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乱(外一篇)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cz19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现代人来说,炊烟是一个渐行渐远的名词,远到很多人只能在书里、电视里、回忆里才能看到。然而在从前,家家垂柳、户户炊烟却是江南人家常见的景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每当清晨、中午或者傍晚,乡下人家的灶膛里都会飘出袅袅的炊烟。
  炊烟袅袅,仅仅是看一眼这个词组,就让人忍不住直咽唾沫。袅袅似乎生来就是要与炊烟做搭档的。人们提起炊烟就会想到袅袅,提到袅袅也会想起炊烟。这种联想几乎是下意识的,不经人为的加工。在观者眼里,袅袅是一个动词,更是一个量词。当它作为动词时,人们看到的是炊烟的形态,鸟如衣,衣如鸟,轻灵得简直不像话;而当它作为量词时,则让人想起锅里热气蒸腾的一粒粒米饭,灶台上溢出来的一圈圈饭汤米水。
  有人说,有炊烟的地方就有灶台。旧时的灶台有独眼和双眼之分,农家用的自是以双眼灶居多,究其原因,不过“方便”二字。一个锅里煮饭的时候,另一个锅里还能烧水炒菜,可以省却不少时间。等锅里的饭熟了,居中的汤罐里盛放的水也开了,常被人们用来煮蛋,或是烧洗漱用水,堪称一举多得。
  旧时家贫,农村里的人早餐喝粥是常事。做完晚饭,大人们会将未烧尽的薪火溜到火缸里,将放着米和水的坛子埋在里头。也不用怎么去管它,第二天一锅白粥就熬好了。用勺子盛出来,就点咸菜便能吃得津津有味。一个灶膛,多般用途,由此足见老百姓的聪明才智。
  在农村,炊烟就是信号。当炊烟起了,喧闹的流水声听不见了,满山的繁花看不见了,萦绕鼻尖的芬芳也嗅不到了。小孩子看见炊烟,知道马上就可以吃饭了,赶紧将手里的泥巴扔掉,去小溪里洗净了手,免得回家被母亲发现;大人们看见炊烟,把最后的几颗种子埋进土里,擦擦额头上的汗水,背起锄头准备回家。
  如今,生活条件改善了,家家都有煤气灶、电饭锅,即使在农村,也很少有人再烧柴禾。土灶如被尘封,一年难得生一两次火。但是远道而来的亲戚都说,再高级的电饭锅里煮出来的米饭都不及土灶里烧出来的好吃。
  于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纷纷回归田野、回归自然,趁着周末天气晴好带孩子到乡间作一日、半日的亲子游,虽然徒具形式,但他们乐在其中。对比之下我们不难发现,今天陌生的,正是昨日熟悉的,只是熟悉的时候不觉珍惜,陌生的时候,却硬要来攀个亲戚。这话听着未免可笑,然而人总是如此。
  我以为,在这世上的每个人都是旅人,每个旅人的记忆里都有一根烟囱,一缕炊烟。即使离家日久,看不见炊烟,烤土豆、烤红薯的香气还在灶台上飘着,一如看不见母亲时,她的唠叨声还在,她头上的白发依旧在放肆地增加。恍然间,思念像是一阵风,吹乱了炊烟。炊烟乱了,心就乱了。当我们看见别处的烟囱,总误以为是家里的那根,当我们看见他乡的炊烟,老想起曾经围在灶台前的画面……
  也就是在这一刻,我们忽然醒悟过来,原来,炊烟没了,心更乱了。
  山中听雨
  苏轼在《喜雨亭记》一文的开头讲道:“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对于雨,古人多半是十分喜欢的,不然也不会有人专门造一个亭子,还给它取名叫作“喜雨亭”。喜雨亭中应有喜雨人,想来,存如此想法的必然不只有我。
  雨之为物,可觀,可赏,可听,可说。古人所谓的“九大雅事”里就有它。在焚香、品茗、听雨、赏雪、候月、酌酒、莳花、寻幽、抚琴诸事中,听雨、赏雪是最容易的,最适合我这种俗人和懒汉去做。当雨雪来时,我们只需睁大了眼睛、洗净了耳朵便可。但要做好雨的知己却也不是一件易事,因为时间不同、环境不同,人的心境也是不一样的。
