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的文化内涵及其对人生观的影响研究

来源 :今日湖北·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eamrain1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阐述了旅游文化内涵的形成过程以及古代圣贤旅游思想哲学,批判了以现代旅游的概念望文生义牵强附会生搬硬套曲解古圣人思想的错误,提出旅游对加强自身修养提升人的品格的重要意义,而把旅游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联系起来的恰恰是源自我国古代圣贤先哲。同时对孔子“游必有方”的思想给予了大胆的推理分析并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
  关键词 父母在 不远游 游必有方
  一、引子
  如果不是从产业的视角研究旅游,那么旅游并不是一个新事物,在古代社会就已经存在了,而旅游作为产业则是后工业时代的产物。当前在学术界有一种属于牵强附会的生搬硬套的现象,把今天作为产业的旅游涉及到的思想理念要到遥远的古代去寻找,恨不得我们的古人当时就能知道两三千年之后,旅游会发展成为一个产业,其实这是研究路径与方向的错误,由于这个错误的导向使得很多的研究漏洞百出。其实,我们说旅游古已有之,其是未见得像今天这样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当然诸如庙会、祭祀、祈雨、封禅之类的集合八乡七镇老百姓观礼的大型文化活动,当时的人们虽然没有把这些行为纳入到旅游范畴,或者叫做“旅游”,但那也属于旅游,孔子去拜见老子,子路从卫国到鲁国当孔子的学生,当时也不叫旅游,现在可以叫“修学旅游”,总之,只要离开原来的居住地,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或者非居住地生产或生活一段时间,皆可称之为“旅游”——在我们看来,这种研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重要的是,旅游这一概念所涵盖的内容,人们不论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去尝试或践行这些内容而对人生观的影响,这个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寄情山水的“休闲旅游”,山川大泽对人们的思想的影响,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进行探究就有很好的现实意义,而恰恰是在这方面我们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呈现了很多的经典案例,而创造这些文明的祖先对此有着极其深刻的认识。如谈到孔子的旅游思想,往往会谈及“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一观念,那么孔子的这个观念与我们今天的旅游是否有关,这个就是需要探讨的问题,千百年来很多学人对此作出了解释均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的定义,就是有,也是差强人意。对此笔者也想谈点粗浅的看法。
  二、古人对“旅游”对象的认识
  (一)“遊”的内涵“游于艺”
  旅游的本质就是“对陌生事物的好奇”而引发一探究竟的行为。这个陌生事物就是“旅游”的对象。大而言之,这种陌生事物在今天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类: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小而言之,即可视为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习俗文化等等包括山川鸟兽鱼虫鬼怪奇花异草山珍海味等等一切陌生的东西都对人类产生好奇,也都会引发人们一探究竟的冲动,而“遊”和“游”则是助推人们进行探索的手段。
  这种好奇在我们伟大的祖先创造了伟大的文化或者说是伟大的文明:首先,基于对大自然的好奇,老子发明了: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进而演绎出“有生于无”的伟大哲学思想,演变为社会科学则成就了老子“无为而治”和“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治国理念,主张人们不要去过于干预大自然和社会,大自然和社会有自身的运动规律,这就产生了老子的著名影响至今的社会科学思想: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其次,基于对社会科学的执着与痴迷,孔子发明的儒家思想千百年来一直是我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倡导建立“仁”与“礼”的社会制度。为此,孔子不顾劳苦奔走呼号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思想与学说;他强调应当基于血缘的由近及远的社会秩序,如齐景公让他诊断其国家出了什么问题,孔子开了八个字的药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国的问题就是破坏了秩序,君不像君,臣不像臣!故国家就出了问题;同样对社会科学感兴趣的墨子也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其代表性就是“非攻与简爱”,墨子摩顶放踵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当时也轰动一时,与儒家思想并列——皆成“显学”!
