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影堂:让中国当代摄影开花散叶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sical1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摄影圈里,有一个名字叫做“三影堂”。它是一家摄影艺术中心,也是一项摄影奖项。每年4月末,总有大批的艺术家赶赴京城,因为“三影堂摄影奖”就在这段日子开展。
  自2007年成立以来,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从中国专注于当代摄影艺术的“独苗”到现在“中国影像机构联盟”的成员,已然成为中国当代摄影的要阵之地。从出版到批评,从画廊到博物馆,从教育到收藏,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在中国都是缺失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是“三影堂”的由来,是创始人荣荣&映里对摄影的理想,是他们投身一个机构的初衷——让中国当代摄影开枝散叶。
  促进中国影像与国际间的对话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是国内首家专注于当代摄影艺术的民间机构,中国当代摄影艺术家荣荣和日本摄影艺术家映里夫妇于2007年共同创办。目前拥有北京和厦门两个场馆,分别位于北京朝阳区草场地艺术区和厦门集美区杏林湾。两个馆不断通过展览、讲座、图书出版、艺术家居住计划以及各种独立项目,推广支持当代摄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和国际交流,在国际范围内提升中国当代摄影的地位和重要性。
  据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副馆长齐燕介绍,三影堂创办以来向中国观众推介了非常多国际摄影师,也是最早在国内介绍日本摄影师的。许多国外大师在国内的首次展览是在三影堂,比如坎迪达·霍弗、植田正治、森山大道、荒木经惟等,学术型的群展“中国摄影: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当代摄影四十年”。自2015年起,三影堂与法国阿尔勒摄影节在厦门共同发起一年一度的“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每年秋季在厦门同时举办几十场展览,包括从法国阿尔勒当年夏天的项目中精选出6-8场空运至厦门;关注亚洲其他國家摄影发展的“亚洲影汇”;支持推广华人摄影师的“集美·阿尔勒发现奖”等。除了展览,也筹备专家见面会、摄影文化论坛、高校巡回讲座、摄影书市等公共活动。我们十分注重新锐艺术家的挖掘,集美·阿尔勒每年产生两个奖项——“发现奖”及“女性摄影师奖”,除了颁发奖金,“发现奖”获奖艺术家也将被介绍到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参展。
  早年间,大部分摄影作品的藏家来自国外,中国的机构和藏家对摄影作品认可度低,这也是作为艺术家的荣荣&映里创办三影堂的迫切之处。“美术馆和画廊需要向观众普及和传播摄影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最近几年情况已经有很大改善了。当然,藏家和画廊之间建立信任是非常重要的,影像作品的稀缺性体现在版数和签名上,这方面画廊必须严格监督和把关。我们的摄影艺术品在进入市场前都会确定好规格和版数,确保以合理的版数和价格与市场对接。”齐燕介绍。
  “三影堂摄影奖”发掘新生力量
  2009年,在市场与学术双繁荣的条件下,三影堂做了一件对中国摄影有推动作用的事情:首届三影堂摄影奖正式启动。
  “三影堂摄影奖”是另一个支持新人项目,延续了12届。从下一年度起,因为疫情导致的国际旅行限制所以暂停举办,但是这些年来已经在业内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力。“入围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面前,与海内外、东西方最顶尖的艺术机构负责人、艺术家、评论家组成的国际评委团阐述自己的创作观念。不少国际专家因为受邀担任三影堂摄影奖评委,首次来到中国,通过三影堂摄影奖对中国当代摄影的新生力量有一个近距离的观察,也通过讲座和对谈向中国观众介绍他们的工作和研究。三影堂摄影奖不仅是一个展览或评奖活动,更是一个艺术生产者与评委交流互动的发生场,是中国年轻影像创作者步入国际视野的一个重要通道。”齐燕表示。
  以推广中国原创摄影为己任
  在齐燕看来,“中国的当代影像市场历经了1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进入快速发展期,市场构架开始逐渐成型,藏家群体也慢慢变得丰富和壮大了,也有不少年轻藏家开始对影像收藏产生兴趣,这些都是非常积极的市场表现。”在影像一、二级市场都一片繁荣景象的大环境下,三影堂依然以非盈利机构的姿态运转着,继续推动中国影像走向市场的桥梁,走向世界的画廊。
  2012年4月,三影堂创立+3画廊。“+3画廊首先以推广中国原创摄影艺术为己任,同时架构一个中西方摄影艺术交流的国际通道,增强中国摄影在世界其他地域的呈现。在我们代理的艺术家中,有最具代表性和成长性的青年艺术家,比如目前正在耶鲁大学攻读摄影专业硕士的陈荣辉,他的创作风格十分成熟,且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一流的执行力,近年来频频在国际摄影比赛中崭露头角。他的个展目前正在北京三影堂展出,推荐大家有机会到现场看看。同时我们也在有计划地推介国外重要摄影艺术家及其作品,比如对中国摄影界影响甚广的日本艺术家森山大道。”齐燕说。
  中国不缺好的艺术家好的摄影师,但是好的机制、好的平台是永远不嫌多的。三影堂从中国专注于当代摄影艺术的“独苗”到现在“中国影像机构联盟”的成员,摄影奖项和摄影节纷纷出现和发展,生态已经在形成,只是还是要完善和良性循环、一次次迭代。
