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李士瞻是元末汉人官员,被称为“经济之才”,同时他也是一位诗人。通过对其史料及诗作的了解,李士瞻元末时期被委以福建督漕之重任,福建海槽是当时首都大都物资供给的重要途径,面对时势之动乱,他克服重重困难,采取很多督漕措施,展现了其宏图伟略;同时,他的诗作表达了其心系天下的爱国情怀,折射出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境界。李士瞻生平资料不多,传世的诗文也多是福建督漕时期创作的,通过诗文可以了解他的社会活动与政治思想,以及客观认识元末社会生活境况和汉人官员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李士瞻 元末诗文 朝堂诗人 雄才伟略
李士瞻( 1313-1367),字彦闻,祖籍南阳新野(今属河南),后徙居荆门(今属湖北),久寓大都(今北京)。元顺帝至正初,以布衣之士被公卿大夫所器重,聘为知印。至正十年领乡荐(应试进士,由州县举荐,称“乡荐”),改广源库知事,再任中书省掾。除刑部主事,迁枢密院经历,历升至户部尚书,出督福建海漕,以功就拜行中书左丞,奉诏入朝参议中书省事,进参知政事。改任枢密副使、翰林学士承旨。封楚国公。
李士瞻是元末政坛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以“经济之才”著称。朝廷危难之际,委任他到福建偏隅之地督漕。福建海漕是此时朝廷物资运输、军需来源的重要保障。李士瞻临危受命,為国家的安定而竭尽全力,其诗文也多是任福建督漕时期创作的。他的诗作多与家国天下相联系,以汹涌澎湃的海水展示国家的危机,以责风伯阐释将士们的艰难凶险;此外,乱世之际他善结仁人义士,以“赠…‘送…‘题”诗加以歌颂。本文以记录李士瞻生平事迹的文献典籍及诗文创作为依据,略论李士瞻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一、委任于天下,忠贞于朝廷
元末社会动荡,朝廷岌岌可危,李士瞻被委以福建督漕之重任。史书记载:“元军军国之资,久倚海运。及失苏州,江浙运不通;失湖广,江西运不通;元京饥穷,人相食,遂不能师矣。”此时,福建海漕是大都物资供给的唯一途径。面对维系国家存亡之重任,元朝统治者重用汉人官员李士瞻,突显出李士瞻的治世之能及朝廷对他的信任。李士瞻的《五更述事》叙述了朝廷对他委以重任,因而不能懈怠的情怀,其中“我心重贤劳,所思在王事。造物岂偏顾,悉愿委以遂。寒暑尚有差,神明苦难是”,展现其坚定意志与为国分忧之情。元陈祖仁的《翰林承旨楚国李公行状》载:“公平生襟度开夷,识趣弘远。忠义之节,炳如星日。蹇谔之风,凛如冰霜。而经济之才,浩如烟海。使当时能委任而责成之,其相业又曷可量耶!”对他高度评价。其曾孙李伸将其诗文收集整理成《经济文集》,记录了李士瞻往来柬札的文章及忧国忧民的诗文。《四库全书总目》称“其弥缝匡救,委曲周旋,拳拳忧国之忱,亦不在所上《时政疏》下”,展现了李士瞻胸襟开阔,忧朝廷之忧的拳拳爱国之心。李士瞻上奏的《时政疏》如今虽已散佚,但《元史·顺帝纪》记载:“至正二十二年李士瞻上疏极言时政,凡二十条,所言大抵当时急务。”面对朝廷之危机,此番谏言,提出了治理良策,体现了其治理国家的雄才伟略。
二、治世之能臣,经济之才子
