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展望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光明前景。其中“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贯穿始终,令人振奋。
从警路上,入警誓词就是我们的“初心”,它会为我们在充满诱惑的世界中,指引方向,继续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公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公安机关从体制和机制上下功夫,在现有各项改革措施的基础上,深入推进公安工作改革。2014年,郭声琨部长在杭州召开的全国公安厅局长座谈会上强调,各级公安机关要在继续巩固“三项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基础信息化、警务实战化、执法规范化、队伍正规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公安机关的履职能力和水平。重庆市公安局党委也就推进“四项建设”作出一系列部署,要求全市公安机关要进一步在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创新警务运行机制、执法标准和办案责任及公安队伍建设上狠下功夫。
在我看来,“四项建设”中的“基础信息化”是整个公安工作的重要支撑,是大数据时代促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提升警务战斗力的关键,是推动公安事业继续前进的新动力。找准了感觉,就找到了公安机关驾驭当下社会复杂局势的信心和力量。
1993年,或许是与生俱来的性格,怀着儿时对警察职业的崇敬与向往,我从一名航运校的老师转行进入警队。从警生涯23年中,从基层民警干到公安局长,让我切身经历和见证了公安科学技术发展带给警务工作的巨大变化和强大作用。我国公安机关的计算机应用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公安部1984年以来开始建设违法犯罪信息系统、人口信息系统、出入境管理系统,并于1994年底建成了 “国家犯罪信息中心”并投入试运行。但限于当时的客观环境和条件,这些信息系统未能充分发挥和收到应有的作用和效益。直到2002年,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和各种实质性的前期准备,公安部正式启动“金盾工程”。当时,我任重庆市公安局渝中区分局副局长,分管治安工作,在“金盾工程”建设过程中,最大的体会就是分局上下为了提升全警信息化应用水平,购置了一大批电脑、打印机等基础设备,将信息化技能培训纳入领导干部培训“必修课”,党委成员、各科所队长作为培训重点,并带动全体民警逐一达标。信息化建设推进以来,我们渐渐用移动警务通代替了传统的纸和笔;用网上办案推广了“无纸化办公”;用公共视频镜头完善了传统的走访和巡逻。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当时整个渝中区所有移动通讯信号中断,区政府应急指挥出现严重通讯障碍,在这个需要第一时间控制事态、安抚广大群众的关键时刻,是公安机关的对讲机通讯发挥了直接作用,帮助政府安排调度应急力量,避免了次生灾害的发生。刚开始,许多民警不习惯运用信息化手段,或者被动应付,甚至抵触使用信息技术开展工作,可是随着时间推移民警渐渐发现和感受到了信息科学技术给日常工作带来的巨大便捷和效能,变得开始主动学习研发信息化系统软件来助推公安工作开展。
就重庆璧山而言,深绿城市的成功打造、国家级高新区尘埃落定、六旗集团的正式签约,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扶摇直上,各项指标均超全国、全市平均水平,居全市前茅。经济财富的迅速累积,也必然造成社会矛盾和维稳压力的同步升级“发酵”。金融诈骗、网络侵财犯罪、“黄赌毒”问题等案事件花样翻新、“粉墨登场”,也使得原来稳定的社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警力不足使警务工作捉襟见肘。
如果说“创新+资本=新动力”“激情+思维方式+能力=成功”是璧山发展领路人找到的适应璧山发展的新感觉、新理念,那么“向科技要警力、向科技要战斗力”就是我们璧山公安的破题之路,找到这个感觉,就可以借力发力。以璧山公安信息化工作实践探索为例,我们重点打造了以下七大项目。
