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中有一片永恒的土地

来源 :含笑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wk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山作为边疆民族自治州,有麻栗坡、马关、富宁3个边境县,边境线长达438公里,是国家边防的前沿阵地,也是云南的南大门。
  边境安全稳定,群众生活幸福,是文山州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特别是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边境一线不仅要做好边境管控,同时还肩负着疫情防控的重要任务。今年3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行动启动以来,州委、州人民政府把打好强边固防战役放在“六大战役”之首,提出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为支撑,以强边固防为目标,打造出具有文山特色“边疆党建长廊”品牌,打造出在全国、全省都具有辨识度的强边稳边富边“文山模式”。全州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加入“强边固防”战役行列之中,把文山州边境地区建设成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窗口,在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中体现文山担当、作出文山贡献。
  ——题记
  滇南边陲,国之藩篱。
  这里,一片片连绵起伏的群山,犹如巨龙般沉睡在滇东南大地上。
  這里,大山的性格是刚强的,不惧怕任何的压力;这里,大山的性格又是温柔的,能品出水的韵味。
  柔情富宁,像一个青春妙龄女郎,她远居深山,不为常人所知。
  休闲壮乡,无论是普厅河畔多彩的霓虹,还是富州广场如织的人潮;不管是靓丽的珑端步行街,还是生态与文化融合的百越公园,在这里,你会感受到富宁独特的魅力,显示着富宁特有的民族文化内涵。
  富宁,是中国南部的一块净土、一处红色秘境、革命圣地,一方神奇处女地,她还是一个尚未被人们所熟知的地方,是云南一块待开发的革命“红都”。
  在富宁,你所看到大山一定是巍峨的,特别是在田蓬、木央等抵边乡镇,大山巍然屹立,人们在这种巍然的态势中,正在凝聚着巨大的力量。
  这种力量,是一种由内而发的拼劲,“把别人认为办不到的事情认真地做好,把别人认为简单的事情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强边固防”战役,就是这种坚定的力量,把沉睡的大山唤醒了,它潜藏在人们的内心里,就是一种无以言说的干劲儿!
  边境兴则边疆稳,边民富则边防固。富宁,在“强边固防”这场伟大的战役中,严格按照省、州党委要求开展“五个一”部署强边固防工作,坚持强边稳边富边相统一,一手抓边防安全稳定,一手抓边境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把强边固防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好,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推进“强边固防”工作走向深入,确保了群众安居乐业、边境安全稳定。
  一
  富宁,云南最东端的县,20世纪30年代初,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的红七军二十一师部分红军干部,秘密深入滇桂交界的富州(1937年更名为富宁)七村九弄地区,经过广泛发动群众,开辟了以富宁为中心的滇黔桂革命根据地,后又成为滇桂黔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带,是国家一类革命老区县之一。
  在红都富宁,随时随地都能拾起一段与革命有关的红色往事,因为血染而悲壮,因为悲壮而震撼,因为震撼而涌入人们记忆的深处。面对特殊的地理区位,在疫情防控和“强边固防”战役工作中,富宁县立足抓基层、打基础、固基本,坚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强边固防工作有机结合。他们认为,作为边境县的富宁,当前,只有建强边境基层党组织,打牢强边固防战役根基,抓好“强边固防”工作才是最大的政治任务,是每个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当前党的政治规矩和政治纪律的具体化体现。
  木央镇大坪村党总支书记李显江说,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的“强边固防”工作部署的堡垒。过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需要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担当作为,现在,“强边固防”工作同样需要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担当作为,而且,还要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果农村党员干部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深入,就有可能在思想上松懈,身份意识淡化,积极性消退,党的先进性得不到体现,沦为有名无实的“挂名”党员,农村基层党组织也将会陷入“软弱涣散”状态,在“强边固防”工作中表现出发力不足。
  要让边疆强大起来,首先要让边境群众富裕起来,只有这样,固防才有希望。“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要想让边境一线村寨的党组织“活”起来,必须狠抓党建工作,只有拥有一个富有活力的支部班子,才能激发党员的责任感,真正让村党组织这个“引擎”焕发活力,强边固防工作才能顺利开展,才会有实效。
