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系列课程建设的新开拓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yuan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集体完成的“古代汉语系列课程建设的新开拓——以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和前沿创新的专业课程训练为核心”荣获2005年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这是本届59项国家级一等奖获奖项目中唯一的一门人文学科的课程。
  由5位全国知名专家组成的成果鉴定委员会给予本课程很高的评价: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课程建设以深厚的历史积淀为背景,积50年光阴和三代著名学者之努力,以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为己任,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建设精品课程为目标,同时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在我国当前传统文化教育萎缩的大环境之下,坚持守正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汉语课程,以它的原创性和持之以恒的改革创新,使课程始终保持了高度的学术品位,对全国高校古汉语课程的建设具有示范性、辐射性,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一、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我们认为,要培养一流的中文专业基础人才和古代汉语专业人才,必须要给学生全面系统和前沿创新的课程训练——全面和系统是指要给学生以从共时到历时的全面的和系统的训练,重点打好学生的古代汉语知识基础;前沿创新是指要通过教师具有前沿性和创新性的研究性课程,重点实现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的努力,我们逐步建立了一个由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课程子体系构成的古代汉语的专业课程系统。近五年以来,我们面向本专业学生和其他专业学生共开出古代汉语类的基础课、选修课近50门,既有在内容上得到不断更新的传统课程,又有反映学科最新发展的创新课程,将学科的基础与前沿有机地结合起来,初步建立起了一个多层次的完整而规范的古代汉语专业课程体系,为中文专业的基础人才培养和古代汉语专业的高级专业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得到学生和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在具有指标意义的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已有两篇论文先后获奖;另在北京大学的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每年都有古代汉语专业的论文获奖。
  
  二、系列课程的体系和特色
  
  这个课程体系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古代汉语(共时语言)课程系列。按照古代汉语学习和研究的不同层次,提供各类以共时描写为主的基础课程。初级课程为大学本科“古代汉语”和“古代专书研读”。
  第二,汉语史课程系列。本系列课程以“汉语史”为基础,延伸课程包括汉语断代史和汉语史专题两个分支,前者如“上古汉语研究概况”、“中古汉语研究概况”和“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后者如“上古音研究”、“中古音研究”、“近代汉语语音研究”、“语音史研究专题”、“汉语语法史研究专题”、“古汉语词汇史专题”等。
  第三,学术史和方法论课程系列。“中国古代汉语学史”、“中国现代语言学史”、“历代语言学名著选读”、“古音学研究方法论”,“(马氏文通)研读”、“佛教汉语语料学”等。此外,像“近代汉语研究概况”,既属于断代史的范围,又具有学术史的性质。
  上述体系一方面要在基础方面要给学生以从共时到历时的全面和系统的训练,体现在本科生教学上,是以“古代汉语”和“汉语史”两课为核心,教给学生“古代汉语”的基本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同时教给学生汉语古今发展的基本脉络和演变规律;体现在研究生教学上,则强调不论最终的研究方向如何,所有的学生在进校后都必须接受北大全面系统的专业学位课程训练,语音、语法和词汇缺一不可。另一方面是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方面,开设出丰富的将知识性和研究性有机结合的、能及时反映学科前沿成果和趋势的特色课程,主要体现在研究生的教学上。
  
  三、课程建设的措施和经验
  
  1.坚持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建设一支学科布局合理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始终坚持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我们深知,一个高等学校的教员,如果不做深入的科学研究,不站在学科的前沿,他的教学绝不可能是高质量的。所以,我们在认真搞好教学的同时,都努力从事科研,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据不完全统计,从1985年到现在,先后有19位教师在古代汉语教研室工作,共获得各类科研项目65项,发表学术专著(含教材)超过70部,学术论文600多篇,其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有40多项。以近十年的统计,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和“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张双棣“吕氏春秋词典”和“淮南子校释”,耿振生“明清等韵学通论”,朱庆之“佛典与中古汉语研究”和“试论佛经翻译对汉语词汇发展的若干影响”,胡敕瑞“《论衡》与东汉佛典词语比较研究”,以及蒋绍愚、宋绍年参加编写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均获得省部级奖励,张渭毅“魏晋至元代重纽的南北区别和标准音的转变”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颁发的2004年青年语言学家一等奖,孙玉文“汉语变调构词研究”被评为1999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杨荣祥“近代汉语副词研究”,刘子瑜“(朱子语类)动补结构研究”入选2003年商务印书馆语言学出版基金“中国语言学文库青年专辑”等等。
  科研带动了教学。正因为我们的教师能站在学科的前沿,而且不断地用最新的科研成果充实教学内容,所以,学生反映我们的课程是“常教常新,常教常深”。
  
