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青年就业难的因素分析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nadd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青年就业关系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才建设以及青年的生存发展等诸多方面。因此解决青年就业问题应是当务之急。本文以深圳中职青年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他们目前就业的现状、特点,进一步揭示造成目前青年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各方面成因,并结合就业方面的相关理论以及政府出台的青年就业政策加以深入分析,力图在目前政策的基础上,找到有效的策略,以期对政府缓解城镇青年就业压力有所启示。
  【关键词】 青年学生 就业 影响因素 对策建议
  
  关于青年的界定,因对青年概念的不同解释而对青年的界定各有不同的划分标准。本文将青年人口的界定为16~30岁,这样划分既有利于与国家人口统计吻合,也有利于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关于青年的研究范围的界定,比较符合现实中以接受教育、就业状态和生存状态为主要判断依据的青年群体的划分。笔者本人多年来从事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所以本文更多关注的是中职学生这样的青年群体,并把他们作为研究的对象。
  1青年就业现状分析
  1.1中职青年学生群体高就业率的表象。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优惠政策相继出台,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已经成为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的办学方向和自觉行动。《2007年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质量报告》调查显示,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下面是深圳宝安某所中职学校对2009届毕业生整体就业情况的调查表。
  表毕业生整体就业情况统计
  1.2中职青年学生群体就业难的表现。在深圳经济特区,对青年学生(特别是中职学生)来说,传统意义上的就业难现象相对较少,因为大量中小企业的生产线上需要人手。那么本文要探讨的青年学生就业难究竟是难在哪里呢?
  1.2.1难在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相关数据显示,中职生对口就业率不高,只有三成。专业对口(包括“专业非常对口”与“专业对口,但不完全一样”两项指标)比例在20%至30%之间。中职毕业生有近六成比例认为“专业完全不对口”,而认为“专业不对口,但有部分关联”比例为15%。
  1.2.2难以找到按照国家法律规定签订劳动合同的单位。职校毕业生劳动合同签订率不到15%。报告显示:职业院校毕业生劳动关系以事实劳动关系为主,劳动合同签订率不到15%。大多数中职毕业生目前均未与用人单位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其中除因处于试用期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毕业生外,已是用人单位正式职工但仍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中职毕业生高达58.62%。
  1.2.3难在找不到满意、感兴趣的工作,导致就业稳定性差,“失业”比较频繁。从调查结果来看,中职毕业生对首次就业单位的忠诚度较差。当中职毕业生被问到“您期望在目前工作单位的年限”时,超过90%的中职毕业生回答最多一年。笔者对深圳宝安职校05物流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毕业时有35名通过面试考核,到深圳花样年彩生活科技有限公司工作。半年后只有3名学生仍在该公司工作,其余学生均已离开。经了解,离开的学生中有1/3是被公司辞退,2/3自己辞职。辞职的原因大致如下:①该公司住宿条件较差、伙食不好;②劳动强度高,常常加班。有时人手不够甚至由三班倒转为两班倒;③与深圳地区同行业相比,待遇偏低。而留下的3名学生中,是因为有2人已提升为主管。被辞退和主动辞职的学生大多至今仍没有就业。
  1.3青年学生群体成为深圳主要失业人群。这里所说的青年学生群体,是指深圳各类职校毕业生。确切的说是指:具有本市户籍、年龄在16~30周岁、没有固定工作和收入、没有进一步就学的青年,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是文化基础薄、技能水平低,就业能力弱,推荐应聘的成功率较低。他们抱怨家庭、社会、命运,伸手向父母要资金,向政府要工作,却不肯从事比较艰苦的劳动,以为“跟进城务工人员一起打工,是很没面子的事情”。也有一小部分家里有房、有厂、有钱的待业青年,他们贪图享受,对择业过分挑剔,缺乏对“劳动是生存需要”的认知,造成“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现象。
  2影响青年就业难的因素分析
  2.1影响青年就业的客观原因。
  2.1.1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且先不论2008年起,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衰退问题。自改革开发以来,深圳市宏观的经济局势对青年就业有着深刻的影响。
  2.1.1.1全国性的产业结构调整造成下岗人数众多。截止现今,深圳市产业结构调整仍在继续。第一和第二产业进一步向第三产业转移。在这样的转移过程中,市场要求青年人必须顺应形势,在很短时间内掌握新的技能。然而,我们现存的教育培训体制显然没有能够满足这样的需求。结构性失业问题因此产生。