元末,江苏、湖广等地已被朱元璋、陈友谅等占据,福建面临危机。李士瞻在《将发楚门》中抒发感慨和悲叹,“故令恶少徒,什伍恒成群。白昼肆攘敚,渔猎据通津。凶谄嘘可炙,人命同轻尘。内君命尤严,所在毋敢论”,展现出此地战事激烈,人命如同轻尘,情况极不乐观。他在《乙未岁过归州拟谒宋玉祠不果》中写道:“一杯不到荒祠下,肠断江流几百回。”抒发了自己的无奈之情。“苟重君父忧,内省还何如?愿君竞兹意,早发勿趑趄”,更是惆怅万分,心系天下,体现出为国为民,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情操。李士瞻督理漕运期间,凭借超乎常人的领导力和经济之才,知人善任,除暴安良,使百姓安居乐业,安享乱世之太平;为国鞠躬尽瘁,征粮纳税,补给朝廷紧急之需。以己之力,聚众人之力,克服艰难困阻,完成了督漕的重任,并在此期间写了很多相关诗词,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史材。李士瞻的《责风伯》《坏舵歌》对惊涛怒浪场景的刻画,大有摧山搅海的气势。李士瞻以坚韧的意志,治世之才能,克服了“恐是昔年未死龙,一经谴斥偕厉鬼”的恐惧,为朝廷保障了物资供给,为百姓提供了安居立业之所。蒋易写诗《送福建左丞李公彦闻还朝诗序》,其中“自江淮盗起,万物不至,独福建一省职供岁登,史不绝书”,展现了李士瞻在福建督漕任上的旷世之才。他以其治理才能不负众望,完成督漕重任。
三、观景吟诗,心系家国天下
李士瞻督漕期间奔波于华夏大地,触景生情,感叹华夏大地之浩瀚,写了很多相关诗作。其诗作《前过台州代州人董生安车秀才而作石桥州之所有胜迹也》,“天台山水妙南州,是我垂髫旧所游”,以真情实感盛赞南州胜地。同时,李士瞻诗作不乏细腻、优美的描写,“风送轻帆浪送船,神游万里水中天”,生动逼真地展示出其坚定的信念和乐观豁达之情。在诗作《为永嘉林温伯恭题瑞榴图》中,他将榴花描绘得唯美动人,显得格外别致,一句“胜日名园期共赏,他时驷马兆先知”,更是赋予诗作美景佳物、君子之约的感情色彩。诗作《题马生溪山小景》:“地僻结茅依涧宿,水深移棹隔溪渔”,描述溪山小景,并引入“马生遗我溪山景,我笑从前好卜居”的对白于创作之中,幽默风趣,最后以“室中切莫悲婺妇,横笛于今怨有余”阐述个人的观点与感慨。在《舟中听雨》中,“雁荡山前船夜湾,雨声篷外响潺潺”,描写雨中之景,又以“半生萍梗何时定,万里冥鸿与梦还”句,表达了生逢乱世的无奈,感叹蚍蜉撼树的无力之感,突显了忧国忧民之情;同时“五更赋看潮生后,睹见祥风起舵间”,体现出积极乐观、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达观心态。在《春日陪宴道山亭口占》中,“二月春明花乍残,道山亭上翠如鬟”,描写的景象凄清悲凉,折射出其内心的忧伤。在《五虎门》中,“西游昔上三潴峡,今见南荒五虎门”,通过今昔对比,感叹烽烟战乱的时势,表达出忧国忧民、憎恶战乱的思想感情。李士瞻的诗歌,浩瀚壮阔与宁静细腻兼备,多表达家国之念,抒发希望国家安定、百姓安乐的赤子之情。 四、满腹经纶,善交仁义
李士瞻满腹才华,与当地的许多文人、忠义之士交往甚密,常以诗会友。李士瞻为歌颂和赞许仁义之士,创作出数篇经典诗歌,广为流传。《经济文集》中收录了多首与东南文坛领袖贡师泰的五言、七言诗,如《赠贡泰甫先生牙笏诗》:“扶病朝明主,临轩问老臣。”同时在《和贡先生韵时同尚书祭亡友李仲荣也》《送贡泰甫先生还朝便先往浙东访妻子》等诗中也表达了对仁义之士的赞许:“永嘉名郡多名族,孝义忠贞戴氏家。曾向辕门干上将,甘从虎穴试磨牙。兰孙比玉香凝砌,棣萼联辉樹有华。意气每逢天上使,年年来此憩星槎。”对戴氏孝义之行、忠贞之举高度赞赏,又以《抵楚门即船主戴廷芳廷玉家也》《十一月初二日发楚门》等赠予戴氏。此外,为彭氏忠孝之行,著《题平阳彭氏云松亭》,可以窥见他对忠孝仁义之士的赏识与认同,也从侧面客观反映出李士瞻忠孝仁义的高尚情操。
