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介词框架研究概述

来源 :高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pbyste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汉语介词框架的形成和成熟具有前因性和过程性,现代汉语介词框架的研究具有系统性、适用性。而汉语“介词框架”的研究却不多,系统性不够。本文对汉语介词框架进行了概略性考察,以期推进汉语介词框架的研究。
  【关键词】汉语 介词框架 考察 概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211-02
  
  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词汇也不断变化。作为汉语词汇成员之一的介词也在不断地消长更迭,由其构成的介词短语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汉语介词及介词短语历来成为语言学界研究的对象,成果丰硕,而对于汉语“介词框架”的研究却不多。汉语“介词框架”的提法和命名及较早研究见之于陈昌来(2002a)一书。该书中对汉语介词框架的构成要素进行了界定和分类,并运用三个平面理论对其做了宏观的概括和分析。
  而现代汉语介词框架的形成和成熟具有前因性和过程性,现代汉语介词框架研究具有系统性、适用性。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三个平面理论、语法化等理论和方法,对汉语介词框架进行一个概略性考察,以期能够补充或推进汉语介词框架的进一步研究。
  
  1 20世纪汉语介词和介词短语研究概述
  汉语介词的存在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文,但到《马氏文通》(1898)时才有马建忠从语法学角度确立的“介字”一类。《马氏文通》(1898)奠定了汉语介词的基本格局,也影响了后人对介词的认识,但此后较长一段时间没有能够对介词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专题研究。直到《新著国语文法》(黎锦熙1924)的出版,才真正标志了汉语介词研究的开始。此后,《中国现代语法》、《中国文法要略》、《漢语语法论》、《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等研究论著相继出版,介词被分别称为“副动词”、“准动词”、“受导词”、“次动词”,但“介词”这一名称却没有被确定下来。
  到了20世纪中期,张志公(1953)提出设立介词的主张,影响颇大。《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以后,介词的身份讨论和纷争得到了统一,以后的语法书和教科书以及研究论述中基本上都肯定了介词的存在。此后汉语介词及介词短语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金昌吉(1996)就是其中的代表,该书第一次对汉语介词和介词短语从全新的角度进行了概述,对后世的汉语介词及介词短语研究提供了依据和可参考的资料。随后,汉语介词及介词短语的研究论文和论著逐年增多。诸如:《近代汉语介词》(马贝加1999)是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汉语介词的特点、形成过程及原因的专著;刘丹青(2002)基于语言类型学的理论框架,根据汉语的共时和历时材料,考察了汉语中的框式介词,即在名词短语前后由前置词和后置词一起构成的介词结构;目前通行的《现代汉语》教材,也对介词和介词短语进行了一定说明。他们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介词的来源、性质、分类、内部差异、句法功能、语义功能、与介词有关的句式(如“被”字句、“把”字句、“在”字句、“从”字句等)等方面上。
  
  2 汉语介词框架在汉语介词短语研究中的初步讨论
  “在……上/中/下、在……的时候、在……以前/后、除(了)……以外、对(于)……来说、从……到……等等”,这些介词性结构都是由介词同一些方位词、连词、助词、准助词等词语前后搭配使用而形成的固定格式。在20世纪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虽然汉语介词及介词短语的研究成果很多,但汉语学界没有系统地考察过这类结构,也没有给它们一个特定的称谓。