  蒋捷有一首《虞美人》,道尽了人在不同年龄阶段听雨的感受。词云: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我喜欢雨,也喜欢听雨。“何时了却人间事,来共山中听雨眠。”许是打小在山里长大的缘故,我尤其喜欢山中听雨的感受:人在山中,山在雨中,诗意且美好。
  风起了,雨下了,山里的蚂蚁在听雨,竹笋在听雨,蝉和蛙也在听雨,只有那啄木鸟没有在听,而是“笃笃笃”地敲击着树干,好像是在和音。
  山中有许多竹林,是听雨的好去处。因为有竹梢和竹叶的遮挡,当外面已经被雨水浇得湿漉漉的时候,竹林里仍有些地方是干的。如果下山已然来不及,那么不妨躲在密密的竹丛中或是树底下,将锄头放倒当作座椅或者床榻使用,也是别有趣味。听雨竹林里,想想心事,发发呆,这世间没有比这更美好的事了。不远处,被锄头翻过的泥土,受了雨水的滋润,苍白的面孔变得莹润起来;各色杂草吸足了水,精神抖擞,像风尘仆仆的旅人洗了一把脸,满面清爽,让人不由想起一个词“草色新”。过不多久,山下人家散养的鸡鸭也挤了过来。
  雨若下得再大些,树底下、竹枝间便待不住了,要躲雨就得找一处桥洞、寻一间草屋。而我常去的那片竹林离我家的旧居很近。从前,老屋还未坍塌的时候,下了雨,我常去屋檐下躲雨。柴扉,门槛,泥地,阁楼,想着想着,记忆就被带了回去。雨水从草上走过,发出沙沙的响声,落到积满水的坑里,沙沙声变作了滴答声,及至吹到玻璃上、瓦片上,宛如初习打击乐器的人第一次演奏,乒乒乓乓地一阵乱敲,吓得屋外矮墙上的仙人掌跌出了脸盆。屋后原有一片池塘,池塘里随性地开着几朵荷花,夏末时节,颇有几分李义山笔下“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味道。可惜,如今池塘已经被填埋了很多年了,连带着池塘边上的那棵垂柳也都不见了。
  一只蝴蝶趁着雨小的时候飞了过来,停在我跟前。我只顾着听雨,没时间看它。雨落在水面,荡开一圈圈圆晕,花开在里面,草长在里面;雨落在屋檐,鸟鸣在其间,虫唱在其间——透过雨声,我们能瞧见这世界这时节的鸟语花香,流水潺潺。
  “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当我抬头的时候,我发现远山正卸去脸上蒙着的轻纱,仿佛待字闺中的姑娘刚刚抚琴一曲,真美啊!
  责任编辑 夏 群
其他文献
1  侯先生来伍先生办公室坐了一会儿,他们像往常一样聊着天,喝着茶,只字未提阿德的事。  几乎每次来城里,住在郊外的侯先生只要不忙,都要到伍先生的办公室坐一会儿,一个小时或两个小时,若赶上了吃饭的时间,就一同在伍先生的单位食堂里就餐。他们是多年的老朋友了,所以很亲近,也很平淡,不讲究。从这可以看出,他们的关系已经超越了酒肉关系。如果有段时间候先生不来,伍先生还有点提心吊胆,惴惴不安。  说到阿德,
期刊
读完一篇小说,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好小说?平庸的小说?抑或糟糕的小说?判断得有一定的依据。鲁迅先生的《呐喊》《彷徨》因“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而成为现代小说的经典;汪曾祺的小说于平淡中见奇崛,情韵灵动、风致淡远而另辟蹊径,亦是小说之上品。好的小说都是绝佳的艺术生命建构,自成体系,浑然一体。明月的短篇小说《卧驼岭》尽管比不上大家的境界,但也自成气象,可以划入好小说之列,究其依据,以下诸端,或可佐证
期刊