其他文献
今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缘故,以往按部就班的拍卖季周期节奏一再被打乱。也造成了今年春秋两拍之间的时间大大缩短,但秋拍阵容依然鼎盛,质量卓越,令人振奋。这充分体现在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海内外拍卖行的征集及策划能力扛住了考验。相比10月份几大拍卖公司的扎堆开槌,即将到来的11月秋季拍卖也平分秋色,先有伦敦亚洲艺术周、后有香港秋拍加入,各路看官须得做好海内外时差调整,及时知悉最新成交战报。  每季拍卖
期刊
成熟而规范的市场交易链  影像艺术的收藏之所以能在发达国家得到蓬勃发展,首先得益于成熟的画廊代理机制,这为影像收藏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经过长期的发展,艺术家作品由代理画廊负责销售、推广,早已是深入人心的行规,而影像艺术家同样也不例外。在具体做法上,国外影像艺术家每当完成一件作品创作后,首先要输出AP版,即艺术家确定版,随后交由代理的画廊进行筛选,当画廊选定代理作品后将会进行展览,而画廊通过展
期刊
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既是一个南、北分裂的时期,也是一个民族融合、思想活跃、文化大发展的时期,具有鲜明的特色。而两汉时期在墓葬艺术中大放异彩的画像砖在这一时期继续得到延续与发展,尤其是自诩为华夏正朔的南朝,画像砖吸收了新的手工技巧,融入当时的审美风尚与精神追求,发展出有别于两汉画像砖的艺术特色,成为了中国画像砖艺术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对后世影响深远。  出自匠人的南朝正宗画像  南朝画像砖,以当年南朝
期刊
当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何为影像艺术?严格来说,影像艺术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广义上涵盖了摄影、录像、电子视频、flash动画等不同类型的媒介实验,狭义的影像则特指动态视频(录像)。事实上,不少学者都曾把当代艺术家们通过摄影器材和设备创作出来的带有实验观念的影像作品称为影像艺术。如果以创作媒介来分,影像艺术也已经过了胶片、磁带和数字三个时期,可以将它粗略地分为图片摄影、录像艺术(或称动态影像)、
期刊
刚刚过去的第45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各个博物馆在探讨着世界范围内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如何应对多重挑战,完善自身功能定位,探索博物馆发展的新方向。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也是我们的文化基因库和精神加油站。而对于博物馆来说,文物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文物保管者,如何做好文物日常维护、保证文物运输安全、协调观众
期刊
致力于中国本土影像艺术研究  2017年谢子龙影像馆开馆,2019年升级为谢子龙摄影博物馆,更加专注专业地投入到中国本土影像艺术的研究、推广和培育中。至今已举办30余场主题展览,其中不乏国际性、有影响力的展陈和教育实践。谢子龙摄影博物馆目前收藏了中国晚清和民国大量的原作照片,其中又以晚清的收藏最为丰富,蛋白原作数量达到几千张,涵盖晚清最重要的摄影师费利斯·比托、弥尔顿·米勒、黎阿芳等数十位影像艺术
期刊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书店开启24小时经营模式。两年来,每到深夜,当大部分顾客离去,有一些人却走进书店。他们中有喜欢夜读的市民,有自习的大学生,有外来务工人员,也有流浪者和拾荒者。书店从来不驱赶任何人,工作人员说:“有些人经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但他们只要来看书,哪怕只看一頁、只看一行,都是我们的读者;甚至有的人只是进来休息,我们也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
期刊
Alter,更“潮”更好玩  同为年轻人的罗文岚,更清楚年轻人喜欢什么、推崇什么。热爱摄影的她不仅喜欢收藏影像作品,还干脆开一家专注摄影类影像的画廊,取名AlterGallery,至今已走过三个年头,不少年轻人喜欢到他的店来闲逛、打卡,或是看上一场关于摄影的展览,打发一个闲暇的午后。  在AlterGallery的空间里,古旧的房子装修得很简约,搭配着墙上的当代影像作品,又带有几分时尚感。而Alt
期刊
辩证看待西辽花钱  首先,要进行一下科普。西辽(1124-1218)是古代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创立者耶律大石,原系辽朝贵族,因与天祚帝政见不合,遂于辽朝灭亡前夕的1124年率部西走,1130年到达叶密立(今新疆额敏县),在这里修筑城池。1132年,耶律大石称帝,改元延庆。建立了西辽王朝。随后耶律大石西征东伐,相继征服东、西喀喇汗王朝和中亚诸国,不久又臣服高昌回鹘,其疆域東起蒙古高原的土拉河,西至中亚
期刊
影像结合古物,分享“物性”与“时间性”  多年来,木格一直游走各地进行影像创作,他的作品得到广泛展出,曾获得2013年度美国PDN摄影界新闻杂志《PDN's30》年度摄影师奖,日本IMA杂志评选的16位值得关注的70-80代摄影师等。他一直很重视通过分享传播影像艺术。木格一直特别怀念Blogbus博客时代,大家各自经营着自己的小站,拍完作品赶紧冲洗出来,然后分享到博客,期盼和朋友们去交流各自的心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