  而前人的研究并不是完全忽略了这类结构,语法学者在研究介词及介词短语的过程中也曾注意到了这些结构并对它们做出过一些说明。《马氏文通》(1898)注意到了“自……至……”、“自……以下/以上/以南/以来/以往”一类的结构。黎锦熙(1924)认为时地介词与其所介引的词有时连着其他词而构成一种“副词语”,来表示一定范围的充实性(如“在……以内/以后”)、表示“所从”而“所经”的连续性(如“从……以/而……”)、表示“所从”至“所到”的起讫关系(如“从……到……”)等。高名凯(1948)认为“在……上、于……之上”等是由受导词加名词功能的词组成的,并对结构层次进行了分析。张寿康(1978)在《说“结构”》一文中,也已经注意到这样的结构了,他将其命名为“复合的介词结构”。崔希亮(1996)把不属于介词性结构的“在……呢”叫做“框架”。詹卫东(1998)在研究“N的V”结构时,把“在……下/上/中”称为“介词槽”。可见学者们已经注意到语言中的一些前后搭配结构,且其中的一些人已经有了类似于框架的概念,只是缺乏对它们的专题研究。
  21世纪以来,汉语介词框架引起了部分学者的关注。《新编现代汉语》(张斌主编2002)中提到“在······上/中/下”是一种固定格式,只是没有明确说明其为汉语介词框架。
  吴福祥(2003)在《汉语伴随介词语法化的类型学研究——籴论SVO型语言中伴随介词的两种演化模式》中提及“用……来”是一个可以填入有限词语构成逻辑关系的框架。葛婷(2004)认为:“X上”和“X里”框架格式相通交叉甚多。通过深入考察各种文本,发现了两者不仅在单纯的空间方位上有相通之处,而且在隐喻的概念范畴中,也有相通之处。该文作者尝试从隐喻角度说明和解释了这种框架现象。刘兵(2005)在探讨研究汉语中介词的隐现及介词省略时的功能替换手段问题时发现:框式介词的前项一般可以省略;标识处所、源点、终点、时间、原因、目的等论元的框式介词中的前项省略后,框式介词的标识功能就全部转移到了后项上。曾传禄(2005)谈到:汉语方位词“里、中、内、外”组成的框式词组在时间、范围、数量、状态和地位关系五个目标域中具有鲜明的表现形式和隐喻意义,其背后反映了人们的认知习惯和模式。吕兆格(2005)指出:介词与“里”、“外”组成的框式介词短语是汉语中常见的两个固定格式,它们的用法灵活多样并表现出不对称性。杨丽姣(2006)分析了介词激活其附着言语成分主题性的四种情况,其中包括框式介词的主题标志功能。讨论了介词主题标志功能的语用、语义以及句法动因。黄芳(2007)认为:汉语方位标“里”、“内”、“中”的用法功能是逐渐丰富发展起来的,方位标“里”、“内”、“中”使用的纠结现象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历时演变特征,造成了“×里”、“×内”、“×中”介词结构在使用上纠结的原因。
  以上列举,都只是在汉语介词或介词短语研究中涉及到介词框架研究,没有能够深入下去。但他们对当时汉语介词框架的研究提出了一些问题,也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研究成果,对汉语介词框架的进一步研究起到了推进作用。
  
  3 汉语介词框架的研究概况
  21世纪初期,有部分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汉语介词框架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刘丹青(2002)提及与介词框架类似的内容:“基于语言类型学的理论框架,根据汉语的共时和历时材料,考察汉语中的框式介词,即在名词短语前后由前置词和后置词一起构成的介词结构。”该文通过比较其它语言的框式介词等类似现象,从共时角度分析了框式介词中前置词和后置词各自的句法范域(domain),指出了范域大小与语义抽象度的关系,并指出框式介词本质上是一种句法组合现象,而不是一种词汇现象。所以,其专著《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刘丹青2003)将其定义为框式介词,认为这是一种句法概念,而不是词类概念,通常由前置词和后置词临时搭配而成,多半不属于固定词项。框式介词可根据句法特点分成下面几类:(1)双重赋元框式介词,如:“在……上;为……起见”等。(2)词汇性框式介词,如“对……来说”等。(3)强化式框式介词,如“比……来得、为……所”等。(4)连接式框式介词,如“因……而、通过……去”等。
  直接提出“介词框架”这一说法的是陈昌来。陈昌来(2002a)认为:“介词框架”是介词在前,其他词语在后,介词所介引的对象被夹在中间,形成一个框架的固定格式。这个提法的影响颇大。姚莉在《〈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丛书评介》中认为:“《介词与介引功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介词的功能。该书立足于三个平面理论,区分介词的三种功能:句法功能、语义功能、语用功能,这构成了对介词语法功能的全面认知。