  富宁县田蓬镇龙哈村委会牛棚村小组,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共有苗族群众64户357人,收入来源主要以水稻、玉米、豆类、薯类等地表作物种植和牛羊等牲畜养殖为主。该村国土面积0.29平方公里,地处边境一线,山高路窄;海拔1300米,年平均气温24℃,平均年降水量1045毫米,呈立体气候,温润潮湿;与越南同文县隔河相望,有耕地155亩,林地320.4亩。村里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全村始终坚持把党的建设放在首要位置,突出党建在强边固防、疫情防控、乡村治理等工作中的政治引领作用,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坚持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做,勇于攻坚拔寨,敢啃硬骨头,组织实施基础建设、富民产业培育、人居环境提升等各类项目,党支部审时度势、把握机遇,谋求发展新方向,引导群众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把党史学习教育延伸至沿边疫情防控卡点,带领群众进行“强边固防”战役,取得了实效,谱写了“疫情防控”工作新篇章。2020年牛棚村党支部被评为富宁县先进党组织。牛棚村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发展思路,特别是在“强边固防”战役打响以来,该村用心用情用力写好“牛”文章,逐渐呈现出六“牛”兴旺守边防,放牛也是在站岗的边地特色风景线。牛棚村以党建为引领,以“强边固防”为目标,以产业为支撑,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发展民族文化品牌,促进合作社发展和带动当地老百姓增收创收,形成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最终达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屹立在“强边固防”战役最前沿。   今年7月底,田蓬镇庙坝村来了38名陌生的党员干部,有邻县广南的民兵、有州县各单位的骨干力量,他们具有丰富的基层经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庙坝村拥有近20公里的边境线,辖区内从468号到498号界碑屹立在边关。来到庙坝村,这38名党员干部就组成了一支强边固防突击队,按照每个边境村小组2名突击队员的配比,指导这个边境村委会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指导落实抓党建促强边固防各项任务,督促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指导做好网格化管理工作。强边固防突击队到村委会报道后,便主动深入到疫情防控卡点走访,熟悉卡点的位置、卡点的人员结构、执勤人数等,利用晚上农闲时间召集村民群众了解村里面的人员基本情况、思想认识等,通过实地了解情况,“突击队”队员们对各村小组的村情、卡点情况了然于胸,做到了心中有数、有备而战。
  走进木央镇木杠村,只见砖房林立,干净整洁。木杠村是边民往来互市的重要平台,每逢赶集日,都会有数千人来这里赶集,集市上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交易十分活跃。
  木杠村地处边境两国两省五县结合部,漂富、富田公路穿境而过,是通往州内文山、西畴、麻栗坡、广南的交通要道。该村共有党员122名,设党总支1个、联合支部5个。木杠村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党组织的引领、党员的积极带头,党建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获得了物质与精神文化的双丰收。
  “强边”才能“固防”,要让群众有盼头,必须真正发挥好党支部的作用,带领群众率先致富。木杠村党委班子按照“守边固土、和谐稳边、产业强边、富民兴边”思路,从最简单的值班制度、室内外卫生、服务群众态度、熟悉办事流程等细节抓起,始终围绕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工作思路,认真执行“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等制度,支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党组织,实现有群众的地方就有党员、就有党支部,党员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鱼知水恩,乃幸福之源。站在边疆望北京,富宁人民心向党。全国人大代表、木杠村党委书记农宁安说:“党员选我当书记,说明认可我的工作,但咱决不能骄傲,更要想尽办法,为群众增加收入,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强有力的村“两委”班子以规范市场、加强服务为突破口,有力地促进了集市的繁荣。木杠是两县四镇六村的中心集散地,发展农村小集市区位优越。镇党委、政府以解决群众需求为己任,发挥村党总支的战斗堡垒作用,统一规划摊位设置,规范市场管理,清洁环境卫生,维护交通秩序,让到木杠集市做买卖的商家有一个良好的交易环境。商品多了,集市火了、群众乐了,在镇村党组织的积极带领下,形成群众主动参与集市共建共管的浓厚氛围。目前,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木杠集市井然有序,管理到位,村“两委”班子团结带领集市党员干部,组建集市管理工作服务队,结合支部活动,组织党员清扫集市路面,带领群众共同爱护环境卫生,村委会执行赶集日全值班制度,严密检查外地商户,有效防控疫情发生。
  “强边固防”战役,一定要完胜。该县突出政治功能,加强边境基层党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持续深化“边疆党建长廊”建设,深入开展“双整百千”四级联创,全面提升基层组织力,凝聚和引导边境民族群众扎根边疆、心向中央,引导带动边境民族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确保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构筑起“村村是堡垒、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防控体系和守边戍边铜墙铁壁。
  二
  7月5日,笔者乘车沿着富宁至田蓬公路到木央镇采访,道路两侧山林正绿、山花正艳、花团拥簇,千亩连片的农业基地里人头攒动,不远处的山坳里,壮族群众在玉米地里忙碌着,田间地头一派热闹的繁忙景象。
  富宁县紧紧抓住省委提出用三年时间将边境村寨全面建成现代化小康村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扎实推进第二轮沿边开发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好全縣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三年规划。该县扎实推进边境小康村建设,夯实强边固防战役基础,并坚持把边境小康村建设作为强边固防的重要举措,持续巩固好边境脱贫攻坚成果,聚焦“美丽乡村”“边境小康村”目标建设,积极争取强边固防政策支持和项目资金投入力度,推动人、财、物向边境乡镇倾斜,全力推动实施乡村振兴,不断提高边境群众生活质量。
  在富宁县边境一线,无数个“小家”的富裕逐渐融入国家的强盛之中,最终形成了一道强大的边防力量,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翻越过了贫困线痼疾,从此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那些发生在各个村寨角落里脱贫致富的感人故事,确实应该让更多人知晓,那片红土地上所焕发出来的朝气与精神,感动与鼓舞更多的人,那是一幅我们永远看不够的风景。
