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离学生还有多远?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wy5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回归生活”、“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理念,“基于儿童”是走进生活的首要前提,“适合儿童”是体验生活的基本准则,“属于儿童”是建构生活的重要标准,我们应时刻关注“儿童本位”。
  关键词:回归生活;塑料与我们的生活;基于儿童;基于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281-03
  “回归生活”、“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理念,这几乎是每一位科任教师耳熟能详的,并且也努力地在自己的教学中实践着。所谓“回归生活”,一是指实施品德课程要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二是指实施课程要为了生活;三是指实施过程要通过生活学习生活。
  下面两个不同的课堂教学案例引起了笔者对品德与社会教学“回归生活”理念的反思。
  一、儿童是生活的主人
  (一)基于儿童:走进生活的首要前提
  【教学片段1:找找身边的塑料】
  师:(拿出一个黑色大口袋)里面装着什么?谁来摸一摸?
  生:(走到讲台前伸手摸,拉出了一大串塑料袋)里面是塑料袋。
  师: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到它?
  生1:买东西的时候。
  生2:装东西。
  师:塑料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聊一聊:塑料与我们的生活(揭示课题)。让我们快快行动吧,寻找塑料的身影!
  师:生活中有哪些是塑料的呢?到老师家中去找找。(老师依次出示自己家中“卫生间”、“厨房”、“书房”、“客厅”的照片,让学生说说有哪些物品是塑料制品。)
  师:其他行业还有那些塑料制品呢?
  该片段的教学似乎关注到了教学要与生活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塑料的“身影”。但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非常安静而且有序,教师依次点击家里各个地方的图片,学生依次看图说哪些是塑料制品,没有学生兴致盎然的参与,少了师生共同探索发现的乐趣。
  究其实质,笔者认为是因为:教师关注了生活,但那是他自己的生活,硬拉着学生走进成人的生活去认识塑料制品。站在了成人的角度去设计教学,造成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失语。
  【教学片段2:另一位教师教学“找找身边的塑料”】
  师:(多媒体屏幕出现一个漂亮的魔术盒)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漂亮的魔术盒,它会变出什么呢?
  生:一个个兴致盎然,迫不及待,等待教师的下文。
  师:男生先跟着教师说:变变变——(屏幕上出现了各色的塑料汽车、手枪……)
  女生一起来:变变变——(屏幕上出现各色的塑料娃娃……)
  男女生一起说:变变变——(屏幕上出现游乐场地上滑梯等各种塑料活动器具……)
  师:这些宝贝是什么做的呀?
  生齐声:塑料。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塑料与我们的生活。(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在你们身上找找看,有没有塑料做的东西?
  生:拉链、塑料纽扣、眼镜架、发卡、头箍、鞋带上的绳花……
  师:再在我们身边找找看,我们的文具盒、书包、教室里有没有塑料啊?
  生:热烈发言(略)。
  师:跟着老师一起到市场上去看一看,找一找吧。(放拍摄超市各个货架物品的视频。)
  学生回答(略)。
  师:在其他行业,比如农业、医疗、交通等有塑料制品吗?小组讨论讨论。
  在这位教师的课堂里,学生是群情激动的,小手高高地举起,你一言,我一语,学习的氛围非常好。笔者认为原因是教师充分关注了学生的生活,而且是教室里学生正在进行着的生活。首先让学生在自己的身上找找塑料的影子,然后在身边文具盒、教室里找找,最后到市场里找找……遵循孩子的认知,由近及远,逐步扩大视角和范围,站在了儿童的立场去让学生自己发现、找寻和认识身边的塑料制品。而且采用的教学方式也是贴近四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变魔术,是学生喜欢的;汽车、手枪是男孩子喜欢的;洋娃娃是女孩子喜欢的……进而“找找身边的塑料”这个学习的主题也让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
  (二)适合儿童:体验生活的基本准则
  【教学片断3:体会塑料制品的优点】
