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法中的“显性"和“隐性”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外语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教师的课堂教学。外语教学法中所涉及的相关因素很多,课堂的效果如何是外语学习和教学的核心。本文主要通过对相关外语教学法的分析,就外语教学中如何处理“显性”和“隐性”教学关系,更好的提高课堂学习和教学效果,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外语教学法;显性;酶性;课堂教学
  
  引言
  
  对语言和语言学习本质的认识直接影响到教学方法的形成。结构主义把语言看作是由结构上相互联系的单位组成的、用来表达一定意义的结构系统。语言学习的目标被认为是掌握系统中各种成分,即音位、语法和词汇。听说法、全身反应法和沉默法都反映了这种语言观。功能主义把语言看作是表达功能意义的载体,强调语言的语义和交际特点而不是语言的语法特征,语言教学中的交际法就体现了这种语言观。在外语教学法流派的学习与外语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如何处理教学中“显性”与“隐性”的关系问题,应当值得外语教学法学习者和教师的注意。
  
  一、“显性”和“隐性”的特征
  
  对外语教学法中的“显性”和“隐性”,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从语言知识的划分来说,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看,又有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两种。本文主要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看。前者注重语言规则的讲解和传授,强调语言的语法特征,而后者注重语言的功能和意义,强调交际能力的体现。具体而言,“显性”将外语看作一套知识体系,通过教师的系统讲授和学生有意识的学习操练达到掌握的目的;“隐性”则把外语学习看作是一种语言习惯的形成过程,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无意识地接触、体验和应用外语,逐步达到内化的目的。
  
  二、“显性”和“隐性”的体现
  
  听说法、自然法、交际法强调隐性教学,都力图用学习母语的方法教授外语,认为外语学习应该同母语学习一样,通过大量的接触和使用外语来习得外语隐性知识。外语学习中,课堂教学的比重更大,外语学习没有外语的语言环境。外语学习的语言输入主要来自于课堂,课外的输入只能来自书本、音像资料等非真实语言环境,不能与本族语者互动。如果外语教学全部采取这些强调隐性教学的方法,语言输入很难接近母语的输入量,所以显性教学在外语教学中必不可少。在中国,外语教学主要是在课堂进行,传统的语法翻译法仍然占很大的比重,课堂教学以显性教学为主,如语法规则、词汇用法、课文内容的讲解和操练等,听说法等强调隐性教学的方法运用得较少。这可能和应试教育有关,显性学习的作用明显,见效快,学习了显性知识后就能做对题目并取得分数,而隐性教学的作用没有那么直接迅速。但是许多外语学习者学习了语言知识,做了大量练习后,可能在语言知识考试中获得高分,即掌握了显性的语言知识,但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仍然出现许多错误,也就是说,显性的语言知识没有全部转化为隐性的语言知识,语言知识并没有体现为语言能力,出现了“高分低能”、“哑巴英语”等现象。所以仅仅只有显性教学,只教授显性知识是不能学好外语的,教学必须能促使隐性知识的学习。任务型教学力求语言意义和形式的统一,就反映了对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相结合的观点。
  
  三、“显性”和“隐性”的结合
  
  随着外语教学研究层层深入,各种教学法流派不断呈现和运用,“教无定法”的理念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大都认为流派和方法并无好坏之分,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定,因而有学者指出,外语教学进入了一个“后方法时代”。教师在保留显性教学方法的同时,要加大对隐性教学的力度,鼓励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加大教师培训,鼓励教师自我发展,进行反思性教学,找到最适合自身和学生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应当将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结合起来,加强外语输入和外语输出,加大隐性教学的力度。
  第一,大量的语言输入是隐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外语输入过少,将会导致学习者接触到的外语语言知识有限,隐性学习受到限制。中国外语课堂的语言操练大都是孤立的,脱离真实的语境,结果使学习者不能正确使用语言形式,造成“汉式英语”。语境知识可以看作是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的中介。语言形式的发音、意义、用法等知识是显性知识,语言形式的显性知识加上语境知识才可能成为它的隐性知识。只有通过大量接触语境,通过隐性学习才能做到掌握正确的语境知识。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应多使用外语授课,同时尽可能让学生接触到多种多样的语言材料,营造良好的外语环境,形成学生学习用外语进行理解和思维的习惯。
  第二,在听说读写四项机能中,听读是输入,说写是输出。虽然外语环境下的口语交际缺乏真实的交际需要,交际效果可能不够理想,但是口语交际的作用还是不能低估,因为语言的输出可以加快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使学习者感到学有所用,增强其学习外语的信心和成就感。中国的外语教学重演绎式学习轻归纳式学习,往往是先讲语言规则再通过例句或练习让学习者熟练,很少让学习者通过观察语言实例归纳出其中的规则。其实,归纳式和演绎式学习都是显性学习。
  第三,在初学者或基础差的学生很难接受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语言规则的情况下,而教学内容结构松散、语言材料的语言点不明显,以及教授的是关于实践性、技能性课程时,这时应当采用“隐性”外语教学方法;但对于有一定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成人学生,当教学内容复杂、语言材料的语言点突出,以及教授的是关于理论性、知识性课程时,则应以“显性”外语教学方法为主。
  