一是开发建设“全区应急联动指挥调度平台”。利用调度平台,110指挥中心直接将日常接报的非警情信息一并推送区级职能部门、区“两办”和区委督查室,可在调度平台上完成回复、抽查、回访等工作,从而缩短处置周期,提升办事效能。同时,针对可防性案件防控,由政法、综治部门纳入街镇综治考评,每季度由公安、综治部门主要领导带队对社区“人防、物防、技防”措施落实情况开展联合督检,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在全区范围内形成了“综治统筹、街镇牵头、公安助推、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改变了公安一家“单打独斗”的局面。
二是依托数字通讯构建专群结合的查缉封控网络。根据辖区治安形势特点,组建专职巡逻队伍,并由辖区派出所负责日常管理,组织带领巡逻队员开展24小时轮流值班巡逻,并根据辖区发案情况适时调整巡逻时段、方式和重点区域。同时,在璧山城区及各个进出城道口选择500个社会单位、2000名保卫力量,统一配发数字对讲手机,组建“微信工作群”,一旦发生警情,由110指挥中心发布指令,全员配合,提升了查缉封控战斗力。
三是推进“应指工程”提升公安工作的整体效能。今年以来,我们在投入建设资金1.39亿元、新建1080P高清镜头1458个、22个城区卡口的基础上,着手推进街镇公共视频自建工程和企事业单位视频镜头外延建设工程。出台区级文件,明确了企事业单位“三防”标准,要求全区治安保卫重点单位、危爆化物品单位、行政机关及事业单位(派驻街镇站所除外)和300人以上规模企业等必须将单位视频卡口外延十米以上,并在单位大门外按照“应指工程”建设标准加装两个以上的高清镜头,并将向外延伸的高清镜头整合入派出所视频监控室和公安指挥中心后台。同时,成立公安专业化图侦队伍,加强对社区民警图像调取、视频审看、轨迹跟踪等技能培训,提升了实战运用能力。
四是打破传统社区警务模式,创建“十分钟”工程。改变过去的绩效考评方式,重点考核有关部门指导社区警务紧扣违法犯罪信息源头开展工作的情况,全局办案单位对抓获的犯罪嫌疑人“多问十分钟”,建设数字化应用平台,将基层民警在工作中掌握的大量书面信息、口袋信息、腦袋信息汇总起来,分析出犯罪分子的心理活动、作案手法、落脚地点和活动轨迹,从中寻找辖区犯罪规律指导强化社区防控,做到“猫鼠同步”,实现街面刑事犯罪大幅下降。 五是应对网络诈骗犯罪,组建“反信息诈骗中心”。针对电信诈骗发案势头很猛、打击难度大等困难,筹建了专门的“反信息诈骗中心”。一方面,邀约当地银行、通讯企业召开协调会,在“资金流”的快速查询、冻结,“信息流”的监测、阻断、拦截以及伪基站的联合打击方面达成共识,助推案侦工作;另一方面,积极推广“平安璧山”政务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上半年关注量突破三万人,阅读量突破30万人次,做实了社区精准宣传。
六是运用“互联网+”思维,建设“刑侦基础信息管理平台”。针对当前社会旧货商品流通,打破“手工纸质实名登记”的刑事阵地侦查模式,以互联网为依托组建“二手物品交易(登记)电子平台”,通过“业务监控”“比对报警”“人员临控”“交易预警”“分析研判”和“综合查询”等功能,实现第一时间甄别涉案赃物,第一时间掌握销赃渠道,最大化追赃挽损,为侦查破案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七是针对外来流窜犯罪,建设“城市车辆卡口数据自动比对及电子围栏分析研判系统”。在“十分钟工程”基础上,我们与软件开发公司合作进一步开发了新系统,将受过治安拘留以上的外来人员在璧山的落脚点、交通工具、到达离开时间、路径、吸毒犯罪史等20余个活动细节和关联小项,采集录入数据库,争取与全市范围的违法犯罪前科(在逃)人员车辆数据库对接,实现与交通卡口视频信号联动,最大化盘活道路图像资源,选择安装电子围栏系统,打造即时化“城市防火墙”,提升了对外地驾车到璧山作案的犯罪嫌疑人发现能力。
“四项建设”中的“基础信息化”,目的就是用信息化手段来增强公安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解放一线警力、促进公安工作发展,真正实现科技强警。在璧山公安队伍的实际探索中,也会遇到信息化成果推广在一段适应期内不但没有促进公安工作,反而增加民警负担,甚至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而真正将科学思想融入到每一个公安民警的潜意识和公安工作的习惯性才是关键。今年以来,区局成立了新的绩效考评科,将全局民警的教育培训纳入重点考评项目,随着“两学一做”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区局党委一方面着力加强全局队伍的理想信念、纪律作风等教育,强化作风和廉政建设;另一方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针对性地加强民警信息化单兵作战能力的培养,并制定了“十分钟工程”等一系列基础信息采集运用的考核办法,建立健全了相应的奖励、激励、培训和考核機制,真正让全局民警运用科技力量在“四项建设”中找到新感觉。