  第三,老子孔子墨子等不仅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有着浓烈的兴趣,对介乎两者之间的人文科学也不无兴趣,孔子通五经贯六艺就是最好的证明,墨子制造云梯等等。除此之外,易学、阴阳五行学说等等,既是自然科学的结晶也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圭皋!当然诸子百家的伟大成就远不止此。
  那么这些东西与我们今天讲的“旅游”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这些成就的取得,与“游”有关,这个“游”不是旅游的游,而是这个“遊”!其含义是:“游览、游玩、游戏、游历,引申为交游,逍遥,游心、游艺等。”而旅游的“游”仅仅指着与水有关的游,“游本来有多重含义,除了姓氏以外,主要一是游泳的游,与涉水有关,如游泳、河流山下游、游动等”,为什么会有此不同呢。早在1956年我国政府在公布简化字时,将“‘遊’作为‘游’的异体字,把‘遊’与‘游’进行合并,这样,原来具有外出旅游、游览、观光、娱乐、游心、游艺等意义上的‘遊’全部加到了‘游’上,才有了现在意义上的既具有水中活动像鱼儿一样自由徜徉又具有外出旅游、观光等双重意义上的‘游’”。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游心”、“游艺”就是沉溺或潜心学习揣摩之意。跟今天讲的旅游没有任何关系。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里的“游于艺”就是沉溺徜徉学习之意,而跟旅游风马牛不相干。
  (二)山水之“遊”,旅游本意赋予“游”
  古之圣贤对旅游的认识是将其作为人生的一种不可或缺的修行,当他们徜徉寄情于山水之间的时候,他们的道德修养得到了升华,这都是基于他们有着包容天地之心胸襟以及超凡的智慧。
  他们总是能把自然的现象与人生社会的现象联系起来,以便开拓自己的视野和胸襟,如:“孔了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了之志于道也,不成章则不达。”孔子对于山与水的特殊见解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能够从山水的特性上,联想到做人的境界。并以此来完善自己的人生观。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万仞谷之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了观大水,观焉尔也。”在这里,孔子将山水赋予德行重视教化作用耀然纸上。“智者乐水”水的特性反应了人的品性告诉我们什么是“智者”:一是具有“德、仁、义、智、勇”的品性;二是具有“察、正、度、意(志)”才能;三是“包容(蒙)、善化”的智慧。这“五品四能二智”既是水的特性也是君子的人格写照。   孔子对于“仁者乐山”也由一番宏论:“山,草木生焉,禽兽畜焉,生则用而无私焉,四方皆伐无私与焉。出云雨以通乎天地之间,阴阳和合,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飨。此仁者之乐于山者也。”山的这种品性,就是仁者应该具备的,类似于老子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哲学境界,圣人的思想是相通的,其与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道理也十分类似。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作为一个仁者,就该像大山一样:养育草木鸟兽而不求回报四方取用而不自私,通天地阴阳滋养万物以利于百姓,这是山的品格也是仁者的德行。
  孔子的旅游思想告诉我们人与大自然的接触,大自然是人的老师,学习自然效法自然提高自己的境界和修养,培养仁者之风君子之风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反过来,智者仁者君子对大自然的领悟又构成了文化,在这里大自然和人文表里互见!这些圣人大师们揭示出的大自然的灵性构成了文化,我们今天所说的“旅游就是游文化”,概由于此!
