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司马懿得胜鼓的传承与保护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up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司马懿得胜鼓是河南省温县安乐寨村的传统鼓乐,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2006年被列为首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打击乐种类繁多,但是司马懿得胜鼓历史悠久,乐谱体系完整,乐器种类繁多,参演队伍庞大,文化内涵丰富,既属于古代军乐鼓,又属于民间打击乐,被誉为打击乐中的“活化石”,在众多打击乐种中实属凤毛麟角。所以,司马懿得胜鼓的传承与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对司马懿得胜鼓的概况进行简要阐述并对其传承和保护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司马懿得胜鼓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保护
  鼓,作为一件古老的乐器,长期以来,广泛活跃于民间百姓生活中,与中国传统社会的民俗、文化、艺术等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民间,有许多传统音乐形式,鼓乐是其中一种。鼓,是中国最古老的打击乐器之一,原始社会时期就已出现。关于鼓乐文化的研究有许多,如我们熟知的“西安鼓乐”、“山西绛州鼓乐”、“广西铜鼓”等,这些鼓乐都已有系统的研究。而关于“司马懿得胜鼓”的研究,虽然已有一些学者进行了研究,但都不是很系统,主要是对艺术形式,文化底蕴进行了介绍。本文则利用新的视角,对“司马懿得胜鼓”的由来到发展、表演形式、传承状况及保护对策进行较为全面的论述和新的阐释。旨在让更多的研究者了解河南现存的这一独具特色的传统音乐,让更多研究者参与到司马懿得胜鼓的音乐本体研究及传承保护对策上来。
  河南温县招贤乡安乐寨村的司马懿得胜鼓,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军乐鼓,气势庞大。笔者在采风过程中,恰逢其演出彩排,现场观看了鼓乐队的表演,真可谓震天动地。当地主管得胜鼓文化宣传的负责人王建邦称此乐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见其研究价值是很具有潜力的。司马懿得胜鼓在2006年被评为“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 司马懿得胜鼓的由来与概况
  司马懿得胜鼓现存于河南省温县安乐寨村。温县安乐寨村是司马懿的家乡,即“司马故里”,《晋书·帝纪第一》有记载:“宣皇帝讳懿,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人,姓司马氏。”据当地艺人讲述,司马懿得胜鼓起初是因为司马懿为了鼓舞军中士气,传命乐师创编此乐。乐师们则根据“宫、商、角、徵、羽”五声关系原则,创作出了这首鼓乐。这首鼓乐在唐房玄龄等所撰的《晋书·帝纪第一》中有所记载:“景初二年,帅牛金、胡遵等步骑四万发自京都。车驾送出西明门。诏弟孚、子师送过温,赐以谷帛牛酒,敕郡守典农以下皆往会焉。见父老故旧,宴饮累日。帝叹息,怅然有感,为歌曰:‘天地开辟,日月重光。遭遇际会,毕力遐方。将扫群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告成归老,待罪舞阳。’”这里所演奏的此乐就是司马懿得胜鼓,这是后人为了纪念司马懿,而将此鼓乐命名为“司马懿得胜鼓”。
  该鼓曲表演整容十分浩大,参与演奏的人员数量少则近百人,有时根据演出形式的不同,人数则多达数百人。司马懿得胜鼓的演奏乐器种类较多,鼓曲的艺术风格粗犷豪放,气势恢宏,鼓声震天动地,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司马懿得胜鼓全曲分三节十二回,每一回都有其寓意所在。负责司马懿得胜鼓文化宣传的王建邦老师讲述:“鼓曲每一回代表一个月,象征着月月打胜仗,年年奏凯歌之意。”此曲根据《易》文化中五声、五方和五行的自然哲理,每一回的开端均用五声响鼓起头,俗称“老五锤”。五与吾同音,象征着以我为本,鼓舞将士们浴血杀敌,由心产生一种自豪感。鼓曲根据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的自然特点,每一回结束均已二十四声响鼓收尾,密集的二十四声响鼓俗称为“忽雷炮”,其声震天动地,鼓舞士气。