尤其对介词在语义结构中所起的语义功能以及介词的语用价值和篇章功能给予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对介词的语法特点,介词的范围和类别,介词跟动词和连词的区分,介词短语的构成和句法功能,介词的分布,介词的内部差异等传统课题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为显示现代汉语介词的源流和特点,该书还把现代汉语介词跟古代汉语介词、近代汉语介词、现代汉语方言介词进行了比较,涉及到介词的发展和语法化问题。该书的贡献在于:a.全面区分了介词的三种语法功能;b.从汉语句子语义结构的系统性角度对汉语介词做了全新分类;c.具体讨论了每一个介词在句法结构中的分布位置,进而指出现代汉语的介词短语只能充当状语和定语,从而认定介词短语是典型的加词性短语;d.首次对由介词构成的“介词框架”给予了详细描写和分析;e.考察了汉语介词的源流和发展,讨论了介词语法化问题语用功能。”
  陈昌来(2002a)在对现代汉语“介词框架”的描写中认为:汉语的介词框架是汉语介词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古代汉语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没有介词框架;到了中古汉语、近代汉语中,才开始出现介词框架;现代汉语中介词框架得以大量使用。构成现代汉语介词框架是有条件的,不是所有的词语都可以进入介词框架。根据现代汉语介词框架后部词语的情况可以分为四个类型:(1)后部是方位词的。单音节方位词和双音节方位词都可以跟介词构成介词框架。如:“从……起/以后/以来、在……之前/之后/同时”等。(2)后部是名词性词语的。“时、时候/的时候、期间、方面”等可以跟介词构成介词框架。如“当……的时候、在……的时候、待/等/到……的时候”等。(3)后部是连词、动词、介词的。连词“而”、动词和介词“到、往、向”可以跟部分介词构成介词框架。如“从……到/往/向、打/打从……到”等。(4)后部是准助词的。“按、据、依着、对于、就、拿”等介词在介引事理、情理、话题范围、施事或主体、目的等对象时,往往采用介词框架,后部用“说、来说、说来、看、看来、来讲、想来、起见”等与之搭配。
  陈昌来(2002a)最后还认为:汉语中存在两类不同类型、不同结构层次的介词框架,其表现复杂,形式多样,意义灵活,很值得进行系统性的研究。
  此后,关于介词框架的研究逐渐多了起来。如:陈昌来(2003b)、付琨(2004)、王萌(2006)、朱峰(2006)、陈全静(2006)、段佳佳(2007)等。
  目前,汉语介词框架的研究尤其是现代汉语介词框架的研究正蓬勃发展,态势良好,我们希望更多的学者加入到汉语介词框架的研究中来,共同推进其研究。
  
  参考文献
  [1] 崔希亮,1996.“在”字结构解析——从动词的语义、配价及论元之关系考察,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2] 陈昌来,2002a.介词与介引功能.安徽教育出版社.
  [3] 陈昌来2003b.现代汉语“介词框架”的考察.中国语言学报(11).北京商务印书馆.
  [4] 陈全静,2006.汉语介词框架“PP上”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段佳佳,2007.“在N的V”介词框架考察.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付琨.2004.介词框架“PpAu(来说)”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高名凯,1948.汉语语法论.上海开明书店.
  [8]葛婷,2004.“×上”和“×里”的認知分析.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第1期.
  [9]黄芳,2007.方位标“里”、“内”、“中”的历时考察.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第1期.
  [10]金昌吉.1996,汉语介词和介词短语.南开大学出版社.
  [11]黎锦熙,2001版.新著国语文法.商务印书馆.
  [12]刘兵.2005.汉语介词的隐现与论元标识功能的转换.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
  [13]刘丹青.2002.汉语中的框式介词.当代语言学.第4期.
  [14]刘丹青.2003.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商务印书馆.
  [15]吕兆格.2005.方位词“里”“外”的语义认知分析.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4期.
  [16]马贝加.1999.近代汉语介词.中华书局.
