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

来源 :林区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a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英语是高等院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课时多,时间跨度大,具备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条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英语必然会接触西方文化,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以批判性的思维对待西方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基于英语课堂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分析,结合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开展的现状,研究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元素渗透的主要途径,为英语课堂实践课程思政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提供可行性建议和实施方法.
其他文献
文献资源建设是高校图书馆充实馆藏、服务读者的基础,随着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在发展中,读者需求与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不平衡问题逐渐凸显,为能够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各高校图书馆都在不同程度地开展读者参与的文献资源建设.本文就读者参与的文献资源建设现状,通过访问图书馆主页等不同渠道进行调查,并作探索研究.
“学习强国”平台设有“党史故事”“党史知识”“党史研究”“红色映象”“精神研究”“文献纪录片”等栏目.高校要坚持铸魂育人学党史,紧扣相关内容,讲好党史故事,引导大学生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信仰力量、传承红色基因、坚定政治引领.结合党的创新理论,学出忠诚,学出信仰,学出担当,学出本领.了解党的非凡历程,深刻感悟党的思想伟力,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提高对党的认识,做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PDCA循环既是一种高效的质量管控工具,也是一种科学、规范的工作程序,在各行各业应用广泛.利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在对PDCA循环的演进历程、特点详细介绍的基础上,从学校教学管理、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和学校党建工作三方面入手,系统梳理PDCA循环在国内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综述其改良模型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进展,旨在丰富PDCA循环的理论基础,拓展其应用领域.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认同既包含某个群体所体现的文化认同感,也包含某个个体所展现的个人文化意识.对文化认同是否达成共识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政治基础及民族凝聚力.继承并弘扬中华文化是外语教学的重要使命,外语教学应遵守中西双向原则,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是新时期完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建立“换岗式”校企协同模式,提出“引企入校”“驻企顶岗”“回炉教育”等合作途径,阐释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改变知识积累的空间特征和扩散方式,建构国际化的复合型、应用型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不仅是高等院校双创教育体系建设的题中之义,还是监控双创教育过程、检验教育成效的现实需求,是推进双创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稳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局面的应然之选.基于这一价值取向,高等院校要从“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入手,加快建立可指导、可推广、可操作、可示范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以期为高等院校双创人才培养提供导向和支持.
批判性思维是当代大学生不可缺少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教材是学生获取间接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教学的依据和知识载体,一部好的教材对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以外研版《新标准大学英语》为研究对象,分析教材中所体现的批判性思维元素,从批判性思维倾向培养和批判性思维技能训练两个角度出发对教材展开研究,充分挖掘教材对思维训练的辅助价值.
书信文体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是教材阅读选文与考场作文命题所青睐的特色文体.书信文本的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各有策略,但二者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读写结合”理念正是将其联系在一起的桥梁.让学生在教材阅读中吸收书信格式与章法规律,在书信写作中锤炼已得的知识技巧,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培养学生书信写作能力,提升教师语文教学效率.
语文课程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它的基本特点.作为一门需要“听说读写”能力的语言类学科,语文课程的开展离不开学生的实际生活.校园环境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其中蕴含着大量的语文教学资源.“生活即教育”,开发校园环境中的语文教学资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也可以促进语文教学资源的多元化开发.
近五年来,南昌大学日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也在论文选题、论文框架、日语表述、学术规范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论文选题与学术规范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在较短的时间内得以解决.论文框架与日语表述方面的问题,则需要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指导课以及在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反复指导,以求得到逐步提升.毕业论文中无论是哪种问题,都需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