  2.1.1.2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以及新技术的采用,新兴的行业大量出现,目前深圳还没有形成企业、人才服务机构、学校三方互动的教育培训机制,人才服务机构没有充分发挥在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桥梁作用,学校缺少企业对未来人才需求的信息。这些因素导致应届毕业生就业难。另外,外地劳动力大量向深圳转移,进一步加大了深圳市青年的就业压力。外来劳动力的大量进入,也是造成深圳青年失业率上升、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2.1.2社会就业环境的影响。青年的就业,离不开社会的大环境。社会的大环境中,政府、学校、用人单位、人才服务机构等要素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他们的共同作用构建了整个就业环境。就业环境的好坏对于求职者的影响举足轻重。
  2.1.2.1政府缺少促进青年人就业的有效政策。近年来深圳市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国企改革的情况,及时出台了一系列解决大龄下岗失业人员和协保人员的就业政策,效果非常明显。但是,政府有关促进青年就业的政策比较滞后,对促进青年人就业的有效政策没有出台。
  2.1.2.2学校对青年就业的指导力度不够。职校(包括高校)就业指导的内容停留在对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对就业政策的简单讲解等方面,很少对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职业技能和求职技巧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和培训。对青年学生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
  2.1.2.3企业缺乏促进青年就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大多企业只考虑眼前利益和经济利益,希望录用人员拿来就能用,直接就能上岗,没有培养和带教青年人的制度和计划。刚出校门的毕业生往往被拒之门外,连面试的机会都无法获得。还有部分企业用工短期化甚至恶意用工,不与青年签订劳动合同或签订合同不规范。
  2.1.2.4人才服务机构缺少对青年就业的专业性服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人才服务机构软、硬件水平普遍不高。机构人员对青年就业重要性的认识不深,对青年的素质状况和就业心理把握不准,对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理解和把握上不到位。其次,人才服务机构功能普遍不全。它们所提供的服务主要集中在信息服务,再次是应聘指导和职业生涯辅导,在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方面则最为缺乏,多数机构没有能力提供这些服务。
  2.2影响青年就业的自身因素。
  2.2.1经验和技能对就业的影响。缺乏经验的青年,往往会显得不切实际,更容易以收入和地位作为求职的目标。他们之前的工作流动往往会非常频繁,他们眼中的发展往往意味着“地位”。然而,他们缺乏的经验是如何获得高收入和高地位的合理途径。他们共同的难点是:要实现上述理想,就要找有上述条件的机会。企业在乎的经验,更多的是指个人面对现实问题的应对态度和行动,即个人在劳动力市场的“流通能力”,这种经验直接影响到新人进入企业后是否能快速适应。对企业来讲,适应期越短越好。而在调查中,青年对经验的理解很模糊,大多指人际交往或理论联系实际,却说不出具体的内容,当然也就不知道自己的不足到底在哪里。
  2.2.2心理问题对就业的影响。随着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青年的择业心理问题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例如:患得患失,难以抉择;急躁焦虑,临阵怯场;缺乏自信,自卑自弃等各种心理障碍,影响他们顺利走向社会。而缺乏自信和安全感,对求职行动的影响在于:个人很可能遇到任何一点困难,都会以为自己是无能的而拒绝尝试。这些青年在面对选择时显得犹豫和不坚定,常常会主动放弃还未开始的努力,同时还很可能拒绝从未做过的工作。
  2.2.3个人就业观念的影响。择业观是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上的反映,青年时期是一个人选择职业道路、获取工作经验和技能,谋求实现自我价值,开始自立并真正融入社会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就业经历对其将来乃至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它直接影响和决定就业行为的产生和结果,就业观念的偏差直接影响着青年群体的就业。
  3促进青年就业的对策及建议
  3.1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步伐。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制度是以高等、中等职业教育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其目的主要在于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养,提高青年的专业素质、职业适应性和人才市场竞争力,使之成为优质的人力资源。职业教育改革重点应是“求职教育”转变为“入职教育”,促进他们实现两个转变:①由学生向工作者角色的转变;②理论知识向实际工作能力的转变。入职教育要以增强其职业发展能力为目标,指导青年尽快实现角色转换,确立良好的职业态度,维持较高的工作积极性,勇敢地面对职业压力,克服职业倦怠,通过自我评价和严格的自我管理,最终走向职业成功。与此相适应,未来的职业教育应当加大职业指导服务的力度、拓宽职业指导的内容。如:职业指导中加强择业心理的指导,增强心理承受力的指导和心理健康的指导,以有利于青年学生尽快适应职业,完成角色转换,实现人生价值。
  3.2积极探索办学新模式,努力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毕业生质量是自身素质的综合反映,也是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广受媒体关注的“宝安职教模式”就是通过推进职业指导,使学校工作紧密联系社会、紧密联系市场、紧密联系实际的典型。以校企合作为载体、以就业竞争力培养为目标的工学结合“六层推进”培养模式的做法是:学生在校三年学习期间,从进校起到学业完成止,按照教学规划,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学习地点依次进行为专业认知、职业体验、基础学习、生产实习、岗位学习、顶岗实习等六个层次的学习。工学结合“六层推进”能力培养模式结构如图2所示,它的特征可用“2、3、6”进行概括:①“2”个学习地点。②“3”个学习阶段。③“6”个学习层级。
