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08年广东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增长分析

来源 :高教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winandw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专业建设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高校的办学特色的形成,关系到人才培养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自扩招以来,广东省普通高校新增本科专业布点数与专业种数急剧增长。本文选取广东省普通高校2000—2008年本科专业增长情况作个案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今后广东省高校本科专业发展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本科专业;目录外专业;专业种数;专业点数
  
  广东省在21世纪初步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本科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关系到高校的办学特色的形成,关系到人才培养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选取广东省普通高校①2000—2008年本科专业增长情况作个案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今后广东省高校本科专业发展的一些建议。
  
  一、广东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增长情况
  
  2002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3%,2004年达到20%,2006年增长至24%。本科招生数从2000年5.01万增长到2008年的16.87万,本科在校生数从2000年15.03万增长到2006年的51.51万。广东省本科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张,必然导致本科专业数量和结构的变化。21世纪初广东省高校本科专业增长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本科专业数短期内快速增长
  2000年之前广东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处于控制发展之中。1995年广东省高等教育厅发布《关于1996年申报新增专业意见的通知》,明确指出,此时期广东省专业发展的思路是对各校的专业数实行总量控制,核定各校发展规模和专业发展数;对学校增设专业实行定位控制,即各校申报专业应符合本校办学方向,希各校安于本位,办好本科类、本层次专业,如师范院校应以办好师范专业为主,严格控制非师范专业。[1]此阶段全省普通高校获批准设置的本科专业数较少,如1994年全省高校批准设置的新增本科专业15个,1995年30个,1996年26个(未含部委所属院校当年新增数),1997年16个,1998年32个,1999年10个。
  进入21世纪后广东省高校进入本科专业快速发展阶段。2000至2008年广东省高校新增本科专业共1326个,尤其是2002年后广东省高校本科专业新增数均以三位数的速度增长,期间“2002年至2004年连续3年获教育部批准备案的新增本科专业点数居全国各省市前列”[2]。至2008年广东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共布点1681个,是1999年全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点355个的4.74倍。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广东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新增数的增长与本科生招生数的增长呈现出较大的相关性。招生规模扩大带来了各校本科专业数的增长,这在2002至2006年表现尤为突出,然而在2007、2008年本科招生规模增幅缩小时,各校新增本科专业数相应减少。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扩招步伐的减缓,各校本科在校生数相对稳定时,各校新增本科专业的动力将减弱,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新增本科专业数将逐步减少。
  


  2. 新增专业的学科门类相对集中
  从增设专业所属学科门类来看,2000—2008年广东省高校新增本科专业主要集中在工学、管理学、文学和理学这四个学科门类,其中工科门类新增357个专业布点,管理学门类新增280个专业布点,文学门类新增249个专业布点,理学门类新增179个专业布点。这四个学科门类共增设本科专业1065个,占新增总数的80.32%;而其它七个门类增设本科专业261个,占新增总数的19.68%,如哲学门类新增2个专业布点,历史学门类新增7个专业布点,农学门类新增23个专业布点,医学门类新增47个专业布点,法学门类新增56个专业布点,教育学门类新增61个专业布点,经济学门类新增65个专业布点(见表2)。
  


  3. 新增专业主要限于目录内专业
  扩招以来,全国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种数已有较大变化。至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设置的本科专业种数达533种③,其中包括1998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247种专业(简称目录内专业)、工科引导性专业8种、目录外专业279种(其中含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类本科专业25种和少数高校试点目录外专业101种)。2000—2008年期间广东省高校新增本科目录内专业种数156种,占全国普通高校目录内专业种数的近七成;目录外专业种数65种,只占目录外专业总数的两成多(见表3)。
  


