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V《半生缘》召开媒体见面会 刘嘉玲为角色严格管理身材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cxj890417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由上海懿合文化传媒北京完美影视传媒、上海数元影视传媒等联合出品,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的年代情感大戏《半生缘》即将登陆北京卫视品质剧场,并于爱奇艺全网首播。该剧会集了著名导演杨亚洲,资深制作人何琇琼、苗萌、郭潇,特别艺术顾问施南生,造型总监张叔平,以及刘嘉玲、蒋欣郑元畅、郭晓东、邹廷威、董玥等一众实力派演员的华丽阵容。该剧以全新的视角讲述了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旧上海的故事,顾曼璐(刘嘉玲饰)因家道中落沦为交际花,妹妹顾曼桢(蒋欣饰)来到一家工厂做文员,和同事沈世钧(郑元畅饰)互相倾慕,一家人艰辛地在大上海求生。曼璐一时意气嫁给了老谋深算的祝鸿才(郭晓东饰),不料丈夫却觊觎清纯的妹妹曼桢,因无力挽回悲剧的发生,曼璐终因病重含恨而终。多年以后,曼桢与世钧再相见,在世钧的鼓励下,凭借勇气与毅力,走出人生阴暗,迎向光明。5月6日,总制片人何琇琼、苗萌、郭潇,导演杨亚洲携演员刘嘉玲、蒋欣、郑元畅、郭晓东、邹廷威、董玥亮相北京卫视《半生缘》媒体见面会。
  看重“时代”与“人物”烙印
  《半生缘》自筹备起就吸引了观众们的目光,这部剧不仅集结了众多优秀的演员,背后还有非常强大的幕后制作团队。曾制作过《婉君》《情深深雨檬檬》《又见一帘幽梦》等多部由琼瑶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的资深制片人何琇琼女士参加了本剧的制作,她曾先后參与过两版《半生缘》的制作,谈及重新诠释经典,她表示会有非常多不一样的体现:“现在的审美观点不断变化,所以虽然是一个旧社会的故事,但是依然可以孕育许多新时代的想法。”
  曾担任过《香蜜沉沉烬如霜》等多部IP改编剧的发行人和制片人工作的苗萌女士,也在现场为观众讲解了IP改编的过程,“IP其实没有对错、没有好坏,IP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IP本身被赋予了很多本身之外的东西,《半生缘》定也有它存在这么多年的一个理由,好的故事无论身处哪个年代都需要被流传下去。”
  接受采访时,杨亚洲表示《半生缘》虽然是他首次尝试民国戏,但好的故事主要还是聚焦人物和情感,在这一方面“是我比较擅长的”。之所以选择这个题材,杨亚洲也坦言自己比较看重的是《半生缘》中的两个烙印,一个是时代的烙印,另外一个就是人物形象的烙印。为了更好地突显这两点,整个剧组从制作到剧本、再到演员的呈现都很努力。“这部戏更重要的是让现在的人喜欢,剧中无论是爱情还是姐妹情,为为追求真实的情感,我们都做了很多努力。也希望大家在看过这部戏之后,能想到自己的亲情友情、爱情中一些有意思或者有意义的事情,这样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刘嘉玲大赞蒋欣“天生是演员”
  多年不曾出现在电视宣传活动中的刘嘉玲一出场就收获了在场所有人的掌声与尖叫,此次她在剧中饰演百乐门花魁顾曼璐,一个为了全家生计被迫卖艺谋生的苦命女子。对于这个带着浓厚悲情色彩的角色,刘嘉玲一上来就发表了自己的见解:“顾曼璐是一个善良的女人,她没有什么知识和文化,希望可以用自己的灵魂和身体让一家人生活得富裕一点,牺牲自己来拯救整个家庭,而现实并没有她想象的那么美好,她越陷越深,最终无法自拔。”
