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牌楼也叫做“坊”或牌坊“似门非门,非门亦门”。
牌楼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结晶,是装饰效果极强的标志性建筑。在中国古代,给有名望的人去世后立碑,在世时挂匾的风格广泛流传。这牌楼实际上是专门挂匾用的。帝王赐给臣民的“匾”就挂在坊门上,匾上的赞誉之词是帝王以“圣旨”的形式来敕封的。
“匾额”上的题词就是表彰的内容。于是,坊门就有了崇高的旌表意义。牌楼在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是变化最大、样式最多、分布最广、结构最特殊、历史最悠久的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全国各地的仿古代传统的牌楼,虽然也注入了当地的风土习俗和民族情结,但基本模式和功能能仍属于牌楼系列。这使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根基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总之,中华牌楼不但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建筑艺术、民俗风情,而且牌楼发展至今已经成了中华民族传统建筑的代表。中华牌楼以象征着民族文化的面貌屹立在全世界人民面前。
大体分类
楼牌的建筑形式丰富多彩,以建筑材料来分类,大体有木牌楼、石牌楼、砖牌楼和彩牌楼等。从地域分类,牌楼除了以江淮为界分南北两大派以外,还分有官式牌楼,如:北京颐和园东宫门牌楼、排云殿“星拱瑶伛”牌楼等。苏式牌楼,如:南京文庙“天下文伛”坊等。微式牌楼,如:安微西递胡文光,“荆藩首相”刺史坊等。粤式牌楼,如:“台湾带天府牌楼、福建铜山关帝庙牌楼等;滇式牌楼,如:云南昆明“金马”,“碧鸡”坊等。晋式牌楼如:山西解州关帝庙“威震华夏”坊等多种。
从牌楼的用意来分类:有功德战绩牌坊,如:宗祠庙观牌坊。祭祀神坛牌坊、官府衙署牌楼、学馆书院牌坊、贞节烈女牌坊、街巷道桥牌坊、忠孝正气牌坊、科甲功名牌坊、百岁庆寿牌坊、城门关门牌楼、商店门脸牌楼、景观胜迹牌楼。
(1)官式牌楼
所谓官式牌楼是由皇家大木作吸收了历代及各地牌楼的优点,并严格按当时的等级规制建造的程化式很强的各类牌楼。官式牌楼最大特点是以斗口或柱径为基本“模数”,每个结构都按固定尺寸制作。尤其是彩画必须按等级绘制。王府不能用“金龙和玺”彩画否则就会“僭制”,超越了朝廷规定的等级制度是要杀头的。
官式木牌楼最大的特点是都有精美的云龙彩画。皇帝自命为“真龙天子”,皇家官式牌楼上到处雕绘云龙图案。但任何官臣巨贾不得用超越等级彩画修饰建筑。老百姓的大门只能用黑色,封建等级森严。官式牌楼的金匾为九龙缠绕,大小花板和枋心为云龙戏珠,旋子大点金彩画或和玺彩画用含金量高达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金箔贴饰。琉璃瓦顶,汉白玉夹杆石。远看巍峨壮观,近看绚丽斑斓。
官式牌楼凝重大气,有皇家威严。因程式化太浓,故不够活泼。
官式木牌楼多为四柱三间,因为木牌楼属于单片式建筑,风荷载较大故多有戗杆支撑。木牌楼立柱、横额枋、斗栱等为木结构。楼顶有灰瓦和琉璃瓦之分。柱根多用方柱形汉白玉夹杆石包围。官式木牌楼也有用冲天柱式的,故其楼顶在两柱之间顶部较窄小。官式冲天柱木牌楼,只有小花板而没有大花板。规模和等级略低。