元末乱世,李士瞻以卓越的才能,为国家鞠躬尽瘁,解朝廷之危急,造福一方百姓。其创作也堪称经典,为后人所记录并传承歌颂,其中《抵楚门即船主戴廷芳廷玉家也》《将发楚门》《楚门述怀》等诗已作为当今浙江省玉环市楚门镇历史考证的素材。他的思想也影响了其子孙后代,其子李继本元末明初隐逸于雄邑,题咏之地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其孙入明为官,集前辈之经验,效力于朝廷,也做了很多造福于百姓的事情。
李士瞻处于乱世之秋,忠君爱民,担社稷之大任,救百姓于水火,突显了华夷一体、天下大同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其经济之才,解朝廷之危难;其政治之才,平海漕之乱,解百姓乱世之苦;其文学之才,倡导仁义之道,叹乱世之凶险。海漕之职,他不负众望,力挽福建之乱局,补朝廷之供给,造福百姓。同时,李士瞻的雄心伟略得以彰显,有“经济之才”的美誉,被后世流传歌颂。
参考文献:
[1]李士瞻.经济文集(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李士瞻.经济文集(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叶子奇.草木子(卷之三上)[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杨镰.全元诗(五十四卷)[M].北京:中华书局,
[5]查洪德.“华夷一体”:元代文坛特征[J]民族文学研究, 2017( 4):5-29.
基金项目:本文系内蒙古民族大学研究生科研立项《元代诗坛文化精神研究》;项目编号:NMDSS1810
作者:罗珊珊,内蒙古民族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及元代诗歌。
关键词:李士瞻 元末诗文 朝堂诗人 雄才伟略
李士瞻( 1313-1367),字彦闻,祖籍南阳新野(今属河南),后徙居荆门(今属湖北),久寓大都(今北京)。元顺帝至正初,以布衣之士被公卿大夫所器重,聘为知印。至正十年领乡荐(应试进士,由州县举荐,称“乡荐”),改广源库知事,再任中书省掾。除刑部主事,迁枢密院经历,历升至户部尚书,出督福建海漕,以功就拜行中书左丞,奉诏入朝参议中书省事,进参知政事。改任枢密副使、翰林学士承旨。封楚国公。
李士瞻是元末政坛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以“经济之才”著称。朝廷危难之际,委任他到福建偏隅之地督漕。福建海漕是此时朝廷物资运输、军需来源的重要保障。李士瞻临危受命,為国家的安定而竭尽全力,其诗文也多是任福建督漕时期创作的。他的诗作多与家国天下相联系,以汹涌澎湃的海水展示国家的危机,以责风伯阐释将士们的艰难凶险;此外,乱世之际他善结仁人义士,以“赠…‘送…‘题”诗加以歌颂。本文以记录李士瞻生平事迹的文献典籍及诗文创作为依据,略论李士瞻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一、委任于天下,忠贞于朝廷
