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三次卖糖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feiyu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卖糖,是早年老家江西省宁都县湛田乡龙须村腊月里最重要、最为全村老少所津津乐道的事情。那时,村里4个生产队集体产糖,200多户人家也种蔗榨糖。
  有意思的是,故乡红糖在本地并不怎么受欢迎,却在广昌县头陂镇颇受青睐。冬春寒冷、感冒发烧,那里的人把一杯红糖生姜水当作一剂良药或补品;于孕妇、产妇、体弱多病者而言,红糖是必备之物;红糖更多的还被用于做春节米粿。因此,故乡红糖大都销往那里。老家與头陂镇相距40多里。那时交通落后,全凭两个肩一双脚把糖挑过去售卖,一般是壮实的挑八九十斤,弱小的挑六七十斤或四五十斤。
  1970年我读初中。寒假回家,见父亲正在切从木桶里倒出来的糖,母亲一块块地往小箩筐里装。“爸,晚上去头陂呀?”我问。父亲抬头看了看我说:“是啊。”“我也跟你卖糖去。”“好啊!这剩下的糖最多40斤,你应该挑得动,不过要走夜路。”“没问题!”我高兴坏了。那时去头陂卖糖大都走夜路,因为糖到腊月才好卖,过了春节又卖不出,那么短的时间不赶不行。一般是头天晚上去,住在那边的朋友家,第二天由朋友领着把糖卖了,傍晚再赶回来。寒星闪烁,北风凛冽,陆续有人出发了,我跟在父亲后面也出发了。这是我第一次去头陂卖糖。月黑风高,又没手电,父亲不断提醒我不要急、不要慌,看清脚下再往前走。肩上挑的是糖啊!万一摔跤,糖落到水里,或滚到沟里,那就糟了!我感觉肩上像压着千斤重担,大冷的天,一会儿背上就冒汗了。父亲看我气喘吁吁,生怕我摔跤,走一段歇一段,有时一歇就是半个小时。不知翻过了多少山,越过了多少水,沿途村庄也不知啥样,只听得狗追着我们的脚步一阵阵狂吠,40多里路,我们足足走了8个小时。当走进头陂镇西港村父亲的朋友家时,东方已白,我顿时瘫坐下来。稍作休息,我便跟着父亲一起去卖糖了。
  1972年我读高中,寒假回家看到很多人挑生产队的糖去卖,从中赚差价,我也很想赚点钱给自己买件毛衣。住屋后的表叔陈祖登知道后,叫上我,从生产队称了120斤糖。那时我大了,他挑60斤,我也挑60斤。这是我第二次去卖糖。走啊走啊,突然下起小雨,还夹着细碎雪花。因为走得急,没注意到天要变,我们没有带遮雨的物品,我只好把挑糖时因为热脱下的衣服盖在小箩筐上面。走到离头陂镇还有10里的高陂村时,糖因为有衣服和箩筐盖盖着没受影响,我们身上却湿了。于是,我们在屋檐下避雨,生火烘衣。不料屋里大叫起来:“有人放火了,大家快起来呀!”这一叫吓得大家慌忙挑起担子走人……那次卖糖,我赚了20多元钱,如愿有了一件毛衣,如今我依然珍藏着它。
  1981年我有了自己的家,第一个孩子也出生了。生产队分的一分多自留地我全部种了甘蔗。糖榨出来了,可是一直没时间去卖,春节前两天我才挑起糖匆匆往头陂赶。这是我第三次去卖糖。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伸手不见五指。我和两个也还没卖掉糖的村人,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到头陂时,糖已经不好卖了。我们分头去了不同的村庄。人生地不熟,我扯着嗓子叫:“卖糖啊!卖糖啊!”应者甚少。走了一村又一村,天黑时总算把糖卖完了。我攥着60多元卖糖的钱,壮着胆,一个人踏上了回家的路……
  那以后,我就再没去卖过糖了,因为分田到户后,村里突然不种蔗榨糖了。时光远去,曾经的一切却依然那么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常常在眼前闪现。
其他文献
如今,过快的生活節奏使得手机、电子阅读器成了很多人的“掌中书”。也有一些人坚持阅读纸质书,在油墨书香营造出的独特氛围中,让自己的心静下来。那书香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在古代,人们非常讲究图书的形式美,将书籍装帧作为一门高雅艺术。古代的读书人都非常爱惜书籍,而书籍在保存中有两大难题,一是防潮湿,一是防虫蛀。而蠹虫就是毁书的强大杀手,且极难防范。  不过,蠹虫也有天敌。那就是一种名为芸香的草本植物。
期刊
我到日本探亲看望女儿,住厚木市长谷地区381番地。我住的这几排二层复式楼,都是某公司的租赁房,几乎住的都是日本人。日本人在住房问题上和我们中国人的观念有所不同,我们是为成家或为把房租出去或为未来增值,而拼命赚钱或拼命节约攒钱买房子,而日本人买房者不多,大都几辈人都是租房住,和西方国家相似。分析原因可能有几个。一是儿女们18岁以后都离开了父母,单枪匹马闯天下,工作后在外租房。因为工作压力大,夜里加班