官式砖牌多为琉璃牌楼,纯粹的官式砖雕牌楼只有北京西山碧云寺一例。此外的磚牌楼,其实都是琉璃牌楼。官式做法的琉璃牌楼,除红墙外所有构建都是表面挂釉的琉璃砖。
官式石牌楼基本是木牌楼的翻版,因材质原因结构件都比较敦实。大部分石牌楼都不施彩画。而有的石牌楼却有彩画。
官式牌楼全是为榫卯结构,不用钉子不用胶,尤其是石牌楼,个别构件重达十几吨,全部用榫卯结构啮合成的。
有些地方的牌楼虽然是皇帝御批的,牌楼上还特意挂上写上“圣旨”二字的斗字匾。由于多属于当地乡绅捐资,也没按官式规制修造,故这些牌楼也不算官式牌楼。
(2)苏式牌楼
“苏式”是一种建筑形式的简称,苏南地区在古代为吴越之国。以苏州太湖畔的香山为中心,集聚着广大的能工巧匠,并形成了实力雄厚技术帮系。
“苏式建筑”的最大特点是角檐上翘夸张,吻兽千奇百怪。苏式牌楼还有个特点就是大牌楼的石柱子比木柱子多。苏式建筑多用小料盖大房,结构多精巧纤细。在官式牌楼中很少见到精巧的枫栱,苏式牌楼的斗栱却是花式繁多。龙凤为主题的彩画已经被皇家所独占,苏式建筑就以动物、植物、人物、建筑物为主要的彩画内容。
(3)滇式牌楼
“滇”是我国云南省的代称,所谓“滇式”并非专指云南,在这里代表着我国西南地区的总称。滇式牌楼最大的特点就是楼柱多有侧墙。滇式牌楼没有汉白玉的夹杆石,楼柱多用高大的抱鼓石支撑。所谓山高皇帝远,滇式牌楼另一大特点就是彩画比官式牌楼更艳丽、更活泼,斗栱更加奇特。
(4)晋式牌楼
“晋”是我国陕西省的代称。所谓“晋式”并非专指山西。在这里代表着我国西北地区的总称。晋式木牌楼以楼顶硕大著称。由于楼顶檐太大,晋式木牌楼多在楼顶下部做“挑檐垂花”。比起滇式牌楼的“牛腿”或“撑弓”,这种形式更具有结构的稳定性。
(5)粤式牌楼
“粤式”本为我国广东省的代称。所谓“粤式”并非专指广东。在这里代表着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总称。两广、福建、台湾都有粤式牌楼的建筑。
粤式牌楼也和苏式牌楼一样有翘角檐。粤式木牌最大的特点是没用斜戗杆,多用擎檐柱。
(6)微式牌楼
一提到微式建筑人们就会联想到“粉墙黛瓦五岳封火马头墙”。江南水乡河道密布,临水而居的微式建筑门前都会有随时停靠船只的码头。海上的码头都是大平台,而江南水乡小河边的码头却都是台阶。无论涨潮还是落潮,小船都可以随价而停近码头。
出于防火防盗的目的,地少人多的微式宅院四面高砌白墙。坡顶两侧房山高于房脊,硬房山的形状如同河边的码头,因有五阶而称“吴岳马头墙”。院墙的门前都筑有牌楼式的小门楼。因江南多雨,微式牌楼以耐潮湿的石坊为主。很少有木结构的牌楼。而微式木牌楼也多与砖墙连为一体,尤其是砖牌楼和门楼融合在一起难解难分。这种牌楼门也称:门牌楼,在安微随处可见。 综上所述,传统牌楼除上述分类外,还有一种官式牌楼是“冲天柱式”的,这种牌楼的每根楼柱“冲”出脊外,柱顶覆云罐(也叫毗卢帽)以防风雨侵蚀木柱,古牌楼的云罐有瓦制的,也有琉璃制的。这种牌楼几乎成了清代商店门脸的专用模式。
牌楼从结构上来分类,有两柱一间、四柱三间、六柱五间等等多种样式。牌楼的楼顶,有一楼,三楼、四楼、五楼、七楼、十一楼,最高竟有十九楼的。中国古建屋顶有几十种形式,而牌楼的楼顶形式只采用了其中的三、五种。总之,全国各地有各种形式的牌楼。
现在新建或新翻修的木牌楼都已改成钢筋混凝土结构了,虽然水泥已成为牌楼的主要建筑材料,但其外形仍是以木牌楼为基本模式。
结构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就是大木建筑。木材的开采、加工、运输都相当便利,全国各地几乎随手可得,木材也很容易与其他材质一同使用,所以牌楼样式最多、分布最广的是木牌楼,无论其式样如何变化,木牌楼的结构大体要具备以下构件:楼柱、楼顶、大小额枋、匾额和花板、都栱、铁挺勾、云墩雀替、鸱吻或脊兽、夹杆石或抱鼓石等等。
