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江西省龙南县黄沙有一个畲族村,寨门有四根浑圆的门柱,镌有两副对联:“汝水源流来百世,蓝田玉种绍千秋”;另一副是“敬程列祖遗风光世第,永兴新围盛世裕孙谋”。这里说的“敬程”就是指黄沙畲族的开山祖敬程公,而“永兴”则是黄沙畲族聚居的围屋——永兴围。永兴围又叫船形围,取“永世兴旺”之意。一般来说,畲族人的聚居地叫村寨,古代分为“竹竿寮”和“走马寮”两种。随着畲、汉民族的和睦相处,改变了先前的村寨聚居的生活,和客家人一样建起了围屋。畲族先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淀凝成了独特迷人的畲族风情。
畲族的溯源
畲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赣、闽、浙、粤、皖等省份。据《姓氏考略》记载:畲族蓝姓起源蓝田,祖宗秦子向。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为蓝君。有史学家考证:蓝氏的出处蓝田,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蓝田县,全国蓝姓的人家,都是从那里迁移出来的。赣南的畲族蓝姓也同属于客家民系,经历了颠沛流离的迁徙生活,于元、明时期从福建辗转迁入赣南开山定居,有的继续南迁广东地区繁衍生息。
在畲乡不仅保留着一些独特的建筑风格,还保留着畲族人崇拜民间广为流传的盘瓠以及凤凰图腾的文化。畲族人自称为山哈,意即为居住在山里的客人。家家户户的墙壁上,都有一个凤凰的图腾畲族人说他们来自广东凤凰山,他们的始祖名叫盘瓠,又叫龙麒,是一个英雄,死后就葬在凤凰山上。高辛帝的时候,龙麒问世,因为龙麒平番有功,高辛帝便将三公主嫁给了他。后来龙麒来到广东凤凰山居住,并繁衍生息。他们生了三男一女,老大姓盘,老二姓蓝,老三姓雷,小女儿嫁给了一个姓钟的,盘蓝雷钟四姓就组成了一个畲族;大婚时,三公主着凤衣,戴凤冠,装扮得像凤凰一样漂亮。那以后,凤凰装成为畲族妇女世袭的装束。至今,畲族女子头上,依然红笄首开,银簪插髻,椎结高娥,流苏飘逸,远看,极像画上的凤凰。
于是,凤凰就成为畲族人的图腾。其实,这仅仅是一个传说。
三月三,乌饭节
畲族最有名的就是乌饭节。三月三是畲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畲族同胞都会云集宗祠门前的开阔地举行盛大的乌饭节活动,自晨至暮,对唱盘歌,怀念始祖,并炊制乌饭,一同纪念这个古老民族的传统节日。
乌米饭是畲族人采摘山上的一种叫乌稔树的野生植物嫩叶,置于石臼中捣烂,使其释出紫黑色的汤汁,然后一起装到布袋里挤压,去渣留汁,再加入适量清水,取精选的糯米浸泡其中数小时捞起,放在木制饭甑里蒸熟制作而成的。这种乌米饭色泽蓝绿乌黑,并带有一层诱人的油光,吃到嘴里清香糯柔,细腻惬意,别有情趣。乌稔有防腐、健脾、开胃的作用,将乌米饭用苎麻袋装起来,悬挂于通风阴凉处,数日不馊。如果再加上猪油熟炒,更加味美可口,独具客家风味,因此有“一家蒸十家香”之说。
制作乌饭的关键是要保证乌稔树叶的新鲜,采回的树叶需当天制作,以免叶子发蔫影响口感,而且应松散放置,避免挤压使树叶发热,从而降低叶子所含各种元素的含量。再者,糯米的品种、乌稔树叶的投放比例、叶子捣制的时间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乌饭的口感。畲民们都是凭着多年的丰富经验,才能制作出口感清香的乌饭。乌饭具有一定的养身保健作用,中医本草则认为乌饭“日进一合不饥,坚筋骨、益肠胃、补骨髓,久服变白去老,除睡、益气力、轻身延年,固精养颜”。
关于畲族的乌饭节,还有两个流传至今的传说。
相传在唐代,畲族首领雷万兴、蓝奉高领导畲族人民起义反抗官府,被朝廷军队围困在山上失去外援,粮草断绝。畲族将士们就是靠吃一种叫“乌饭”(乌稔树)的野果充饥度过难关。起义军历尽千辛万苦,在大山里熬到第二年的三月三日终于冲出包围,对抗击官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到了第二年的三月初三,雷万兴想吃当年的乌稔果,让畲军入山采摘,可是此时乌稔刚吐芽抽叶,士兵只好采回叶子,加入糯米蒸制,米饭呈蓝黑色,同样香软可口。为纪念雷万兴率领畲军反抗官兵胜利的丰功伟绩,每年到了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畲族的男女老少都会出门踏青,采集乌稔叶,家家户户都做乌米饭,吃“乌米饭”以示纪念。这一习俗流传至今,成为了畲族人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说起乌饭节,还有一个便是“目连救母”的汉族民间故事。