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协同——中小企业跨国能力的培养

来源 :现代企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min1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佛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国际化的组织结构选择方面,所有进军国际化的公司中有60%的公司首先采用了国际分部式的组织结构,即这些公司把其在国外一个市场或几个不同市场的商务活动的管理,不管是国内产品的出口还是国外销售机构的设置,再或是投资活动,都集中于一个国际分部(Davis,1979)。对于这些公司,国际分部式的组织结构是一种普遍的、潜在有效的组织结构。它有利于加强公司国际业务的管理,实现业务与世界市场接轨,并有利于促进国际性管理人才的培养。
  
  一、跨国能力理论
  
  “跨国能力”的概念是哈佛商学院的克里斯托弗·A·巴特利特(Christopher A Bartlett)和苏曼特·高沙尔(Sumantra Ghoshal,也有人将其翻译成休曼特拉·戈歇尔)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跨国经营管理概念。他们通过对松下、飞利浦和爱立信等世界著名企业的跨国经营进行长期的研究发现,在科技日新月异和全球竞争加剧的环境中,在全球效率和地方响应的双重压力下,企业经常面临着资源和环境不匹配的现象:公司在相对次要的市场拥有过剩资源,而在存在巨大机会和挑战的关键性市场,则只有有限的资源或根本没有资源。为了解决这一企业困境,巴特利特和高沙尔提出了“跨国能力”的概念,即在既保持分支机构的灵敏性又强调全球磨合的条件下跨越国界的管理能力。二人认为发展这种能力要求公司具有三个组织特征:一是组织机构之间在资源和责任方面的相互依存关系。二是一组强有力的跨机构整合机制。三要有非常明确的公司整体观念以及非常成熟的全球管理意识。
  巴特利特和高沙尔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指出了国际化企业建立跨国能力的重要性,强调企业只凭单一优势去参加竞争已经不合时宜,必须同时发展全球范围的效率和竞争力、对东道国需求的反应能力和灵活性、全球创新及学习能力等才能适应全球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
  “跨国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跨国管理思想,突破了有关全球市场成功运营所需的一般知识。跨国能力是一种长期的动态的整体的企业跨国经营的能力,其本质是如何通过组织建设和组织协调来创造企业在成本和差异化方面的国际竞争力。跨国能力是企业效率和灵活性的来源。迈克尔·波特认为,与提出一个正确的战略一样,全球化战略的成功是组织和管理能力的体现,巴特利特和高沙尔对这一课题做出了重要而有实践价值的贡献,代表了这一课题探索的前沿。
  
  二、跨国能力理论对于中小企业的意义
  
  1、中小企业也面临着全球——当地两难问题。在全球市场上竞争的中小企业像大企业一样也面临着两种竞争压力:降低成本与地区调适的压力。降低成本的压力是指公司在生产或提供与其竞争对手一样的产品或服务时,必须找到比竞争者更有效的生产其产品和提供服务的方法,努力降低其产品的成本。由于成本压力是任何企业在世界范围内都会遇到的效率问题,要求公司尽其最大能力在每个国家采用标准化的产品和销售策略,因此又被称为全球化压力。中小企业面临的当地化压力是指企业在各国间跨国经营时可能面临不同的压力。这些压力中,有顾客偏好方面的压力,有产业运作方式方面的压力,也有来自政治方面的压力。这就要求企业根据国家或地区差异来确定组织与产品,满足顾客不同的需求。由于成本压力常常要求企业集中标准化生产以利用规模经济,而地区调适要求分散生产实现小批量差异化需求,两者鱼和熊掌很难兼得,故使企业常常陷入两难困境。中国一些纺织和服装企业的国际经营就面临着这种双重的压力,不仅要降低成本和价格,还必须应对来自顾客需求的差异和各国政治方面的压力。
  2、企业的管理传统阻碍企业后续跨国能力的组合和扩散。一些大型企业在国际经营环境发生变化、在遇到新的战略挑战和市场机遇时不能及时的应对,不能构筑崭新跨国能力,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大企业对在由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所发展的管理传统以及由其产生的组织惯性过于执着。管理传统是企业目前相对稳定的资产结构、责任分配、主要管理风格及根深蒂固的组织价值观,或者说管理传统就是企业的组织历史和管理文化。管理传统是企业特有能力的来源(Selznick,1957),代表了一种“无形”的资产(Itami,1987),是公司竞争优势的来源。但管理传统也会产生功能障碍,因为由这种管理传统所形成的组织惯性(经营秩序和权责分配)一旦被公认,就会从两方面限制公司的适应能力(Hannan and Freeman,1977,1984)。首先,它为那些抵制重组的因素提供了辩护和一套组织准则(比如它们根据共享准则可以进行抵抗)。其次,它抑制了其它可替代响应(决策或措施)在组织中出现的可能。
  “管理传统”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在国内经营非常成功的公司不愿意进行国际化冒险,而许多在国际经营方面取得早期成功的跨国公司又为什么因不能够及时调整战略和组织以应对环境的变化而遭到挫折。这都是因为这些企业小时候养成的习惯、文化束缚了其后期全球的、动态的跨国能力的发展。
  