大多数石坊的外形是“冲天柱式”的,它们的构建还有箍头、火焰、云头、云尾、抱鼓头、柱顶兽等等。也有一些仿阙式牌楼。这些仿阙式牌楼大多为砖石结构,因而这种仿阙式牌楼也被列为石牌坊的范畴之内。
中国古代建筑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榫卯结构。各种构建全部用“阳为公、阴为母”的榫卯插接。这种插接的柔性木结构,既便于维修,又有极强的抗地震功能。与其他建筑相比,牌楼是个孤零零的单片建筑。尤其头重脚轻的木牌楼,其风荷载特别大。故在牌楼的结构上要想尽办法降低风力的侵害。在新建或重修的木牌楼中由于忽略了风荷的问题而倒塌的并非鲜见。而古代的木牌楼由于严格按皇家规范营造,这样的单片木牌楼几百年来历尽风雨而依然岿立不倒。这里的奥妙是除了尽量使牌楼的装饰镂空外,加强构建的整体性也是至关重要的。譬如额枋间上下贯通的折柱(也称高栱柱)使楼顶连为一体,以增加牌楼的稳定性。
另外,只要牌楼采用木柱,就必须有戗杆或戗柱。各地各式牌楼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来支撑牌楼“头重脚轻”的结构弱点。冲天柱式的木牌楼因为楼顶窄小,这种弱点还不算突出,楼柱不出头的木牌楼有的楼顶前后檐很大,每面最少也要出檐半米多,最大每面出檐两米多。楼顶的全部重量落在不足半平方米的坐斗上,净荷载已至极限。
现在,许多新建或重修的木牌楼都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但对于这种仿木牌楼的结构弱点仍不能掉以轻心。
木牌楼
木牌楼的榫卯结构不但组装快捷,维修方便,更重要的是雕刻或油饰画加工时都有绝对的优势。尤其是“头重脚轻”的牌楼用材质较轻、刚柔相宜的木材作主要材料可以充分发挥其独有的优势。遍地可取的木材在开采、加工、运输上都是其他材料不可比拟的。尤其是具有民族特点的斗栱,木材的唯一最佳选料。所以牌楼中还是木结构占的比例较大。明清时的北京大部分门脸牌楼都是属于冲天柱式的木牌楼。所谓“冲天柱”就是楼柱超过楼顶,直指天空。这种冲天柱式的木牌楼是由“乌头门”直接转化而来的。
砖牌楼
砖和瓦是我国最早发明的人造建筑材料。我国秦代的砖、汉代的瓦已经是非常成熟和普及的产品了。砖牌楼因以砖构件为主的砖石结构而得名。早在汉代就有砖牌楼,这时的阙与坊已经是不同形式的同类建筑了。砖上施釉称琉璃瓦。琉璃瓦砖瓦在唐代非常流行,琉璃砖牌楼因其厚重的造型,精美的彩色釉面,最适合建筑在庄严肃穆的庙宇前面。明、清两代的琉璃制品发展到了顶峰。
全国各地的砖牌楼式样繁多,西南地区是砖牌楼分布最多的地方,此类大部分属于滇式砖坊。还有四川大邑等地的砖牌楼又吸收了西洋建筑的符号,使这些砖雕坊门有些不论不类。阙式牌楼是以石材为主的砖石结构,故将阙式牌楼分为石牌楼之列。还有些砖牌楼也过于简单,除楼顶有少量的瓦件外,多是混砖到顶抹灰墙。这种简式砖牌楼既没有斗栱,也没有雕饰。只有冰盘砖檐和平整的墙面,建造容易,造价较低,但不够气派,所以存世较少。除了官式砖牌坊外,最优秀的砖牌坊简洁而不简单,朴素而不平庸。砖砌圆柱和方须弥座,都很朴实,额枋上也没有二龙戏珠的大花板和汉白玉匾额。虽然不如京城的琉璃牌楼那么壮观,但在很平常的外表中透出一股不凡的雄气。
石牌坊