  2.高度重视教学经验的积累,狠抓基础课的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对课程建设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课程出了几部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教材。
  上世纪50年代后期王力在讲授汉语发展历史课程的基础上出版了“汉语史稿”(上中下三册),开创了“汉语史”的研究和教学这一新的领域;60年代初期,受教育部的委托,王力又主编“古代汉语”(四册),创立了文选、常用词和古汉语通论三结合的教学体系,对后来的全国的古代汉语基础课教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进入80年代以后,在教材建设方面,我们主要的工作仍然集中在基础课“古代汉语”上面,除了对王力四册本“古代汉语”进行了修订以外,又应当时的需要,由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共同编写了新的“古代汉语”教材,此教材获1988年国家教委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2003年,为了进一步适应多层次教学的需要和反映最新研究成果,由郭锡良任主编、蒋绍愚任副主编的新一套一册本“古代汉语”的编纂计划得到了十五国家精品教材立项,目前正在编写中。
  此外,唐作藩“音韵学教程”,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和“中国现代语言学史”,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研究”、“唐诗语言研究”和“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张联荣“古汉语词义论”,张双棣“(吕氏春秋)词汇研究”、“淮南子校释”,耿振生“音韵通讲”、“二十世纪音韵学研究方法论”,宋绍年的“马氏文通研究” 等等,也都在教学积累的基础上写成的教材,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产物。
  
  3.加大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努力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古代汉语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不断更新,古代汉语系列课程的教学方法更应该与时俱进。下面,以本科生的基础课“古代汉语”为例,说明我们在教学改革方面的做法。
  (1)完成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到传授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并重的教学的转变。
  1958年,语言学大师王力先生创立文选、通论、常用词“三结合”的教学体系,随即出版了体现这一教学体系的教材“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62年),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王力先生创立的这一教学体系为古代汉语教学奠定了基础。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教育思想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由过去单纯注重知识的灌输,转变为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能力的培养。随着中文系整个课程体系基础的进一步拓宽,原有课程的学时相应被缩减。对我们来说,这种形势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们认为,古代汉语课程是中文系所有课程的基础,尽管课时减少,但课程的性质不能改变,课程的质量不能降低,如果削弱了古代汉语课程,将使整个中文系的教学受到影响;特别是作为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汉语课程,必须坚持以往的优良传统,具备较高的学术品位,使自己成为同类课程的学术典范。“三结合”的教学体系是中国传统语文学和西方现代语言教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我们应当坚持。当然,古代汉语课也不能一成不变,我们必须适应形势的发展,对古代汉语课程进行审慎而大胆的改革。所以,我们既坚持“三结合”的课程体系,同时又不断加以完善和发展。首先是教学指导思想的转变,从单纯的知识积累转变为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在教学安排上,除课堂教学外,增加了课外阅读与练习以及网上教学两个环节,使“三结合”体系更富于综合性和实践性。事实证明,我们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新的教学指导思想,我们把启发式教育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很重要的地位。除了课堂讲授外,我们的教学还包括如下环节:课堂讨论(每学期4~5次,对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课外阅读与练习(每学期4~5次,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学到的知识独立地阅读古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网上教学(提供与教学相关的各种资料,是课堂教学的深化和拓展)。
  我们认为,阅读古书要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学生在课堂上不可能把这些知识全部学到,也不可能在大学期间把这些知识全部学到。古代汉语的课堂教学只能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自觉地阅读相当数量的古代作品,逐步学会自己分析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并运用工具书和相关资料来解决问题,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果学生具备了这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为他们以后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样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2)全面引入多媒体技术,制作并使用了课件
  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对古代汉语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尝试。20世纪中国的人文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年轻人对古代人的生活模式、生活场景已相当陌生了,古代汉语教学的内容,依照传统的一张口一支笔的教学方式是没有办法解决的,而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做到场景再现,简单而直观。目前由于经费的限制,我们还只是尝试性地做出一部分课件,但已经显示出非常显著的教学效果。
  