  田蓬镇牛棚村依托自然优势,积极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按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成立金福养牛专业合作社,建设牲畜集中养殖基地,辐射带动村内群众发展肉牛养殖产业,扩大养殖规模。合作社现已拥有本地黄牛150头,天然草场1000亩,种植优质饲草100余亩,建设了一座占地面积12亩的斗牛场,着力打造“郎犇之喜”品牌,积极探索发展肉牛深加工、青贮饲料加工供应等环节,推动大牲畜交易检验检疫平台建设,努力拓宽产业增收渠道。笔者了解到,在牛棚村,村支书罗金全家共有7口人,他分两处共养了120多头黄牛,每年有毛收入20万~30万元;村民冯再军全家共有4口人,养牛80余头、养猪120余头,每年有毛收入20万~30元。如今,全村可实现肉牛年出栏500头以上,年销售收入400万余元,人均收入1万元左右。该村在党支部引领下,还结合民族文化建设,打造了一条集发展养殖、斗牛文化、山地露营、民间寄宿、农家乐等为一体的经济产业链,带动了14户档卡户64人实现增收。
  “心动不如行动,行动高于心动。”除了经济发展,牛棚村的文化建设也搞得红红火火。该村以苗族“花山节”“春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继承和发扬好苗族特色文化,组织开展苗族花山节、燕家湾斗牛节等少数民族节庆演出活动,疫情前,每年吸引游客40余万人前来参赛或观光。牛棚村月月小赛不歇,大赛不断。从2017年开始举办国际牛王争霸赛,就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到2019年疫情前,每一届大赛都能吸引周边二三万人前来参加。村里在赛场周边设立了1000多个摊位,村民们把土特产、特色小吃、民族服装、刺绣等产品带入赛场销售,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每一轮比赛下来,村里光门票收入就有20多万元,他们再用这笔钱来扩大规模,创新赛事。2018年,牛棚村被评定为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2019年春节,又邀请富宁壮剧团到村里开展慰问演出,并举行“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文艺演出活动,带动全村旅游增收约20万元。村支书罗金介绍,牛棚村的花山节已成为苗族同胞最喜欢的节日,斗牛这项古老运动也成为田蓬镇一张闪亮的名片,文化富民、文化兴村带动了“乡村振兴”,社会效应、经济效益逐渐凸显。罗金充满信心地表示:“虽然这些活动在疫情后暂停,但村里仍然在进行着相应的发展规划,如对赛牛进行正常的训练,进一步扩大赛场,建立菜牛养殖、屠宰一条龙产业链,面向市场,服务群众,到疫情解除后,牛棚村还要振翅飞起来,为田蓬镇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建设发力。”   边兴则国兴,边强则防固。在田蓬镇庙坝村,笔者看到了处处药材绿,闻到了满山草果香。春天,果花开满边境线,夏天,果实挂满农家院,这一切,与村党委书记林永权的辛勤付出密不可分。
  2013年6月,林永权当选庙坝村党委书记。上任伊始,林永权也曾迷茫过,在这个一穷二白的村子,群众的不信任一直是困扰着他的主要问题。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为了带动全村经济发展,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实现富民强村的目标,身为村党委书记的林永权心里装的是群众,想的是群众。为了更好地带领群众发家致富,他开始着手整治干部队伍。林永权认为:只有抓好干部队伍建设这个“牛鼻子”,才能使群众的“血液”循环起来,才能让群众找到“主心骨”。他全面分析了该村的优势,制定了“产业脱贫、产业富农、产业强村”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落实“帮学习、帮思路、帮项目、帮技术、帮服务”的“五帮”措施,形成“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产业发展格局,以“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成立了庙坝草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220人,并在合作社建立了党支部,通过党群联动,在和平、龙包等村建成5100亩的草果示范样板基地,同时,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208人,带动全村发展草果种植6000余亩,使群众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经过几年的发展,庙坝村草果产业初具规模,但林永权觉得,这远远不够,为进一步做大草果产业,林永权又为群众免费育苗,并免费提供草果种植、管理技术等服务。他组织群众按时上山除草、施肥,做到草果产品发展“产供销”一条龙服务。通过不断努力,庙坝村草果基地得到快速发展,逐步成为田蓬镇乃至富宁县远近闻名的草果种植示范基地,成为田蓬镇的一个亮点工程和示范点,林永权也成了富宁县田蓬镇普通群众党员中的典范。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周边群众也积极发展草果种植,目前全镇草果种植面积已达2万余亩。
  “归途几回首,一路默无言。试问名利客,几人能戍边?”庙坝村紧临边境一线,村里大部分林地都种植了草果,其他闲置的土地如何利用起来,才能发挥更大效益,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林永权。他认为,这不仅仅是种好一片土地的问题,而是体现着边疆人民爱国爱家的大问题,只有利用好土地,才能反映出边疆群众的爱国情怀。一天,他在向镇党委、政府汇报工作时,凑巧碰到了刚刚从福建招商引资过来的老板在为厂区落地何处发愁。这天,一直悬挂在林永权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发展养殖业,就可以充分利用闲置的土地了。为此,他立刻向镇党委、政府请缨,要求将养殖场建在庙坝,并主动承担起选址、征地等工作。仅仅用了一个月时间,就征下了20亩土地用于建厂。该厂建成后,年产5万头生猪,又带动了全村2000多亩土地用于生猪养殖的饲料种植,庙坝村的“爱国地”生机盎然。
  按照富宁县委、县人民政府大力推广食用菌产业的要求,林永权积极响应号召,又变身黑木耳种植专业户,利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在庙坝村开办了田蓬镇第一家菌棒厂,仅仅2018年,他就生产菌棒超过300万棒,带动全镇群众种植超过200万棒,为群众增收近千万元。目前,他的食用菌培育中心已完成征地20亩,其他附属设施基本建成,将进一步降低群众的种植成本,助力乡村振兴。如今,庙坝村在林永权的先锋模范示范作用下,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通过招商引资带领群众种植了油茶5000亩、核桃300亩、枇杷50亩,并争取闽福种猪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000余万元建成5万头商品猪养殖企业1家,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7家,直接和間接带动群众700余户致富。