目连的母亲因故被阎王打入十八层地狱。出于对母亲的孝敬,便叩求到地藏王所赐一根能打开地狱之门的如意杖,给母亲送饭。目连每次送给母亲的白米饭,都被看守地狱的恶鬼抢去吃了,母亲经常挨饿。为了不让母亲饿肚子,目连翻山越岭,遍尝百草,发现一种汁液发乌的树叶,清香生津,提神开胃,因其煮成的糯米饭,虽然颜色发黑,却十分可口。目连煮成乌饭,送往狱中,恶鬼见饭乌黑,不敢吃,只好给目连的母亲吃。从此,目连的母亲就不再饿肚子了。目连为使母亲摆脱地狱之苦,一心向佛,苦心修练,终于感动了佛祖,使母亲得以复活。目连终于和母亲重新团聚。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被目连救母亲的孝心和事迹所感动。人们出于对逝去的亲人不受饥饿折磨之苦的美好心愿,便在目连第一次为母送饭的农历四月初八(也是佛诞日)吃乌饭。这种习俗至今在一些地区仍有沿袭。
其实,对世居大山深处的畲族同胞来说,三月三吃乌米饭不仅仅是为了一个美丽的传说,更是一个节气的到来,一年之计在于春,意味畲家人要开始一年一度的春耕了,这也是乌饭节另外一种象征意义了。
跳竹竿舞
畲族除了传统的乌饭节,还会跳“竹篙舞”、“打糍粑”等一系列带有浓厚的畲族色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习俗。
到了畲乡,最热闹的莫过于跳“竹竿舞”了。竹竿舞也叫竹篙舞,是一种充满浓郁的畲族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逢上喜庆节日,畲族同胞身着民族盛装,佩戴民族头饰聚会于永兴围祖厅载歌载舞。竹竿舞一般为“开、合、开、合、开开合”等几个动作,都是在竹竿的分合中完成。跳竹竿舞是不限人数的,一拨人手持竹竿,持竿者姿势有坐、蹲、站三种,变化多样;另一拨人跳舞,竹竿开的时候脚跳进去,竹竿合的时候脚跳出来,跳舞者不但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敏捷地进退跳跃,而且要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整场竹竿舞伴随着有节奏、有规律的“啪啪”的清脆的竹竿碰击声,炫目的舞姿令人目不暇接。人们以欢快的舞蹈歌颂美好的新生活,共同度过最为美妙最为愉悦的瞬间。
如今,畲族风情像是揭开了神秘面纱的少女,把她迷人的风姿展示于世人面前。畲家人建起了畲乡风情园,传承畲族文化,打造集文化、习俗、生态为一体的旅游观光品牌。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慕名前来体验畲族传统文化、饱览生态风光、品尝乌米饭等畲家特色小吃,一同感受这源远流长的遐尔迷人的畲族风情。
畲族的溯源
畲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赣、闽、浙、粤、皖等省份。据《姓氏考略》记载:畲族蓝姓起源蓝田,祖宗秦子向。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为蓝君。有史学家考证:蓝氏的出处蓝田,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蓝田县,全国蓝姓的人家,都是从那里迁移出来的。赣南的畲族蓝姓也同属于客家民系,经历了颠沛流离的迁徙生活,于元、明时期从福建辗转迁入赣南开山定居,有的继续南迁广东地区繁衍生息。
在畲乡不仅保留着一些独特的建筑风格,还保留着畲族人崇拜民间广为流传的盘瓠以及凤凰图腾的文化。畲族人自称为山哈,意即为居住在山里的客人。家家户户的墙壁上,都有一个凤凰的图腾畲族人说他们来自广东凤凰山,他们的始祖名叫盘瓠,又叫龙麒,是一个英雄,死后就葬在凤凰山上。高辛帝的时候,龙麒问世,因为龙麒平番有功,高辛帝便将三公主嫁给了他。后来龙麒来到广东凤凰山居住,并繁衍生息。他们生了三男一女,老大姓盘,老二姓蓝,老三姓雷,小女儿嫁给了一个姓钟的,盘蓝雷钟四姓就组成了一个畲族;大婚时,三公主着凤衣,戴凤冠,装扮得像凤凰一样漂亮。那以后,凤凰装成为畲族妇女世袭的装束。至今,畲族女子头上,依然红笄首开,银簪插髻,椎结高娥,流苏飘逸,远看,极像画上的凤凰。
于是,凤凰就成为畲族人的图腾。其实,这仅仅是一个传说。
三月三,乌饭节
畲族最有名的就是乌饭节。三月三是畲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畲族同胞都会云集宗祠门前的开阔地举行盛大的乌饭节活动,自晨至暮,对唱盘歌,怀念始祖,并炊制乌饭,一同纪念这个古老民族的传统节日。