  
  四、结语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对于“显性”和“隐性”外语教学方法的运用,应当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等实际需要做出灵活的选择,不应厚此薄比,而应各取所长。至于在不同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先“显”后“隐”、还是先“隐”后“显”效果更好,或者是“显”、“隐”并重,学者们观点也不一致,但不管如何选择,最终的目的还是要看这种选择是否实现了外语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正如有学者所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193-194
  [2]彭惠玲,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动态交互观对外语教学的启示,世纪桥,2009(11)
  [3]李银仓、黄喜玲,外语教学的“显性法”与“隐性法”及其应用,兰州商学院学报,2003(1)
其他文献
[摘要]加强文化史教学,是新编历史教材的突出特点之一。然而文化史教学长期以来是高中历史教学的“软肋”,不少历史教师对文化史教学不够重视,对文化史所涉及的知识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授课时由于底蕴不足。大多只能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落后。受应试教育模式的操纵,教师授课的目的就是力求与高考的方向和要求接轨,鲜活的文化史教学几乎因此而窒息。那么如何才能让文化史注入时代的活力,让文化史走进学生的生活,让
[摘 要]当然的美术教育,过于强调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而忽略了“以陶冶感情为目的”人文素质教育。作为美术老师,应该想方设法多方面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和熏陶,做到真正的审美教育。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育 人文素质    我国的学生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美”就是我们常说的美育——审美教育。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说过:“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
目前的初中物理课程中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与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写作原本是一件简单的事,是一种倾诉,是一种交流,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抒写。而在考试作文中常见学生绞尽脑汁费劲心思才挤出一篇空洞乏味平淡无奇的文章来。究其原因在于一是学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和学校里,接触面窄,对社会缺乏认识,觉得没什么东西可写,二是学生不善于捕捉自己现有生活中的浪花,有些有意义的事情当时没有记录下来就成了过眼云烟,等到作文时再回顾起来就有些模糊不清,叙述不详了。因此学生在考场上“巧妇难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对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怎样让学生在品读中有所思考,在感悟所收获?教师应能够引领学生发现文字的细节之处,沙里淘金,找准切入点,或读中思考,或读中感悟,或读中想象,或读中体验。给学生顿悟和惊喜,让其领略和享受母语的精妙无限与魅力无穷。    一、重点字词处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具有极强的概括性、抽象性和逻辑性,被称为“锻炼人的思维体操”。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启迪学生的思维去积极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和发展能力。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分强调了数学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思维训练,较少考虑数学教学中的人文性,不利于作为人整体和经验,更要有必要的外部剌激与学生内部条件形成恰当差距,使其产生“空有尽而意无穷”的“愤悱
刚参加工作时,我指导学生作文总离不开辅导资料上的例文;为应付考试,甚至自编几篇“范文”,以便学生在考场上灵活裁剪;只顾着语言形式如何华丽,不太管文章内容是不是老调重弹。我那时还教小学,学生一写《上学》,基本上都这样开头:天空瓦蓝瓦蓝的,万里无云,我背着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花儿向我点头,禾苗向我招手(其实我们这没水稻的)。要是写“好人好事”,一般都是这样的情节:放学路上,有一位老奶奶过马路,一不小心
学困生问题是一个长期困扰我们教育教学质量的大问题,是学校和班主任最头痛的大事。学困生的存在,直接关系到学校及班级工作的好与坏,更关系到班级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和提高民族素质,具有重大的意义。为此我于本县第一中学的一名化学教师兼班主任共同进行了探讨和实践。现谈几点体会,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尊重学困生,保护自尊心    学困生
[摘 要]文章从三个方面对高中学科教师德育功能发挥的必要性进行简要梳理,然后提出高中学科教师德育功能的具体发挥途径。  [关键词]墒中学科教师 德育功能 发挥    德育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教育话题,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高中阶段的德育实践时,却常常对其结果有诸多的不满与遗憾。无庸置疑,我们国家对中学的德育工作是重视的,从德育目标的确立到德育内容的规范,从课程的设置到德育队伍建设,但与如此巨大的投入相比较,
当前,在中小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着学习无兴趣的现象,学习目的不明确,不思进取;缺乏学习热情和动力学习信心不足;学习习惯不良,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有的甚至视学习为沉重沉重的负担,认为是家长或教师逼迫自己进行学习,在内心有一种强烈的对抗心理。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树立自信,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树立自信、自尊和自立的学习品质呢?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加强与学校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