  林永权一家三代坚守边疆,现在又投入到了“强边固防”战役中,他坚定地说道:“只因边境是我家,家在这里,就要把根扎在这里!”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田蓬镇下寨村委会上寨村小组致富带头人廖世兵,16岁那年就进城务工。1993年6月,他担任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的厂长,每年都要把村里200多人带到广东、广西等地打工,增加经济收入。2015年,他当选上寨村村组长,开启了自己“一人富不算富,群众富才是富”的新征程。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回到家乡后,他看到家乡因受打工潮的影响,大量的土地、山地被闲置、丢荒的现实,凭借自己多年外出学习的经验和积累的资金,他决定整合当地荒山荒坡和闲置土地,开展乡村振兴建设。他以村民土地入股的方式建设水果种植基地,刚开始的时候,群众半信半疑,谁都不愿去尝试、去支持。面对乡亲们的质疑,廖世兵开始逐户登门走访,和乡亲们拉家常、算经济账,从最初的一户同意到最后的全村村民支持,共发展苹果、梨等水果种植650亩。两年后,全村年收入达30万元。回村后,廖世兵做的第二件事,就是为村里建设筹集资金。常言说:“要想富,先修路”。在外闯荡多年的廖世兵深有体会,路是发家致富的翅膀,没有路,什么都不能谈起。说干就干!他先召集村里群众开会商议,又召集村里其他的致富带头人一起筹集资金。村民投工投劳搞建设,家乡面貌焕然一新。他们一点点凑、一点点筹,在上寨村全体村民的努力下,共筹集资金1800万元。有了资金后,他立即带着全村村民修入户道路,挖通产业通道,安装路灯、电灯,修建水池和翻新房屋,全村的亮化工程到村到户,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
  心灵的沟通在语言,情感的交流在融入。村庄基础设施建成之后,廖世兵就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了村产业发展这一件事上。既然回来了,就要把村里的产业做大做强,把村里的年轻人全部吸引回来,既能让村民富起来,还能让村民始终坚守在边境线上,切实为国守边。带着这样的信念,廖世兵又自己掏腰包,在上寨村建立“中草药”种植基地,成立富宁富兵种养殖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提供种苗和技术服务、群众提供土地和管理服务”的方式动员群众开展中草药种植,共发展种植重楼203亩,滇黄精60亩,金银花5亩,八月瓜5亩,山豆根25亩,小黄姜600亩,石斛400亩,预计到2024年,全村可实现产业收入上亿元。
  三
  富宁县坚持“人物”同防、“技防”优先的原则,全力推进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全力构筑一条严密的边境防线。采取“固定堵+流动查+信息支撑”措施,在重点边境地段、非法通道、便道、小道全线建设临时性物理拦阻设施以及在边境通往内地重点路段及重点点位设立固定查缉点。加快推进“智慧边境”建设,按照一段一策、一点一策原则,在抵边村寨、易私渡出入境的通道、便道加强视频监控、人脸识别等科技信息化技防设施设备建设安装,组建专业护边员巡逻队伍,努力实现对边境全时段、全天候、全覆盖、全要素的巡逻查缉管控,深挖跨境犯罪全链条。   根强则胜,本固则安。田蓬镇牛棚村依托强边固防工作队、乡村振兴工作队、镇级工作组、网格组织等各方力量,巩固脱贫成效。统筹整合挂包帮干部、驻村工作队、镇级工作组等各方力量,打好精准扶贫、脱贫成效巩固“组合拳”,新建进村硬化路1公里,硬化村内道路3.5公里,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9户,建设人饮工程56座,全村群众安全住房、饮水、动力电等基础设施实现全覆盖,低收入人群实现稳定脱贫,2020年底,全村年人均纯收入达1.18万元,衔接乡村振兴基础持续筑牢。2018年,实施“美丽乡村”项目建设,村里家家盖起了小洋楼,水泥道路连通到集镇,党员活动室、公厕、群众活动广场、活动舞台等配套设施投入使用,有了文化传承的舞台,技能学习的平台,全村人居环境和精神面貌实现了整村提升、人人改变。
  田蓬镇牛棚村433号疫情防控卡点是该村抵边的第一道防线,两边边民来往密切。这里山高路窄、海拔落差极大,加上气温变化异常、日夜温差大,值守条件非常艰苦。笔者看到,夜间,一有边民经过这里,防控报警装置便会鸣响。卡点突击队员们随时提高警惕,毫不放松,认真查验,决不放过每一处疑点。牛棚村党支部书记、金福养牛专业合作社总经理罗金告诉笔者 :“牛棚村离边境近,过去走亲戚、串门的边民较多,现在进出防范得越严,这对大家都好,村民们也很放心。”牛棚村两名年轻村干部主动承担守卡任务,每天带领大家值守、巡逻,非常辛苦。现在富宁边境一线已形成全民防守态势,放牛就是巡逻、栽种就是站岗,村村寨寨都是防疫堡垒。
  实施网格化管理,大事小事一网打尽,是木央镇木贵村“强边固防”战役工作的一大亮点。自开展网格化管理工作以来,木贵村按照“党组织引领、支部书记带头、党员干部冲锋、群众全员参与”的工作思路,将疫情防控、返贫监测、矛盾纠纷等工作纳入网格化管理,形成了“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难在格中解”的工作格局。
  该村的网格化管理,便是以常住人口为基础,以村小组为单元,将5至8户划分为一个微网格,每个微网格明确一位网格员管理,实现全域覆盖。全村425户共推选出网格员54名,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到人、不留死角”的网格化治理态势。
  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该村通过在田间地头、村里巡查、召开村组会议、微信群、QQ群等方式,向村民了解民情民意、收集信息,網格员把村民反映的问题如实登记下来汇报给网格长,成为村组重要的信息采集员、民情联络员、治安巡查员、隐患排查员、矛盾调处员、政策宣传员。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优势,对村内各类矛盾纠纷、信访隐患及重点人员进行拉网式排查,形成工作台账,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人、不漏一事。借助普法宣传、矛盾纠纷化解等业务培训,把矛盾纠纷消化在初始萌芽阶段,对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及时上报上级网格,及时联动,马上处理,确保各类矛盾纠纷处理及时。同时,网格员对已处理的矛盾纠纷采取“常回访”的形式,实时掌握了解矛盾双方思想动态,避免发生因处理结果不满个人意愿导致的新矛盾问题产生。真正做到把服务群众落实到网格,把疫情防控、人居环境、矛盾纠纷排查等工作落实到网格。