  演奏司马懿得胜鼓的乐器主要有五种,分别是大鼓、大镲、鞭鼓、云锣和月锣,大锣。其中主奏乐器为大鼓。镲这种乐器则较为常见,在一些其他鼓乐中也能看到它的身影。外形较为特殊的是云锣和月锣,因其形似月亮而得名,两者演奏方法经后来改良,已经从原来的二人各执一器发展为将两者固定于同一个锣架上进行演奏。鞭鼓则是由马鞭击打,声音清脆,别具特色。大锣最初则是用来“鸣锣开道”,后来逐渐加入乐器演奏中。司马懿得胜鼓乐器数量较多:大锣两面,大鼓12面,大镲、鞭鼓、云锣和月锣各24面。
  司马懿得胜鼓鼓曲表演时间较长,经常参加一些大型的庆典,仪式活动。全曲节奏为2/4拍,每回之间对比明显。曲式特点上,它运用回旋、变奏、统一、对比的艺术手法,每回打法都不尽相同,结构精巧新颖,内涵丰富多变,塑造了鲜明完美的艺术形象,被誉为打击乐中的一朵奇葩,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稀有打击乐乐种。演奏特点上,多数情况下,每一回只奏一遍,十二回奏完后再循环反复;有时也可以每一回连奏数遍,依次连续演奏,十分灵活多变,便于指挥者酌情掌握。司马懿得胜鼓的表演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原地造型表演,另一种是演奏员是行进表演,乐手将鼓挎在身上,或置于架上,或置于车上。就演奏速度上讲,前八回速度稍慢,后四回速度逐渐加快,渐入高潮,产生鲜明对比。在演出服饰上,演员的服侍仍保留着古代将士的戎装,还配有印有司马懿得胜鼓的锦旗。
  司马懿得胜鼓蕴含的文化以及它独有的音乐特点,使得司马懿得胜鼓在众多鼓乐中崭露头角。司马懿得胜鼓作为中原地区优秀的传统音乐,不仅具有很高的音乐研究价值,而且她还蕴含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可见其文化价值的重要性。发掘、抢救和传承保护此乐,对于丰富中国音乐史,研究古代音乐理论,对于传承和发展打击乐音乐艺术事业,都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 司马懿得胜鼓的传承和保护
  传统是一条河流,源远流长,丰富多彩。随着世界对传统文化逐渐重视的大背景下,传统音乐文化作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的宝贵遗产,越来越多的学者及政府对其如何传承及保护的问题越来越重视。政策的制定,学科的设立等都是为了宝贵的传统文化能更好地发展下去。特别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昆曲艺术和古琴艺术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后,中国在传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发展力度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加强。在冯光钰所著的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一文中提到了中国传统音乐保护的发展现状:“中国传统音乐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伴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程中,通过资源普查、代表作申报以及建立保护机制等措施,取得了初步的保护成果”。   司马懿得胜鼓自其创编以来,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传承人通过身教口授的方式,将其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古时用“|”、“○”、“×”等为音符,编成鼓歌写在临街墙上或乐器上,大家看着演奏。历代传人因年代久远又无文字记载而无从查考,有记载的是从康熙初年开始,发展到现在已经到了第十一代。笔者通过对当地的走访调查,从村中主管此乐宣传的王建邦那里了解到司马懿得胜鼓发展现状。该鼓曲现只在一些比较大型的仪式中进行演出,如太极拳年会、温县正月十五的民间艺术展演等。表演者就是村里的村民,在没有演出的时候,大多都外出打工,或在家务农,只有在演出前才进行比较系统的彩排。村里的年轻人大多数都不愿去学习此乐,司马懿得胜鼓的传承人大多年迈体衰,如今其传承呈现出青黄不接的现象。自2006年司马懿得胜鼓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当地政府文化部门,也加强了对该乐的保护。例如,增加了对司马懿得胜鼓的财政投入,提供了更好的硬件设施。但是并没有从传承人这一角度出发从根本上来传承和保护此乐。
  要对司马懿得胜鼓做到切实有效的保护,就要形成系统的保护链条。
  首先,从理论方面要对司马懿得胜鼓的文字材料、音频和视频材料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并分类。文字材料的整理,不仅从现有的文献资料中查找,还要对在当地的采访调查中,艺人的口述历史进行系统的整理、录音并形成文字材料;视频材料的整理,包括鼓曲演奏的全曲的录影及个别特色乐器的单独录影;最终形成一本将司马懿得胜鼓整个历史发展,曲目的内容及特点,传承发展都涵括在内的文字材料。文字材料的整理,只是将司马懿得胜鼓丰富了文字的记载,若想她更好地发展下去,只用文字记录是远远不够的。