从警路上,入警誓词就是我们的“初心”,它会为我们在充满诱惑的世界中,指引方向,继续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公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公安机关从体制和机制上下功夫,在现有各项改革措施的基础上,深入推进公安工作改革。2014年,郭声琨部长在杭州召开的全国公安厅局长座谈会上强调,各级公安机关要在继续巩固“三项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基础信息化、警务实战化、执法规范化、队伍正规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公安机关的履职能力和水平。重庆市公安局党委也就推进“四项建设”作出一系列部署,要求全市公安机关要进一步在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创新警务运行机制、执法标准和办案责任及公安队伍建设上狠下功夫。
在我看来,“四项建设”中的“基础信息化”是整个公安工作的重要支撑,是大数据时代促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提升警务战斗力的关键,是推动公安事业继续前进的新动力。找准了感觉,就找到了公安机关驾驭当下社会复杂局势的信心和力量。
1993年,或许是与生俱来的性格,怀着儿时对警察职业的崇敬与向往,我从一名航运校的老师转行进入警队。从警生涯23年中,从基层民警干到公安局长,让我切身经历和见证了公安科学技术发展带给警务工作的巨大变化和强大作用。我国公安机关的计算机应用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公安部1984年以来开始建设违法犯罪信息系统、人口信息系统、出入境管理系统,并于1994年底建成了 “国家犯罪信息中心”并投入试运行。但限于当时的客观环境和条件,这些信息系统未能充分发挥和收到应有的作用和效益。直到2002年,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和各种实质性的前期准备,公安部正式启动“金盾工程”。当时,我任重庆市公安局渝中区分局副局长,分管治安工作,在“金盾工程”建设过程中,最大的体会就是分局上下为了提升全警信息化应用水平,购置了一大批电脑、打印机等基础设备,将信息化技能培训纳入领导干部培训“必修课”,党委成员、各科所队长作为培训重点,并带动全体民警逐一达标。信息化建设推进以来,我们渐渐用移动警务通代替了传统的纸和笔;用网上办案推广了“无纸化办公”;用公共视频镜头完善了传统的走访和巡逻。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当时整个渝中区所有移动通讯信号中断,区政府应急指挥出现严重通讯障碍,在这个需要第一时间控制事态、安抚广大群众的关键时刻,是公安机关的对讲机通讯发挥了直接作用,帮助政府安排调度应急力量,避免了次生灾害的发生。刚开始,许多民警不习惯运用信息化手段,或者被动应付,甚至抵触使用信息技术开展工作,可是随着时间推移民警渐渐发现和感受到了信息科学技术给日常工作带来的巨大便捷和效能,变得开始主动学习研发信息化系统软件来助推公安工作开展。
就重庆璧山而言,深绿城市的成功打造、国家级高新区尘埃落定、六旗集团的正式签约,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扶摇直上,各项指标均超全国、全市平均水平,居全市前茅。经济财富的迅速累积,也必然造成社会矛盾和维稳压力的同步升级“发酵”。金融诈骗、网络侵财犯罪、“黄赌毒”问题等案事件花样翻新、“粉墨登场”,也使得原来稳定的社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警力不足使警务工作捉襟见肘。
如果说“创新+资本=新动力”“激情+思维方式+能力=成功”是璧山发展领路人找到的适应璧山发展的新感觉、新理念,那么“向科技要警力、向科技要战斗力”就是我们璧山公安的破题之路,找到这个感觉,就可以借力发力。以璧山公安信息化工作实践探索为例,我们重点打造了以下七大项目。
一是开发建设“全区应急联动指挥调度平台”。利用调度平台,110指挥中心直接将日常接报的非警情信息一并推送区级职能部门、区“两办”和区委督查室,可在调度平台上完成回复、抽查、回访等工作,从而缩短处置周期,提升办事效能。同时,针对可防性案件防控,由政法、综治部门纳入街镇综治考评,每季度由公安、综治部门主要领导带队对社区“人防、物防、技防”措施落实情况开展联合督检,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在全区范围内形成了“综治统筹、街镇牵头、公安助推、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改变了公安一家“单打独斗”的局面。