  三、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大凡搞古代旅游研究的人,对孔子的这一思想似乎都是绕不过去,各种版本的解释可谓汗牛充栋了。那么结合孔子的生平事迹及其阅历再纳入到春秋末期与战国初期的历史现状去考证,在笔者看来,这句话实际上与今天所讲的“旅游”没有多少必然的联系。甚或有联系也是微乎其微的。正如我们前边所说的一样,古人是没有现在旅游的这个观念的。甚至可以说在古代就没有旅游这个概念。就算是现代的中国人,对旅游的认识也是改开之后的事情,之前也鲜见这个词汇,更不必提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末期了。当然,旅游的概念古代不存在,但是旅游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则早已存在了。这一点我们前边已经分析在此不复赘述了。
  对“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一观点的争议集中体现在“游”和“方”两个字的含义上,就是说孔子到底赋予了这两个字什么样的含义。
  (一)“游”有“旅游”的意思但不是主要意思
  “父母在,不远游”直接解释为,父母健在的时候,不到远的地方旅游,这是最荒谬的。这里的游其实十分简单的理解就是“出远门”的意思。即是不要离开父母太远。这里的“游”有“走”的意思。孔子并没有说离开父母出远门走了,去干什么!去经商、学习、求仕、布道、旅游(游山玩水)等等,这里并不会有具体所指。按照孔子孝道的一贯精神,那就是父母尚在,需要子女在身边的时候,离开出远门就不对,为什么呢。宋代朱熹的解释,似可以接受,他说:“为人子须是以父母之心为心,父母爱子之心未尝少置,人子爱亲之心亦当趾步不忘。若是远游不惟父母思念之切,人子去亲庭既远,温请定省之礼自此间阔,所以不远游,如或有事势须当游,亦必有定所,欲亲知己之所在而无忧,召己则必至而无失”。这里朱熹也没有说出去旅游,也同样是离家出远门的意思。朱熹的意思是,如果确实有事情要办,非得出远门不可(当然古时候没飞机高铁之类的现代交通工具,出趟远门经年累月自是常事),那就告诉父母去哪里,父母想你的时候知道你在哪里,父母召唤你你可以返回。
  由此不难看出“不远游”不是旅游的意思,尽管出远门也可以是出去旅游。所以,很多人以为单单是这半句话是说孔子不主张父母在的时候出去“旅游”,实在是鲁莽灭裂!
  (二)“游必有方”的“方”产生的歧义
  有人根据朱熹的上述见解,把“方”理解为“告诉”,这是太荒谬了。因为朱熹对这个“方”也有“高见”,“游必有方,如己告云之东,则不敢更适西,欲亲必知己之所在而无忧,召己则必至而无失也。”就是告诉父母要去东京,那就老老实实呆在东京,不能半途跑到西京的意思,免得父母想你了找不到你。所以,在这里“方”就是告知父母,这是圣人的意思吗?出远门就告诉,哪出近门就不必告诉了?《礼记》云:“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这哪是仅仅指“远游”。这是作为孝子的规范,类似于“早请示,晚汇报”其实在解放初期,很多农村的家庭依然保留这一习惯,只要离开父母不论远近,早请示晚汇报是必须的,看看《红楼梦》就清楚了。
  “方”的解释很多,仁智互见,比如上边这句话里有“所有必有常”,于是把“方”解释为“常”究竟常是指的什么?也没有下文,让人一头雾水;还有人把“方”解释为“规则”也同样遭到非议。那么“方”到底什么意思?
  (三)“游必有方”之含义推测
  笔者联系上下句按照常识推断:大的方面可以有两解:一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消极的解释是:父母在不要出远门,否则就要坏事(有诸多不便,不算尽孝道)。这里的“方”是妨碍的“妨”,男女大防的“防”的意思。但这是不是与孔子的一贯思想行为相悖呢,尽管孔子年龄很少的时候父母都不在了,似乎可以不受约束,但是,孔子授课弟子三千多,来自“全国各地”这些学生的父母毕竟不是都不在了吧,孔子能不能在上课的时候说,父母尚在的同学,统统回家去,父母在不远游!这合乎情理吗?显然不是。但问题是,孔子只是讲了一个原则,就是“父母在最好不要走远,走远了会有很多麻烦”。就是朱熹说的那些麻烦。这应该说得通,也合乎常理;二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积极的解释是父母在不要出远门,有事非出不可,必须设防(做好诸多不便的防范措施,如类似于现在给父母雇个保姆),这里的“方”是“防范”的“防”这也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2011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贵州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互动研究》编号11ZD001 ;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族地区遗产旅游地利益机制构建研究》编号12XMZ070阶段性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摘 要 介绍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者,如何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工作,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引路灯”。  关键词 引路灯 教书育人新方式  有人把教师比作蜡烛,燃烧了自己也照亮了别人;也有人说教师是春蚕,一直奉献到生命耗尽的那一天。我觉得这两种比喻都不贴切,这两者都是以牺牲作为前提,事实上,作为教师也是享受的。与学生互动,感受他们的青春活力,与学生促膝谈心,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给他们一
期刊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企业要想取得长久发展,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及其重要的。党群工作组织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要发挥党群组织的指引作用,不断的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保持企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本文主要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入手,根据笔者的职位经验,提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党的思想政治 思想政治工作 重要性  企业的形成、发展及未来规划都