平心而论,《卧驼岭》是我近来读到的相对较好的一篇小说。不紧不慢地叙事,不温不火的情感,尤其是炼字锤句的语言,都给人深刻的印象。毋庸讳言,今天的读者越来越挑剔,今天的小说越来越难写,这是作家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当然,换个角度来说,也是追求“难度写作”的契机。对作家写作或对小说发展而言,若因循守旧,难免背负不思进取、不能与时俱进的“骂名”;若刻意求新,又难免坠入哗众取宠或逢迎媚俗的泥潭。关键在于如何找到
期刊
酒文化  人类为什么要喝酒?主要是天生的孤独感,有寂寞心。寂寞要找安慰,找来找去,找到了酒。从生理学和医学角度讲,酒可以使血液加快循环,让大脑出现空白,凡大脑出现空白时,即成为愉悦。酒是这样,性是这样,毒品也是这样。只不过毒品对人的神经系统伤害太大,所以要禁止。人死亡时,大脑空白,以此类推,死亡应该不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酒让人不再寂寞,于是酒成为人们的好伙伴。  中国酒的历史很长,中国人会种粮食
期刊
没想到,刚来这儿就摊上这样的倒霉事。  他心里越是着急,就越是不知所措,思维就越乱。  不该第一次到女儿这个城市来而不叫上小郭,更不该晚饭后不打声招呼就出来。  他又下意识地摸摸衣兜,希望能找出部手机来。  但奇迹是不会发生的,因为他出门时根本就没有带手机。  没有手机,他是一个号码也记不得的,因为在平日里他几乎用不着记谁的号码。在家里有老伴,在单位有小郭,他们就是他的“电话”。  老伴、女儿、女
期刊
眼前一道高墙,墙内有幢别墅,还有个很大的院子。  这户人家位于城郊,单门独院。半年前,他多次踩点,对这家摸得很熟:夫妻俩经商,都喊男人王总。有个男孩。一家三口,早出晚归。整个白天,院内像一湖死水,他丢进一块石头,只听一声响,再没泛起涟漪。  吴法四十出头,精瘦,面相憨厚,可他是小偷。那时,他常望着高墙,幻想变成一片树叶,悄无声息飘进院里。当他决定行动时,却遇“严打”,吓得跑到外地躲起来。转眼半年过
期刊
从某种程度上说,人永远无法摆脱生命内在的虚无。因为人终有一死,这一死将全部的辛劳、忙碌、幸福、荣耀、悲伤、痛苦统统化为乌有。即便有灵魂,可无奈的大多数似乎又难免要喝下一碗孟婆汤,于是那个“我”也就不会是灵魂的摆渡者,而只能成为现世皮囊的守护人。但人又往往心存不甘,要挣扎,要做困兽斗,要在现世的皮囊之外寻求别样的力量与安慰。这个时候,文学便产生了特别的意义。  尤其對于小说来讲,虚构成了直面乃至对抗
期刊
我们来说说一个有意思的人,尚庄的尚一品。尚一品是尚庄的宝贝,活宝贝。  当年尚庄上了岁数的老人,拉着尚一品的手说,一品啊,你是咱尚庄的宝贝,离了你,俺就等着睡过去了。  数九寒天,尚一品一般窝在屋子里不出门。煮好姜茶,等人。  屋外传来一阵脚步声。来人是村里的一些老人,大都六十开外,有几个年近九十。  此时,屋外雪花纷飞,天地苍茫,一株腊梅在角落绽放。一品的屋里烧了火盆,屋里屋外一天一地。尚一品的
期刊
法官甄雨村退休前办的最后一件案子,竟是一桩没有结案的撤诉案。这对想以一个优美句号退休的他来说,是一个小小的、终身的遗憾。他与我成为棋友后,对我说起这事仍感慨唏嘘。他将整理的案件资料复件收藏作为退职纪念,邀我赏读。这是一起“医疗事故诉讼案”,一个肝癌女病人在肝切除手术时死亡,病人家属在医院设灵堂闹丧一周,还以刑附民方式起诉手术医生。法院受理后委托律师团组织庭外调查,并开庭审理,在庭审调查中,双方当事
期刊
陪我在阴影里坐会儿  她的手握紧了镜框,镜子现出人形  在下午的时刻我非常清醒  黑枣落进了银河,匕首修身养性  五月,仍然是一个未知的文本  那日益健壮的鸟是留给高空的厚礼  乌有会继续打磨乌有的形状  看着她走进我耗光的身体里默不作声  在那欢愉如期来临之前  请雷滚过屋顶,请山雀衔来旷野  让镜面取走我不需要的那部分  我每天浪费的时间足以去  安慰一个精神病人  谁陪我在阴影里坐会儿  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