  二、广东省高校新增本科专业存在的问题
  
  1. 新增专业比例高,建设任务重
  2000—2008年广东省高校共新增本科专业1326个,是1999年全省高校本科专业布点数之和的3.74倍。这个数据表明广东省高校新增专业数量极大。由于新增专业在师资队伍、仪器设备及实验室条件、教学管理能力等方面都处于建设与完善之中,因而新增专业的建设水平和质量将是制约广东省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坎”。过得了这个“坎”,将为广东省高等教育在21世纪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根基,否则将是广东省高等教育发展的沉重负担。
  新建本科院校与独立学院新增专业的比例较高。2000年升格为本科院校的肇庆学院、嘉应学院、韶关学院、茂名学院、惠州学院,2004年升格为本科院校的广东金融学院、广东警官学院,2005年升格为本科院校的广东白云学院、培正学院,以及17所独立学院,这些院校办本科的时间短。若以教育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新专业”(即毕业生不满三届)来界定的话,至2008年,这些院校新专业比例如下:茂名学院60.5%,肇庆学院为65.9%,韶关学院68.1%,嘉应学院70%,惠州学院70%;广东金融学院等2004年后升格的本科院校及2004年之后重新确定的独立学院,其新专业的比例皆为100%。
  一般本科院校新专业的比例同样较高。至2008年,这些院校新专业的比例分别是:汕头大学27.6%,深圳大学31%,广东工业大学35%,五邑大学40%,广东外语外贸大学50%,广州中医药大学50%,广州大学50.7% ,广东商学院51.1%,湛江师范学院53.3%,佛山科学技术学院55.6%,广东海洋大学56.7%,韩山师范学院59.4%,广东医学院60%,广东技术师范学院63.6%,仲凯农业技术学院69.8%,广州医学院73.3%,广东药学院73.9%等。
  一些老校、重点院校新增专业的比例也不低。如中山大学23.7%,暨南大学36.8%,华南师范大学41.5%,华南理工大学46%%,华南农业大学55.3%。由于这些院校本科专业基数较大,有的新专业比例虽不高,但新专业的绝对数几乎相当于一些学校的本科专业总数。
  2. 新增专业相对集中,专业设置雷同现象严重
  2000—2008年期间,广东高校本科专业新增布点达30个以上的有5种专业,分别是市场营销(30个)、英语(31个)、艺术设计(32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7个)、国际经济与贸易(34个)。这5种专业共布点159个,占此期间新增专业布点总数的12%。
  新增布点20个以上的有17种专业,除以上5种专业外,还有工商管理(20个)、日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计学、公共事业管理、网络工程(21个)、信息与计算科学、电子商务(22个)、软件工程(24个)、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25个)、法学(26个)。这17种专业共布点428个,占此期间新增专业布点总数的32.3%。
  新增布点10个以上的有45个专业,除以上17种专业外,还有金融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生物科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生物工程(10个)、社会体育、新闻学、统计学、土木工程(11个)、美术学(12个)、教育技术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旅游管理(13个)、对外汉语、音乐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自动化(14个)、应用心理学、环境工程(15个)、动画、生物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6个)、工业设计、电子信息工程(17个)、汉语言文学、财务管理、物流管理(19个)。这45种专业共布点808个,占此期间新增专业布点总数的60.9%。
  加上1999年以前专业设置的存量,目前广东省高校间专业设置雷同程度非常高。专业设置上的趋同,导致高校间专业结构的同质化,一则造成教育资源的分散,资源达不到最优化的配置,有些专业你有我也有,大都处于低水平重复建设;二则造成“千校一面”,办学特色难以彰显;三则造成人才培养在某些“热门”专业、“易办”专业上扎堆,给社会就业带来困难。
  3. 通过增设新专业,许多院校朝着多科性、综合性的方向发展
  许多院校通过增设新专业,一方面满足了大扩招后学生选择专业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单科性、专业性院校如师范院校、农业院校、理工院校、外语院校、财经院校、医药院校等在不同学科领域增设新专业,从而增加自身的学科属性,朝着多科性、综合性的方向发展。如在2000—2008年期间华南农业大学增设了近40个非农专业,目前该校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工学、理学、农学、管理学等9个学科门类;华南师范大学增设了近40个非师范专业,该校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9个学科门类;华南理工大学增设了20多个经济学、文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领域的专业,该校涵盖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6个学科门类;广东海洋大学、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广东商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许多高校亦是如此。
  有的院校存在着为“求全”而“求全”的现象,以“学科齐全”作为学校发展目标,盲目设置新专业,不问开设条件,不问周边高校环境,为多科而多科,为综合而综合,这不但未形成多学科的优势和综合实力,反而产生分力。
  