  在管理方式上,按照“属地管理、分类处理、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建立各级网格责任清单和运转机制,界定网格员职责权限,形成职责边界清晰、职责分工明确的责任体系,并进行科学化管理。同时,以开展“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行动为契机,以村组干部业务能力培训等为载体,以矛盾纠纷排查、惠民政策宣讲、基础信息收集等内容为学习重点,对所有网格员进行集中培训,进一步提升网格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网格员为民服务能力。在一定职责范围内,赋予网格员权力,树立网格员威信威望,提高网格员地位,让其有条件、有能力为群众解决一些小事、琐事、烦心事。
  “边尘不惊,乃国家之重事”,为了提高宣传工作成效,该村充分利用网格员人头熟、信息灵的作用,随时关注和掌握不稳定因素,及早介入、宣传和教育,对群众反映的合理诉求及时协调落实,打通服务群众脉络。每天16点准时在网格QQ群里反馈返乡及外出人员信息、网格区域等情况,特别是当村内进入陌生人时网格员立即通过微信、电话向网格长报告。中寨村小组网格员陈德民在自己网格遇几辆房车停驻,上前询问情况,了解到他们一行17人组团旅游,4月份从广西自驾房车到达木贵村的情况后,立即将情况电话汇报给网格长卢王富,并让17人佩戴好口罩及扫“两码”,充分发挥网格员优势,做到早发现、早报告。何家湾村小组村民王有权在不识字的情况下,对自己所在的网格和负责管理的网格员等情况清楚明晰,谁问到这些问题,他都能对答如流。
  据了解,木贵村在实施网格化管理前,村干部每人平均管理几十余户村民,“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他们真实的工作写照。实施网格化管理之后,形成了微网格与村级和镇级之间的有效联动,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服务,充分调动了网格员和村民的积极性,村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同时,网格员通过通俗易懂的民族语言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结合当前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行动”“强边固防”战役等工作的宣传,把木贵村建设成为产业兴、边民富、环境优美的边境村寨,把疫情堵在境外。
  四
  富宁县坚持把政策支持作为解决边境问题、凝聚守边合力,完善边境产业创新,落实强边固防战役的重要抓手,既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州委关于强边固防的政策,加强研究,整体把握,充分发挥政策效用,也认真分析研究好富宁配套政策,打通执行的“最后一公里”,推动人、财、物向边境地区倾斜,带动边境地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
  2013年,农安宁凭着在党员群众中的威望高票选为木杠村村党委书记。8年来,他秉持着苦干实干加油干的工作作风,始终把群众增收致富作为奋斗的目标,先后探索着种草养牛、引进巴西菇、滇黄精、苦参、百香果等种植,逐步探索走出了一条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企业运作的发展致富路子。不仅培育发展了本地特色产业、引进了特色种养殖业,还培植壮大了木杠村集体经济,更带动了贫困户增收致富,让这个边境村闯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小康之路。很多人称他为“南疆新时代的脱贫致富带头人”“农村的模范带头者”,曾荣获云南省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并多次获得县镇两级的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8年前,农安宁已是村里党员群众人人敬佩的致富能手,他先后担任过茶厂会计、厂长,做过野生菌贸易,经营着夫妻餐馆,年收入30余万元。在未担任村党委书记前,农宁安就发现木杠村本地年轻人大多数外出务工,本村土地大面积丢荒。土地本是农民的安家之本,但村里没有产业,乡亲们没钱搞种植、养殖,土地的大量撂荒也让群众的“财富”大量流失。被群众选为村党委书记后,农宁安深知,自己除了带领群众致富外,还得把守土固边这份职责担起来,有产业才能留住人,他暗暗下定决心,要让边境线上“荒废的土地”尽快恢复生产。他说,“西畴精神”就在我们身边,苦熬不如苦干,一定要把边疆守好!思虑再三,他结合自身经历,并多次带领班子到吉林、福建等地考察调研,又与村两委班子成员讨论,终于探索出了种草养牛的新型模式产业发展链。这些产业,对于富宁一线边境村寨来说,既能将土地利用起来,又能带动本地群众致富增收。“找到路子,说干就干!”,农宁安振臂一挥,立即得到了群众的响应。2014年,通过招商引资,农宁安成功引进了富宁县万道香集团在木杠村投资建设万头商品猪养殖合作社和“好伙伴”肉牛养殖合作社基地,而农宁安就是“好伙伴”肉牛养殖合作社的法定代表人。
  自养牛合作社建立以来,合作社以养牛基地为依托,充分利用本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气候优势,向基地四周辐射,以每亩15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200余亩,全部用于种植牛草。基地建起来后,农宁安亲自带领几名社员奔赴吉林省,引进西门达尔品种母牛238头和1头公牛到基地进行集中养殖,年出栏肉牛200余头。“养殖产业要发展,群众要增收,还是得把群众与产业链捆绑在一起”。为了让肉牛养殖产业能够带动周边村民致富增收,农宁安坚持走“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让村民直接参与到养牛产业中来,带领全村200多户村民加入肉牛养殖的大军中,户均实现增收1万元以上。“以前只是种点庄稼过生活,这两年养牛发展后生活比较好,去年卖牛收入了7万块钱左右。”56岁的村民陆兴平老两口就是在农宁安的带领下,目前养殖肉牛20多头,几年下来,他用卖牛的钱已盖起了三层小洋楼,手里还有十多万的“牛本”资产。
  “产业单一,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成效仍然不明显”。在肉牛养殖过程中,农宁安发现,大量的牛粪闲置,而且影响村寨周边的环境卫生。这个偶然的发现,成为木杠村致富的好门路,如何让牛粪发挥其作用,一直在他脑海里“回荡”。201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农宁安外出学习发现了种植巴西菇的原材料就是牛粪、甘蔗渣及玉米秆等,而这些材料正是木杠村现有且充足的资源,想到这里,一个“产业商机”就在他的脑海中逐渐有了雏形。学习回到村里后,农宁安立即组织村两委“两委”班子奔赴福建考察学习,把巴西菇种植技术学回家。通过进一步的考察,他们发现木杠村气候和地理条件非常适宜种植巴西菇,就通过福建种植老板的引荐,从临沧招商引资了巴西菇种植大户到木杠发展种植巴西菇。为了留住外地来的种植大户,木杠村党委提出免费为种植大户提供加工场地,并率先带头参与巴西菇种植。在农安宁的带领下,村两委干部每人自筹2万元资金,建起了5个巴西菇种植大棚。经过试验种植,取得了成功,每个大棚产量高达6吨,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余元。木杠村党委与进驻老板商议,签订了保底价回收协议,即群众采摘的巴西菇均以每公斤8.5元的价格回收,让群众销售没有了后顾之忧,并以每车1000元的价格收购辖区群众家牛粪和甘蔗渣,仅种植巴西菇所需的原料,就为辖区群众带来10万元以上的收入。
