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处处显得平等”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b95879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讲述人:何方,著名学者,1938年参加革命,后曾任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所长
  
  我是1938年秋天到达延安的。一到延安,就感受到了一种自由民主的空气,精神为之一振,心情也格外舒畅。那时是张闻天担任总书记,也是毛泽东后来说的,处于我们党的历史上从遵义会议以来的第二个生动活泼时期。
  延安当时的生活确实处处显得平等,感觉不到明显的等级制,有什么话都可以说,没人干涉,没有压抑之气。到处是欢快的歌声。
  我们抗大上课以中队为单位。在课堂上,学员可以有不同意见,还可以随便插话,随便提问题。我那时候还小,只有十五六岁,就敢于当面和教员争论。有一次学哲学,我就和助教沙英争起来了,争论的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我提出是供给和需求的矛盾,他说我不对,我也说他不对,谁也说不服谁。
  那时的言论自由,也表现在报刊上的公开辩论,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有,特别是文艺界。
  当时延安的文人好像分为两派,一派是从国民党统治区来的,像萧军等,一派是从前线和根据地来的,像丁玲等。不管哪派,都可以办自己的刊物,互相批评,没有检查。连《解放日报》也发表不同意见。我记得,有一次就登了一篇为京剧《坐楼杀惜》中的阎婆惜打抱不平的文章,说阎婆惜是被压迫、受欺负者,宋江则属于剥削阶级,是糟踏女人的。接着,不少人就起来写文章反驳,说这个观点有悖当时的大背景,因为宋江是农民起义的领袖,阎婆惜告宋江的状,其行为是反动的。
  那个时候不论一个连队、一个单位,都可以出墙报,大事小事都可以讲,批评上级组织也可以,点名批评领导也可以。不过大家提的意见还都比较实事求是。这些墙报有编委会,作者只要把稿子交编委会,糊到墙上就完了,用不着给上面看,上面也没有订出检查制度,反正出不了太大乱子。
  当时延安轰动的就是中央青委的童大林、李锐等人在大砭沟(后称文化沟)搞了一个墙报叫《轻骑队》,内容多是议论时政和针砭时弊的,文风犀利泼辣,引起好多人去看。
  整风前的延安,不但等级制不明显,上下级关系也不很严格。下级给上级提意见,几乎是常事。
  我就直接给贺龙提过一次意见。当时我们在抗大上学,公家每年夏天给大家发一套单衣,但从贺龙的120师来学习的人,120师还能再发一套衣服。这就显得太不公平了。因此我就给贺龙写了一封信,说这不是在搞山头主义吗?大家都在一起学习,你120 师来的学员怎么又另发一套衣服,而其他学生却只有一套衣服。我提完意见,贺龙就派人来给我解释,虽然说服不了我,但至少说明人家把我的意见还是当一回事的。
  延安的出版也是自由的,没有审查。特别是文艺界,各派都自己出自己的刊物。当时延安的印刷厂好像也容易办,只要从国民党地区买一套铅字就可以办了。那时延安的出版物还不少,刊物各系统都有,文艺界就有好几个。
  各机关一般都有图书馆。大点的图书馆,可以从大后方把各种各样的书都买进来。像毛泽东喜欢看古书,就多是从大后方运进来的。那个时候没有“反革命书”这个概念。
  我那时看的旧书,包括中国的外国的,都是在延安看的,像郑振铎的新文学大系,希腊神话,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鲁迅全集,各种各样的书都有。我熟读的《红楼梦》也是在延安看的。后来1954年我们在日内瓦开会的时候,有人跟周恩来说,我可以背《红楼梦》。总理问,什么时候看的《红楼梦》?我说是在延安看的。周恩来说在延安哪有时间?我说是挤时间,例如连抬粪时也拿着书看,上山的时候不能看,就默记背诵。