  时隔十年再次回归小荧幕的她表示自己出演《半生缘》不但是因为主创团队三顾茅庐的邀请,同时也是出于对张爱玲小说的喜爱:“我是张爱玲小说的书迷,她很多的经典作品我都看过,她书中的女孩都有很多美好的理想和梦想要去追逐,但是当时那个社会由不得她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整个剧组都在齐心协力地为观众呈现一个经典的电视剧,导演也非常专业,给了我们演员很多空间。这部剧像电影制作一样采取了现场收音,这就对演员们的台词功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也非常感谢各位合作同仁,我们都是在拍摄的过程中互相磨炼不断进步。”
  刘嘉玲现场透露,为了更好地表现旗袍质感,服装巨匠张叔平和团队还特地从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各个地区采购面料:“我在剧中有150多套,现场展示的5套旗袍只是其中一部分,这些都是量身定做的,为此我也一直在严格管控自己的身材,不能胖也不能瘦,否则就不合身了。”
  曾因饰演嚣张跋扈、凌厉毒辣的华妃而被观众熟识的蒋欣,表示自己和剧中角色差别很大:“顾曼桢跟我本人并不相像,无论是造型还是性格,但我非常喜欢这个人物,因为我自己平时比较直,也不太温婉,而顾曼桢又是一个很温柔的女孩,在形体包括声音上我都会做特殊处理。看花能看出来,我的声音跟平时说话都不一样,吴侬软语的。”站在一旁的“姐姐”刘嘉玲开起了”妹妹“的玩笑:“在片场她的上海话讲得比我还要好。”
  戏中两姐妹的情感亦姐亦母,戏外两人也对彼此赞叹有加,亦师亦徒。蒋欣坦言:“第一天跟嘉玲姐拍戏的时候还蛮紧张的,因为她是我们心目中的女神,不知道该怎么看她,但是跟她拍的第一场戏,她用手摸了一下我的脸,那个状态瞬间使我进入到顾曼桢的角色里,又像妈妈又像姐姐,是嘉玲姐带给我的力量,帮助我融入角色当中。”在刘嘉玲看来,蒋欣也是一位专业素养极高的演员:“我特别欣赏她,简直就是爱这个演员。每次和她合作搭戏,都是一次学习过程,她的爆发力太强了,她天生就是一个演员,她之前演华妃那几场戏真的惊天动地,我觉得己一直被她牵着走。”
其他文献
敦煌研究院除了在线全天候监测莫高窟开放洞窟外,还有一批日常巡查监测的“巡诊医生”。他们每次6至8人分3组用上午2个小时走70个洞窟,下午将巡查记录带回去和过去图像对比。  “巡诊医生”们一年内会巡查完莫高窟南区和北区700多个洞窟,他们大多是从讲解员岗位上退下来后做这项监测工作,对每个洞窟十分熟悉。巡查员们常常拿着手电简、相机、记录表穿梭在各个洞窟內,拍摄壁画起甲、脱落部分,仔细查看每个洞窟的门窗
期刊
开篇,先想象一个画面:  六位礼服加身的导演先生,分别来自美国、智利、中国、俄罗斯、伊朗、英国,有才又帅气:再加一位一身千般颜色不如迷离、酒红西装的中国香港美丽女子。然后呢?七个人组成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评审团阵容,齐整亮相。  那冲击力的峰值、闪光灯的聚光点,会在哪儿?  嘿嘿,毫无迟疑:美女。  正是刘嘉玲。  而这也是北京国际电影节4月11日上演的真实一幕。  当采访人物厚重、多维时,收集
期刊
紫禁城这个名字很少用了,现在常用的名字叫故宫,意思是过去的宫殿吧!我仍然喜欢紫禁城这个名字,那是仰望星空时得到的名字。紫垣正中,所有星宿的中心,无比崇高而有尊严。  过金水桥进天安门算是进紫禁城的第一道门,进了这道门还得过端门才能到达进皇宫的午门。进了午门,前一个殿,后一个殿。东一个宫,西一个宫。左一套院,右一套院。总之都是大大小小的房子,徜徉其中感觉有些局促。  据说紫禁城只是大明宫的三分之一大
期刊
去年十一的时候,一外地亲戚来京,陪他去了趟故宫。感触很多。  故宫快40年没进来过了,但40年前,大约有段时间吧,我几乎每周都会进故宫两三次。因母亲那时就在故宫里工作,是故经常放学以后,去故宫玩儿,甚至许多故宫当时乃至现在并未对外开放的院子,我都进去过。  另值得一提的是,我那个时候刚对韵文学发生兴趣,应该是手抄过故宫里所有的对联。但现在,好像除了养心殿里的一副“唯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的