  三、有关今后广东省高校本科专业发展的建议
  
  1. 数量发展要转到专业质量和专业内涵建设上来
  数量的发展、规模的扩张达到一定程度后必然要让位给质量的发展。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同样适用于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高校专业发展。广东省高校本科专业经历了21世纪初头几年的快速发展,从2002年后均以三位数的速度增长,但是在2008年降为100个,2009年为77个,这与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增长基本上是一致的。广东省与全国高校本科专业的快速增长与扩招形势是紧密相关的。当各高校扩招的容纳力达到极限时,加之国家减缓扩招的政策,各高校申请设置新的本科专业的动力相应也减弱了。高校本科专业外延式的发展必然要转到专业质量和专业内涵建设上来。
  就广东省高校来说,新专业建设的任务还是很重的。这些新建专业无论在师资力量、设备条件,还是在办学经验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和不足将影响广东省高校为广东省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的质量和水平。从历史上来看,改革开放之初至20世纪末,广东省以优惠的人才政策、较好的工作待遇和工作环境,吸引了全国各地无数的优秀人才“孔雀东南飞”,也吸引了全国各高校毕业生纷纷“南下”,应该说广东省改革开放三十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着全国各高校的贡献,是他们为广东省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的人才。但是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经济圈的兴起以及各省市加快发展本地区经济,使得广东省在吸引人才上已经不是“一枝独秀”了。可以预见的是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广东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将越来越需要依靠本省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因此,抓紧抓好广东省高校新建本科专业的质量建设就显得尤为急迫。
  2. 鼓励各高校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特色发展
  如前文所述,20世纪初广东省高校在某些专业设置上雷同现象较为严重。专业设置雷同现象带来的问题和弊病是容易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毕业生供过于求,给大学生就业造成困难,同时也将影响广东省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及其功能,进而降低广东省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是要逐渐形成广东省本科专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能做到优质资源的优质利用,优胜劣汰。二是各高校勇于做好专业的调整改造工作,根据广东省、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本校的优劣势,在本校专业发展上有所取舍。但由于一个专业形成之后,慢慢地就有了稳定的专业师资、专业实验设备投入以及相关利益人的专业发展等因素,“壮士断腕”式的“关停并转”(调整改造)向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三是各专业要积极做好专业定位工作,即我校这个专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能培养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才是区域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只有专业定位清楚了,下面才能进行合理的课程体系设计以及各种教育教学环节的安排。目前我省许多高校专业定位模糊,大多千篇一律。这也就需要我们各个专业分析比较省内其他院校同类专业办学特点,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准确定位,办出特色。
  3. 改革现行专业招生模式和专业教育模式
  目前广东省大多数高校本科专业在招生时基本上都是按具体专业进行招生,然后按具体专业进行培养的,虽然也有“转专业”一说,但实际转成功的只占学生数的很小比例,大多数学生从某一专业入口,然后就从该专业出口。这种招生培养模式和专业教育模式所造成的弊端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忽视了学生按兴趣、志向选择专业和未来职业的权利。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学生及家长对高等教育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更高的要求,加之交费上学,学生在选择专业、选择课程方面的要求将更加强烈。二是不利于学分制的推行。自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界出现了多次推行学分制的浪潮,但迄今我国高校号称的“学分制”,实际上仍是学年学分制。造成学分制难以推行的最大障碍乃是现行的专业教育模式。我们目前的专业教育模式的特点可总结为“三固”:固定师资、固定学生、固定设施设备。学生流动不了,师资流动不了,设施设备同样也流动不了。而学分制的最大特点则是要让教师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设施设备动起来,以期达到各项资源的效益最大化。三是目前的专业教学模式遭遇了就业尴尬,“(广东省)大批高校大学生专业不对口,错位教育是变相浪费”[3],学生就业时专业“不对口”的比例非常高。与其让学生“学非所用”,倒不如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真正做到“拓宽基础,淡化专业”,这样学生就业及未来发展的空间就会更大一些。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革现行专业教学模式的弊端,同时促进校内各专业展开良性竞争。连续几年没有学生投报的专业,说明这个专业要么办学太差,要么确实是没有了市场需要。当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确实所需的个别“冷”专业,学校应有一定的扶持政策。如今,广东省已有部分高校实施了“大类招生”,这或许是我们走出目前专业教育模式的一条道路吧。
  