  图2工学结合“六层推进”模式结构图
  工学结合“六层推进”培养模式本质是一种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可让学生在企业实习中获得报酬,又能使学生接触社会掌握技能,从而最终健全了学生职业人格和职业素质,使学校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就业,帮助他们就业稳定,是他们真正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的重要途径。
  3.3以技能大赛为抓手,强化青年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近年来,国家教育部为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产教结合,连续举办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广东省、深圳市技能大赛也相继开展。各级各类竞赛活动在中职院校已经形成了全员参与的良好局面,职业院校通过实施“以赛代练、以赛促教”的模式,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参与积极性都得到了明显提升,获奖选手的就业竞争力大大增强。据调查,在深圳地区凡在全国技能大赛中取得奖项的学生就业时被各企业竞相聘请,薪酬远高于其他毕业生。
  3.4政府牵头,促进校企合作对青年学生的培养。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行政职能作用,促使学校能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学生,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政府牵头建立校企战略机制。针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信息,引进毕业生市场机制,多举办由政府主办,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承办的系列大型应届大中专毕业生的专场招聘会;同时建立学校、企业、人才服务机构三方联合参与教育培训的健全机制;即把教育与市场发展相结合,建立校企长期产学战略合作伙伴机制。[3]从学生到工人,从学校到企业,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有一个角色转换和环境适应的过程。如何让每一个学生走好这个“人生的跨越”,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关爱和呵护。例如:深圳市于2006年9月1日发布《深劳社〔2006〕144号》文,简称“阳光计划”。是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安排本市青年进入基地企业进行见习,通过见习在短期内积累一定工作经验,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尽快实现就业。这一政策为职业院校与知名企业联合,解决青年实习、见习场所,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开了方便之门。有效的解决了本市部分应届毕业生及其他青年因缺乏工作经历和专业技能而造成的就业难问题。
  3.5鼓励自主创业,建立青年学生就业、创业的“绿色通道”。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则是就业之源。创业首先是就业的高级形式,一个创业者也是一个就业者。另一方面,创业将创造一定数量的岗位,带动就业。因此,鼓励创业,对创业进行资金、政策上的扶持,是世界各国共同的失业治理对策。在我国经济发达的深圳特区,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也应采取这一对策。因此,对青年学生应注重开展创业教育职业指导,着力培养青年的创业品质,提高他们的创业技能,丰富他们的创业知识。
  在深圳,中职生自主创业者不在少数,而且他们也具备开办和管理能力、资金基础、社会需求等创业基本条件。请看下面这个例子:2009年12月23日,深圳电台、宝安电视台报道广东首家中学生企业——主动力公司开张营业。该公司全部由学生持股,高二学生梁泽涛任总裁。主动力公司前身是宝安职校一间校内模拟公司,是学生实习创业的平台,为了直接面向社会,在校方大力支持下,梁泽涛和同学们决定走出校门去闯荡一番,他们把公司开在宝安电子数码城,选择这里作为创业起点。主动力公司首批创业资本3万多元,都来自宝安职校信息部一、二年级学生出资,大家拿出平时的积蓄和零用钱参股,按股份制企业运作,公司主要经营计算机软硬件设备及售后服务。可见,“青年在就业中存在着多种主观或客观性障碍,制度本身的变革和就业指导、教育等工作的制度化会有助于克服这些障碍”。政府部门应当为青年的就业、创业开辟出运行顺畅的“绿色通道”,[4]例如,可以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开设应届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窗口,帮助部分有技术、有能力的应届毕业生自主创业,并通过政府协助的方式给予创业者限额贷款作为创业基金,在税收、利息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综上所述,影响青年学生就业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学校要从就业的角度研究学生的类型、用人单位的类型,研究和探索在教学中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更加有效的帮助学生就业,帮助他们就业稳定。[5]企业则要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想,采取相应的帮扶措施,解决好学生独立运用技能的“断奶期”。总之,妥善解决中职青年学生就业问题,促进学生优质就业,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尤其是如何培养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适应岗位变化能力,为学生终身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孙宏英.广东青年就业问题研究[J].特区经济,2007(12)
  2代明等.影响就业容量的主要因素:基于协整理论的实证分析[J].
