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涎欲滴的老陕面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bi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捧一碗冉面喜气洋洋,没得辣子嘟嘟囔囔!”
  中国的面食很多,我吃过上海阳春面,吃过北京炸酱面,吃过山西刀削面,吃过四川担担面,吃过兰州拉面,吃过新疆拌面,但最怀念还是老陕面。在陕西呆久了,从不喜欢吃面食变得“同化”了,喜欢上面食,最后到热爱上面。不说您不知道,一说吓您一跳,有人总结“陕西十大名面”,甚至“陕西五十大名面”。最著名的“十大名面”恐怕要数臊子面、“biang-biang面”、(一种用特殊工具压的面)、凉皮、米面皮、油泼扯面、油泼棍棍面、油泼拉条子、麻食、裤带面。
  北方人爱吃面,南方人爱吃米。通常,吃面的看不起吃米的,吃米的瞧看不起吃面的。陕西人爱吃面,更是出了奇。有一句顺口溜这样说陕西人:“端一碗面喜地欢天,没放辣子吹胡子瞪眼”“油泼辣子棒棒面,越吃越美赛神仙”。关中农村人喜欢端一老碗面三五成群地蹲在大门外吃饭聊天,吃完口里的冒出一句地道的陕西话“聊咱的”,就好比现代人说到兴奋处的“好爽啊”一个意思。这种吃面条的习俗也造就了陕西八大怪的一怪,“板凳不坐蹲起来”。陕西八大怪中另一怪就是“面条像裤带”。面比裤带更宽更长,一根面就是一碗面。把面条作为这一怪主要宣示了面在陕西人朴实生活中的地位。
  陕西人爱吃面条,我在陕西呆久了,也染上了这“毛病”。现在离开了那里在北京工作生活,时常回想起那里,记忆最深处留给我的却是那里的美味面食。常忆起岐山臊子面,何其美味;常忆起大学南路的陕西biang-biang面,何其爽口;常忆起长延堡的羊肉串,何其令人垂涎欲滴。
  岐山臊子面就具有3000年的历史,最早始于周代。制作时以大肉“臊子”(即猪肉丁)加豆腐、黄花、木耳,烹汤浇面而成。2002年夏天,我初到西安读研,有幸随导师赵荣教授参加《周原文物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调研,几天的野外工作是租住在岐山县周原考古队的简易房里,中午热辣辣的天,当地考古队员招待我们的是岐山京当乡乡党做的地道的臊子面。那面虽已吃过后好几年了,那种“薄”、那种“盘”、那种“光”、那种“酸”、那种“辣”、那种“香”、那种“煎”、那种“稀”、那种“汪”,一直到现在刻骨铭心。现在来了北京,偶然一个机会见到当时同做《周原文物考古规划》调研的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研究生师姐。师姐是江苏人,已为人师,为人母,回北京后几年仍然怀念岐山的臊子面。
  2005年10月13日世界最顶尖级的杂志《自然》发表了中国学者的一篇论文“MilletnoodlesinLateNeolithic,China”。研究人员在黄河上游、青海省民和县喇家村进行地质考察时,在一处河漫滩沉积物地下3米处,发现了一个倒扣的碗。碗中装有黄色的面条状物质,最长的有50厘米。他们通过分析该物质的植硅体,确定中国乃至世界最早4000年历史的面条。可见西北人吃面条习俗由来已久。
  据说面字有10余种写法,光繁体字就有“”“”“”,简体字有“面”“”等,中国笔画最多、结构最复杂的就要数“biang biang面”的极繁体了。陕西面食中最有来头的要数这面了。有诗为证:“推车咸阳街头转,遇见官府老爷汉,禀告君王好御膳,君王知晓要接见,端来一碗biang biang 面”。康熙词典中有这个字。数一数,七八十画,实在记不住。人们逐渐编写了这个字的顺口溜,关中地区的小孩就跟随大人记住这个字的民谣:“一点撩上天,黄河两道湾,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你一扭,我一扭;你一长,我一长;当中夹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钩挂麻谈糖,推个车车逛咸阳。”古称渭水“biang,biang”,是古时人用渭河之水和面,做成宽如裤带的面条!犹以西安、咸阳的最为正宗。
  2004年的夏天,我跟随北京大学的吴必虎教授的《西安旅游总体规划》课题组调研,当时晚上回不来,开车的李师傅带我们到长安南路的一家老店吃“biang biang 面”,李师傅从小在咸阳长大,用他地道的关中口音,抑扬顿挫地念起这首“biang”字的民谣,仿佛让随车课题组成员回到了1000年前的唐朝京畿之地。那时的关中还有天府之国的遗风,关中话当然就是权倾的“普通话”了。也难怪,现在关中的乡下,还流传着“言传一下”“斟酒”“作揖”“磕(读kui)头”等词语,你可别以为它土,这可是真正的文言古语。
  相传清朝康熙皇帝扮成商人巡视新疆、甘肃,路过陕西临潼县鱼池村,住在一家姓房的人家中,房家给做了一顿家常便饭,康熙吃后称赞不已,并询问做法,房家说了三句话:“红嘴绿叶玉石板,金色鱼儿浮水面,釜中两沸即成餐。”当然这是野史还是正史,已无从考。我要说的是这房家说的三句话就是地道的形象的做老陕面的过程。
