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载道:化语言文字为滋润心灵的春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enhuqi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当代中学生是未来的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不仅关系他们的家庭和个人,更关系社会的将来。培养他们的思想品质,提高他们的德行素养是当代教师的责任。然而升学压力、分数要求迫使教师在课堂上过多重视知识传授而忽略优良道德的灌输。本文针对当代学生中比较集中的一些德行缺失,谈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把语文教学和德育感化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教学和教育两不误的效果。
  关键词: 语文课堂 引导内化 道德素养
  教育部副司长刘利民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战略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强化教育引导必须从中小学生抓起,从中小学教育抓起,必须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资源,把各门课程已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育人目标和内容具体化,并有机渗透到学科教学过程中。
  刘司长的讲话强调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融入中小学课堂教学。确实如此,教育不仅要关心引导学生建构好自己的生活,更要关注社会生活,尤其站在更高更广的角度重新认识生活、发现生活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超越现实,构建“可能”的生活,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这更是语文教学需引导的一个重要方面。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日常教学过程之中。”在一千多年前,韩愈曾提出教师的天职是“传道授业解惑”,可见古往今来,教师除了要传授学生知识,还应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目标是:学习和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培训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和生活中所遇问题的能力;在知识传授中渗透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教育;通过典范文章,学生热爱祖国,培养关心人民的情感,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课标的德育目标明确,但现实中的很多学生与目标相去甚远。他们来自不同家庭,所受教育参差不齐,个性迥然有异,个人道德素质千差万别,他们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如何培养他们成为四有新人,将来立足社会,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感化应当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师应利用语文课堂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结合教材内容情感,把语文性和人文性艺术性地结合起来,针对当代学生德行方面的欠缺适时加强德育感化。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
  一、引导学生真切感受文本内容,引领学生的思想、精神走向上位。
  二、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语言,熏陶培育学生高尚的审美心灵。
  三、引导学生体验情感,不断催化学生的道德境界走向高尚。
  教师是一个光荣且艰巨的职业。如今受方方面面的影响,教师的辛勤工作、真诚付出并不能获得学生的理解,有时甚至会产生曲解、误解,社会上学校家庭、教师学生间的矛盾屡见不鲜。面对这样的现象,语文教师何不利用现成的教材对学生进行尊师重教的德育教育?
  教完本文后我让学生仿照课文选取生活片段的模式写一篇《我的老师》,在写作中细细思索老师对自己的爱护和关心,表达对老师的热爱感激。再如学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些诗句时,语文教师可以好好把握这个赞美老师的时机,让学生明白老师都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者,让老师真正走入他们的内心。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毛主席曾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尊师重教是我国传统美德,如何把这种美德传承下去,教师首先要从灌输给学生这种意识做起。扭转学生意识中对教师的一些错误看法,树立教师的正面形象,这是为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打基础,也是为全社会营造重视教育、尊敬教师的氛围贡献绵薄之力。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现代学生很少有机会体悟父母养育的艰辛。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个让他们回味父母之爱的好时机。朱自清的父亲在家道中落、祸不单行的时候,仍能对儿子细心周到地照顾,让无数读者动容,也让学生感慨。让孩子懂得可怜天下父母心,理解体谅父母的殷殷期望,会让他们感恩亲人、感激生活,更用心地投入学习,谱写生命中最绚丽的交响乐章。一个人要健康成长、走向社会,首先要从孝亲开始。让学生懂得感恩孝顺父母长辈是德育教育必不可少的关键。
  语文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感化的沃土,语文教师应该很好地利用这方土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感化,呵护培养学生的心灵在阳光雨露中健康成长。因此,真正的语文课堂应该为学生打好文化底子和精神底子,正确处理好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关系。
  但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感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内容绝不止以上这几点,新世纪的“德育工程”任重而道远。只要语文教师能意识到肩上的责任重大,平时教学中做个有心人,能在语文教育中坚持不懈地抓好德育教育,让语言文字化为丝丝甘霖,借着课改春风,悄悄渗透进学生稚嫩的心灵,为他们将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奠定美好的基础,那我们就无愧于韩愈笔下的“师者”。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
  [2]2011版新课标.