  注释:
  ①本文所涉及的“广东省普通高校”是指广东省内所有本科高校,包括省属本科院校和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部委所属院校。
  ②2000年《关于公布1999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的通知》(教高函[2000]2号)公布的广东省高校新增本科专业数为39个,但该年韶关学院、惠州学院、茂名学院、肇庆学院、嘉应学院升格本科院校,当年五校共30个本科专业不在此批准文件中。2004年《关于公布2003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的通知》(教高函[2004]3号)公布的广东省高校新增本科专业数为195个,但该年广东金融学院、广东警官学院升格本科院校,当年两校共11个本科专业不在教育部此批准文件中;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电子科大中山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等6所独立学院该年招生的44个本科专业不在此教育部批准文件中。2005年《关于公布2004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的通知》(教高函[2005]7号)公布的广东省高校新增本科专业数为178个,该年广东白云学院、广东培正学院升格本科院校时共11个本科专业与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的8个本科专业的批准设置文件为《关于公布予以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部分高校本科专业名单的通知》(教高司函[2005]109号);该年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学院、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两所独立学院经教育部检查,其37个招生本科专业计入2005年。2006年《关于公布2005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的通知》(教高函[2006]1号)公布的广东省高校新增本科专业数为152个,但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广州汽车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等8所独立学院该年51个招生本科专业不在此批准文件中。
  ③《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200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中《普通高等学校现设本科专业名单》统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现设本科专业种数为533种,未计入目前尚未有高校设置的“捷克语”(050229)、“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050233)、“武器系统与工程”(081607Y)以及“林木生产教育”(040304W)等12种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类专业。
  