  其次,是对传承人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传承方式大多都是口传心授,司马懿得胜鼓也是由传承人以身教口授的方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所以只从理论角度将其记录下来是不够的。笔者在采访第十代传人杨文清时,杨先生说出了他所担忧的问题:“年轻人对这些乐器都不感兴趣,上一代的传承人大多年迈体衰,这就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状态。”司马懿得胜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依附于群体的个人、即民间音乐艺人而存在的,传承人是传统音乐的载体。所以,培养优秀的传承人是尤为重要的。需要当地文化部门组织司马懿得胜鼓的民间老艺人招收和培训新的继承人,成立培训组织,使得优秀的传统音乐遗产能够继续在青少年中得到传承和发扬。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今天,传承成为强化传统音乐保护的重要途径,所以需要进一步扩展文化传承的途径和空间。
  最后,是要建立文化生态区。安乐寨是司马懿的故乡,安乐寨是两晋王朝的发源地,以“司马故里”闻名遐迩。安乐寨在隋末以前是温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东周时期的名城重镇,被称为“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扼守着由洛阳北上燕赵的交通要道,北依太行、南邻黄河、农业发达,文化厚重。这里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是司马懿得胜鼓创编流传和生存下来的主要因素。所以,我们要以安乐寨村文化中心为依托,建立更全面的文化生态区,使得司马懿得胜鼓有其专属的表演空间。依托温县太极拳故里、司马故里的旅游业的发展,将司马懿得胜鼓这一传统音乐形式展现给更多的人。在如今商业化的社会,一些商人唯利是图,对传统音乐的滥用,甚至曲解,所以在宣传此乐的同时,还要加强管理,正面引导,还要采取措施防止这种不良行为的蔓延,维护并营造好传统音乐多样发展的生态环境,为保护传承此乐创造更好的条件。
  司马懿得胜鼓,这一优秀的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流传下来,之所以在流传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是因为我们忽视了它的重要性。对它的保护与传承,不是只靠政府的资金投入,也不是靠学者们对它的文字记载,而是让这个传统音乐真正的“活”起来,真正融入到民众的生活中,了解它蕴含的古文化,使得不同年龄的人们都能喜欢上它。司马懿得胜鼓听鼓声隆隆,锣声锵锵,每一个鼓声都代表了传承者对未来的向往。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世代相传,它的宝贵品质是我们在认识它之后才能了解的。
  参考文献:
  [1] 房玄龄等撰:《晋书》,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2] 冯光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3] 王璞:《司马懿得胜鼓探索与研究》,《乐器》,2009年第9期。
  [4] 李冬冬:《对司马懿得胜鼓历史渊源和艺术特征及文化的介绍》,《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年第4期。
  [5] 冯俊卿、赵士军:《打击乐中的奇葩——司马懿得胜鼓》,《文化月刊》,2006年第1期。
  (范子泉,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2011级在读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要 成长是人类发展和文学创作的永恒话题。自英国文学史肇始以来,成长主题贯穿其发展的始终。本文将结合理论与案例,采用历时和共时的研究方法,梳理当代英国有影响的成长小说作家及其作品,探讨他们笔下英国青少年的生存状况和精神面貌,以及建构自我、确立自我身份的成长历程。  关键词:英国 成长小说 作家  一 引言  英国是一个具有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国家。17世纪至19世纪,笛福、菲尔丁、狄更斯等作家纷纷把
期刊
