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不止星巴克

来源 :第一财经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632411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丹青爱喝咖啡,但不爱星巴克。
  在美国读博时,他常去住所附近的百年咖啡老店,自从在那里喝到手冲咖啡,他才发现原来有“和星巴克完全不一样”的咖啡。从此喝咖啡对于他来说,也变成一种每天必需的“享受”。
  2011年回国之后胡丹青找不到这样的咖啡店。他只能在上海的家里和办公室中都储备了整套手冲咖啡的原料和器具—咖啡豆、磨豆机、滤纸还有手冲咖啡壶—一分钟便可做出一杯“好喝”的咖啡。这种简易的手冲咖啡法近两年风靡起来,网络上随手可以找出许多教程视频。
  好的咖啡豆不好找,自己手冲也比不上专业的咖啡师。很快胡丹青发现,上海有不少手工咖啡馆,它们或许更喜欢被称为所谓的“精品咖啡馆”。
  鲁马滋是它们中的标杆。2011年日本人中山惠一在上海湖南路开了这家十几平方米的小店。那时候上海还少有人知道什么是手冲咖啡,它看起来和连锁咖啡店完全不一样—地段隐秘,空间狭小,吧台里的咖啡师喜欢和客人聊天,挨个介绍店里复杂的玻璃咖啡器皿。
  菜单上是找不到拿铁或者卡布奇诺的,你只要来过几次,就知道应该直接问咖啡师,最近有什么新来的豆子、产地哪里、烘焙程度如何。门口的小黑板上写满了店主自己新鲜烘焙的咖啡豆的名字,蓝山、肯尼亚、危地马拉或者是曼特宁……当然你要为此付出超过15分钟的等待时间,和70元一杯的价格—这可是星巴克的两倍。
  几年前流行的风格清新、养了一群猫吸引小女生的那种咖啡馆早就过时了。现在,开一家精品咖啡馆,能分辨来自危地马拉和埃塞俄比亚的咖啡豆,成为大城市里的小资群体的新时髦。
  不过作为一门生意呢?
  宗心旷不太喜欢“精品”这个词。“给人一种距离感,好的咖啡应该让很多人喝到。”他这样说。在诸多标榜独立、高格调的手工咖啡馆中,他创立的Seesaw Coffee是个异类。3年时间内,他在上海有了4家分店,是国内少数几家能开连锁的精品咖啡店。下一家新店11月开张,位于人流繁密的淮海路,隔壁是无印良品即将开业的全球最大旗舰店。
  这和鲁马滋营造的私密、缓慢的空间氛围不同。自从今年进入上海K11艺术购物中心之后,更多人知道Seesaw了。K11店的面积有200平方米,也打破了精品咖啡馆总是“小店”的惯例,七八十个座位在周末时总能坐满。
  这里的咖啡师更年轻也更亲切,会耐心跟你讲解不同咖啡豆之间的区别,他们手冲的单品咖啡,只要25元到35元一杯。宗心旷并不像精品咖啡圈里很多人那样反对星巴克,相反他肯定星巴克的经营模式,他的团队中也有原星巴克店长。
  精品咖啡最早出现1970年代至1980年代。挪威人Erna Knutsen在旧金山开了Knutsen Coffee,她对精品咖啡给出的定义后来成为行业标准—在最有利的微型气候与水土中栽培出风味独特的咖啡。
  讲究精耕细作的精品咖啡豆,和星巴克所用的大批量生产的商品豆有所不同,仅占到全球咖啡豆产量2%到3%。这就是为什么一杯单品咖啡的价格偏高,而往咖啡里加重糖重奶的行为会被认为是一种“浪费”。
  这让人很容易想到精品葡萄酒或者手工酿造啤酒,如今这场强调回归传统手工制作的“慢食运动”,都是为了抵抗快餐连锁的加工食品。这在咖啡行业演变成“第三波咖啡浪潮”—继速溶咖啡、现磨咖啡连锁之后,有一部分消费者开始追逐“更好喝的咖啡”或者所谓的“精品咖啡”。
  比如Blue Bottle。这个来自加州奥克兰的咖啡品牌如今在全美有20家连锁分店,今年还在日本开出两家新店。和日本大多数手冲咖啡店不同,Blue Bottle的门店很宽敞,有大面积的玻璃门窗,装修则是简约、开放的工业风。这让人一眼就辨识出这是一家美国公司。