元末社会动荡,朝廷岌岌可危,李士瞻被委以福建督漕之重任。史书记载:“元军军国之资,久倚海运。及失苏州,江浙运不通;失湖广,江西运不通;元京饥穷,人相食,遂不能师矣。”此时,福建海漕是大都物资供给的唯一途径。面对维系国家存亡之重任,元朝统治者重用汉人官员李士瞻,突显出李士瞻的治世之能及朝廷对他的信任。李士瞻的《五更述事》叙述了朝廷对他委以重任,因而不能懈怠的情怀,其中“我心重贤劳,所思在王事。造物岂偏顾,悉愿委以遂。寒暑尚有差,神明苦难是”,展现其坚定意志与为国分忧之情。元陈祖仁的《翰林承旨楚国李公行状》载:“公平生襟度开夷,识趣弘远。忠义之节,炳如星日。蹇谔之风,凛如冰霜。而经济之才,浩如烟海。使当时能委任而责成之,其相业又曷可量耶!”对他高度评价。其曾孙李伸将其诗文收集整理成《经济文集》,记录了李士瞻往来柬札的文章及忧国忧民的诗文。《四库全书总目》称“其弥缝匡救,委曲周旋,拳拳忧国之忱,亦不在所上《时政疏》下”,展现了李士瞻胸襟开阔,忧朝廷之忧的拳拳爱国之心。李士瞻上奏的《时政疏》如今虽已散佚,但《元史·顺帝纪》记载:“至正二十二年李士瞻上疏极言时政,凡二十条,所言大抵当时急务。”面对朝廷之危机,此番谏言,提出了治理良策,体现了其治理国家的雄才伟略。
二、治世之能臣,经济之才子
元末,江苏、湖广等地已被朱元璋、陈友谅等占据,福建面临危机。李士瞻在《将发楚门》中抒发感慨和悲叹,“故令恶少徒,什伍恒成群。白昼肆攘敚,渔猎据通津。凶谄嘘可炙,人命同轻尘。内君命尤严,所在毋敢论”,展现出此地战事激烈,人命如同轻尘,情况极不乐观。他在《乙未岁过归州拟谒宋玉祠不果》中写道:“一杯不到荒祠下,肠断江流几百回。”抒发了自己的无奈之情。“苟重君父忧,内省还何如?愿君竞兹意,早发勿趑趄”,更是惆怅万分,心系天下,体现出为国为民,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情操。李士瞻督理漕运期间,凭借超乎常人的领导力和经济之才,知人善任,除暴安良,使百姓安居乐业,安享乱世之太平;为国鞠躬尽瘁,征粮纳税,补给朝廷紧急之需。以己之力,聚众人之力,克服艰难困阻,完成了督漕的重任,并在此期间写了很多相关诗词,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史材。李士瞻的《责风伯》《坏舵歌》对惊涛怒浪场景的刻画,大有摧山搅海的气势。李士瞻以坚韧的意志,治世之才能,克服了“恐是昔年未死龙,一经谴斥偕厉鬼”的恐惧,为朝廷保障了物资供给,为百姓提供了安居立业之所。蒋易写诗《送福建左丞李公彦闻还朝诗序》,其中“自江淮盗起,万物不至,独福建一省职供岁登,史不绝书”,展现了李士瞻在福建督漕任上的旷世之才。他以其治理才能不负众望,完成督漕重任。
三、观景吟诗,心系家国天下
李士瞻督漕期间奔波于华夏大地,触景生情,感叹华夏大地之浩瀚,写了很多相关诗作。其诗作《前过台州代州人董生安车秀才而作石桥州之所有胜迹也》,“天台山水妙南州,是我垂髫旧所游”,以真情实感盛赞南州胜地。同时,李士瞻诗作不乏细腻、优美的描写,“风送轻帆浪送船,神游万里水中天”,生动逼真地展示出其坚定的信念和乐观豁达之情。在诗作《为永嘉林温伯恭题瑞榴图》中,他将榴花描绘得唯美动人,显得格外别致,一句“胜日名园期共赏,他时驷马兆先知”,更是赋予诗作美景佳物、君子之约的感情色彩。诗作《题马生溪山小景》:“地僻结茅依涧宿,水深移棹隔溪渔”,描述溪山小景,并引入“马生遗我溪山景,我笑从前好卜居”的对白于创作之中,幽默风趣,最后以“室中切莫悲婺妇,横笛于今怨有余”阐述个人的观点与感慨。