乌米饭是畲族人采摘山上的一种叫乌稔树的野生植物嫩叶,置于石臼中捣烂,使其释出紫黑色的汤汁,然后一起装到布袋里挤压,去渣留汁,再加入适量清水,取精选的糯米浸泡其中数小时捞起,放在木制饭甑里蒸熟制作而成的。这种乌米饭色泽蓝绿乌黑,并带有一层诱人的油光,吃到嘴里清香糯柔,细腻惬意,别有情趣。乌稔有防腐、健脾、开胃的作用,将乌米饭用苎麻袋装起来,悬挂于通风阴凉处,数日不馊。如果再加上猪油熟炒,更加味美可口,独具客家风味,因此有“一家蒸十家香”之说。
制作乌饭的关键是要保证乌稔树叶的新鲜,采回的树叶需当天制作,以免叶子发蔫影响口感,而且应松散放置,避免挤压使树叶发热,从而降低叶子所含各种元素的含量。再者,糯米的品种、乌稔树叶的投放比例、叶子捣制的时间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乌饭的口感。畲民们都是凭着多年的丰富经验,才能制作出口感清香的乌饭。乌饭具有一定的养身保健作用,中医本草则认为乌饭“日进一合不饥,坚筋骨、益肠胃、补骨髓,久服变白去老,除睡、益气力、轻身延年,固精养颜”。
关于畲族的乌饭节,还有两个流传至今的传说。
相传在唐代,畲族首领雷万兴、蓝奉高领导畲族人民起义反抗官府,被朝廷军队围困在山上失去外援,粮草断绝。畲族将士们就是靠吃一种叫“乌饭”(乌稔树)的野果充饥度过难关。起义军历尽千辛万苦,在大山里熬到第二年的三月三日终于冲出包围,对抗击官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到了第二年的三月初三,雷万兴想吃当年的乌稔果,让畲军入山采摘,可是此时乌稔刚吐芽抽叶,士兵只好采回叶子,加入糯米蒸制,米饭呈蓝黑色,同样香软可口。为纪念雷万兴率领畲军反抗官兵胜利的丰功伟绩,每年到了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畲族的男女老少都会出门踏青,采集乌稔叶,家家户户都做乌米饭,吃“乌米饭”以示纪念。这一习俗流传至今,成为了畲族人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说起乌饭节,还有一个便是“目连救母”的汉族民间故事。目连的母亲因故被阎王打入十八层地狱。出于对母亲的孝敬,便叩求到地藏王所赐一根能打开地狱之门的如意杖,给母亲送饭。目连每次送给母亲的白米饭,都被看守地狱的恶鬼抢去吃了,母亲经常挨饿。为了不让母亲饿肚子,目连翻山越岭,遍尝百草,发现一种汁液发乌的树叶,清香生津,提神开胃,因其煮成的糯米饭,虽然颜色发黑,却十分可口。目连煮成乌饭,送往狱中,恶鬼见饭乌黑,不敢吃,只好给目连的母亲吃。从此,目连的母亲就不再饿肚子了。目连为使母亲摆脱地狱之苦,一心向佛,苦心修练,终于感动了佛祖,使母亲得以复活。目连终于和母亲重新团聚。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被目连救母亲的孝心和事迹所感动。人们出于对逝去的亲人不受饥饿折磨之苦的美好心愿,便在目连第一次为母送饭的农历四月初八(也是佛诞日)吃乌饭。这种习俗至今在一些地区仍有沿袭。
其实,对世居大山深处的畲族同胞来说,三月三吃乌米饭不仅仅是为了一个美丽的传说,更是一个节气的到来,一年之计在于春,意味畲家人要开始一年一度的春耕了,这也是乌饭节另外一种象征意义了。
跳竹竿舞
畲族除了传统的乌饭节,还会跳“竹篙舞”、“打糍粑”等一系列带有浓厚的畲族色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习俗。
到了畲乡,最热闹的莫过于跳“竹竿舞”了。竹竿舞也叫竹篙舞,是一种充满浓郁的畲族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逢上喜庆节日,畲族同胞身着民族盛装,佩戴民族头饰聚会于永兴围祖厅载歌载舞。竹竿舞一般为“开、合、开、合、开开合”等几个动作,都是在竹竿的分合中完成。跳竹竿舞是不限人数的,一拨人手持竹竿,持竿者姿势有坐、蹲、站三种,变化多样;另一拨人跳舞,竹竿开的时候脚跳进去,竹竿合的时候脚跳出来,跳舞者不但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敏捷地进退跳跃,而且要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整场竹竿舞伴随着有节奏、有规律的“啪啪”的清脆的竹竿碰击声,炫目的舞姿令人目不暇接。人们以欢快的舞蹈歌颂美好的新生活,共同度过最为美妙最为愉悦的瞬间。
如今,畲族风情像是揭开了神秘面纱的少女,把她迷人的风姿展示于世人面前。畲家人建起了畲乡风情园,传承畲族文化,打造集文化、习俗、生态为一体的旅游观光品牌。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慕名前来体验畲族传统文化、饱览生态风光、品尝乌米饭等畲家特色小吃,一同感受这源远流长的遐尔迷人的畲族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