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面加强劳动教育,各个学科应结合自身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融合劳动教育而言,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发掘学科教学资源,课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劳动故事,激发其劳动热情;课堂上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课后开展丰富的劳动拓展活动,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关键词】劳动教育;《道德与法治》课;融合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劳动教育在近年来有所淡化和弱化。为加强劳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20年3月20日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同时,其他课程也要结合自身学科和专业的特点,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下面,笔者将从课前引导、课堂教学、课后拓展三个方面谈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融合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课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劳动故事,激发劳动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课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劳动主题的古诗词、经典故事、当前重大热点事件、身边的劳动者等故事,有助于触发学生的劳动感悟,激发其劳动热情。
(一)收集有关劳动的古诗词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语言精炼,意境深刻。其中,不乏一首首歌颂劳动的赞歌,教师引导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劳动的古诗词,并探究其背后的故事,能启迪学生的思想,激发劳动热情。如下表:
(二)细品充满劳动智慧的经典故事
经典故事既有趣又饱含哲理,发掘其中的宝藏,也能找到许多劳动的智慧。教师布置学生课前查阅有关劳动的经典故事,细品其中蕴含的劳动智慧,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认同感,激发内在的劳动情感。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课第二框《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为例,教师可课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一典故,有助于学生理解“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才能使国家兴旺发达”这个道理,从而发扬实干精神,激发劳动情感。
(三)关注当前重大时政热点事件
《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时政性很强的学科,要有机融合劳动教育内容,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当前社会重大时政热点事件作为教学资源,课前布置学生关注近期的时政热点新闻事件,并引导他们挖掘其中的劳动教育元素,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并对自身行为进行思考和反省,从而增强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课第二框《在品味情感中成长》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搜集疫情中让人感动的劳动者故事,如,84岁的钟南山院士义无反顾来到抗疫最前线;无数医护人员和志愿者舍小家来到抗疫一线,勇担重任;坚持工作的快递小哥及时为人们送来所需物品……他们身上无不体现出敬业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生在关注新闻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对劳动者的情感正能量,从而增强对劳动的认同感。
(四)探寻身边的劳动者
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动学生通过照片、视频、访谈等多种方式探寻身边的劳动者,记录周围的故事,更容易引起学生共鸣,触发其劳动情感。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第二框《活出生命的精彩》为例,教师可适当改编“运用你的经验”活动,让学生课前选择一位身边的劳动者,记录他们努力活出生命精彩的故事。通过所见、所闻、所感,学生可以直观地认识到身边每个人都是劳动者,都在为实现生命的价值而辛勤劳动着。同时,还有助于激发学生实现“及于自身”的思考,从而促进劳动情感升华,达到认同与践行的统一。
二、课堂上创設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有助于融合劳动教育。教师应精选劳动主题的教学案例,创设情境,巧设问题、善于引领学生回答方向,开展小游戏、劳动竞技等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课堂、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劳动情感升华,真正实现劳动精神成长。
(一)精选劳动主题的教学案例
在课堂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教师应基于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选取劳动主题的典型案例作为教学资源展开教学。案例可选取学生课前自主探究的故事,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又能落实劳动素养。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第二框《活出生命的精彩》为例,教师可结合劳模表彰等活动,选取典型的“劳动模范”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了解他们在平凡岗位上成就不平凡业绩的故事,感悟一代又一代劳动者坚守初心,坚定信念,为祖国事业的发展贡献了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从而在内心种下“用劳动筑梦,以奋斗圆梦”的种子。
(二)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
通过适当的情境演绎教学案例,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用大屏幕把与劳动主题内容相关的歌曲、视频、录音、课件等有机结合起来播放,通过改编故事、用数据替代国家的大政方针、用鲜明的材料对比等多种方式呈现,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多感官刺激,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能促进其多角度思考问题。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课第二框《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为例,教师可综合运用图片、数据、音乐、视频等方式呈现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所取得的成就,一个个震撼视觉的数据,配上渲染气氛的音乐,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劳动成就今天”的道理,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三)巧设问题,引领方向