  延安整风前,不但什么书都可以看,什么歌也都可以唱。像《何日君再来》、《毛毛雨》这些旧社会的歌,我就都是在延安学的。但这只是同学的歌咏队自己唱的,领导上组织学唱的,还都是抗战歌曲。
  我们在抗大,要早集合晚点名,集合起来就唱歌,一般一个连队有一个歌咏干事,自己先把歌学会,再教给大家,这些歌基本上都是救亡歌曲。像《到敌人后方去》,《大刀进行曲》,《在太行山上》等。
  和现在的红歌不一样,那时没有歌颂党的歌曲。歌颂党的歌曲基本上都是抗战胜利后才有的。在延安唱《东方红》,也是整风以后才普及起来。
  我在延安参加过两次选举,一次是1939年直接选举七大代表,当时是无记名投票,我们抗大三分校选了几个代表,这些代表的姓名和简介在墙上一贴,我们就投票。我入党七十多年,参加直选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就这么一次。
  参加党外选举也有一次,是1941年选举第二届边区参议员。我们三分校和鲁艺、自然科学院三个单位为一个选区,产生一个参议员。我们的候选人是校长郭化若,鲁艺提的是周扬,自然科学院的徐特立退出了。竞选时周扬讲了话,说他当选以后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要把大家的意见反映上去,还批评郭化若不参加会,说你看,他对这个选举不重视吧。但由于我们三分校人数占压倒优势,所以最后当选的还是郭化若。开完参议会后郭化若还向大家解释,上次有人批评我没参加会,是因为军委会有重要事情,我也是请了假的。实际上我是非常重视这次选举的。
  在延安,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一到礼拜日,大家都喜欢到延安北门外的一条大山沟溜达。中央领导也骑着马来,不过很远就下来了,一个警卫员把马拴好看着,一个警卫员陪着他散步。延安的秩序很好,所以领导出来用不着紧张。我就有一次看见何思敬在那里溜达,毛泽东也在那里溜达,毛泽东就和他打招呼(因为何思敬是给毛泽东等讲德国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的,所以很熟),他也点个头,连寒暄也没有。
  延安有一阵流行唱京戏,从毛泽东到下面的人都喜欢。延安城墙拆掉以后,修建了很多礼堂,有京戏演出的时候就写个布告,有兴趣的人就去看,大人物小人物一大堆在一起,这样的场合我碰到过好几次。
  那时候一开大会,领导都参加。大家热闹一阵,互相拉队唱歌,有的喊“抗大来一个”,有的喊“鲁艺来一个”,或者是“朱总司令来一个”,“毛主席来一个”。领导根本没什么特殊,特殊的地方就是他们坐在前排。领导讲完话,一喊散会了,有的人就拿着小本找毛泽东签名,或者题字,一大堆人就围上去了。
  
   (何方口述中国周刊记者/周昂 整理)
其他文献
在我的相册里,有好些同领导同志的合影。每幅照片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次翻看,都勾起我的回忆。当年那些领导同志同民众打成一片,对基层的亲近和关怀,一个又一个让人感动的场景,历历在目,让我终生难忘。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胡耀邦同志到民族地区视察。在视察高原明珠“邛海”时,我很想过去与胡耀邦同志合个影。解放后我在川北工作,曾经两次听过当时主政川北行署的胡耀邦同志的报告。几十年过去了,这次见到他到凉山来,能
期刊
比“绿豆大师”张悟本还更“神奇”的“健康教母”马悦凌总算受到了广泛质疑和有关部门的调查。虽然来得太晚,但总算是来了。马教母“涉嫌违法”的行为已经存在多年,监管部门最近才被媒体所引导去进行调查,实在是充满了“中国特色”。在最新的通报里,马教母的“问诊主要场所在虚拟的网络空间,给监管和取证带来一定难度”,而她的固元膏,则是“在监管上存在打擦边球的嫌疑”。  中国的监管不仅有错综复杂的部门纠葛,还有地域
期刊
媒体纷纷报道“逃离北上广”时,他们悄然返回北京。逃过一次的人,才更明白大城市意味着什么。    从家乡到北京,从北京回家乡,然后再回北京。兜兜转转一圈之后,姬之幼和陆顺梓又回到了他们开始的地方。    初闯北京    2006年春天,23岁的东北女孩陆顺梓大学还没毕业,就一个人跑北京来找工作了。  小时候,父母带她来过一次北京。她一直记得那一幕——在北京的街头,迎面开过来一辆带辫子的公交车,里头坐