   未来与发展,2009(12)
  3张小建.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第一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
   版社,2009.1
  4吴润凯.3.38万大中专生等工做委员建议政府牵头校企联动助就
   业http://hz.oeeee.com/a/20100121/837073.html,2010.1.21
  5戴锐.青年就业问题的视点校正与制度安排[J].青年探索,2005
   (6)
其他文献
【摘 要】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它对大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对于高校精神文化氛围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高校应加强社团管理,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学生社团 管理    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它对大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对于高校精神文化氛围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我教
期刊
“当今国际间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而国民创造力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人才,尤其是具有创新性思维的人才已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如何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全面
期刊
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后来当上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在每一位新教师来到学校时他都会给那位教师一封信:“亲爱的老师,我是集中营的生还者,我亲眼看到了人类所不应当看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铸造;儿童由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婴儿被受过高中或大学教育的人枪杀,看到这一切我怀疑究竟是为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为有人情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制造学识渊博的怪
期刊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托利亚尔在他所著的《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这种提法,是符合数学教育发展要求的,在数学教育改革的今天,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非常必要。所谓数学活动是指把数学教学的积极性概念作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思维活动的形式和发展来理解的。按这种解释,数学活动教学所关心的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的过程,让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去研究不同水平的问题,从
期刊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经营活动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使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上了日程,给档案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新的研究课题——这就是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信息化——即:在加强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的基础上,逐步向网络化发展。通过网络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已开放档案资源,更好地为企业管理与经济发展服务。现就华电煤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情况及如何做好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作简要
期刊
政治课的最大特点是:理论与现实生活的结合,而且必须联系变动着的具体实际。因此,启发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显得更加重要。如果没有学生自主参与的学习热情,缺乏对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导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课教学只能停留在空洞的说教过程中,增加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厌烦情绪,提高教学效果也势必成为空谈。作为一名初中思想政治课的科任老师,必须从加强自主学习的理论研究做起,积极开展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实践,努
期刊
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五严”规定,切实减负增效提质。这是摆在每位老师面前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努力达到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降下来,将求知的欲望和学习兴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合作意识、学习能力得到加强,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为此教师应切实转变教学理念,尽可能创设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时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绩效性。本文笔者就以现行苏科
期刊
当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该文就“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几点做法和体会表述如下:  1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1.1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个人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
期刊
小学阶段是学生的品德和性格形成以及智能发展的起点,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的智能培养,又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那么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加强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呢?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一些见解。  1小学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是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国内外形势的需要提出来的,是在教育数量、速度和规模发展到一定水平上的一种素质教育,是全民的教育,体现
期刊
语文教师要上好一堂语文课,尤其是要上出新颖独特、富有深度的一堂语文课,用敏锐的眼光捕捉正确而新颖的文本教学切入点,就显得特别重要,因为它是上好一堂语文课必备的先决条件。如何用敏锐的眼光捕捉正确而新颖的文本教学切入点呢?  1深入钻研文本并力图从文本中获得独特感受  因为每一位作者,都是个性鲜明的独特个体,他在特定情况下写成的文本,必然隐含其鲜明的个体特征,教师也只有通过反复深入钻研特定文本中的特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