  农宁安说:“刚开始引进这个产业时困难很多,肉牛养殖产业是农村传统养殖,群众大多数能接受并积极参与。但面对新引进的巴西菇产业,群众思想较为保守,不敢尝试参与种植。”为了更让群众接受新的产业,加快推进该项产业落地木杠村,农宁安将困难及时向镇党委政府汇报,得到了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安排专人给予协调贷款,并由村委会担保每个大棚给予1万元扶持款。同时,通过村委会协调,投资商也补助农户每个大棚1500元。那年,通过“党组织+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让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巴西菇产业的种植发展中,在大棚搭建、大棚上料过程中让贫困户参与务工,短时期内就帮助他们增加了1万元以上的经济收入。
  2018年,因作风务实、成效突出,农安宁被选举为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从北京参加人代会回来,他就把村里共6个民族的部分村民组织起来,原汁原味把习近平总书記“打好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传达给边境一线的乡亲们,农宁安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只有履好职、才能带领乡亲民谋发展,想到这些事,他的劲头也更足了。
  农宁安深受“乡村振兴”的启发,再次带领群众创新产业、发展经济、发家致富、守好边关,他大胆提出“木杠村因地制宜抓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在村里海拔1000米以下的地区种植热带水果如百香果、芒果;在1000到1200米的地带发展黑木耳和巴西菇等食用菌产业,并将食用菌产业产生的大量富余有机肥用于热带水果的种植。为了尽可能地降低风险、提高收益,他组织班子成员、村组干部到福建、广西等地考察,并从福建引进了100棵百香果苗,在村子里开辟了200亩的试种田,当年就开花结果。这时,村民们渴望发展的热情高涨起来了,原本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现在返乡回来发展的越来越多,村子逐渐从“荒凉”转变为繁荣,强边固防的力量日趋强大,边境线上呈现出一派生机。
  如今,木杠村的百香果已经有三种品种,种植面积已达400多亩,其中群众自己种植的有200多亩,这个在家门口就能赚钱的产业在木杠村逐步扩大,成为优势产业。在松林村小组,有4家贫困户转变了观念,积极参与产业发展。根据木杠村典型的喀斯特丹霞地貌优势,他利用河谷地带气温高、光照充足的特点,摸索出了“甘蔗上山、水果下田”的种植模式,带领大家又种植了1200亩甘蔗,1100多亩樱桃、芒果、柑橘等水果,并结合边境峡谷风光等旅游资源打造热带水果观光园林,实现了木杠村委会经济、生态、社会三个效益相统一,向以观光、旅游、采摘为一体的园林式乡村迈进。   2016年,从边境村武装专干成长为大坪村党总支书记的李显江上任了,上任伊始,他就深深地感到,摆在自己面前的就是三大任务:国门要守、群众要富、民族要团结。于是,他暗暗地下定了决心,要把“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村庄靓起来”作为自己任内的目标,日复一复地在大坪村挥洒自己的汗血,让国旗在边境的村村寨寨飘扬起来,让致富的号角在大坪村村村寨寨响起来,“扎根边疆,心向中央”,为守土固边、筑牢基层战斗堡垒,凝聚各族群众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建设好自己的家乡。
  风雨同舟、共同繁荣。为了摆脱贫困面貌,建设美丽家乡,大坪村党员干部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苦在一起,将边民脱贫致富和守土固边相结合,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加快边境发展。大坪村是全镇11个贫困行政村之一,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大坪村不甘贫困、不甘落后,精心实施扶贫产业项目,不断增强群众“造血”功能,把发展生产脱贫作为主抓手,坚持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积极构建“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链。该村依托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气候优势,通过“支部搭台、合作社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扩大发展甘蔗种植4450亩。他们还种植三七、白芨、重楼等中药材1660亩,培育发展芒果种植750亩。全村共成立了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吸纳全村55户贫困户参与合作社管理,实现贫困户户均有红利2000元以上。同时,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脱贫之要”的发展理念,该村以县人社局挂钩帮扶为契机,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16期共1480人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24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转移就业108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到1万元以上,实现贫困群众稳步增收。大坪村把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突破口,以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为抓手,抢抓兴边富民三年计划、沿边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机遇,着力推进“四网一房”和美丽乡村建设。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全村硬化了木杠至大坪行政村道路3公里,进村道路7条68.5公里,完成19个小组进村道路硬化,村内道路17条14.7公里,完成庭院硬化322户7.2万平方米。19个村小组全部完成电网升级改造,全村均达到380伏动力电。安装太阳能路灯117盏,惠及9个村小组2089人。修建水窖612个,架设管饮52公里,19个村小组饮水安全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建成4G信号通信基站6个,宽带网络设施覆盖新坪、青岗保等7个村小组,通讯质量全面提升,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群众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如今,“地干净、物整洁、人精神、讲文明、树新风”是大坪村真实写照,边境群众守边爱边的国门形象得到良好展现,全村上下环境综合整治热潮彭拜,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当你走进坐落在边境线上的大坪村,那干净宽敞的村道,错落有致的楼房,摆放整洁的农家庭院,整座村庄干净、整齐、朴素村民的笑声伴着烟火,让这个被群山环绕的边境小村充满了活力与生机,你一定会发出由衷的感叹。