  [17]马建忠.1983版.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
  [18]王萌.2006.“里”类介词框架的句法、语义及隐现规律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9]吴福祥,洪波主编.2003.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20]杨丽姣.2006.汉语介词的主题标志功能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
  [21]曾传禄.2005.“里、中、内、外”方位隐喻的认知分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
  [22]詹卫东.1998.“NP+的+VP”偏正结构在组句谋篇中的特点.语文研究.第1期.
  [23]张寿康.1978.说“结构”.中国知网.
  [24]张志公.1953.汉语语法常识.中国青年出版社.
  [25]朱峰.2006.介词框架“除了……以外”考察.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其他文献
【摘要】“阳光权”不仅是生存权的一部分,也是资产权的一部分,2007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物权法》,为公民维护“阳光权”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也对修改、完善其它相关法律、法规提出了必要性、紧迫性要求,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关建议和措施,旨在为构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全的物权规则体系提供一点建议。   【关键词】物权法 阳光权 相关法律、法规 必要性
期刊
【摘要】莎士比亚一生的创作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财富,无论从哪一方面讲,他的创作都给人们带来了欢笑和眼泪。人们都认为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性格及爱情都是尽善尽美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的作品中的人物、爱情只是我们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可能模仿,也模仿不来。舞台上的爱情总是比生活中的爱情要美好的多。因为在舞台上,爱情只是悲剧或喜剧的素材。但在生活中,爱情却常常使人疲惫不堪。“恋爱只是一个过程,结
期刊
【摘要】阿拉善荒漠植被种群在更新过程中既有种子繁殖,也有由劈根和枝萌、根蘖形成的克隆繁殖。无论种子更新还是无性繁殖都表现为其在长期进化中的自组织性,而非他组织性,即繁殖的过程准确于气候的水热分配,从种子萌发、种子扩散和生境选择及与母株的关系都是由植物本生的生物学特性决定,而响应于外界干扰不能进行有性繁殖;克隆繁殖过程中响应于环境胁迫,可在密集型和游击型间相互转化,表现种群更新的自我调整能力。正是由
期刊
【摘要】声乐艺术是包括文学、音乐、歌唱、器乐以及形体表演等多种艺术因素构成的综合性艺术。这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通过声乐演唱和借助现代传媒技术来实现超越历史、超越国界的文化意义。声乐艺术文化的抒展涉及范围广阔而多样,本文仅从声乐演唱传播、声乐艺术的互动两方面阐述了声乐艺术文化抒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声乐艺术 文化抒展 演唱传播 互动性   【中图分类号】I25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要】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需要。   【关键词】校园文化 建设 学生 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210-02      校园文化是
期刊
【文摘】文章简介了文化特质的概念,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师大图书馆文化特质的内容,探讨了构建该图书馆文化特质的主要途径,并说明了构建文化特质的目的。   【关键词】文化特质 为人师范 教学做合一 教育伦理价值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199-02      文化特质是文化的基本单位,一种文化特质可以是一种风俗,也可以是一种
期刊
【摘要】泊松-逆高斯模型可用于对汽车保单的实际索赔次数的拟合,因而本文主要给出了泊松-逆高斯模型均值、方差及概率分布的一些數学推导,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实例分析,同时通过比较发现该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   【关键词】泊松-逆高斯模型 均值 方差 概率分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189-02      1 泊松-逆高斯模
期刊
【摘要】根据300余份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提出对在校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并根据当前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情况,从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高校教育环境以及教育者自身缺陷等影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引导学生择业、促进学生就业。   【关键词】高校 职业生涯规划 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G5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
期刊
【摘要】随着陶瓷材料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对陶瓷制品规整度的要求日益提高。要解决陶瓷制品的变形问题,如何测量与评价陶瓷材料的高温弯曲度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首次提出两种简单实用的测试方法,可直观地分析、判断与评价陶瓷材料的高温弯曲度,为陶瓷材料的研究试验工作提供极大的帮助;也可为评价金属或高分子材料高温条件下抵抗变形的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陶瓷材料 变形 高温弯曲度 测试方法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在职业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而进行的教學活动。《基础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更应该注重该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本文对项目教学法在《基础会计》实践教学中进行改革尝试,提出了《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基础会计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