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都市女性作为社会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承担着繁衍生息的责任,还肩负着教育后代的使命。都市女性的媒介素养直接关系到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长。因此,在新传播技术日新月异、传播内容无孔不入的今天,不断提升都市女性的媒介素养,发挥新媒介的良好作用,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建设和谐文明社会的内在要求。在对新技术环境下都市女性媒介素养的研究中,以女性时尚类电子杂志为例,分析都市女性的形象,然后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解读,最后探讨提升都市女性媒介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都市女性、媒介素养、电子杂志。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分析能力和判断思考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为生活服务、为社会服务的能力。都市女性作为社会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承担着繁衍生息的责任,还肩负着教育后代的使命。都市女性的媒介素养直接关系到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长。因此,在新传播技术日新月异、传播内容无孔不入的今天,不断提升都市女性的媒介素养,发挥新媒介的良好作用,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建设和谐文明社会的内在要求,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
女性时尚类电子杂志是指专门为都市女性提供服务,以生活、时尚为核心内容,探讨女性内心世界,满足都市女性的生活时尚需求,倡导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具有代表性的女性时尚类电子杂志有《澜LAN》、《时尚炫妆》和《瑞丽网刊》等。此类杂志不仅保留了传统女性时尚杂志的翻页阅读习惯和包装精美考究的特点,还在文字、图片的基础上,融入了各种多媒体元素,营造理想化的女性生活空间,在音频、视频、动画的多重冲击下,给予都市女性独特的多媒体视听体验,让读者在轻松的氛围中享受全新的阅读乐趣。
本文以电子杂志《澜LAN》为例,分析新技术环境下都市女性的形象与反映出的问题,探讨提升都市女性媒介素养的策略。
新技术环境下都市女性的形象
女性时尚类电子杂志在塑造都市女性形象多样化的同时,也加剧刻板化了都市女性形象。
在以《澜LAN》为代表的女性时尚类电子杂志中,女性都被塑造成令人羡慕的对象,她们全都生活在梦幻化、理想化的生活状态中。她们没有生存的压力、没有物质的困扰。她们想要的只是如何更好地享受生活,如何宣泄情绪释放情感。她们不食人间烟火,唯独讲究智慧与品位。
在每期的主题故事中,女性都是以情感故事的主角示人。而且无论是居家女性还是职场女性,无一例外呈现的都是情感事业双丰收的形象。
女性时尚类电子杂志在传播过程中所反映出的问题
女性时尚类电子杂志大多将目标受众定位在都市白领女性,这些人几乎全都是“三高”女性,即高学历、高薪水、高素质。而此类电子杂志又选取其中的精英分子,将她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品位理想化,然后呈现在电子杂志中。
都市女性的生活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是媒体制造出来的。媒体按照一定的框框对都市女性及其生活状态进行取舍,确定取材的范围和选择的内容。新媒体按照自己设计的框架选择特定的人、事、物或者选取传播的角度和侧重点。
女性时尚类电子杂志在资讯的筛选上是以偏概全的,是为都市女性的生活设置日程。网络代表着信息的共享,代表着知识的普世化。而女性时尚类电子杂志却通过框架涵盖了传播信息的内容,忽略了都市女性中弱势群体的存在,使这一群体丧失了媒介话语权。
以成功女性代表整体女性,女性弱势群体缺位
首先,从内容定位上看,针对都市白领女性,女性弱势群体缺失。
女性时尚类电子杂志主要定位于都市精英女性,反映与表现的都是高级白领的情感与生活,而不是关注都市普通女性的生活状态。
电子杂志《澜LAN》就十分明确地将目标受众定位在现代都市精英女性,以20岁至40岁的白领女性为主要读者群。
从受众角度分析,读者之所以选择《澜LAN》,首先源于杨澜的个人魅力。读者进行阅读的目的也不单纯是为了获取时尚资讯,更是为了达到与杨澜相同的精神境界。而恰恰是在这一层面上,非精英女性严重缺位。
其次,从传播过程上看,掌握新媒介技术水平存在差异,女性弱势群体缺位。
中国女性虽然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拥有了较大的权力,但是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7年1月)》统计数据看,女性网民并非占据主体地位,女性网民中“三高”群体也并非主体。女性网民的主体是35岁以下,低学历、低收入的非精英女性。而与电子杂志《澜LAN》类似的女性时尚类电子杂志在定位上都是以都市精英女性为主的“三高”群体,而非低学历、低收入的女性弱势群体,女性弱势群体是缺位的。
以外在的时尚包装取代内蕴的情感表达,深层次的精神诉求反映不足
与传统时尚杂志相比,女性时尚类电子杂志的形式大于内容。女性时尚类电子杂志是以华丽的外表吸引读者,而不是以独到的内容取胜。
这类电子杂志在图片、画面上千篇一律的精美,内容上却是空洞不实,不能反映都市女性的真实生活。这类电子杂志只是单纯地构建梦幻化理想化的女性生活状态,却没有对都市女性的内心世界进行关注,没有反映出都市女性真实的生存状态。在对成功女性进行形象塑造时,缺乏对其成长史和奋斗史的描述,仅仅表现她们成功后的生活享受。在某种意义上,这类电子杂志成了成功女性炫耀个人资本、展览个人业绩的平台。在这一点上,无论是对都市精英女性来讲,还是对普通都市女性来说,女性时尚类电子杂志都没有关照真正的都市女性生活。