  脱贫攻坚战让大坪村摘掉了“穷帽”,乡村振兴为大坪村夯实了基础,而摆脱贫困状态并不是终极的目标,大坪村将继续向全面小康之路进发。
  五
  进入8月前,正是富宁县一年当中最炎热的季节。面对当前疫情防控严峻形势,该县加大疫情防控工作力度,坚决守住国门。笔者看到,在富宁边境一线各个疫情防控卡点,工作人员在高温天气下坚守岗位,认真登记过往人员和车辆,严格执行疫情防控通告要求,守好每一个卡点。
  国无防不立,边无防不宁。一直以来,富宁县“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抓实县、乡、村、组、员“五级段长制”,严格落实好“五包六到”“十户联防”“四道防线”等做法,合力强边固防,并力求强边固防战役机制畅通、保障有力。做到管住人、管住村、管住通道、管住证件、管住边境“五个管住”,对重视不够、落实不力、作风不实的单位和个人严肃追责问责。
  笔者了解到,在富宁边境一线,“强边固防”战役已形成一种常态,对于疫情防控工作力度的加大,个别边民有些不理解,工作人员就耐心地向他们讲解疫情防控相关工作及要求,反复说服、劝导,最终赢得了群众支持。
  “强边固防”战役卡点突击队员刘辅文说:“我们都是从广南县抽调来支援富宁县的。木央镇共有3个村民委抵边,刚开始时,有些群众想不通,说亲亲戚戚都在两边,这样一來就不能走亲戚串门子了。队员们听后就耐心地对群众做说服引导工作。通过细致入微的宣传、解释,群众理解了,现在,非常支持我们的工作。虽然,队员们每半个月才能与家人见上一面,但是,防控疫情是国家大事,关乎民族的未来,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守好边境,就是守好国家。”
  心手相牵、共守家园。平安,是民生所盼,发展之基。“强边固防”战役打响以来,木央镇大坪村“两委”干部迎难而上,舍小家为大家,至今始终穿梭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今年除夕之夜,大坪村干部和卫生室医务人员依然奔走在村里的小道上,正挨家挨户进行人员排查、分析与研判。本该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但是,在防控疫情的严峻形势面前,他们冲在前头、干在前头,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一同开展“多人一组一专班”的疫情排查工作。为做到内防外散、外防输入,坚决防止疫情扩散,大坪村组织党员干部在抵边村寨路口设立监测卡点,实行24小时值班、值守、坚守,对全村19个村的道路进行临时封堵、检查,除了应急车辆和公务用车可以进出外,其他车辆和人员一律禁止出入。全村70余名党员干部群众积极配合主动参与此项工作,他们自发为大坪村卡点捐资捐物、发放宣传资料,并参加轮班值守,志愿参与各卡点的盘查、巡逻工作,成功阻止两个村寨组织的“花山节”活动,延期举办婚礼1例、简办丧事1例,筑牢了大坪村疫情防控网。
  在“强边固防”责任面前,面对偏远落后的自然条件,牛棚群众一度放弃了搬家的念头。他们说,自己的房屋就是“界碑”,房产证和户口本、身份证就是国家守卫领土最好的证明,也是牛棚群众扎根边疆、心向中央的初心和决心。   边防固若金汤,山安康,水安康,人也安康。在富宁县木央、田蓬两镇的村头寨尾,笔者看到,群众家中自发升挂国旗、党员家中升挂党旗,反映出边境一线各族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决心,成为边境一线最美的景色之一。
  “守牢卡点、尽心巡逻,十户联防、服从管理”是牛棚村群众坚信战疫必胜的信心。“站好岗、守好边,打好‘强边固防’战役,是我们共同的责任!”牛棚群众积极配合驻村工作队和疫情防控突击队,参与边境疫情防控排查,通道、便道巡查值守,疫情防控宣传,人员及车辆登记检查等工作,形成了管控体系的“联勤指挥”,用实际行动为国守边,筑牢了疫情防控钢铁屏障,严防境外疫情输入。
  “放牛就是巡逻、栽种就是站岗。”村支书罗金说,“我从小就在这里放牛,对大山已有了感恩之情,正是这片大山给我们带来了财富,这是我们的家园。”在牛棚村的大山间,三五成群的黄牛正在山坡上吃草,放牛的村民坐在山坡岩石上,目光炯炯地注视着边境的方向,一有任何异常情况,村民们就放下手中的活计,向事发地靠拢,这里的村村寨寨都是一座座防疫的坚强堡垒。
  笔者乘车在边境蜿蜒的盘山公路上前行,开始了“强边固防”战役第一线卡点的采访活动,不久便来到了木央镇木贵村疫情防控卡点。据卡点工作人员,村委会副主任农林忠介绍:“这个卡点由村委会425户村民轮流值守,每4户各抽出1人,编为一个小组,2人值守卡点,2人不定时进行巡逻。每个小组每次值守24小时。”笔者看到,值守卡点的村民刘清荣正一丝不苟地检查过往边民,本地人进出村寨需要常住地村委会的证明,外地人进出村寨必须出示相关的证明或介绍信,另外,还需要辅助查看是否打过疫苗和核酸检测,查看手机健康码、行程码等。
  农林忠说,木贵村规划实施“红旗飘飘”工程,深化“国门”党建,突出建强抵边村民小组党支部,已建立各级网格责任清单和运转机制,网格员成为全村重要的信息采集员、民情联络员、治安巡查员、隐患排查员、矛盾调处员、政策宣传员,他们每天14时,会准时在QQ群里反馈返乡及外出人员信息、网格区域等情况,特别是当村里进入陌生人时,网格员会立即通过微信、电话向网格长报告,做到了“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难在格中解”,保障了边境安全稳定。
  田蓬村委会“强边固防”工作队总队长李俊,舍小家为大家,带领队员们积极防守、巡逻在边境一线,吃住都在哨卡,一年多来,没有周末和节假日。龙哈村委会“强边固防”工作队将“强边固防”工作与党史教育结合起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引导村民自觉守边固防。在田蓬村437号疫情防控卡点,广南县民兵应急分队副队长季富文说:“田蓬村共有9个这样的疫情防控卡点,每天我们都要做到值守到位、巡逻到位,毫不松懈。守护富宁、守护文山,让人民群众有安全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再辛苦也值得,我们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就是保家卫国!”