  以前我是习惯不了吃面的,几次与介绍的对象吃饭时候我总是点吃米饭,她点吃面,这生活素养都不同,就别提最后能否凑到一块去了。这找对象,谈婚姻如同和面,两个人性格相投互补,水与面粉交融发酵,就可以过日子,要不然面不能很好揉和发酵,日子也不能长久。所以,我的许多朋友都进言,我之所以到现在还单身一定和面有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我在陕西的头几年改变不了吃米的习惯,与西安的姑娘合不到一块,关中自古又“婆姨不外嫁”;而当我转变过来时,已经即将离开陕西,离开那里,悔之晚矣。
  俗话说“头锅饺子二锅面”,“元汤化元形”,到面店里,叫上一晚上好的“biang biang 面”,边吃边发出“biang ji”“biang ji”的声音,最后打个饱嗝,来上一碗下锅的面汤,既解渴又解饿,这才是感受真正的陕西面文化。文化在哪里?文化就在我们的衣食住行里,就在我们最平常老百姓的面里。
  陕西的面食里还要提羊肉泡馍这一清真小吃。羊肉泡馍的吃法有一定的讲究,一般是先将面饼掰成小块,而且要扁小均匀,便于吸油,万不可块大块小,否则一不好看,二容易受热不均烫着嘴。掰面馍时一边掰,一边与朋友聊天;馍掰好,事也谈得差不多。时常听老师说起,中山大学保继刚教授2000年来西北大学的时候,去“同盛祥”吃羊肉泡馍就不小心烧着嘴、烫起了泡包。每每记起学术界的前辈这些趣闻,我都暗暗好笑。
  在西安时,我时常站在宽厚斑驳的古城墙上,双脚不时在历史的深处深陷。曾举目眺望,多少楼台淹没于岁月的烟雨中?多少爱与恨已经荡然无存?唯有古城墙的那片背影,唯有我的老陕面,依旧在我的身边近了又远,远了又近。通过一碗老陕面,尽可领悟陕情、陕人、陕文化。
  笔意至此,真想来一大碗我的老陕面!
  
  这里的面不仅仅指面条,更多指面食。文章是一个外乡人在陕西几年后的回忆。感谢提供“biang biang面”图片的摄影作者。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
其他文献
睡眠时间没有达标,会影响生长发育吗?一定要让宝宝睡午觉吗?他为什么一定要开着灯睡觉?半夜里,他总喜欢爬到大床上来该怎么办?作为父母,你可能正被小宝贝各种各样的睡眠问题
水族是贵州各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之一,主要聚居在黔南自治州三都县及都匀市城郊以东30公里远的奉合水族乡,约有34万人口。水族端节与传统的民间春节很相似,每年农历10月即是水族的新年正月。初一这一天,男女老幼都穿着节日盛装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及走亲访友。  近日,笔者一行5人应老同学邀请来到都匀市奉合乡榔木寨过端节作客。按照水族同胞过端节的习俗,大年三十和初一早晨,为了祭祀祖先,家家户户都要禁
七幕顽童恶作剧(1865)威廉·布什恶作剧尾幕他俩高兴别太早,末日就要到来了!两个小子真够坏,干吗扎破大麻袋??农夫迈克走进屋,扛起一袋举步迈。他刚蹒跚向前行,颗粒籁籁漏不停。止住脚步直
一个安静的下午,我打开吴德亮先生写的一本书:《台湾找茶》,案头刚刚泡开的是大禹岭茶,这是台湾高山茶的杰作,那一股扑鼻的清香,让人沉醉,绵绵回味,真的很难用通俗的文字来
本文从思想内涵、审美情趣和艺术个性等方面对敏歧和屠格涅夫的散文诗进行了比较。 This article compares Prosecco and Turgenev’s prose poems from the aspects of ide
爷爷去世那年,奶奶72岁。爷爷生前在巴登州一座小城市开了一家小小的平版印刷厂,有两三名帮工。奶奶操持家务,照管那幢又破又旧的房子,给男人们和孩子做饭,没有用女帮工。奶奶是个又
本文通过对5篇被称之为“当代经典”的美国后现代派反小说的分析,认为片断化是反小说具有支配性的艺术特征,反映了美国后现代化社会的支离破碎的意识形态。 By analyzing th
居室里摆上几瓶风格各异的插花,会给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情趣。但插花是一门艺术,要讲究章法。怎样才能插出既美观又健康的花呢? 色彩巧搭配选购鲜花要注意花色的协调。花色搭
女人的故事,吸引着全世界的眼球是因为……女人多变,一如女人的缕缕秀发女人多愁,各样的发式演绎个中女子 A woman’s story, attracting the world’s attention is becaus
期刊
汤姆·沃尔夫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他深入社会 ,观察、体验生活 ,把忠实地反映社会现实作为神圣的职责。在创作实践中 ,他勇于创新并注重学术上的探讨 ,被人们称为新新闻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