  三、如何培养中小企业的跨国能力
  
  1、发展中小企业的全球性文化。全球性文化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国际竞争的加剧和国际市场的增大都会促使公司更加注重全球性文化的发展,一个组织的主要决策者的一些特征也会影响到全球性文化的形成(Dichtl,Koeglmayr,and Mueller,1990)。在一个真正的全球性文化中,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者要使他们自己及其公司形成全球性的思维方式,并体现在公司内发生的任何事情上。首先,决策者要将寻求国际机遇作为企业和个人发展的历史转折,形成国际化的价值观。其次,决策者要有企业家精神,要敢于承担国际经营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再次,中小企业的决策者要不断的通过外语培训和国际活动来获得国际经验。最后,中小企业的决策者还要善于通过国际化的人力资源政策来架构企业国际化的组织,来执行公司国际化的战略,减少对国外市场感知的心理距离。
  2、建立中小企业基本的国际竞争优势。前面提到,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时会遇到两种竞争压力:降低成本与地区调适的压力。其实,降低成本和地区调适是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和国际竞争中赖以吸引与保持顾客的最基本的优势。可以说,一个企业拥有了成本优势和差异化优势,它就会立于不败之地。虽然绝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不可能两者兼得,但它们还是必须努力发展其中的一种。首先,培养全球效率。中小企业必须善于从原材料、劳动力或技术方面来降低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创造最大的价值。其次,中小企业必须加强对国际市场反应的灵活性。只有时刻与地区或别国市场保持接触,把握地区差异,并依靠技术和管理做出快速反应,企业才算具有这种灵活性。最后,企业为实现和发挥成本和灵活性优势,必须建立相应的国际化组织结构。比如,为了实现规模经济以降低成本,企业可能建立国际业务部或全球性事业部组织结构,将生产和研发集中。或者,企业建立全球性地区组织结构以提高企业对地区差异的灵敏程度。
  3、整合资源和责任,实现组织协同。尽管中小企业的决策权和资源相对集中,各个部门或分支机构在资金、产品、信息和专门技术上高度依赖总部,但是由于风险和竞争无处不在,所以它们也应像大公司一样整合资源和责任,实现组织的协同。这是实现跨国能力的最根本的要求。一方面,中小企业应该努力将子公司或有关机构和部门设立在世界范围内对公司有力的地方。这些子公司或部门有的拥有较低的要素成本(如较低的原材料或劳动力成本),有的提供相关的技术、新战略和消费者的信息。所有的下属单位都利用世界范围的管理与技术人才进行专业化经营。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必须将不同的部门、机构或子公司整合在一块,建立一体化组织网络,形成彼此间相互依存的联系。在这种相互依存的联系中,各单位共享源源不断的资源和信息,彼此相互帮助和支持,创造企业内部协同效应。中小企业也可以与别的企业建立类似于企业内部机制的外部无边界合作网络,价值链各环节进行资源和信息的合作,创造外部的协同效应。最后,中小企业为了增强上述的内外部协同效应,必须设计组织控制和协调体系来规范下属单位和合作伙伴的行为,建立组织内、组织间的水平联系与互动。这是因为不同的公司甚至公司体系内部各国外子公司、部门在职能、利益、人才、资源、面临的压力甚至文化和制度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只有通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控制与协调机制才能协调它们的利益,规范它们的行为,实现公司整体的跨国能力。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其他文献
一、提高企业报刊编辑策划水平的必要性    1、打造“企业名片”的要求。企业报刊被喻为“企业名片”,要打造好这张“企业名片”,必须努力提高企业报刊编辑的策划水平。策划“是新闻报道和宣传活动的第一步”,提高企业报刊编辑策划水平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报刊的质量和水平,扩大其影响,不断满足读者新的需求,更重要的是,通过努力提高企业报刊编辑策划水平着力打造好企业报刊这张企业交流的名片,让人们更好地透过这张“企业
许多成功企业的经验告诉我们:企业文化建设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笔者有幸随同“全国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高层研讨班”考察了青岛海尔集团,对该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特色颇有感触。本文结合陕西省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际情况,就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作一些探讨。    一、进行企业文化建设,首先要明确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
长期以来,浙江省道路运输行业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主要采用行政手段。长于审批。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道路运输行业管理应更多地采用经济手段,运用交通规费经济杠杆,调节道路
奇正是《孙子兵法》中一对高度抽象的基本范畴,是孙子兵法思想体系的一个基本关节点,对其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对现代营销管理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一、“善于出奇”——跳出营销中的简单化思维    孙子的奇正思想可从《计篇》中的“五事”思想开始追溯。孙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可归纳为“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即“五事”。他十分重视将的作用,指出“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为
循环经济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在生态规律指导下的人类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是一种使资源环境要素与经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对资源的利用是一次性、粗放型的。而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特征的确立,原有的城镇国有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已越来越不适应客观发展的要求,改革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已成为必然    一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沿革与弊端    由于中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按照产品经济模式设计的,社会保险工作涉及到的人钱物都由企业或单位自己管理,即企业办社会保险这必然造成国家包揽过多,企业负担过重的局面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间养老保
第十八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活动获荣誉奖2006年岁末,由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中国国际友谊促进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宋庆龄基金会、中国
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循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管企业针对员工采取什么样的绩效评价方法,绩效评价的最终目的都是通过对绩效评价结果的综合运用,推动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然而在企业中员工对绩效考核的公平程度的感受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强烈的不公平感不仅会使员工士气低落、工作消极,还造成离心倾向,阻碍长期的组织归属感的养成,并会造成企业内上下左右人际关系恶化,成为不安定因素。    一、企
农产品加工业是指以农产品(包括农林牧渔四大类)为原料进行直接加工和再加工的工业,它介于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之间,联系着农业工业流通业,在国外被称为“1.5次产业”由于它是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尤其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一发展新疆农产品加工业的背景和意义    20世纪90
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目标    审计目标指人们通过审计工作期望达到的境地或状态,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目标不同于财务报表审计目标。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对被审财务报表发表意见,经济效益审计的目标是促使被审单位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的目标可以由下式反映:经济效益=期望的结果/支出。其包含三方面的具体涵义:(1)效果性,指取得的成果在属性上应是人们需要的、期望的;(2)效率性,指取得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