六柱五间官式石牌坊主要在古代皇陵中。这种超大石牌坊几乎都有艳丽的彩绘,其巨大的汉白玉构件和精美的石雕工艺也堪称一绝。目前,这种超级牌楼由于年代久远,其大部分彩画已经剥落,只有浮雕深处还能略见色彩的痕迹。即使如今已见不到石坊的缤纷色彩,但它仍不减当年那气度宏伟,高大精美的风采。明代十三陵,清代东陵和西陵等大石坊全部用的是整块汉白玉构件。巨大的石料经过精雕细刻后也有十几吨重。当时在没有先进的起重机械的情况下,聪明的工匠就靠着木制幌杆和绞盘,像码积木一样直接将榫卯搭建而成。
彩牌坊
从唐朝起国人就有“结彩”的习俗。在古代凡有庙会或庆典活动,常常会塔制彩牌楼。彩牌樓通常是用杉嵩或毛竹塔制的临时建筑。从康熙年间王原祁画的《万寿盛典图》中,我们就可看到彩牌楼已成当时非常普遍的民俗了。彩牌楼的款式很多,仅木柱就分为大花柱、龙凤柱、狗牙柱等。这些柱在木材选料上是很考究的,有些要四丈八尺到五丈长,直径要一尺以上,既要笔直,又要成对配套。清代还有专门的“搭材作”和纸扎棚铺”。这个当行不但能为办红白喜事的扎制纸牛、纸马,还能“搭棚”、“抬杠”,更拿手的绝活就是搭彩牌楼。彩牌楼按功能来分,又分为神棚、戏棚、灯棚、迎棚等。横跨路面的迎棚,平地塔起一座二十多米宽、四十多米高的巨型牌楼,全靠一条横木在底部固紧、牵牢,牌楼上面用“飞缆”牵引,因而技术难度是相当高的。
彩牌楼通常是竹木结构的临时建筑,门楼和层数不等,高的可达七层、顶端宽达几十米,多用竹席配上彩绸,十分醒目。塔建彩牌楼所用的棚面种类也很丰富,如栏杆、傍柱、主柱、傍脚、戗杆、花边、花窗、对联、诗屏以及用绸或纸糊制的“纸扎”等。甚至有扎成与人同高的戏剧人物。彩牌楼按功能又分为:神棚、戏棚、灯棚、迎棚等,神棚是专为祭祀用的。每年一度的庙会、灯会或迎春花市都少不了塔彩牌楼的重要项目。
横跨路面的彩牌楼,俗称“迎棚”,因为多属交通要冲,既不能破坏路面,又不能损及民房。平地塔起一座四十多米宽、二十多米高的巨型彩牌楼,技术难度比较高。此类文化遗产有待重点传承。
门牌楼
牌楼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结晶,是装饰效果极强的标志性建筑。在中国古代,给有名望的人去世后立碑,在世时挂匾的风格广泛流传。这牌楼实际上是专门挂匾用的。帝王赐给臣民的“匾”就挂在坊门上,匾上的赞誉之词是帝王以“圣旨”的形式来敕封的。
“匾额”上的题词就是表彰的内容。于是,坊门就有了崇高的旌表意义。牌楼在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是变化最大、样式最多、分布最广、结构最特殊、历史最悠久的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全国各地的仿古代传统的牌楼,虽然也注入了当地的风土习俗和民族情结,但基本模式和功能能仍属于牌楼系列。这使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根基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总之,中华牌楼不但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建筑艺术、民俗风情,而且牌楼发展至今已经成了中华民族传统建筑的代表。中华牌楼以象征着民族文化的面貌屹立在全世界人民面前。
大体分类
楼牌的建筑形式丰富多彩,以建筑材料来分类,大体有木牌楼、石牌楼、砖牌楼和彩牌楼等。从地域分类,牌楼除了以江淮为界分南北两大派以外,还分有官式牌楼,如:北京颐和园东宫门牌楼、排云殿“星拱瑶伛”牌楼等。苏式牌楼,如:南京文庙“天下文伛”坊等。微式牌楼,如:安微西递胡文光,“荆藩首相”刺史坊等。粤式牌楼,如:“台湾带天府牌楼、福建铜山关帝庙牌楼等;滇式牌楼,如:云南昆明“金马”,“碧鸡”坊等。晋式牌楼如:山西解州关帝庙“威震华夏”坊等多种。