期刊
翻看尘封的相册,这张天安门广场的照片勾起往昔回忆。  1997年6月28目上午,吃过早饭后,我与爱人兴致勃勃,步行来到天安门广场,以历史博物馆西门的香港回归倒计时电子牌为背景,拍摄下这张照片。1997年,年富力强,精力充沛,时年就要满42周岁的我,正式调入国家机关工作。  犹记得1994年,受电视台播出的电視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的影响,我也动了要到海外打拼的心思,护照全办理好了,后来有朋友力邀我
期刊
记者日前获悉,中国指挥家余隆登上英国《留声机》杂志4月刊封面。封面上余隆手执指挥棒,封面的正中央是醒目的“cHlNA”字樣。封面内含余隆、上海交响乐团与柏林德意志留声机公司(以下简称DG)合作发行第一张唱片的文章。这是继郎朗在2011年7月之后第二位中国音乐家登上《留声机》杂志封面,同时也是中国指挥家首次登上该杂志的封面。  余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世界著名的《留声机》杂志封面是第一次上中国指
期刊
向秀丽:舍身抢救国家财产  在广州,“秀丽”是一个知名度极高的品牌。“秀丽楼”“秀丽街”“向秀丽青年突击队”“向秀丽·雷锋志愿服务队”……它们共同纪念的是一位舍己为人的平民英雄———向秀丽。60年来,向秀丽精神一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向秀丽,广东清远人,生前是广州市何济公制药厂工人。1958年12月13日晚,作为领班的向秀丽与罗秀明等几位工友在进行酒精投料时,满装酒精的大瓶瓶底突然断裂,
期刊
临近清明节,翻出邬姥姥的照片,这是邬姥姥去世前,我再次回到革命老区河北省涞源县时给姥姥照的照片,誰想成了姥姥的遗照。  邬姥姥,生前姓名,我并不知道,和我也并无血缘关系,称其姥姥源于她是本家一个婶婶的母亲,事实上邬姥姥曾经是爸爸的少年玩伴。初次见到姥姥,记得那是在2006年夏季的一天,我回到爷爷的家乡,也是爷爷生活战斗过的晋察冀革命老区河北省涞源县,在一个家族叔叔家里,第一次见到邬姥姥,因邬姥姥是
期刊
门头沟区历史文化悠久,矿产资源丰富。新中国成立以来,煤炭工业曾是门头沟区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为北京市的建设发展奉献了“一盆火”和“一桶金”。  近年来,门头沟区大力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工作,以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为核心,把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加以挖掘传承和弘扬。特别是京西煤业曾为首都人民的生活支起“一盆火”,奉獻了“一桶金”,形成了独特的京西煤业文化。  在艰难转型的现代化生态新区建设之际,作者深入
期刊
本刊记者曾慕名来到北京松堂临终关怀医院采访,李伟院长正在查房,记者抓拍到了病患老人抚摸着李伟院长的脸说着心里话……胜似亲人般的画面,让人动容。李伟院长用真心和爱心护理着每一位老人。  朱宪民(著名摄影家)简介:  曾任中国摄影家协会第六届、第七届副主席,中国艺术摄影学会执行主席,中国北京摄影艺术协会主席,文化部摄影专业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享受国务院艺术家特殊津贴。他执着地用镜头始终紧紧聚焦家乡,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