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课要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就应当使探究过程成为一个不断发现奇迹、不断主动参与的自主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怎么办?许多人认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领者和学习伙伴,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为或不为的依据是什么?效益!教学的有效性依赖教师引导行为的适切性。教师的作为应当有效地推进学生的探究行为,促使活动的持续和深化,使教学富有成效。
一、善酝酿——造势须引而不发
酝酿,即探究活动前创设问题情境,或展现不常见的现象,或提出出乎意料的话题,使学生或惊异,或疑难。这样做是为了营造一种课堂趋势,旨在触动学生的注意神经,以引起一种需求,激发一个愿望,积蓄一股能量,实现良好的心理效应。
如在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经历、体验由受热膨胀及遇冷收缩的过程,我首先设计了一个情境讨论: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让热水冷下来?你怎么知道热水变冷了?变冷之后还有什么其他变化……这些问题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接着让学生动手做一做,通过实验充分感知由受热膨胀及遇冷收缩的过程。实践中,我发现每个小组都设计出不同的方案,并且能自觉地做好记录来描述受热膨胀及遇冷收缩的过程。学生的内心是喜悦的,这不仅仅因为他们从经历了“受热膨胀及遇冷收缩”的探究活动,亲身体验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而且因为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了“物体的热胀冷缩变化规律”。对于学生来说,自己发现的新知才是最有价值的,这将让学生体验到些许成功,体验科学知识的形成,并最终促进其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
二、巧介入——伴随应若即若离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对探究活动的指导容易产生两种极端的情况:一种是放任型,一种是包办型。放任型的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当确定了研究的主题后,就给学生器材、资料,让学生完全依靠自己搞活动,结果是目的不明,结论不清。包办型的指导是教师怕学生什么都不会,完全为学生设计好实验,让学生照着计划一步步地做,学生得到的是统一的结论,获得的是相同的方法。由于两种方式对指导“度”的偏向,都会导致学生探究活动低效,长此以往,学生科学学习兴趣也会渐失。
教师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指导,需要按照一定的操作步骤。在实验前要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尽可能多地想各种探究的办法,制订出个性化的研究计划,然后讨论研究计划,选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在操作时,教师要做巡回指导,及时纠正操作时的一些做法,做到扶放结合。我曾经在一次公开课上听了主题为“一杯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的探究课,教师的指导就相当的有水平。先是让学生确定一杯水的多少(根据烧杯的量取方便都选择了50毫升的水),再选择盐的用量,经过讨论确定一平匙,再讨论如何放盐,等到一勺完全溶解后放第二勺,最后讨论溶解食盐勺数的计算方法。在这样的指导下,学生实验目的明确,操作有序,所以结果都相当的接近,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探究是一项有计划和目的的活动,有很强的科学性。
三、会捕捉——应对可匠心独运
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会不断发现新问题,并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不能草率否定。如果只是一味追求课堂秩序的井然有序,学生思维的集中一致,而不是根据学生的见解,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那么,增长学生的探究能力从何谈起?
如一次公开课上,学生研究磁铁的性质时,有一个学生举手发言:“老师,我发现被磁铁吸过的铁钉也能吸铁。”此时,教师正全神贯注地听取学生的汇报,被他的“突然袭击”搞懵了,就没好气地说:“这不是我们本堂课要研究的问题!”这位学生极不情愿地坐了下来,教师也红透了脸。还有一次,在做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的实验时,教师请学生讨论发言,其中有一位学生说:“在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得浑浊以后,继续吹入二氧化碳,浑浊的石灰水又变得澄清了。”这位学生的做法是具有探究性的,但教师认为他没有按要求做,太顽皮。在以上的两个案例中,教师漠视了学生独特的见解、宝贵的发现,大大减少了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和形成科学探究中尊重科学、尊重事实的精神。殊不知,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思维和认知常常更加敏锐、出于自然,更接近真实,且在不受众多背景性的干扰的情况下往往具有独到的见解。
四、敢松手——参与可自得其乐
探究式学习往往需要充足的材料,在目前班级的学生人数普遍较多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充足的必需材料,探究活动确实很难展开和深入。因为探究性学习中基本上没有什么知识可以让教师讲,就是要让学生动手去做,动手做就要给他材料让他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科学的规律,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全国自然教学特级教师路培琦老师曾撰文指出:没有材料的科学课就没法上了。这就是大教材观,它不仅包括书本,还包括学具和工具箱。比如研究《各种材料的布料》,教师就得让学生接触各种各类布料,还可以让学生见识一下纳米的奇特作用等,让学生感受知识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思想感情。放手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些科学实验材料,在搜寻的过程中学生会经历判断、选择、分类等活动,对科学探究能力提升。
探究性学习还要求学生以较多的课外时间,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去做诸如阅读、实验、考察、调查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从空间上也不断拓展,由教室扩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让学生在更广阔的领域进行自主探究,经历更多的发现,感受更多的收获和喜悦!