01/07 Seesaw的员工。他们会跟你讲解不同咖啡豆之间的区别。 02 Blue Bottle如今在全美有20家连锁分店。 03 Seesaw的七八十个座位在周末时总能坐满。 04/06 Blue Bottle在日本开出的两家新店。 05 精品咖啡制作时所使用到的工具。Seesaw的咖啡师已经加快了速度,但还是有人抱怨太慢。

  日本消费者为此着迷,甚至愿意排上4小时的队。这里用的是他们熟悉的日式虹吸壶,咖啡豆也是48小时内烘焙的,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确厌倦了无处不在又千篇一律的大众品牌。
  “原来有饮用咖啡的习惯,对咖啡品质的要求在变高。”宗心旷认为在中国也存在这样一群人,他要为这群人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和产品。
  赵辉也有类似想法。他在北京开了一家豆叔咖啡烘焙工坊,烘焙的咖啡豆通过淘宝店售卖。他也开设培训课程,学员都称他为“豆叔”。他的经历始于在德国学习咖啡烘焙,是中国最早一批尝试精品咖啡的人。
  2007年他回了国,却犹豫了两年时间才下决心做精品咖啡,因为这件事情看起来风险不小。2009年的时候星巴克进中国10年,也不过开出400家门店。咖啡在当时被认为是一桩无法盈利的生意。
  赵辉的第一家咖啡店开在北京丽泽桥,这个地方较为偏僻,店铺的经营状况并不好,一天的营业额只有300元。国内的咖啡市场不成熟是很大的问题,赵辉很快发现大部分人当时“对咖啡一无所知”。
  市场调查公司英敏特2012年的一份报告预测,未来5年中国的咖啡市场会高速增长,市场规模的增长速度为每年10%到15%。
  赵辉也感觉2012年是精品咖啡的市场爆发期。“消费者越来越多,对咖啡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还是速溶咖啡和星巴克前期的扫盲奠定的基础。”他说。
  正是那一年,中国的咖啡馆数量超过了3万家。
  2012年也是Seesaw Coffee第一家店开张的时间。这家店开在上海愚园路的静安设计中心。不过第一年Seesaw开了3家店,然后关了2家—光靠卖咖啡利润率实在太低。Seesaw开始销售咖啡豆,举办培训课程,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培训体系。   好的单品咖啡,除了咖啡豆本身的质量要好,还要经过处理加工、烘焙和萃取三道工序,道道都需要精湛的技术。精品豆的产量不如商品豆稳定,不同季节、不同产地的豆子需要不同的处理方法。这加大了处理难度,也提升了咖啡师的重要性。
  宗心旷并不信任市场上的培训课程和认证机构,为了培训咖啡师,他专程到国外考察,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团队总结出一套培训方法。他的团队里很多人原先并不从事咖啡行业,爱好者居多,却常常能做出同别家不一样的新品,比如耶加雪迷你拿铁、啤酒咖啡等。
  更大的难题是改变顾客的饮用习惯。直到现在,单品咖啡的销量占不到3成,K11店的菜单上只有意式咖啡、茶和果汁—当然,为了支撑门店业绩,甜品也是少不了的。Seesaw的咖啡师加快了冲泡咖啡的速度,商场里的客人等不了那么长时间,他们仍会抱怨速度太 慢。
  为了让人们了解制作一杯单品咖啡需要的时间为什么比星巴克长,Seesaw每周都在各个门店做咖啡培训等活动。也有更多地产公司的招商经理来找宗心旷,当星巴克已经成为每个商场的“标配”之后,他们希望引进像Seesaw Coffee这种不一样的品牌,来吸引年轻人。但不到40元的客单价,很难支撑商场高昂的租金。再加上开业时间受商场限制被放在了年初春节期间,K11店最初的业绩并不乐观。
  另一家精品咖啡连锁采取的是更为激进的做法。