期刊
喝酒的罪状很多,其中一条是酒后失态,谁谁谁酒后胡言乱语,谁谁谁大酒后仪态不端,这样的故事经久不绝。对,大家也就把它当故事,说的人,听的人,谁也不把它真当事。喝酒嘛,图的就是一乐,都文质彬彬温良恭俭让,都政治正确发乎情止乎礼仪,也不好玩。  我甚至认为,无伤大雅的失态失语,正是喝酒之乐的一部分,它让一场酒会摆脱了日常礼仪的约束与负担,让参与者充分释放,让旁观者捧腹大笑,一场酒的高潮,常常来自一个小小
期刊
1912年初,孙中山、袁世凯这两位民国初期最重要的人物,不约而同地做了同一件事。  这天,孙中山给一位老朋友写了封亲笔信,“素审执事器识宏通,体用兼备,拟借高远之识,以为切励之资,敢奉屈为枢密顾问。”信中,他诚挚地邀请此人出山辅佐。  稍后,袁世凯的电报也到了,态度更加恭敬,他说,如果能请动先生出山,“非凯一人之幸,海内同胞实共勉之。”  电波的另一端,是上海南阳路10号,一所名为“惜阴堂”的小洋
期刊
没有好工作,住在地下室,没有男朋友,甚至没有一个真正的计划。  研究生毕业两年的王倩似乎应该“逃离北上广”,可她从来没想过离开。    很长一段时间,王倩不把居住的半地下室称之为“家”,她把那里称之为“我住的地方”。  简单的休整是为了“每天出去打仗”。对手是谁?“北京700万外来人口都是我的对手。”王倩说,看似更多的工作机会,除以人口基数,落到自己身上的,没几个。    好工作是什么    20
期刊
获得东京电影节影帝前,王千源拍了17年戏,却仿佛“失踪”在荧幕上,过多的配角让他在圈内得到了“王一场”的外号。从“一场”到影帝,这个39岁的男演员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    见到王千源时,他刚从上海电影节上回京,下了飞机直奔采访地点,比约好的时间早到了一刻钟。  看到同样早到的记者,他笑了:“真好,我们都是守时的人。”    被忽视的影帝    在6月的上海电影节上,电影《钢的琴》再次给王千源带
期刊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这是去年上海世博会的口号。  这也是个古老的愿望。“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亚里斯多德说。  也是许多像我这样的人,来到城市的目的。  多少年过去了,我依然生活在城市,越来越多人像我当年一样,来到城市,寻找自己的梦想。  但生活是不是更美好了,却未必。    1    1989年6月中旬,学校来电报催我们返校,其时我正在苏南乡下的农田里插秧
期刊
热血青年们打起背包,开始了迈向延安这座自由之城的“朝圣之旅”,这是一段交织着艰辛与惊险的旅程。    上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扎根延安后,从国内外记者发回的各种关于这个边区首府的报道里,国统区的青年们仿佛望见了一座民主、平等、积极向上的自由之城。它如同一块纯净的圣地,对热血青年们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  一幅令人惊异的景象出现了。穿着各式服装、背着简单背包的青年大军,从五湖四海出发,奔赴中国的
期刊
“假如四大生涯是本账,也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将其兑平,即使是最优秀的注册会计师。”    “雁渡寒潭”是一个网上论坛的名字。  这个最初由安达信人创建的专业论坛,从2003年3月17日开始,见证了安达信时代会计师事务所低调却诱人的风光,也经历了金融危机“四大”(安达信因安然事件关张后,余下的四个全球顶级会计师事务所,即普华永道、毕马威、德勤和安永)彻骨恸心的重创。  “雁过潭而不留影,风过竹而不留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