在《舟中听雨》中,“雁荡山前船夜湾,雨声篷外响潺潺”,描写雨中之景,又以“半生萍梗何时定,万里冥鸿与梦还”句,表达了生逢乱世的无奈,感叹蚍蜉撼树的无力之感,突显了忧国忧民之情;同时“五更赋看潮生后,睹见祥风起舵间”,体现出积极乐观、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达观心态。在《春日陪宴道山亭口占》中,“二月春明花乍残,道山亭上翠如鬟”,描写的景象凄清悲凉,折射出其内心的忧伤。在《五虎门》中,“西游昔上三潴峡,今见南荒五虎门”,通过今昔对比,感叹烽烟战乱的时势,表达出忧国忧民、憎恶战乱的思想感情。李士瞻的诗歌,浩瀚壮阔与宁静细腻兼备,多表达家国之念,抒发希望国家安定、百姓安乐的赤子之情。 四、满腹经纶,善交仁义
李士瞻满腹才华,与当地的许多文人、忠义之士交往甚密,常以诗会友。李士瞻为歌颂和赞许仁义之士,创作出数篇经典诗歌,广为流传。《经济文集》中收录了多首与东南文坛领袖贡师泰的五言、七言诗,如《赠贡泰甫先生牙笏诗》:“扶病朝明主,临轩问老臣。”同时在《和贡先生韵时同尚书祭亡友李仲荣也》《送贡泰甫先生还朝便先往浙东访妻子》等诗中也表达了对仁义之士的赞许:“永嘉名郡多名族,孝义忠贞戴氏家。曾向辕门干上将,甘从虎穴试磨牙。兰孙比玉香凝砌,棣萼联辉樹有华。意气每逢天上使,年年来此憩星槎。”对戴氏孝义之行、忠贞之举高度赞赏,又以《抵楚门即船主戴廷芳廷玉家也》《十一月初二日发楚门》等赠予戴氏。此外,为彭氏忠孝之行,著《题平阳彭氏云松亭》,可以窥见他对忠孝仁义之士的赏识与认同,也从侧面客观反映出李士瞻忠孝仁义的高尚情操。
元末乱世,李士瞻以卓越的才能,为国家鞠躬尽瘁,解朝廷之危急,造福一方百姓。其创作也堪称经典,为后人所记录并传承歌颂,其中《抵楚门即船主戴廷芳廷玉家也》《将发楚门》《楚门述怀》等诗已作为当今浙江省玉环市楚门镇历史考证的素材。他的思想也影响了其子孙后代,其子李继本元末明初隐逸于雄邑,题咏之地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其孙入明为官,集前辈之经验,效力于朝廷,也做了很多造福于百姓的事情。
李士瞻处于乱世之秋,忠君爱民,担社稷之大任,救百姓于水火,突显了华夷一体、天下大同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其经济之才,解朝廷之危难;其政治之才,平海漕之乱,解百姓乱世之苦;其文学之才,倡导仁义之道,叹乱世之凶险。海漕之职,他不负众望,力挽福建之乱局,补朝廷之供给,造福百姓。同时,李士瞻的雄心伟略得以彰显,有“经济之才”的美誉,被后世流传歌颂。
参考文献:
[1]李士瞻.经济文集(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李士瞻.经济文集(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叶子奇.草木子(卷之三上)[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杨镰.全元诗(五十四卷)[M].北京:中华书局,
[5]查洪德.“华夷一体”:元代文坛特征[J]民族文学研究, 2017( 4):5-29.
基金项目:本文系内蒙古民族大学研究生科研立项《元代诗坛文化精神研究》;项目编号:NMDSS1810
作者:罗珊珊,内蒙古民族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及元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