  [3]美学基础.
  [4]教育学.
其他文献
摘 要: 模糊语言学自产生以来就对语言学界及翻译界产生了很大影响。诗歌语言由于大多抒发作者的内心感情,很难用精确的语言表达,正是这种模糊语言,使得诗歌有其独特魅力。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几首简单的外国诗歌中文译本,探讨如何在翻译中做到再现诗歌的模糊语言美等问题。  关键词: 模糊语言 诗歌 翻译 美感再现  1.引言  “模糊(fuzzy)”一词最早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查德(L.A.Zadeh)在1
作为县城中学的郊区学校,所招学生大多“属于第三梯队的学生”,学生大多来自知识面较窄的农村,学生知识及基础能力差异很大。因而,初中生化学基础薄弱趋势越来越明显,为高中化学教学增加了困难。此外,还有不少高一新生存在错误的思想认识,如“上初三时,我紧张了一年,现在终于考上高中了,我先轻松一阵吧。”“我初三时背一背、记一记,成绩就上来了,高中我还这样做吧,等到高三时努力背一下就考上大学了。”等等。事实上,
摘 要: 高职院校以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本文以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为例,探讨校企合作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模式,总结人才培养的成效,并指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以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离不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走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
摘 要: 作文是一种基于内心需要的表达,而在当前农村小学很多师生尤其后进生的心目中,作文只是他们语文学习中的一项“作业”,毫无表达与创作欲望。针对当前农村小学作文养成教育中的问题,教师必须着手对孩子进行文心雕琢,使孩子转变作文观念,将作文视为内心的表达需要,从而促进农村小学作文习惯养成教育进程。  关键词: 作文养成教育 现状透视 文心雕琢  自从本学期确立了“简快作文实验”课题研究后,我对学生作
摘 要: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审美文化建设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文章以连云港为例,具体分析连云港城市审美文化建设中对于人文历史文化的继承,从人文历史文化建设角度分析城市审美文化建设中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在城市审美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只有注重继承城市的人文历史文化,才能弘扬城市多元文化精神,塑造良好的城市文化形象。  关键词: 城市审美文化 人文历史文化 连云港  上世纪八十年
摘 要: 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形成良好的班风和浓厚的学风,其中主要注意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心心相印;刚柔相济;用人之“短”。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 爱心 刚柔 用人  回顾班主任工作实践,我认为班主任工作有着看不清的深度,摸不到的广度,算不清的工作量。花力气还要担风险,其间还有许多难以言状的苦果。我深切地体会到,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完成塑造一代新人的任务,必须坚持“疏导”的方法,
摘 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教学被赋予新理念。小学三年级是小学阶段中过渡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既不像低年级那样将识字当做教学重点,又不像高年级那样侧重理解。在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写字教学,为学生自主识字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分析了小学三年级写字教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提高小学三年级写字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小学三年级 写字教学 教学应用  在我国小学教学过程中,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日益受到教师们的广泛关注。我在总结自己从教经验的基础上,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推进微课程的重要意义,希望能为广大语文教师朋友提供有益启示。  一  “微课程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国内率先提出微课程概念的是广东佛山教育局的胡铁生老师
摘 要: 学好古诗,对描绘学生的人生底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应充分激发学生学诗的热情,引发想象,进入诗境,品味诗情,读出诗韵,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  关键词: 小学教育 语文 古诗  古诗,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谐的音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成为独具魅力的华夏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丰厚博大的中华文明中的一朵奇葩。作为
摘 要: 今天信息流通快,幼儿接触的世界丰富多彩,教参上单纯的儿歌、故事、歌曲等已经不能充分满足幼儿的真正需求,而乡土资源却静静躺在那儿,等着我们发现。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农村自然环境,贯彻新《纲要》精神,尝试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源于幼儿的需要,产生于幼儿的兴趣点,在幼儿主动、积极、有效的探究中发展,在教师的关怀、接纳、支持、引导中深入。  关键词: 幼儿教育 乡土材料 玉米材料 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