从牌楼的用意来分类:有功德战绩牌坊,如:宗祠庙观牌坊。祭祀神坛牌坊、官府衙署牌楼、学馆书院牌坊、贞节烈女牌坊、街巷道桥牌坊、忠孝正气牌坊、科甲功名牌坊、百岁庆寿牌坊、城门关门牌楼、商店门脸牌楼、景观胜迹牌楼。
(1)官式牌楼
所谓官式牌楼是由皇家大木作吸收了历代及各地牌楼的优点,并严格按当时的等级规制建造的程化式很强的各类牌楼。官式牌楼最大特点是以斗口或柱径为基本“模数”,每个结构都按固定尺寸制作。尤其是彩画必须按等级绘制。王府不能用“金龙和玺”彩画否则就会“僭制”,超越了朝廷规定的等级制度是要杀头的。
官式木牌楼最大的特点是都有精美的云龙彩画。皇帝自命为“真龙天子”,皇家官式牌楼上到处雕绘云龙图案。但任何官臣巨贾不得用超越等级彩画修饰建筑。老百姓的大门只能用黑色,封建等级森严。官式牌楼的金匾为九龙缠绕,大小花板和枋心为云龙戏珠,旋子大点金彩画或和玺彩画用含金量高达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金箔贴饰。琉璃瓦顶,汉白玉夹杆石。远看巍峨壮观,近看绚丽斑斓。
官式牌楼凝重大气,有皇家威严。因程式化太浓,故不够活泼。
官式木牌楼多为四柱三间,因为木牌楼属于单片式建筑,风荷载较大故多有戗杆支撑。木牌楼立柱、横额枋、斗栱等为木结构。楼顶有灰瓦和琉璃瓦之分。柱根多用方柱形汉白玉夹杆石包围。官式木牌楼也有用冲天柱式的,故其楼顶在两柱之间顶部较窄小。官式冲天柱木牌楼,只有小花板而没有大花板。规模和等级略低。
官式砖牌多为琉璃牌楼,纯粹的官式砖雕牌楼只有北京西山碧云寺一例。此外的磚牌楼,其实都是琉璃牌楼。官式做法的琉璃牌楼,除红墙外所有构建都是表面挂釉的琉璃砖。
官式石牌楼基本是木牌楼的翻版,因材质原因结构件都比较敦实。大部分石牌楼都不施彩画。而有的石牌楼却有彩画。
官式牌楼全是为榫卯结构,不用钉子不用胶,尤其是石牌楼,个别构件重达十几吨,全部用榫卯结构啮合成的。
有些地方的牌楼虽然是皇帝御批的,牌楼上还特意挂上写上“圣旨”二字的斗字匾。由于多属于当地乡绅捐资,也没按官式规制修造,故这些牌楼也不算官式牌楼。
(2)苏式牌楼
“苏式”是一种建筑形式的简称,苏南地区在古代为吴越之国。以苏州太湖畔的香山为中心,集聚着广大的能工巧匠,并形成了实力雄厚技术帮系。
“苏式建筑”的最大特点是角檐上翘夸张,吻兽千奇百怪。苏式牌楼还有个特点就是大牌楼的石柱子比木柱子多。苏式建筑多用小料盖大房,结构多精巧纤细。在官式牌楼中很少见到精巧的枫栱,苏式牌楼的斗栱却是花式繁多。龙凤为主题的彩画已经被皇家所独占,苏式建筑就以动物、植物、人物、建筑物为主要的彩画内容。
(3)滇式牌楼
“滇”是我国云南省的代称,所谓“滇式”并非专指云南,在这里代表着我国西南地区的总称。滇式牌楼最大的特点就是楼柱多有侧墙。滇式牌楼没有汉白玉的夹杆石,楼柱多用高大的抱鼓石支撑。所谓山高皇帝远,滇式牌楼另一大特点就是彩画比官式牌楼更艳丽、更活泼,斗栱更加奇特。
(4)晋式牌楼
“晋”是我国陕西省的代称。所谓“晋式”并非专指山西。在这里代表着我国西北地区的总称。晋式木牌楼以楼顶硕大著称。由于楼顶檐太大,晋式木牌楼多在楼顶下部做“挑檐垂花”。比起滇式牌楼的“牛腿”或“撑弓”,这种形式更具有结构的稳定性。
(5)粤式牌楼
“粤式”本为我国广东省的代称。所谓“粤式”并非专指广东。在这里代表着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总称。两广、福建、台湾都有粤式牌楼的建筑。
