染、农村生活污水和禽畜粪尿污染等。主要污染物是硝酸盐、NH4 、有机磷 、重金属、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塑料增塑剂等。农业面源污染通过影响水质、大气和土壤进而影响农业生产过程,而污染物的富积则危及农产品安全。其中,化肥和农药因应用量大利用率仅为10%-50%,而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面源污染源之一。目前我国50%的地下水遭受不同程度的农业面源污染,而湖泊中50%的氮磷来自于农业面源污染[3],严重影响农产品生产环境健康和食用安全。作物秸秆、蔬菜垃圾和残留农膜等农田废弃物除了对农区产生水气污染外,还可引发土壤退化和化学毒物残留。全国每年农田所产生的未回收利用的秸秆达3.2亿吨,农膜残留35万吨,以及大量的蔬菜垃圾均形成对农区环境的面源污染,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另外,尽管近年来我国小城镇建设速度大大加快,但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加上缺少统一规划,大多数农村社区环保基础设施落后。当前,全国农村每年可产生各类生活垃圾27375万吨[3],大量废弃物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或冲入河道湖泊后成为重要的面源污染源。同时,在我国畜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相关法规建设尚有待完善,不论集约化禽畜养殖还是农村散户养殖,多无无固体废弃物和废水处理设施。据统计,2005年我国禽畜粪尿产生量为同期工业固废物的4倍。预计2015年将达到60亿吨[4],由此造成我国禽畜排放物总氮和总磷的流失量甚至可能超过化肥流失量。从禽畜的土地负荷来看,我国总体土地负荷值已经达到较高的环境胁迫水平。此外,从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发展趋势来看,蔬菜主产区或设施农业产区因其特有的高投入高产出的生产模式和生产习惯正逐渐成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高发区,应引起足够重视。
农业面源污染的“立体污染”性决定了其危害的严重性,而污染一旦发生,农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和重建代價巨大,部分严重地区甚至不可恢复。农业面源污染加剧极大地破坏了“三农”生态环境,致使农产品有害物质含量高,食品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目前,农村大部分地区地表水污染严重,浅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导致占人口70%以上的农民的饮用水安全得不到保证。因此,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是我国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一环,是维持和改善我国水环境和农业产区环境健康的重要保障,并与农产品安全直接相关,必须得到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切实采取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2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管控与治理的策略和措施
2.1 加强专项立法,完善法律法规
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面大,防控困难,但我国目前尚无有关农业面源污染的专项立法。因此必须首先从国家法制建设层面,加强农业环境立法以及地方性法规制定和执法监督,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法律措施。努力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环境保护评价体系和相关标准制定,做到执法有据。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法制环境建设,构建农产品检测和农业面源污染监管联动机制,抓标治本,力求从根本上实现农业环境健康和农产品安全的产区可持续发展目标。
2.2 构建农区生态补偿和相应奖惩制度
鉴于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严峻性,建议将农业环境评价考核纳入各级政府业绩考核制度,充分调动政府和民间的环保积极性。加大资金投入,设立专项农业生态保障资金,加强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以保障本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探讨设立农民或农业从业人员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和产品,如生物农药等,建立专项补贴制度,激励农区综合运用环保技术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坚持奖励和处罚性经济措施并重的原则,通过税收、收取排污费、可交易排污许可等经济干预措施控制农区农业面源污染物的排放。同时,借鉴我国碳排放管理经验,在污染治理过程中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在部分农业集约化和现代化水平较高地区试点实施农业面源污染定量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相应的奖惩制度等。积极引进民营资本,研究实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政府主导、民间参与的社会化管理模式。 2.3 強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保障体系建设
应针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实际,加强不同区域农业面源污染动态监控网络建设和数据采集工作。开展科技攻关,构建适于不同地区的农业面源污染的预警模型和预警机制,实施区域联防,突出污染治理的科学化和实效性。大力倡导发展符合国情的现代循环农业、精准农业和生态农业,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同时采用先进农业环境修复技术,保障农业产区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如,鼓励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禽畜废弃物处理工程。政府采取补贴等措施,使测土配方施肥和合理施用农药、注重应用生物农药等成为农民自觉行为,促进我国农业向精准化方向发展。根据本地区实际,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耕作制度改进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等。
2.4 做好设施环境下的无公害生产技术和面源污染防控技术双重储备与推广
设施环境健康以及农产品质量的综合调控涉及作物育种、栽培技术、资源环境、微生物、植保、生态学、新材料、物理农业、农药、化工等多学科交叉,单从一个角度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设施环境下的连作障碍问题。因此,建议成立国家级设施农业可持续研发中心,设立专项基金,就设施环境健康和农产品安全关键技术进行集体攻关,为最终解决设施环境下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提供技术保障。
2.5 加强农业产区科技、应用体系构建和农区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技术推广
在积极引进推广适于本地区无公害生产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的同时,着力加强对农业产区职业农民的培训、指导,通过农区科技推广体系构建和创新,努力促进农民自身科学素养和科技应用能力的不断提升,为农业产区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加大农业面源污染危害、成因和治理措施的宣传力度,采取措施下大力气推广农区污染防控技术,增强全民生态环境意识和参与意识,从源头上改善农业面源污染状况。
参考文献:
[1]张芹,朱永恒.当前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形式及综合治理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1(8),56-58.