  参考文献:
  [1] 关于1996年申报新增专业意见的通知.粤高教规[1995]80号.
  [2]关于我省高等学校本专科专业清理情况的通报.粤教高[2005]153号,2005.9,12.
  [3] 李龙.大批高校大学生专业不对口,错位教育是变相浪费[EB/OL].http://www.ce.cn/xwzx/kjwh/jy/200409/28/t20040928_1866570.shtml.
其他文献
摘要:大学生实习的目的已从过去的专业实践直接指向了就业,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将实习作为重要的选才途径。文章从组织社会化理论出发研究大学生实习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将大学生实习效果划分为工作适应、职业发展和提高就业三个方面,并进一步讨论企业的实习设计和组织社会化策略以及大学生的主动社会化行为对实习效果的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实习;实习设计;组织社会化策略;个人主动化行为    在当前就业难的大背景下,我国
期刊
摘 要:基于《个人与团队管理》课程的教学实践,本文阐述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课程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的具体运用,提出了根据课程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法是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教学法的有效实施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个人与团队管理》课程所选用的文字教材是由天向互动教育中心编译的《个人与团队管理》(上、下)一书。该课程教材内容源
期刊
摘 要:明确并理顺聘任制度下高等学校与教师之间的法律关系,是解决目前聘任制改革中许多关键性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本文通过社会调查和实证分析,对现阶段高校与教师聘任关系做出定性评析,并提出理顺聘任制下高等学校与教师法律关系的建议。  关键词:聘任制;高等学校;教师;法律关系    目前,广东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正在全面展开。岗位设置管理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要求事业单位因事设岗、按岗聘
期刊
摘要:高等教育满足了个人理性需要和工具需要以及社会理性需要和工具需要,确立了其“为何存在”的地位;高等教育适应了个人与社会的永恒需要,遵循了认识论哲学和政治论哲学的生存法则,阐释了其“如何存在”的范式;高等教育以一种动态平衡的方式来协调个人(理性与工具)和社会(理性与工具)需要,指明了其未来“何以存在”的方向。  关键词:高等教育;个人需要;社会需要;理性需要;工具需要    哈佛大学前校长洛韦尔
期刊
摘要:作为美国市区大学治理结构中相互作用模式的典型代表,休斯敦大学在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以休斯敦大学系统董事会为最高决策、多元利益主体的共存与协作、组织结构的管理层级简化与核心集权并存、对社区的辐射和参与为主要特征的治理结构,开辟了一条不同于其他院校模式的路径,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关键词:市区大学; 治理结构; 相互作用      在1980年代,美国一些新型大学为了避免与州立重点大学竞
期刊
摘 要:建立完善和健全的教师聘任制是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高校教师聘任合同的法律性质存在着行政合同、劳动合同、雇佣合同以及兼具行政与民事双重特点的特殊合同等不同观点,从而导致实践视域中教师聘任合同书存在着适用法律缺失、充斥大量政策性用语、显失公平与合理、自行设定、人事争议处理不畅等方面的合法性缺失。我们认为,高校教师聘任合同具有劳动合同的法律性质,在聘任制下,教师的劳动适用《劳动法》。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大学生是能够影响未来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过渡阶层”,正处于政治观和政治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通过政治整合,促进他们向积极公民的身份转化,是政治现代化的关键一环。但是,转型社会的诸多负面力量对这一过程施加了种种限制和阻力,大学生的“社会流动遭遇结构性阻塞、价值观遭遇实利主义挑战、政治倾向遭遇网络负面影响”。要发挥对大学生的政治整合功能,单单依靠大学组织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宏观社会-中观高教
期刊
当看到即将付梓的《地方大学办学特色研究》这部书稿的清样,并应邀为该书作序时,我便爽快地答应下来。之所以乐意为本书写几句话,是因为我对这一话题有许多的感受和经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方性大学发展最快的地区是广东。广东省的地方政府在1980至1990年代,举办了11所地方院校,并以其声势、规模和口碑被学界称道为“中国新大学运动”的领军。这些年我去过广东各地的几十所高校,或应邀讲学,或参加评估,或主
期刊
摘 要:自1980年代以来,英国政府“新公共管理”思想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渗透促使大学进行市场化治理。《贾纳特报告》、《迪尔英报告》以及《大学与企业合作兰伯特回顾》反映了政府在大学内部推崇建立类似企业的市场化行政管理结构的基本历程。英国大学“多中心参与”、“行政权力去中心化”以及实行问责制的治理模式,也给我国大学治理带来借鉴意义。  关键词:《贾纳特报告》;《迪尔英报告》;《大学与企业合作兰伯特回顾
期刊
摘要:公正是人类社会具有永恒价值的基本理念和行为准则,本文从教育公正的视角来审视和分析高校招生录取制度。虽然高考在提升教育质量、促进社会流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其招生制度和录取制度还都存在某种程度公正意涵的缺失,主要表现为对各省区招生名额的分配违反了比例平等的原则;录取制度也有悖于形式公正和实质公正的原则。造成这一境况的原因,既与高考制度设计有关,也与经济、人口、文化及非均衡发展的教育等综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