期刊
电影界“五大反派”演员之一的老艺术家刘江老师于今年5月1日仙逝,令人悲痛。回想40多年前与他的一次干杯,当时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那是1974年的金秋时节,八一电影制片厂《闪闪的红星》摄制组在景德镇完成外景拍摄任务,即将班师回京。当时的市革委会及人武部受省领导委托,在我工作的景德镇饭店为摄制组设宴送行。听说在《地道战》中扮演汉奸“高司令”的演员也来赴宴了,我很想目睹他的尊容。于是,待菜上齐,我借
期刊
四季无声流转,岁月悄然而逝。2018年就这样一个华丽的转身,退隐到了历史的长河中。时光老人已经准备好待翻的日历,每一页上都精心绘制着动人的画面,温暖如春,火热如夏,凉爽如秋,素净如冬。在这辞旧迎新之际,有怀旧,有思念,有感动,更多的是深深的祝福——  祝福献给心爱的祖国,愿祖国在新的一年,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经济更繁荣、人民更幸福、国力更强盛。长江黄河舞长袖,梅里珠峰起高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
期刊
喝茶养生是中国人几千年的传统。茶叶中的有效营养成分多种多样,大家熟悉的有茶多酚、茶氨酸、维生素、咖啡碱等。按制作原理和工艺,茶叶分为六大类,即绿茶、红茶、黄茶、白茶、青茶、黑茶。它们在养生方面有共性,也有不同。  ▲绿茶  绿茶属于不发酵茶,其外观千姿百态,香气、滋味各具特色,是名茶最多、研究最广泛的茶类,有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太平猴魁等。其主要功效是预防癌症和心血管疾病,还能抗氧化、
期刊
因拆迁搬家,我在整理书橱时,从日记本中,翻出了一个小袋子,仔细一瞧,竟然是1985年2月份的工资袋,至今已34年了。工资袋虽然已经泛黄,袋口破损,但封面上的字迹仍旧清晰。  这个工资袋是由国营江西省南城县水泥厂财务科统一印制的,比常用的信封略小点。工资袋封面写着:“邱振国编号003月工资63.4元、粮贴2.7元、副食品补贴5元、加班工资4.97元、夜班津贴2元、保健津贴2.81元,上月结转0.26
期刊
“向雷锋同志学习”是毛主席1963年3月的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学习雷锋的共产主义精神品质。“向雷锋同志学习”永不过时,重温这一题词诞生始末很有意义。  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殉职,年仅22岁。雷锋牺牲后,他所在的沈阳军区就“开展学雷锋”制订了一个长远的规划:一是排演一台有关雷锋的话剧,二是命名“雷锋班”,三是请毛主席题词。  1963年1月7日,国防部批准雷锋生前所在部队运输连四班为“雷锋班
期刊
康克清大姐离开我们已经27年了,作为康大姐家乡的一名乡镇退休干部,我经常回忆起30多年前进京拜访、看望康大姐的往事。  1986年12月28日,我与肖庚祯、康昭宝(康克清堂弟)两位同志一起,带着家乡的一些特产和万安县罗塘乡一万多父老乡亲的牵挂,踏上了进京之路。  31日上午,我们三人应约前往康大姐位于北京复兴路某大院的一处住所。我们刚走进大院,一眼就望见康大姐站在厅堂中央等候我们。康大姐见到家乡来
期刊
1930年三伏天,素有“火炉”之称的武汉,热浪滚滚,暑气灼人。坐落在武汉市闹市区江汉路的一家画像店,依然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画像店老板是个又瘦又高的中年男子。他看上去四十出头,鼻梁上架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穿着入时,谈吐文雅,颇具绅士风度。他颔首微笑,热情招呼顾客。  他就是时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兼武汉市委书记的任弼时同志。他以画像店为掩护从事地下革命活动。  一天上午,中共长江局书记关向应走进画
期刊
前些日子,我在观看电视节目《动物世界》时,脑海里闪过我家那头大黄牛的身影。那还是几十年前,不论早晨、傍晚,我都牵着它。田埂上、池塘边、坡地上,凡是长着鲜嫩青草的地方,都有我和黄牛的身影。  这头黄牛是头母牛。它被我父母花4担稻谷从牛贩子手里买回家时还是头小牛,经过精心放养,逐渐长成一头膘肥力强的大耕牛。它除了承担我家15亩稻田的耕作外,每年还会产下一头小牛,成了一棵摇钱树,深得父母喜爱。  一天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