  台湾人郑松茂的质馆咖啡曾经也是上海小有名气的精品咖啡店,来自台湾的专业咖啡师在菜单上详细标明了每种咖啡豆的甜度、酸度及苦度,让顾客可以清楚辨识不同咖啡豆的区别。2014年瑞安地产找到郑松茂,于是质馆咖啡在新天地开出一家两层楼的旗舰店。



  “按照我现在的经验,就不会去开这家店。”郑松茂认为大店的运营更耗时耗力,而他所说的“现在的经验”是指质馆的加盟模式。今年3月起,质馆咖啡开放“零元加盟”,免收品牌授权费。许多原来在外企工作的公司人纷纷来找他。半年时间,质馆咖啡开出6家新店,都是12至40平方米的小店,以外带咖啡为主。
  迅速开出这么多分店,是因为郑松茂直接去除了咖啡师在中间的作用,改用全自动机器。而原料采购和加工都由他自己的团队来负责,这使得最终的咖啡产品具备可复制性,质量也能达到一致。
  全球的任何一个咖啡经营者,都在试图解决如何批量生产一杯好咖啡的难题。Blue Bottle虽然扩张了门店,却并未在制作时间上妥协。去年,这家公司在零售渠道推出纸盒包装的“新奥尔良冰咖啡”,也是用有机烘焙的咖啡豆冷制18小时而成。
  于是很难说现在的质馆咖啡所做的还能不能算“精品咖啡”,但减少了人的可变因素,成本确实降下来了。机器制作的咖啡,对咖啡豆质量的要求也没有人工制作时那么高,新开的加盟店的豆子是来自前一年的采购。



  质馆咖啡的变化可能源于这个行当最大的问题—咖啡师的短缺。在决定做加盟前,坐镇质馆咖啡 3年的咖啡师黄俊豪离职。“人会流动。我要少依赖人,否则开了一家没法开第二家。”郑松茂说。
  无论如何,质馆和Seesaw的扩张都表明了这个市场的上升趋势。美国的精品咖啡已经占到51%的市场份额,今年6月,Blue Bottle完成了第三轮7000万美元的融资,这无疑为中国的精品咖啡馆经营者提供了范本。
  更多的人加入这个行列,也让赵辉的淘宝店得利不少。现在他一年的咖啡豆交易量比过去三四年都多,烘焙机从1公斤换成12公斤,再换成60公斤。但赵辉却不想继续扩大了,“你产量扩大10倍,要达到原来的质量,付出的成本绝不止10倍。”他有自己的坚守。
  也许这正是精品咖啡扩大规模时面临的问题。这个劳动密集型的手工业模式,使得规模化并不能降低成本,也就无法和星巴克这样的大公司抗衡。
  不过宗心旷看好这群年轻人,他认为年轻消费者接触咖啡的时间长,逐渐会分化出不一样的需求和选择。等到他们有了更高的消费能力,精品咖啡在中国的黄金时代也许就到来了。


其他文献
8月8日,当红女歌手Taylor Swift在中国开出第一家官方授权的个人品牌服装店,这些正品服装将率先在京东商城销售。  “中国的歌迷真幸福。”Swift全球粉丝论坛里也开始讨论这个现象。9月,Swift还将推出只在京东发售的限量女装系列,价格在600元到1200元左右。  不难想象,在中国开一家网店来销售个人服装品牌颇具风险。网络上充斥着仿冒假货,而服装作为电子商务平台上交易量最大的品类,在制
期刊
“你们国家有这东西了吗?”  故宫旁边一位贩卖塑料小草发夹的小贩,这样反问《纽约时报》的记者Chris Buckley。  甚至不用留意观察,你就能发现很多路人的头上,莫名其妙地多了一根草或者一朵花之类的东西。这种奇怪的行为很快在中国扩散。国庆假日期间全国景点随处可见这样的塑料植物,小贩出售的东西也丰富起来—向日葵、薰衣草甚至还契合国庆这样的特殊时点,卖起了可以戴在头上的国旗。  姜凯元8月下旬到
期刊
2015年10月16日至2016年3月20日,卡尔·拉格斐在法国巴黎美术馆La Pinacothèque举办一场名为“视觉之旅”的个人摄影作品展。  卡尔·拉格斐从1987年正式开始摄影,并多次为Chanel和众多时尚杂志掌镜。他说,他虽然以时尚为职业,但也同样热爱能够将“稍纵即逝”定格为“永垂不朽”的摄影艺术。  这一次,卡尔·拉格斐将展出他所拍摄的建筑、景观、巴黎夜景、人物肖像、自拍照、时尚摄
期刊