摘要 《恋母记》是谷崎润一郎在“恋母”的情感驱使下的产物,是他在母亲去世后,出于对母亲的思念以及遭遇创作“瓶颈期”,对一种新的创作体裁的尝试而创作的。而意象分析可从更微观的层面了解《恋母记》的内涵和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谷崎润一郎 《恋母记》 梦 母亲  日本唯美主义作家谷崎润一郎的作品创作主题无外乎两个:一个是女性崇拜,一个是恋母情结。《恋母记》被视为谷崎表现浓郁“恋母情结”的开篇习作
期刊
摘要 卡夫卡作为西方现代派的鼻祖,他的作品体现出极强的孤独意识。孤独可以说是卡夫卡的精神内核,渗透在其所创作的作品中。卡夫卡作品中的孤独意识体现出一种本能的、绝望的、发自于情感最深处的孤独。  关键词:弗兰茨·卡夫卡 孤独 绝望 超越  弗兰茨·卡夫卡这位以保险公司职员职业身份生活了终身的人,却因为他的小说《城堡》《变形记》等,被后人以一位作家的身份刻入记忆并载入史册。卡夫卡被西方众多的文学流派“
期刊
摘要 “命运悲剧”是中国古典文学与希腊神话共同描述的一种文学话题,两者之间存在着众多的相同之处,包括命运的神秘性与不可抗拒性,悲剧命运背后隐藏着的人性光辉等,都是本文研究二者的重要文学素材。  关键词:古典文学 希腊神话 命运悲剧 抗争  希腊神话以其独特的悲剧色彩和叙事风格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古典文学相较希腊神话,虽然存在不少差异,但作为根植于社会发展历程的优秀文学作品,在多种方面有
期刊
摘要 电影《歌剧魅影》是根据同名音乐剧改编的电影作品,它以华丽的巴黎歌剧院为背景,用经典的音乐唱段讲述魅影、克里斯汀和劳尔三人之间凄美感人的爱情故事。本文从经典音乐剧曲目的运用和色彩的角度分析影片中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关键词:魅影 克里斯汀 音乐 色彩  《歌剧魅影》是法国侦探小说家加斯通·勒鲁在1911年创作的小说作品,后来被安德鲁·劳埃德·韦伯改编为音乐剧,于1986年在伦敦首演并获得巨大
期刊
摘要 日常生活经常听到一些比喻,甜美歌声、柔软声音、五彩缤纷的音色等,大多数人虽不能感受歌声的味道、软硬以及音色的色彩,但人们可以领会语言表达的意思。审美联觉主要指审美的感觉活动里出现的一种感觉,同时兼有另外一种甚至多种感觉,这种现状的基本心理就是联觉。可将一种审美感觉换成多种审美感觉,对于联觉音乐方面进行进一步的科学解释和阐述,并且生动地予以表现的一种音乐艺术形式。本文以普朗克的《爱情之路》为例
期刊
摘要 孔子曾多次述说自己的“志”,强调“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由此可见,孔子对“志”重要性的认识。孔子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立“志”。孔子以“志”为核心,总结了自己一生“志于学”、“志于行”、“志于仁”、“志于道”的实践,以及“学”、“行”、“仁”、“道”在人生中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孔子 《论语》 志向观  孔子去世后,人们给孔子追加了许多殊荣,如“大成至圣文宣王”、“万世
期刊
摘要 受制于技术条件,从起源到20世纪末长达8000年的历史中,艺术设计均以审美感性为其核心机制;但21世纪以来,新媒体技术对艺术设计的渗透,使得工具理性僭越了审美感性,而成为艺术设计的核心机制。  关键词:工具理性 审美感性 艺术设计  麦克卢汉说:“我们塑造了工具,此后工具又塑造了我们。”具体到艺术设计和审美,同样也受制于工具发明改进。20世纪末,新媒体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在艺术设计之中,延续了数
期刊
摘要 当今,装饰有文字图案的服装蔚然成风,成为人们所喜爱的服饰时尚。其中,服装文字图案指意丰富又颇具形式美感,是一种独特的图案艺术和实用艺术形式,本文简要论述了服装文字图案的形式特征和象征表现力。  关键词:文字图案 形式特征 象征表现力  引言  “图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以秩序性、形象化、规律化为基本要素,通过美化和加工生活中的事物,使造型、色彩、构图等元素适合于人类的实用和审美理想的一种美的
期刊
摘要 汉字是中国文化表现的终极形式,它介乎于绘画和文学之间,其具有生动、抽象的形式美感。汉字有着独特的造字法则,有着自身的构成形式和审美趣味。汉字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汉字作为形意结合的意象图形,有着极高的造型艺术价值。汉字的形体美、韵律美、意境美已经成为平面设计的表现语言之一,而被平面设计师广泛采用。在当代平面设计中利用汉字进行设计,使得平面设计产生强烈的视觉感染力和冲击力,也使得平面设计中蕴含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