  (3)网上教学:开辟第二课堂
  在北大中文论坛(chinese.pku.edu.cn)和北大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主页(ccl.pku.edu.cn)上都开办了“古代汉语网上课堂”,把古代汉语教学的各个细节完整地搬到网上,并提供更具体的指导和更丰富的内容。其中的“网上教学”包括五个栏目:课程介绍、平行课程、后续课程、参考资料、综合练习。“平行课程”、“后续课程”是古代汉语同中国文学史、汉语史等课程的链接。“参考资料”介绍与课程相关的参考文献、语言知识、文化常识。这个栏目不仅可以供学生自学,也可以作为其他院校年轻教师的教学参考资料。“综合练习”要求学生把课程中学到的知识综合运用,目的在于启发学生思考。这是为学生开辟的第二课堂。
  
  (4)注意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工具课,学生面对的阅读材料是两千多年的文化遗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许多问题会引发学生进一步探求的欲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有意识地朝这方面引导和启发学生。比如,每学期都安排一至两次旨在训练学生分析语言材料并撰写合乎规范的学术论文的作业,多数学生反映,古代汉语的期中论文是他们进入大学之后第一次被明确要求写规范的学术论文。有的学生会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对某个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就尽量给学生比较具体的帮助和指导。2000级有位同学在学习古代汉语课时对诗律中的折腰体现象有兴趣,在老师指导下,穷尽性地查阅了前人有关这个问题的研究,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该论文后来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正式发表。2002级应用语言学专业的四位同学在学习诗律时萌生出使用计算机对“全唐诗”所收全部律诗的格律进行全面分析的想法,我们对他们的这一想法充分肯定、热情支持,最后他们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努力,终于成功地开发出“近体诗格律研究的计算机环境的实现”软件,该成果在2003年北京大学挑战杯学术竞赛中荣获一等奖第一名。
  (本文第一作者蒋绍愚是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
其他文献
关于原油来源的概念很多,而且是各种各样的。过去十年来,仪器测试技术的进步使精确测量和描述分散在沉积岩中的少量有机物已经成为可能。但是关于原油来源的不同意见继续存
钻杆是输送冲洗液、传递井底压力和带动钻头回转给进的主要钻探工具。其质量优劣,加工技术条件和井下工作条件好坏,对钻探效果有直接影响。我们曾使用XU—600型钻机,配套X4105柴
指出了环状断裂按其成因性质、形态、分布规律和发展史与构造断裂不同。列举了与环状断裂和环状岩浆杂岩有关的岩浆型、碳酸岩型、矽卡岩型和热液型矿床的特点。 It is poin
陕西铜厂铁矿床是陕南铁矿石重要产地之一,与国内外一些类似矿床相比,该矿床有很多独特之处。关于它的成因,众说纷纭,有的认为矿体靠近侵入体,属接触交代型铁矿床;有的认为
启示4要坚持选人用人和严格管理相统一,既把德才兼备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又加强管理监督,形成优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好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
近十多年来,国外在应用稳定同位素,特别是氧、硫、氢、碳、铅等元素研究矿床成因方面作了一些工作。它们除了能帮助了解成矿温度、矿化年代、矿化作用历史和物理化学环境等
会计档案是国家的十分珍贵的经济文化财富和宝贵的经济管理信息资源;是企业经营决策的主要信息来源;是政府进行经济检查的有力依据。 一、会计档案概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
本文根据吸气剂吸气的三因素——蒸散吸气因素、表面吸附因素与扩散因素,研究并确定吸气剂吸气的数学模型,用以说明不同情况下的吸气规律:当扩散很快,或气体压力很低时,吸气
分别在空气气氛中和在乙苯脱氢反应中测试了11号、无铬210、无铬XH—02等工业催化剂及其去钾样品的电导。所有样品的电导随着温度上升而上升。在空气气氛中脱氢催化剂的电导
假如你把一个所谓的“非卖品”球员的交易去向,当成一种事业来做的话,那么凯文·加内特永远都不会令你感到乏味。就像每年夏天都必须上演的一幕长达百集的肥皂剧一样,食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