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女生的故事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事一:我不会写
  放寒假回到老家过年,亲戚朋友一见面,和我聊的最多的还是“教育”。教师这个角色,真有点“羊”的属性,走到哪里都有割舍不掉的“膻气”。
  我堂姐的小孩读六年级,是个很乖巧的小女生,于是我就顺理成章地当起了她的“家庭教师”。《寒假作业本》上有道写景的作文题,她是怎么写的呢?题目叫“家乡的小路”,大致的意思是:家乡有条长长的小路,路边长着草和野花。这条路曾是一条泥巴路,现在铺成了水泥路。家乡的变化真大,人们都过着幸福的生活。
  看到这类“感谢党感谢政府”的习作,我就起鸡皮疙瘩。我问她为什么要写家乡的小路,她说别的写不出来,只有写小路。
  这句话着实吓了我一跳。又看了她写的另外几篇作文,也都是既无大碍也谈不上有趣的那种。
  这曾经是一个怎样的小女生呢?读二年级的时候,她跟着我学习“写话”,写过令我至今记忆犹新的句子。比如:写月亮,“嫦娥姐姐,你一个人在月宫里孤不孤单?如果我有一双翅膀,一定会飞上天去陪你,给你讲《海绵宝宝》的故事。”写糖果,“糖果含在嘴里,好清凉。如果你要问我这是什么味道?我会告诉你,这是草原的味道。”写顽皮,“我躲在冰箱里,爸爸妈妈怎么也找不到我。他们不知道,我已经到了北极。”如此美妙的句子,曾是我在众人面前夸耀自己教学水平的证词,也是她在作文上自信满满的源泉。
  但就是这样一个在我眼里有点“天才”的小女生,读了几年书后,居然江郎才尽,“缪斯”全无。我不得不问: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在制造平庸呢?
  当家长满怀希望地把孩子送到学校,学生充满好奇地走进校园,我们作为教育者给予他们的是什么?是一套整齐划一、充斥着否定色彩的行为准则。课间是不能高声喧哗的,是不能随意跑动的;课堂上是不能想说就说、想读就读的,说话得说到老师想要的答案上,朗读也要读到老师认为合理的节奏上;还有“在标准答案面前人人平等”的考试,让任何一种个性化的表达都成为“弱智”;还有形形色色、没完没了的各种表彰、奖励,如同糖衣炮弹,诱导学生放弃自我的主张和见解,屈从于外在的评价……上学,意味着童话的消散、自我需求的克制、按老师的意愿做事,否则就是自找苦吃。一个语文老师让学生用“大”说一句话,有名学生说“我爸的鸡鸡比我大”,结果老师暴跳如雷,火速把家长召到学校,劈头盖脸一通训斥,硬逼着家长当着众多老师的面,扇了他儿子两耳光。一个六岁的小孩子,何罪之有?这样的老师,这样的教育,即使能够生产高分,打造出纯洁的校风,那也不能称之为教育。这样学校,是优雅的监狱,是天丝绒般的囚笼。
  说到监狱,我想到一部电影——《窃听风暴》,讲的是一名特工对一位戏剧作家家庭生活的全面监听,包括他与女友的私生活以及密秘进行的地下写作等。一个靠监听控制民众的国度,你认为还有希望吗?那么,一个靠权威钳制学生言说的学校,你还指望它培养出具有独立精神的学生吗?学校没有自由,哪来学生的发展?!