期刊
摘 要 近些年来牧民定居在边疆地区的少数游牧民族当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中央政府计划在”十二五”规划中,解决24.6万户,115.7万游牧牧民定居问题,认为可以提高少数民族游牧牧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牧区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和草原生态保护,促进牧区又快又好发展的方针,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下面有一位与老村长的谈话来展开对定居广大群众与他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 牧民 定居 哈
期刊
摘 要 目前,不断深化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对高校师德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当前高校师德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高校师生对师德建设的目标、内容都缺乏深刻的认识,但对师德师风体系建设和完善却有着迫切的诉求。考虑到师德师风建设对学生的影响之大、意义之深,本文以湖北工程职业学院为个案,总结了高校师德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 高校 师德师风 调查  师德是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群体在长期履
期刊
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正迅速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老年化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必须面对的突出问题。社区作为城市空间系统的基本组成,其人口构成也逐渐显现老年化。高校社区的发展作为其中的特例,既具有原大院封闭体系向开放系统转型的特点,又由于社区本身的稳定性,能更充分地体现老年化现象对社区演进的作用。充分认识高校老龄群体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充分发挥他们在高校建设中的作用,对构建和
期刊
摘 要 《婚姻法司法解释第五条》规定:“夫妻一方个人财产在婚后产生的收益,除孳息和自然增值外,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该规定将投资收益和主动增值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将自然增值认定为个人财产,这甚为合理。但是,对于孳息的归属却不加区分的认定为个人财产,这对于为孳息的产生作出贡献的一方,甚为不公。因而,关于孳息的归属,值得进一步商榷。  关键词 孳息 夫妻个人财产 夫妻协力  一、孳息的含义及归属  
期刊
基层人民法庭作为国家审判机关的前沿阵地和基层人民法院的派出机构,直接面向基层,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审理大量的民事、经济和刑事自诉案件,调处各种民间纠纷,对基层发展稳定大局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现阶段各基层人民法庭的职能优势未能完全得以发挥。如何使人民法庭的工作更加符合社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落实司法为民举措,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更好地为构建法治社会、平安城市服务,是贯彻落实十八届四
期刊
摘 要 法律关系不变之前提下,原告变更诉讼请求,被告以同一理由再次提出管辖权异议,法院应否受理?原告在诉讼过程中变更诉讼请求,但其主张的法律关系的性质并未变更,被告再次提起管辖权异议的,属于重复提起管辖权异议,违反了“一事不再理”原则。本文以某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管辖权异议案为例对引发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 合同纠纷 管辖权 法院  一、案情简介  2012年6月25日,被告四川公路桥梁建设集团
期刊
摘 要 如果2007年越南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被认为是广泛融入世界经济,则伙伴关系自由贸易协定(FTA)的签署是与世界经济的深度融入,影响了众多领域以及未来的经济前景。因此,越南谈判加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受到了经济学家,企业,组织和个人的广泛关注。在本文中,我们介绍一下TPP的一些基本知识,并对越南加入TPP的机会和挑战进行分析和评论。  关键词 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
期刊
摘 要 在《行政诉讼法》尚未修订的情况下,协调和解以现行的法律框架为基础,通过撤诉这个中间环节来解决行政诉讼的调解问题,成为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中产生的特有的工作机制。因理论支撑与现实需要,现《行政诉讼法》修改,将调解制度纳入法律规范。行政诉讼调解制度具有协调和解无法比拟的制度优势,同时协调和解又是不可或缺的法院工作机制。因此人民法院在未来的行政诉讼中,应将调解作为必要的诉讼制度,将协调和解作为辅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