[2]崔键,马友华,赵燕萍,等.农业面源污染的特性及防治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6(1):335-341.
[3]赵永宏,邓祥征,战金艳,等.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与控制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548-2552.
[4]张维理,武淑霞,冀红杰,等.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估计及控制对策Ⅰ-21世纪初期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形势估计[J].中国农业科学,2004,37(7):1008-1017.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农产品安全;农区生态;成因;策略和措施
近年来,农业生产活动引发的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环境健康和农产品安全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我国的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随机性、隐蔽性和分散性的特点[1],因此,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应结合我国各地实际,实行分区、分类控制以及源头和末端管控相结合的区域综合治理策略,实行控源、截污、修复三级调控机制,从政策法规、制度建设、经济手段、技术进步等角度采取加强对我国农业主产区面源污染的监管和治理,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总量和渠道,对于保障我国农业产区环境健康、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和现状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质,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农田渗漏或挥发作用形成的污染,主要包括农药污染、化肥污染、农膜污染、秸秆污染、集约化养殖场禽畜粪尿污染以及污水灌溉带来的污染。
自20世纪60年代面源污染概念被提出和证实以来,面源污染对水体污染的贡献率随着点污染的有效治理而呈上升趋势,面源污染已成为环境污染的首要因素,其中又以农业面源污染的贡献率为最大[1]。目前30%~50%地球表面受到非点源污染的影响,并且在全世界12亿公顷耕地中,约有12%是由农业面源污染引起[2],严重影响农产品安全和人类生存环境。
我国的面源污染管控形势日益严峻。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结构和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各地农业面源污染特点具有差异性。但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的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化肥、农药污染、秸秆污染、农村生活污水和禽畜粪尿污染等。主要污染物是硝酸盐、NH4 、有机磷 、重金属、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塑料增塑剂等。农业面源污染通过影响水质、大气和土壤进而影响农业生产过程,而污染物的富积则危及农产品安全。其中,化肥和农药因应用量大利用率仅为10%-50%,而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面源污染源之一。目前我国50%的地下水遭受不同程度的农业面源污染,而湖泊中50%的氮磷来自于农业面源污染[3],严重影响农产品生产环境健康和食用安全。作物秸秆、蔬菜垃圾和残留农膜等农田废弃物除了对农区产生水气污染外,还可引发土壤退化和化学毒物残留。全国每年农田所产生的未回收利用的秸秆达3.2亿吨,农膜残留35万吨,以及大量的蔬菜垃圾均形成对农区环境的面源污染,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另外,尽管近年来我国小城镇建设速度大大加快,但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加上缺少统一规划,大多数农村社区环保基础设施落后。当前,全国农村每年可产生各类生活垃圾27375万吨[3],大量废弃物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或冲入河道湖泊后成为重要的面源污染源。同时,在我国畜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相关法规建设尚有待完善,不论集约化禽畜养殖还是农村散户养殖,多无无固体废弃物和废水处理设施。据统计,2005年我国禽畜粪尿产生量为同期工业固废物的4倍。预计2015年将达到60亿吨[4],由此造成我国禽畜排放物总氮和总磷的流失量甚至可能超过化肥流失量。从禽畜的土地负荷来看,我国总体土地负荷值已经达到较高的环境胁迫水平。此外,从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发展趋势来看,蔬菜主产区或设施农业产区因其特有的高投入高产出的生产模式和生产习惯正逐渐成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高发区,应引起足够重视。
农业面源污染的“立体污染”性决定了其危害的严重性,而污染一旦发生,农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和重建代價巨大,部分严重地区甚至不可恢复。农业面源污染加剧极大地破坏了“三农”生态环境,致使农产品有害物质含量高,食品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目前,农村大部分地区地表水污染严重,浅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导致占人口70%以上的农民的饮用水安全得不到保证。因此,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是我国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一环,是维持和改善我国水环境和农业产区环境健康的重要保障,并与农产品安全直接相关,必须得到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切实采取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2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管控与治理的策略和措施