女性时尚类电子杂志只是依靠外在的时尚包装吸引眼球,用形式取代了内容。这类杂志都患有内容“贫血症”,没能表达都市女性的真情实感,对都市女性深层次的精神诉求反映不足,这使部分女性丧失了自我表达的权利。
以上升的强势媒体形象影响都市女性,制造价值认同
随着新传播技术的发展,电子杂志逐渐以强势媒体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女性时尚类电子杂志也以其上升的强势媒体形象影响着都市女性的生活方式,制造都市女性的价值认同。
都市女性面对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她们也同样面临自我丧失的不安。因此,都市女性需要找到价值共同体,寻找价值认同和身份认同。女性时尚类电子杂志恰好为这一群体提供了一个精神交流的平台,并以高品位、知性美和时尚化的形态吸引了都市女性的注意力。这类杂志提供给都市女性“虚拟的时尚世界”,令她们徜徉在梦幻的世界中;这类杂志提供了可以效仿的偶像,都市女性在欣赏的同时,也可以模仿,从而提升自己的生活品位。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个人化的媒介形式——女性时尚类电子杂志,会导致个人的自我认同压力过大,一旦现实的生活达不到电子杂志中所呈现出的水平,就会造成受众的精神危机。“也许有一天,人们会怀念每个人都在享受国民文化和国家福利,为基于共同的历史基础的自我认同所保障的国民国家的时代。”①
提升都市女性的媒介素养
女性时尚类电子杂志不仅是一份包装精良的消费信息,它还是一份生活导报,能够传递出时尚的生活信息。时尚是一种生活状态,时尚能够改变生活,时尚能够提升个人魅力,时尚能够提升生活品位,时尚能够改变命运。女性时尚类电子杂志倡导的正是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
正确认识媒介的本质——制造幻象的工具
在越来越依赖媒体的今天,公众眼中的世界就是由一幅幅极具感官刺激的画面所图构而成的世界,公众也因此丧失了对真实世界判断的能力。
女性时尚类电子杂志正是借助这种强势,在一定的框架下,截取成功女性生活的若干片段,再将这些片段加工组合,以完美的形式呈现在杂志中,表现都市精英女性的生活状态,创造出“虚拟的现实世界”,然后通过强势媒体的传播去影响其他女性。在传播效果上,制造出价值认同。如果都市非精英女性认可了女性时尚类电子杂志塑造的女性形象和生活方式,那么她们就掉进了理想化生活的陷阱,存在丧失对现实生活进行判断的危险。因此,都市女性要认清媒介的本质。媒介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报道是在一定框架下进行的,有选择、有侧重的。
女性时尚类电子杂志中展现的生活不等于现实生活
女性时尚类电子杂志中展现的生活不等于现实生活,它只是经由时尚类电子杂志强调提示的生活主张和生活方式。在上升的强势媒体的作用下,具有了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并且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认同女性时尚类电子杂志中塑造的女性生活状态的女性群体“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以及女性弱势群体“劣势意见的沉默”。这两种意见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必将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的诞生,即都市女性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就是女性时尚类电子杂志中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
但是,媒体制造的“舆论环境”未必是社会上意见分布状况的如实反映,媒体提示和强调的即便是少数人的主张也会被人们当作“多数意见”来认知。换句话说,媒介具有创造现实公众情绪和舆论的巨大力量。②女性时尚类电子杂志中展现的生活不等于现实的生活,而是一种“虚拟现实”,它提供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生活方式,只能起到提升生活品位的作用,发挥提升女性审美情趣的功效。
倡导“她时尚,她主张”
首先,都市女性要明确自身的社会地位,学会在生物性与社会性中找到平衡,在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中寻求和谐。
其次,都市女性要不断提升文化修养,特别是媒介素养,打造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倡导“她时尚,她主张”。
都市精英女性在社会构成中属于支配阶层的少数人,她们凭借某些假定的、被认为仅仅属于她们的优异禀赋而实施或宣称对社会与文化的领导权。这种通常由文化领域的精英所宣称的优异禀赋,涉及智力、创造力或艺术性情;它们常常被说成是一种能比他人更好地进行辨别与判断的能力。在新传播技术条件下,女性时尚类电子杂志与意见领袖融为一体,媒介本身成为意见领袖,媒介自身选择信息,成为“把关人”,从而直接影响都市女性的生活。而倡导“她时尚,她主张”既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又是提升都市女性媒介素养的必然选择。
我们所倡导的“她时尚,她主张”就是要让都市女性具有解读媒介讯息的能力,能够运用各种媒介服务生活,打造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满足都市女性精神生活的需要。
注释:
①佐藤卓己[日]著,诸葛蔚东译:《现代传媒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34页。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21~222页。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