  田蓬镇庙坝村的强边固防突击队员们,他们每天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在起床后换上一双雨鞋、背上一把镰刀、带上一壶热水,便开始了踏边巡逻的征途。这里山高、沟深、林密、草深、雨雾缭绕,条件艰苦。笔者站在国境线上的488界碑处,朝前一眼望去,只见对面的山头上,就是491界碑所在的位置。目测,聚精会神,两点一线,感觉不算远,但是,你真要走到对面去,就要面临着体力和耐力的考验。我们的每一名突击队员,每天沿着杂草丛生的山路巡逻,从山脚到山顶,再从山顶到山脚,每一趟巡边下来,大家总是累得筋疲力尽。每天沿着界碑国境线巡查是必须完成的规定动作,而最大的障碍就是道路不通……队员们每天需要克服蚊虫叮咬,在密林杂草的山坡上来回穿梭巡查,突击队员们用脚步构筑起边境牢固的防线。笔者了解到,庙坝村委会共成立8个临时卡点党支部,将强边固防突击队员们充实到党支部中,建强抵边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员突击队们走街串巷,深入村寨、交通要道、农户家中等地,采取现场讲解、入户宣传等方式,宣讲强边固防政策和疫情防控相关知识,做好管边控边、“网格化”管理等工作,积极发挥群防群治的效能。
  在田蓬镇庙坝村委会481号疫情防控卡点值守的广南民兵们,是几个年轻人,他们说,能参与“强边固防”战役,是这辈子最快乐的事情,远离家乡来到边境,发挥着一名普通民兵戍边卫国的作用,心里很高兴。
  “党政军警民”一盘棋,边境无盲区。富宁县充分发挥边境管控“主力军”作用,健全完善“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合力治边动态管控机制,织密“一线防、二线查、社会面控”三道防护网,筑牢边境防线。笔者看到,在田蓬镇481号疫情防控卡点,群众正在进行物防设施建设,“眼前是界桩、身后是祖国。”他们对笔者说,我们每周坚持不定时组织对边境线、便道、小路进行巡防,每月组织突击队员、村社队干共同巡逻,实现了巡逻、管控、防范和界桩维护常态化。
  “边疆的泉水清又纯,边疆的歌儿暖人心。清清泉水流不尽,浩浩林海根相连,军民团结如一人,军民联防一条心。”富宁县广大军民坚持“守边有责、守边负责、守边尽责”的使命和担当,全力维护边境地区繁荣稳定。广大强边固防突击队员和应急处突队员坚守在边境一线,筑起富宁县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以镇守边关、视死如归的决心,坚决守护文山人民的平安与健康。
  (部分资料提供:富宁县木央、田蓬镇党委)
  【作者简介】 林浪平,笔名海莹,1965年9月生于云南文山,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民族文学》《小說月报》《诗神》《诗歌报月刊》《南国诗报》《边疆文学》《含笑花》《文山日报》等全国各报刊,部分作品被收录于《中国当代作家作品精选》《新九叶集》《天镜印月》《来自热土的足音》《当代实力作家作品选》等书,长篇小说《七王传奇》,长篇历史文献《滇南抗战》在报刊连载。曾获首届全国情人岛诗歌大奖赛优秀作品奖,滇东南笔会优秀作品奖,含笑文学奖,全国报纸副刊编辑奖等。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为模式的高效课堂构建成为助推新课改、彰显新理念、践行核心素养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基于此,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探究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巧设自学指导,用先学激发积极性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要注重方法的引导,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高效课堂构建中,教师在新课导入特别是自学指导环节务必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媒介,调动学生自学积极性,避免学生
河南省教育厅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改革的实施意见》,从组织体系、学科体系、内容体系、研修体系和管理体系切入,直击当前我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堵点、痛点,开出了改革良方,为新时代河南教师修筑了一条专业发展的“高铁线”。而教研工作在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和重要作用,应成为教师培训工作的助推器。  一、五大体系,相辅相
优秀的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其丰富的情感、精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但由于古诗词内容与小学生现实生活相距较远,理解古诗词中的深意及意境,成为小学生学习的难点。本文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以小学中段古诗词教学为研究对象,探究具体的教学策略。
《荷花淀》是著名作家孙犁的代表作,小说以抗日战争为背景,选取小小的、弥漫着水乡气息的白洋淀的一隅,用诗意的文字和散文化的结构,描绘了根据地人民抗击敌人、保卫家园的动人场景,歌颂了中国农民和农村妇女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可谓是“诗情与子弹齐飞,散文共小说一色”。本文不揣浅陋,对《荷花淀》的和谐意蕴及其现实意义略作探析。  一、《荷花淀》的和谐意蕴  (一)文体的融合  《荷花淀》是孙犁用感情驾驭文体、用
我们到达村委会跟村里咨询林永权去处的时候,已临近正午,七月的太阳晒得人头昏眼花,村支书用手指向不远处的地里说:“这个时间他都会在地里忙活的,顺着公路走几分钟就能看到他了。”我们顺着支书手指的方向走,在灼灼烈日下寻访林永权——一个边境线上的致富领路人。  一  林永权1969年出生,初中毕业后因勤劳能干被分配到田蓬镇观山茶厂工作,一个月工资100元,这对于当时只有16岁的林永权来说,也算是一笔不错的
期刊
故事插图,是指插在故事文本中,帮助说明文本内容的图画。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直观形象的插图极其敏感,所以如果能恰当地利用故事插图,就能较容易地抓住学生眼球,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提升他们的英语素养。  利用故事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指出,小学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因此,在学习故事时,教师可以先把故事中的重点插图呈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新形势下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又遇新挑战,“稳就业”作为“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之首,已成为当务之急。本研究从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探索提升毕业生就业率的途径:全员分工明确,强化责任担当;就业宣传形式多样化,出台激励就业措施;利用互联网平台,加强线上就业指导;掌握毕业生就业动态,提供针对性指导;深挖就业岗位,提供分类性指导,以期对新形势下高校提升毕业生就业率起到促进作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覺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在幼儿教育中,观察处于重要的位置。教师应通过对幼儿的观察,了解他们独有的特点,并尝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同时通过观察幼儿,发现他们的需要,拓展他们的经验,促进他们的学习。  在幼儿园主题活动中认真观察、正确解读幼儿,不仅体
“元始天尊谈经讲法时,就用玉虚琉璃灯照明,灯中洗业金火能探查万灵,妖魔鬼怪无所遁形。村里定是有妖邪作祟!”  洗业金火乃是金色火焰,此火光红身金尾,依我看,应是太上老君的六丁神火,能将观音菩萨的杨柳枝都炙得焦干。  几个将开蒙的孩童躲在墙角,指着天上闪烁的火光争执不休。  8岁的廖世兵玩闹了一天,疲累得很,在屋里裤子都脱了,正准备睡觉,却见窗外骤然发亮,恍如白昼。他一溜烟翻下床,咚咚咚跑到院子里,
期刊
云南的七月,天是顶喜爱下雨的。去麻栗坡那日,天色阴暗,雾气包藏山峰,裹挟着雨水。车在山林间疾驰,穿梭,隐没,片刻不停。山高路远,采风的一行人到达麻栗坡县城后,做了短暂的休憩。  麻栗坡县城四周环山,山底有一条河,河水绿茵茵的,名叫畴阳河。城里人依河而居,在两岸修建了居所。受狭窄、陡峭的地形制约,各家的房舍占地面积虽不大,楼层却是建得极高。财力充盈的人家还建有地下室。城区的大致样貌与山城重庆形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