粤式牌楼也和苏式牌楼一样有翘角檐。粤式木牌最大的特点是没用斜戗杆,多用擎檐柱。
(6)微式牌楼
一提到微式建筑人们就会联想到“粉墙黛瓦五岳封火马头墙”。江南水乡河道密布,临水而居的微式建筑门前都会有随时停靠船只的码头。海上的码头都是大平台,而江南水乡小河边的码头却都是台阶。无论涨潮还是落潮,小船都可以随价而停近码头。
出于防火防盗的目的,地少人多的微式宅院四面高砌白墙。坡顶两侧房山高于房脊,硬房山的形状如同河边的码头,因有五阶而称“吴岳马头墙”。院墙的门前都筑有牌楼式的小门楼。因江南多雨,微式牌楼以耐潮湿的石坊为主。很少有木结构的牌楼。而微式木牌楼也多与砖墙连为一体,尤其是砖牌楼和门楼融合在一起难解难分。这种牌楼门也称:门牌楼,在安微随处可见。 综上所述,传统牌楼除上述分类外,还有一种官式牌楼是“冲天柱式”的,这种牌楼的每根楼柱“冲”出脊外,柱顶覆云罐(也叫毗卢帽)以防风雨侵蚀木柱,古牌楼的云罐有瓦制的,也有琉璃制的。这种牌楼几乎成了清代商店门脸的专用模式。
牌楼从结构上来分类,有两柱一间、四柱三间、六柱五间等等多种样式。牌楼的楼顶,有一楼,三楼、四楼、五楼、七楼、十一楼,最高竟有十九楼的。中国古建屋顶有几十种形式,而牌楼的楼顶形式只采用了其中的三、五种。总之,全国各地有各种形式的牌楼。
现在新建或新翻修的木牌楼都已改成钢筋混凝土结构了,虽然水泥已成为牌楼的主要建筑材料,但其外形仍是以木牌楼为基本模式。
结构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就是大木建筑。木材的开采、加工、运输都相当便利,全国各地几乎随手可得,木材也很容易与其他材质一同使用,所以牌楼样式最多、分布最广的是木牌楼,无论其式样如何变化,木牌楼的结构大体要具备以下构件:楼柱、楼顶、大小额枋、匾额和花板、都栱、铁挺勾、云墩雀替、鸱吻或脊兽、夹杆石或抱鼓石等等。
大多数石坊的外形是“冲天柱式”的,它们的构建还有箍头、火焰、云头、云尾、抱鼓头、柱顶兽等等。也有一些仿阙式牌楼。这些仿阙式牌楼大多为砖石结构,因而这种仿阙式牌楼也被列为石牌坊的范畴之内。
中国古代建筑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榫卯结构。各种构建全部用“阳为公、阴为母”的榫卯插接。这种插接的柔性木结构,既便于维修,又有极强的抗地震功能。与其他建筑相比,牌楼是个孤零零的单片建筑。尤其头重脚轻的木牌楼,其风荷载特别大。故在牌楼的结构上要想尽办法降低风力的侵害。在新建或重修的木牌楼中由于忽略了风荷的问题而倒塌的并非鲜见。而古代的木牌楼由于严格按皇家规范营造,这样的单片木牌楼几百年来历尽风雨而依然岿立不倒。这里的奥妙是除了尽量使牌楼的装饰镂空外,加强构建的整体性也是至关重要的。譬如额枋间上下贯通的折柱(也称高栱柱)使楼顶连为一体,以增加牌楼的稳定性。
另外,只要牌楼采用木柱,就必须有戗杆或戗柱。各地各式牌楼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来支撑牌楼“头重脚轻”的结构弱点。冲天柱式的木牌楼因为楼顶窄小,这种弱点还不算突出,楼柱不出头的木牌楼有的楼顶前后檐很大,每面最少也要出檐半米多,最大每面出檐两米多。楼顶的全部重量落在不足半平方米的坐斗上,净荷载已至极限。
现在,许多新建或重修的木牌楼都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但对于这种仿木牌楼的结构弱点仍不能掉以轻心。
木牌楼