  我的小学老师大多出身于农民,裤脚上常年带着泥巴星子,但他们具备最基本的教育常识。教我五年级的语文老师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理不争不明”。在这种不争不明的风气下,我的胆子越来越大,时常在课堂上和他叫板。学习《可爱的草塘》那一课,初读课文之后,老师问我,你觉得草塘可爱吗?我说不可爱。老师把课文讲了一部分之后(比如“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问我现在怎么想。我说,这荒山野岭的,有再多的鸡啊鱼啊也没什么可爱的。老师听后没说话,无奈地让我坐下。讲完全文后,还是点我起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依然说,这个草塘没什么意思,我更喜欢咱们村里的那口堰塘。我的回答引起全班一阵哄笑。至于老师是什么反应,我记不清了,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没有批评我,更没有报复我,因为我还记得许多上课与他对着干的事。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硬说蛇有脚,气得他拂袖而去,不给我们上课了。晚上他到我家走访,我爸为这事饱打了我一顿。但最后,他还是说,乔能俊一再坚持说他亲眼看到了蛇的脚,那我们就相信他吧。当他在课堂上说出这句话时,我当时哭了。我用一辈子去铭记我的这位农民老师,他用最朴素的情怀呵护了一个小孩子对世界的解释权。也许他知道,关于蛇究竟有没有脚的认知,随着年龄、学识的增长我终会明白的。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一个小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和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捍卫己见的品质。
  而我的那个亲戚、那个小女生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当她的思想变得越来越乖,心里只装着老师的尊严和要求的时候,她就失去了自我表达的能力,什么都不会写了。
  故事二:世界末日来了
  在去年的12月,这个小女生曾为“世界末日”的到来恐慌过一阵。
  事情的原由是这样的。学习《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老师讲到,因为地球环境越来越恶劣,所以12月21日被预言家称之为“世界末日”。自那以后,她回到家里既不做作业也不看电视,一副魂不守舍的样子。开始家长也没在意,只到老师打电话询问家庭作业完成情况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家长、老师的诱导下,她才说出来:世界末日要到了,还有什么必要学习?家长、老师一番劝说,依然无济与事,只到12月21日过了以后,她才慢慢恢复常态。
  也许你会感叹,现在的孩子太脆弱了,将来怎么独立地去生活?
  我的思考是:这种脆弱是真实的她吗?我们看待如今的孩子是不是粗浅、表层了一些?我们是否真正地走进了孩子的内心世界?
  回想日常的工作,当孩子做错了事,我们才找他们谈话;当他们拖交了作业,我们才思考他们的近况;当他们考的分数足够低时,我们才意识到他们的存在……一言以蔽之,当他们给我们制造了麻烦,我们才“眼里只有他”——目的也很明确,就是请他们不要再给我们添乱子。即使偶尔有些情感的投入,也有着浓重的“投资”的意味在里面。我们何曾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地走近过他们、亲近过他们?我们何曾怀着一份赤诚去“快乐着他们的快乐、忧伤着他们的忧伤”?   我问这个小女生,老师都是怎么劝你的。她说,老师告诉她,这只是个预言,是假的,现在是六年级了,要好好学习才对得起父母,不好好学习才是真的“世界末日”。我又问她,世界末日来了,你最害怕什么?她忍了好久才说,她害怕爸爸妈妈都死去,害怕爷爷奶奶不能和她死一块儿。听到这话,我的心都快碎了。多好的孩子啊!
  我又问她,你为什么不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爸爸妈妈呢?她说,不想说。我能理解她——不是不想说,而是不愿说。对于一个十一岁的小孩来说,这个话题太沉重了,沉重得无法让人面对。如果让她说出来,无疑是让她经历一场真实的生死离别。可是我们的家长、老师还一遍又一遍地想打探出她的心里话。现在可以想象,当周围的人一次又一次地谈论“世界末日”、一次又一次地拿“世界末日”说事时,对她来说都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都是对“世界末日”的一种强化,都是一次又一次把她陷入到“世界末日”的感觉中去。这就像对一个病人老是谈论“死亡”一样,无论是正面地谈还是反面地谈,病人得到的心理暗示只有一个,那就是:我快要死了,不然人们怎么会总是谈起它呢?因此,当老师和家长就“世界末日”谈“世界末日”时,对这个小女生而言,不是劝说,不是抚慰,而是把她推向更为恐惧的边缘。
  在心理疏导方面,我们总是显得很无力,很苍白——其实不是无能为力,而是我们提前就让渡了我们的权力和义务。如果我们承认教育是一项培育人的事业,那么,关注心灵比知识、比分数、比习惯更重要。
  故事三:老师只喜欢有钱的和有权的
  我堂姐说,你小学快毕业了,老师对你不错,过年后我们请老师吃顿饭,表示感谢。她回答得干脆利落:算了吧,老师只喜欢有钱的和有权的,你感谢他,他不一定领情呢。
  我真的被她这番话给“雷”倒了。小小年纪,居然以成人的口吻,用交易和货币的思维来推演师生关系,而且说得自然而然,不假思索。在她的眼里,老师早就走下了神坛,不再是什么灵魂的工程师,充其量不过像个城管人员。
  我一方面唏嘘社会风气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入侵,但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思考,在学生心中,教师阵线为什么沦陷得如此迅疾,如此狼狈?