  教师引入学习探究:塑料得到了大家的喜爱,那它到底有什么优点呢?我们继续来研究。(这时屏幕出示塑料杯和玻璃杯、塑料钢笔和铁质钢笔、塑料乒乓球和象牙乒乓球、一次性针管等8组物品的名称)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组,比一比、看一看或者想一想,塑料有什么优点?接下来,学生就任选一组,说说某一样塑料制品的优点。比如塑料杯和玻璃杯相比,不容易碎,比较轻等。
  笔者认为,该片段的教学同样选择的是成人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看着很抽象的物品的名称非常理性地讨论塑料的优点,忽视了学生的直观体验。尽管课堂上学生参与了讨论的教学活动,也概括出了塑料制品的优点,但这并不是在学生自身真切而丰富的体验之上建构起来的对塑料优点的认识。
  【教学片断4:另一位教师教学“体会塑料制品的优点”】
  教师首先出示三件实物:木盆、糖瓷盆、塑料盆,抛出一个问题情境:我们班想买一个洗手盆,大家一块出出主意,木盆、糖瓷盆、塑料盆,该挑哪一个?为什么?学生兴致盎然的讨论。接着教师请各小组的主持人把每组桌子里的物品摆放在桌上,然后让学生想想: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在什么时候选择你桌上的那样塑料制品呢?说出理由。学生热烈讨论,看看、摸摸、敲敲……在反复的比照中说着自己在某一时刻选择塑料制品的理由。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我们在比较中选择,在讨论中交流,发现塑料制品具有哪些优点呀?“便宜、颜色多、不容易破、安全……”学生一个个热烈发言。(六组的实物分别为:①玻璃杯、塑料杯、不锈钢杯;②纸袋、塑料袋、布袋;③鲜花、塑料花;④一次性注射器、玻璃注射器;⑤铁管、塑料管;⑥玻璃托盘、塑料托盘)   本片段在组织教学时,充分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特点,选择了适宜的教学活动方式,让他们真正在活动中体验,在创设的一个个鲜活的生活情境中体验。如同样是比一比认识塑料的优点,后者在小组讨论时,每组都有具体可感的实物,木盆、搪瓷盆、塑料盆等,充分重视了学生的体验学习。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看一看、摸一摸、端一端、敲一敲、比一比、说一说,手、耳、口、眼、脑,身体的各种感官都参与了体验,在体验活动中获得了很多有关塑料的真实感受:比较轻、不怕摔、不容易碎、颜色比较漂亮等,然后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塑料的优点:轻便、坚固、耐用、色彩漂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亲身经历、主观体验,在思考、探究中建构了对塑料优点的认识,真正促进了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只有在儿童的教学方式中,学生才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体验生活,建构认知。
  (三)属于儿童:建构生活的重要标准
  【教学片断5:拒绝白色污染,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一节课讲到了这个内容,还有一节课把它作为下节课的教学内容)
  教师导入:有人说,塑料袋是20世纪最糟糕的发明。让我们一起来看——播放白色污染场景画面的录像(有音乐和解说)。看完录像,教师质疑:是谁的错?拒绝白色污染,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然后出示学习指南,让学生分组讨论金点子。讨论结束各小组进行“拒绝白色污染,我们应该做些什么?”金点子发布。开主题队会、发倡议书、发明降解塑料的办法……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提出了很多的金点子,课堂气氛热烈。
  课例中教师就让学生围绕着“拒绝白色污染,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进行了问题解决学习。但值得反思的是,学生在课堂上想着说着所谓的解决白色污染的金点子,一个个高谈阔论,这些点子会实实在在落实到他们的行动中去吗?
  对于“白色污染”,教学中应创设多种情境,充分让学生体会白色污染带来的危害,要有一种视觉、情感和认识上的冲击与震撼,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认识到“白色污染”是一个生活中的问题,必须要解决。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思辨——“塑料是不是最糟糕的发明”,通过讨论得出“塑料没有错,错在人类使用不当”的正确认识。“我们应该怎样减少白色污染呢?”水到渠成地变成了学生自己想解决的问题,那么他们所谈的可能不仅仅只是在口头上说说而已,也是会落实到行动上去的!