木牌楼的榫卯结构不但组装快捷,维修方便,更重要的是雕刻或油饰画加工时都有绝对的优势。尤其是“头重脚轻”的牌楼用材质较轻、刚柔相宜的木材作主要材料可以充分发挥其独有的优势。遍地可取的木材在开采、加工、运输上都是其他材料不可比拟的。尤其是具有民族特点的斗栱,木材的唯一最佳选料。所以牌楼中还是木结构占的比例较大。明清时的北京大部分门脸牌楼都是属于冲天柱式的木牌楼。所谓“冲天柱”就是楼柱超过楼顶,直指天空。这种冲天柱式的木牌楼是由“乌头门”直接转化而来的。
砖牌楼
砖和瓦是我国最早发明的人造建筑材料。我国秦代的砖、汉代的瓦已经是非常成熟和普及的产品了。砖牌楼因以砖构件为主的砖石结构而得名。早在汉代就有砖牌楼,这时的阙与坊已经是不同形式的同类建筑了。砖上施釉称琉璃瓦。琉璃瓦砖瓦在唐代非常流行,琉璃砖牌楼因其厚重的造型,精美的彩色釉面,最适合建筑在庄严肃穆的庙宇前面。明、清两代的琉璃制品发展到了顶峰。
全国各地的砖牌楼式样繁多,西南地区是砖牌楼分布最多的地方,此类大部分属于滇式砖坊。还有四川大邑等地的砖牌楼又吸收了西洋建筑的符号,使这些砖雕坊门有些不论不类。阙式牌楼是以石材为主的砖石结构,故将阙式牌楼分为石牌楼之列。还有些砖牌楼也过于简单,除楼顶有少量的瓦件外,多是混砖到顶抹灰墙。这种简式砖牌楼既没有斗栱,也没有雕饰。只有冰盘砖檐和平整的墙面,建造容易,造价较低,但不够气派,所以存世较少。除了官式砖牌坊外,最优秀的砖牌坊简洁而不简单,朴素而不平庸。砖砌圆柱和方须弥座,都很朴实,额枋上也没有二龙戏珠的大花板和汉白玉匾额。虽然不如京城的琉璃牌楼那么壮观,但在很平常的外表中透出一股不凡的雄气。
石牌坊
六柱五间官式石牌坊主要在古代皇陵中。这种超大石牌坊几乎都有艳丽的彩绘,其巨大的汉白玉构件和精美的石雕工艺也堪称一绝。目前,这种超级牌楼由于年代久远,其大部分彩画已经剥落,只有浮雕深处还能略见色彩的痕迹。即使如今已见不到石坊的缤纷色彩,但它仍不减当年那气度宏伟,高大精美的风采。明代十三陵,清代东陵和西陵等大石坊全部用的是整块汉白玉构件。巨大的石料经过精雕细刻后也有十几吨重。当时在没有先进的起重机械的情况下,聪明的工匠就靠着木制幌杆和绞盘,像码积木一样直接将榫卯搭建而成。
彩牌坊
从唐朝起国人就有“结彩”的习俗。在古代凡有庙会或庆典活动,常常会塔制彩牌楼。彩牌樓通常是用杉嵩或毛竹塔制的临时建筑。从康熙年间王原祁画的《万寿盛典图》中,我们就可看到彩牌楼已成当时非常普遍的民俗了。彩牌楼的款式很多,仅木柱就分为大花柱、龙凤柱、狗牙柱等。这些柱在木材选料上是很考究的,有些要四丈八尺到五丈长,直径要一尺以上,既要笔直,又要成对配套。清代还有专门的“搭材作”和纸扎棚铺”。这个当行不但能为办红白喜事的扎制纸牛、纸马,还能“搭棚”、“抬杠”,更拿手的绝活就是搭彩牌楼。彩牌楼按功能来分,又分为神棚、戏棚、灯棚、迎棚等。横跨路面的迎棚,平地塔起一座二十多米宽、四十多米高的巨型牌楼,全靠一条横木在底部固紧、牵牢,牌楼上面用“飞缆”牵引,因而技术难度是相当高的。
彩牌楼通常是竹木结构的临时建筑,门楼和层数不等,高的可达七层、顶端宽达几十米,多用竹席配上彩绸,十分醒目。塔建彩牌楼所用的棚面种类也很丰富,如栏杆、傍柱、主柱、傍脚、戗杆、花边、花窗、对联、诗屏以及用绸或纸糊制的“纸扎”等。甚至有扎成与人同高的戏剧人物。彩牌楼按功能又分为:神棚、戏棚、灯棚、迎棚等,神棚是专为祭祀用的。每年一度的庙会、灯会或迎春花市都少不了塔彩牌楼的重要项目。
横跨路面的彩牌楼,俗称“迎棚”,因为多属交通要冲,既不能破坏路面,又不能损及民房。平地塔起一座四十多米宽、二十多米高的巨型彩牌楼,技术难度比较高。此类文化遗产有待重点传承。
门牌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