2.1 加强专项立法,完善法律法规
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面大,防控困难,但我国目前尚无有关农业面源污染的专项立法。因此必须首先从国家法制建设层面,加强农业环境立法以及地方性法规制定和执法监督,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法律措施。努力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环境保护评价体系和相关标准制定,做到执法有据。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法制环境建设,构建农产品检测和农业面源污染监管联动机制,抓标治本,力求从根本上实现农业环境健康和农产品安全的产区可持续发展目标。
2.2 构建农区生态补偿和相应奖惩制度
鉴于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严峻性,建议将农业环境评价考核纳入各级政府业绩考核制度,充分调动政府和民间的环保积极性。加大资金投入,设立专项农业生态保障资金,加强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以保障本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探讨设立农民或农业从业人员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和产品,如生物农药等,建立专项补贴制度,激励农区综合运用环保技术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坚持奖励和处罚性经济措施并重的原则,通过税收、收取排污费、可交易排污许可等经济干预措施控制农区农业面源污染物的排放。同时,借鉴我国碳排放管理经验,在污染治理过程中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在部分农业集约化和现代化水平较高地区试点实施农业面源污染定量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相应的奖惩制度等。积极引进民营资本,研究实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政府主导、民间参与的社会化管理模式。 2.3 強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保障体系建设
应针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实际,加强不同区域农业面源污染动态监控网络建设和数据采集工作。开展科技攻关,构建适于不同地区的农业面源污染的预警模型和预警机制,实施区域联防,突出污染治理的科学化和实效性。大力倡导发展符合国情的现代循环农业、精准农业和生态农业,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同时采用先进农业环境修复技术,保障农业产区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如,鼓励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禽畜废弃物处理工程。政府采取补贴等措施,使测土配方施肥和合理施用农药、注重应用生物农药等成为农民自觉行为,促进我国农业向精准化方向发展。根据本地区实际,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耕作制度改进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等。
2.4 做好设施环境下的无公害生产技术和面源污染防控技术双重储备与推广
设施环境健康以及农产品质量的综合调控涉及作物育种、栽培技术、资源环境、微生物、植保、生态学、新材料、物理农业、农药、化工等多学科交叉,单从一个角度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设施环境下的连作障碍问题。因此,建议成立国家级设施农业可持续研发中心,设立专项基金,就设施环境健康和农产品安全关键技术进行集体攻关,为最终解决设施环境下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提供技术保障。
2.5 加强农业产区科技、应用体系构建和农区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技术推广
在积极引进推广适于本地区无公害生产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的同时,着力加强对农业产区职业农民的培训、指导,通过农区科技推广体系构建和创新,努力促进农民自身科学素养和科技应用能力的不断提升,为农业产区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加大农业面源污染危害、成因和治理措施的宣传力度,采取措施下大力气推广农区污染防控技术,增强全民生态环境意识和参与意识,从源头上改善农业面源污染状况。
参考文献:
[1]张芹,朱永恒.当前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形式及综合治理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1(8),56-58.
[2]崔键,马友华,赵燕萍,等.农业面源污染的特性及防治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6(1):335-341.
[3]赵永宏,邓祥征,战金艳,等.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与控制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548-2552.
[4]张维理,武淑霞,冀红杰,等.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估计及控制对策Ⅰ-21世纪初期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形势估计[J].中国农业科学,2004,37(7):1008-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