在周二(10月13日)的竞选辩论中,希拉里·克林顿和伯尼·桑德斯就金融监管问题展开了交锋。但交锋的焦点不在于是否打击银行,而在于谁的计划更严厉。这与共和党人杰布·布什或马尔科·卢比奥形成天壤之别,后两位都承诺推翻2010年实施的温和的金融改革。  平心而论,希拉里说的更靠谱。桑德斯着重于恢复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Glass-Steagall)—该法案规定吸收存款的银行必须与其他风险更大的金融机构分
期刊
作为一个汽车领域的连续创业者,吕叶最初的想法是改造停车场,即通过技术对停车场实施技术化改造,解决普通用户停车难的问题。但各种技术化的尝试之后,他发现最没有“技术”含量的代客停车服务反而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2014年4月在上海成立的e代泊,从去年国庆之后开始提供手机下单,代泊员代为停车的服务。因为没有涉及到停车场数据系统或支付方式的改造,与同时期以及后来诞生的停车服务相关公司相比,e代泊虽然显得不
期刊
钱去哪了?债券市场,特别是公司债市场的繁荣给富余的流动性提供了比较理想的去处。  根据万德资讯数据,截至10月12日,2015年共发行公司债408只,发行规模共计4267.85亿元,相较于2014年同期发行的367只公司债1058.14亿元的发行规模,增长超3倍。其中房地产企业的发债需求旺盛,总发债规模超过公司债总量的一半以上。  公司债规模增长迅速,很容易想到的一个原因是年中的时候,中国股票市场
期刊
国际联盟  专业知识如何全球共享  科学理性主义在“一战”前后得到了广泛认可。然而,一些问题已经开始浮出水面。首先,科学合作通常会受制于更重要的政治因素。法国是标准化事业的拥趸,但拿破仑试图为整个欧洲编纂法典的灰色记忆久久挥之不去,人们总会怀疑法国人的动机不纯,这些因素都足以限制法国人推动标准化事业的积极 性。  同样,公共卫生改革也因为政治因素的干扰难以取得长足发展,尽管投入明显在不断增加,却没
期刊
全球食品巨头亿滋抢起了豆浆油条的生意。10月13日,亿滋中国正式宣布将早餐饼产品“belVita焙朗”引入中国。在此之前,焙朗已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市,对外声称卖点是“健康营养”。  打“健康”二字的主意是当前食品公司们挽救颓势的普遍做法。市场调查公司英敏特最新报告显示,亿滋旗下明星产品奥利奥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从2012年的9%缩小至2014年的6%。对于最早在中国市场借奥利奥发力的亿滋来说
期刊
一锤子买卖,还是永久接管?  谢天谢地,阿里巴巴选择的是后者。  10月16日,这家大公司向合一集团(原名优酷土豆)发出要约,提出购买其余下的82%股份,溢价30%,约45亿美元。令人吃惊的是,收购将全部以现金形式完成,这意味着交易完成后,创始人及其团队将不会受到任何约束。  合一集团的投资人可以松一口气了,交易就在路上。公司的创始人古永锵也将如释重负。多次消息传称,他早已萌生退意。距离阿里巴巴上
期刊
最近各位打开各大电商网站打算剁手的时候,恐怕都发现最大的广告位已经留给了几只被煮熟的大闸蟹吧?甚至还有聪明的商家做起了“期货”生意,抢先卖起了大闸蟹券—跟月饼票一样神奇的东西—看起来也是有被发展成硬通货的趋势……在一个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也许已经有必要担心一件事情了:大闸蟹这种多足动物,有朝一日会不会取代熊猫成为国宝呢?  好啦,一句玩笑话。但讲真,大闸蟹现在真的太红了。也就这两三年间吧,只要天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