  二、课程在生活中建构
  行文至此,笔者深感“回归生活”的理念为被教师真正贯彻落实的根本原因是教师没有真正认识到课程实质,没有树立合理的课程观与教学观。
  (一)“回归生活”的课程观要求课堂在生活中“走个来回”
  教师要明确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品德课的教师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身体验,而非仅仅通过听讲来学习。教学时应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把儿童的目光引到现实的生活世界中去,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
  教师要围绕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细腻起来。只有通过亲身参与与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悟,在感悟中发现,在发现中创造。
  (二)“回归生活”的教学观要求教师时刻关注“儿童本位”
  品德教育要把学生看成具有主体性的人。人的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特征,品德教育要与学生丰富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体验生活,提升生活,将生活作为道德生长的土壤。
  品德教育的目标、方法与过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觉得只要努力就可达到,而不是可望不可及。教学时要力求使德育回到真实的生活情景中,从而发现生活、感悟生活、内化生活、提升生活。教师也要善于循循善诱,逐步启发引导学生,一步步靠近正确道理,一点点学会做人准则。
  品德教育只有扎根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融入学生生活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在自我生活世界与生活经验的拓展中去理解生活,陶冶情操,才能做到锻炼人生智慧,追求美好人生。
  作者简介:杨晓亚(1973-),女,江苏无锡人,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无锡市品德学科教学能手,从事品德学科教学与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智慧和人文素养”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改革创新精神,去迎接未来生活的挑战。要使学生更好地学好这一门课程,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考虑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设计向学生传授知识,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设计优化历史教学方法,使历史教学既能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与能力,又能使历史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并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情感 
摘要:教师在德育过程中是学生的楷模。教师的言谈既反映了教师的品德修养,又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技巧;教师的举止是教师道德修养的外观,是可以被学生直接观察到的“教师道德”;教师的喜怒哀乐是教师情绪情感的外露,情绪情感具有极强的感染性;教师良好的意志品质,即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毅性能影响学生。  关键词:教师;德育;言谈举止;楷模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自古以来,人们对教师的理解就不
摘要:近两年来,随着国家不断出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技师学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诸多挑战中,学生的德行教育、成人教育,以其前所未有的严峻态势摆在我们面前。在生源数量、质量下行的过程中,如何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探索学生成人成才教育的新方法、新举措,促进健康持续发展,成为全院上下竭力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成人教育;现状分析;对应措施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
摘要:结合《金融学》教学实践,本文从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课堂讨论加撰写学术论文、社会调查加专家讲座、金融学实验以及建立科学的学生学习质量考核监控体系与创新考试方式结合等方面,对《金融学》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进行探讨,以期提高《金融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金融学》;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
摘要:儒家正统教育下的中國封建士大夫有着进退尤忧的共性。《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就是一个典例,他一生刚正廉洁、为国为民,素以天下为己任,在遭受贬谪之际写下《岳阳楼记》,全文字里行间都充满了“进亦忧,退亦忧”的民本意识,其千古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他民本思想的高度浓缩。  关键词:《岳阳楼记》;忧国忧民;民本思想    中国封建士大夫是重生爱体亦爱国的。儒家仁政思想的正统教育历史
摘要: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在理想追求上,教师应该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好榜样,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也只有这样,教师对学生的理想教育才能成功,理想才能化为学生的实在行动。  关键词:习惯;理想;责任心    我在五年的高三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一点真切的心得体会,我自己总结起来就是这四个词:“习惯、理想、责任心、持之以恒”。对学生的习惯、理想教育是高三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而责任心、持之以恒又是高三老
本刊讯 传承经典、传播经典、创新经典,武汉音乐学院余惠承教授独唱音乐会于2018年3月16日在武汉琴台音乐厅精彩举行。音乐会得到了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专项经费支持。  余惠承秉承个人独唱音乐会曲目选择的一贯准则,以经典奉献精彩,以张弛有度的舞台表演发挥现场示范演唱教学的作用,既体现声乐艺术家传播经典的行业责任,更体现高校教师教书育人、传承经典的职业追求,从而创新经典、综合展现她在民族声乐事业上
摘要:大陆高校对外籍学生的管理,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外籍学生的不断增多,一方面代表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大陆高校在学生管理上面临更多挑战。本文选取有“南方之强”之称的厦门大学作为范例,采用文化人类学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对大陆高校在外籍学生管理方面遇到的困难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此外,本文在保持相对客观的基础上,还注重从外籍学
摘要:加强民航院校飞行分院辅导员队伍建设是飞行分院培养飞行大学生的迫切需要,也是飞行分院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结合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新津分院辅导员队伍建设实际,论述了飞行分院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措施。  关键词:飞行分院;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159-02  民航院校飞行分院作为我国民
摘要: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基础。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和进步,各民族之间的交流逐渐紧密,因此翻译的重要地位便逐渐凸显出来,并得到越来越深入的研究。本文从翻译的文化性实质、翻译过程中由于忽略文化因素造成的误译以及译者的跨文化自觉三个方面着重探讨文化在翻译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一重要作用虽然屡遭忽视,却无法改变文化之于翻译犹如水之于鱼这一事实,也正因此,翻译工作者以及外语研究者任重而道远。  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