二是依托数字通讯构建专群结合的查缉封控网络。根据辖区治安形势特点,组建专职巡逻队伍,并由辖区派出所负责日常管理,组织带领巡逻队员开展24小时轮流值班巡逻,并根据辖区发案情况适时调整巡逻时段、方式和重点区域。同时,在璧山城区及各个进出城道口选择500个社会单位、2000名保卫力量,统一配发数字对讲手机,组建“微信工作群”,一旦发生警情,由110指挥中心发布指令,全员配合,提升了查缉封控战斗力。
三是推进“应指工程”提升公安工作的整体效能。今年以来,我们在投入建设资金1.39亿元、新建1080P高清镜头1458个、22个城区卡口的基础上,着手推进街镇公共视频自建工程和企事业单位视频镜头外延建设工程。出台区级文件,明确了企事业单位“三防”标准,要求全区治安保卫重点单位、危爆化物品单位、行政机关及事业单位(派驻街镇站所除外)和300人以上规模企业等必须将单位视频卡口外延十米以上,并在单位大门外按照“应指工程”建设标准加装两个以上的高清镜头,并将向外延伸的高清镜头整合入派出所视频监控室和公安指挥中心后台。同时,成立公安专业化图侦队伍,加强对社区民警图像调取、视频审看、轨迹跟踪等技能培训,提升了实战运用能力。
四是打破传统社区警务模式,创建“十分钟”工程。改变过去的绩效考评方式,重点考核有关部门指导社区警务紧扣违法犯罪信息源头开展工作的情况,全局办案单位对抓获的犯罪嫌疑人“多问十分钟”,建设数字化应用平台,将基层民警在工作中掌握的大量书面信息、口袋信息、腦袋信息汇总起来,分析出犯罪分子的心理活动、作案手法、落脚地点和活动轨迹,从中寻找辖区犯罪规律指导强化社区防控,做到“猫鼠同步”,实现街面刑事犯罪大幅下降。 五是应对网络诈骗犯罪,组建“反信息诈骗中心”。针对电信诈骗发案势头很猛、打击难度大等困难,筹建了专门的“反信息诈骗中心”。一方面,邀约当地银行、通讯企业召开协调会,在“资金流”的快速查询、冻结,“信息流”的监测、阻断、拦截以及伪基站的联合打击方面达成共识,助推案侦工作;另一方面,积极推广“平安璧山”政务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上半年关注量突破三万人,阅读量突破30万人次,做实了社区精准宣传。
六是运用“互联网+”思维,建设“刑侦基础信息管理平台”。针对当前社会旧货商品流通,打破“手工纸质实名登记”的刑事阵地侦查模式,以互联网为依托组建“二手物品交易(登记)电子平台”,通过“业务监控”“比对报警”“人员临控”“交易预警”“分析研判”和“综合查询”等功能,实现第一时间甄别涉案赃物,第一时间掌握销赃渠道,最大化追赃挽损,为侦查破案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七是针对外来流窜犯罪,建设“城市车辆卡口数据自动比对及电子围栏分析研判系统”。在“十分钟工程”基础上,我们与软件开发公司合作进一步开发了新系统,将受过治安拘留以上的外来人员在璧山的落脚点、交通工具、到达离开时间、路径、吸毒犯罪史等20余个活动细节和关联小项,采集录入数据库,争取与全市范围的违法犯罪前科(在逃)人员车辆数据库对接,实现与交通卡口视频信号联动,最大化盘活道路图像资源,选择安装电子围栏系统,打造即时化“城市防火墙”,提升了对外地驾车到璧山作案的犯罪嫌疑人发现能力。
“四项建设”中的“基础信息化”,目的就是用信息化手段来增强公安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解放一线警力、促进公安工作发展,真正实现科技强警。在璧山公安队伍的实际探索中,也会遇到信息化成果推广在一段适应期内不但没有促进公安工作,反而增加民警负担,甚至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而真正将科学思想融入到每一个公安民警的潜意识和公安工作的习惯性才是关键。今年以来,区局成立了新的绩效考评科,将全局民警的教育培训纳入重点考评项目,随着“两学一做”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区局党委一方面着力加强全局队伍的理想信念、纪律作风等教育,强化作风和廉政建设;另一方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针对性地加强民警信息化单兵作战能力的培养,并制定了“十分钟工程”等一系列基础信息采集运用的考核办法,建立健全了相应的奖励、激励、培训和考核機制,真正让全局民警运用科技力量在“四项建设”中找到新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