(责编杜华)
一、善酝酿——造势须引而不发
酝酿,即探究活动前创设问题情境,或展现不常见的现象,或提出出乎意料的话题,使学生或惊异,或疑难。这样做是为了营造一种课堂趋势,旨在触动学生的注意神经,以引起一种需求,激发一个愿望,积蓄一股能量,实现良好的心理效应。
如在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经历、体验由受热膨胀及遇冷收缩的过程,我首先设计了一个情境讨论: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让热水冷下来?你怎么知道热水变冷了?变冷之后还有什么其他变化……这些问题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接着让学生动手做一做,通过实验充分感知由受热膨胀及遇冷收缩的过程。实践中,我发现每个小组都设计出不同的方案,并且能自觉地做好记录来描述受热膨胀及遇冷收缩的过程。学生的内心是喜悦的,这不仅仅因为他们从经历了“受热膨胀及遇冷收缩”的探究活动,亲身体验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而且因为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了“物体的热胀冷缩变化规律”。对于学生来说,自己发现的新知才是最有价值的,这将让学生体验到些许成功,体验科学知识的形成,并最终促进其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
二、巧介入——伴随应若即若离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对探究活动的指导容易产生两种极端的情况:一种是放任型,一种是包办型。放任型的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当确定了研究的主题后,就给学生器材、资料,让学生完全依靠自己搞活动,结果是目的不明,结论不清。包办型的指导是教师怕学生什么都不会,完全为学生设计好实验,让学生照着计划一步步地做,学生得到的是统一的结论,获得的是相同的方法。由于两种方式对指导“度”的偏向,都会导致学生探究活动低效,长此以往,学生科学学习兴趣也会渐失。
教师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指导,需要按照一定的操作步骤。在实验前要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尽可能多地想各种探究的办法,制订出个性化的研究计划,然后讨论研究计划,选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在操作时,教师要做巡回指导,及时纠正操作时的一些做法,做到扶放结合。我曾经在一次公开课上听了主题为“一杯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的探究课,教师的指导就相当的有水平。先是让学生确定一杯水的多少(根据烧杯的量取方便都选择了50毫升的水),再选择盐的用量,经过讨论确定一平匙,再讨论如何放盐,等到一勺完全溶解后放第二勺,最后讨论溶解食盐勺数的计算方法。在这样的指导下,学生实验目的明确,操作有序,所以结果都相当的接近,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探究是一项有计划和目的的活动,有很强的科学性。
三、会捕捉——应对可匠心独运
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会不断发现新问题,并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不能草率否定。如果只是一味追求课堂秩序的井然有序,学生思维的集中一致,而不是根据学生的见解,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那么,增长学生的探究能力从何谈起?
如一次公开课上,学生研究磁铁的性质时,有一个学生举手发言:“老师,我发现被磁铁吸过的铁钉也能吸铁。”此时,教师正全神贯注地听取学生的汇报,被他的“突然袭击”搞懵了,就没好气地说:“这不是我们本堂课要研究的问题!”这位学生极不情愿地坐了下来,教师也红透了脸。还有一次,在做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的实验时,教师请学生讨论发言,其中有一位学生说:“在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得浑浊以后,继续吹入二氧化碳,浑浊的石灰水又变得澄清了。”这位学生的做法是具有探究性的,但教师认为他没有按要求做,太顽皮。在以上的两个案例中,教师漠视了学生独特的见解、宝贵的发现,大大减少了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和形成科学探究中尊重科学、尊重事实的精神。殊不知,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思维和认知常常更加敏锐、出于自然,更接近真实,且在不受众多背景性的干扰的情况下往往具有独到的见解。
四、敢松手——参与可自得其乐
探究式学习往往需要充足的材料,在目前班级的学生人数普遍较多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充足的必需材料,探究活动确实很难展开和深入。因为探究性学习中基本上没有什么知识可以让教师讲,就是要让学生动手去做,动手做就要给他材料让他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科学的规律,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全国自然教学特级教师路培琦老师曾撰文指出:没有材料的科学课就没法上了。这就是大教材观,它不仅包括书本,还包括学具和工具箱。比如研究《各种材料的布料》,教师就得让学生接触各种各类布料,还可以让学生见识一下纳米的奇特作用等,让学生感受知识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思想感情。放手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些科学实验材料,在搜寻的过程中学生会经历判断、选择、分类等活动,对科学探究能力提升。
探究性学习还要求学生以较多的课外时间,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去做诸如阅读、实验、考察、调查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从空间上也不断拓展,由教室扩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让学生在更广阔的领域进行自主探究,经历更多的发现,感受更多的收获和喜悦!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