  在这个物欲横流、唯官唯上的时代,教师和其他社会人群一样,几乎没有经过什么抵抗就缴械投降,在社会对教师职业期许与现实诱惑面前,他们以“大家都是如此”的心态,心安理得地选择了后者。且不说有偿家教,且不说利用家长的人脉关系办事,或许就在他们当着学生的面,不经意间谈论“某某同学的爸爸是干什么的”,或“某某同学的妈妈开着什么车”的时候,教师的地位就在学生沉默的眼神中矮了下去。
  也许有人会说,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力,那么,每个人也有选择做什么样的教师的权力。但是大家不要忘了,我们不是工人,不是饲养员,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未完成的生命,是他们成长路途中的启蒙者。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唯一不变的选择是与这个时代的先进理念同行!
  当然,不是让老师们超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做个避世的桃源之士,而是拿出直面现实的勇气,在人生的悖论中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老师们应该常思考:我需要什么样的人生,我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为我的学生留下些什么。只有时刻反省自己人生的老师,才会引领学生的成长。
  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似乎也在努力地引导教师的价值观,比如树立典型、物质奖励、道德宣讲等,但从效果上看,除了博得老师们一时的掌声或掬一把泪外,更多地是把他们引向了教育以外,离人心越来越远。我常想,谁在关心“灵魂工程师”的灵魂呢?
  (作者单位:湖北宜昌市西陵区教研室)
  责任编辑 邹韵文
其他文献
随着“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等各种冠以“微”的热词走进我们的生活,中国已悄然进入全新的“微”时代,教育也烙上了“微”的印记“微课堂”、“微教研”、
据诺贝尔奖官网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6日中午11时45分,2015年诺贝尔物理奖在当地的瑞典皇家科学学院揭晓, 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和 阿瑟-麦克唐纳(Arthur B. McDonald)荣获该奖项, 以表彰他们对中微子振荡的发现,从而证实了微子有质量。  加上头一天一名日本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至此,日本已有24人获得诺贝尔奖,在过去15年间,平均每年
新时期以来,维吾尔族文学得到飞速发展,女性文学也随着发展起来。女性话语从声音微弱到日益丰富,是当代维吾尔文学的一个重要现象。在维吾尔女性文学中,尤其是在小说中,女性
2016,放眼全世界,一个又一个新科技层出不穷,无形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下面就来看看有哪些"黑科技"在2016年震撼世界的"眼球"。
学术型教师具有一般优秀教师的基本特征,比如崇高的师德、精深的知识思想、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等等,还应该具有会研究、有风格、善创新、能引领等个性特征。  学术型教师的文化场是指学术型教师在发展中形成了教育信仰、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并沉淀形成文化氛围。文化场中的各个组成因子相互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规范、调节着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同时教师的观念与行为也对文化场的构成与场力产生影响。学术型教师文化场力的发挥依
编者按:为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高水平师资和管理队伍,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6年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月活动的通知》(粤教师函〔2016〕89号)精神,2016年9月,省教育厅组织开展了以“甘守三尺讲台,争做‘四有’老师”为主题的师德征文活动。经各高校、各地分级遴选推荐,专家初评、复评,评委会终评,共评出师德征文获奖文章407篇(其中一等奖69篇,二等奖135篇,三等奖203篇)和优秀组
语言是折射现实的一面镜子,它不但反映社会,而且反映生活。而谚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最凝炼的语句总结各种社会生活经验的语言艺术的结晶。它在表
放学后,明仔和阿志在研究着一个问题:“分析”与“综合”相对,那么“综合”是一种怎样的过程呢?他们面前的词典翻到了“综合”那一词条——  ①把分析过的对象或现象的各个部分、各属性联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跟“分析”相对)。②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  一  “第①种情况,有点像‘分析’的最后一个步骤。”明仔说。  “但是又有所不同。‘分析’的最后一个步骤侧重于理解各部分之间、各部分与整体之间
运用文献资料、调查访谈等方法,对能力本位教育视角下的体育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以能力本位教育为核心的体育教育课程体系应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方法等方
在德国的学习和生活中,我深刻地感受到德国人做事的标准化和德国的高质量是相辅相成的,它们的钢轨、测量仪器,甚至吃饭的刀叉、生活中的卫生间、洗脸池、水龙头等,无不令人想到“标准化”一词。在德国,标准主义浸透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产品在制造的过程中,标准就是法律,任何生产活动都是先立标准,然后才开始生产制造。  德国职业教育的高速发展应该与德国人注重标准化是紧密联系的,在德国,任何职业,哪怕是做烟囱、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