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更是关系到课堂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环节。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融合劳动教育,教师在设计问题和引导学生回答上必须讲究艺术和技巧。首先,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设置的层次性,引导学生深度探究;其次,以设计问题为抓手,巧设问,建构问题链,搭建思维台阶;最后,还要善于引领学生思考的方向,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劳动观。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第二框《活出生命的精彩》为例,教师选取典型的“劳动模范”作为教学案例,可从三个维度设置问题:①是什么:“劳动模范”身上体现了哪些优秀品质?②为什么:为什么人们认为他们是“最美”的?③如何做:从“平凡与伟大”的角度,谈一谈他们的事迹对我们有何启示?引导学生递进式深入思考,从而实现知行合一。 (四)创设活动体验
在课堂上融合劳动教育,教师还可创设各种游戏活动和竞技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体验的过程中实现“对生活的洞察”,是一种劳动智慧的获得过程。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二框《共筑生命家园》为例,可开展垃圾分类小竞赛,教师组织学生分好四人小组,规定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垃圾分类投放,并且投放正确数量最多的小组获胜。通过这个小竞赛,帮助学生树立用劳动践行日常生活中的环保理念,从劳动中学会低碳生活的技能,让绿色发展理念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
三、课后开展劳动拓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意见》指出,实施劳动教育不仅要注重文化知识学习,还要组织学生参加课后拓展活动。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很强,融合劳动教育,教师就应强化实践根本点,把学生视野引向课外,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劳动实践活动。
(一)布置课后劳动作业
乌申斯基曾说:“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尊敬和热爱劳动,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的习惯。”所以,《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师可找准教学契合点,给学生布置适当的课后劳动作业,鼓励他们自觉参与家务劳动,使他们在自觉劳动中收获幸福感,在主动劳动中提升劳动技能,在坚持劳动中内化成一种自觉的劳动态度。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三框《让家更美好》为例,教师可布置一道课后家庭劳动作业——让学生制定一份参与家务劳动的行动计划,并付出实践,每天记录完成情况,附上做家务的照片或视频,教师每周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反馈。坚持几周,学生不仅提高了家务劳动的技能,而且逐渐养成了自觉参与家务劳动的良好习惯。
(二)组织研学旅行
初中学生研学旅行活动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有效活动形式,也是融合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结合课程需要,发掘周边劳动实践基地和其他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旅行活动,让他们通过活动体验,增强对劳动价值的理解,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比如,今年暑假,教师带领学生到当地的文博3D打印科普研学教育基地开展科技实践研学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3D打印知识,還体验了3D打印技术,既锻炼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又有利于劳动素养的提升。
(三)开展社会服务
中学生社会服务主要是指教师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参与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公益活动,用自己的劳动为他人或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开展社会服务活动,有利于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劳动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可组织学生到孤寡老人家里开展打扫卫生服务、深入居民小区开展向群众派发垃圾分类宣传资料等活动,引导他们走进服务对象,获得真实、深刻的体验,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有利于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
总之,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有机融合劳动教育,教师就应根据学生实际,发掘学科教学资源,课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劳动故事,激发其劳动热情;课堂上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课后开展丰富的劳动拓展活动,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参考文献:
[1]吴又存.从诗词大会看道德与法治贯彻劳动教育的“四个点”[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06).
[2]殷旭娇.让课堂因故事而精彩[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04).
[3]王刚.劳动意识——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实现生长[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20(01).
[4]夏小刚.融合劳动教育的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践[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19).
【关键词】劳动教育;《道德与法治》课;融合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劳动教育在近年来有所淡化和弱化。为加强劳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20年3月20日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同时,其他课程也要结合自身学科和专业的特点,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下面,笔者将从课前引导、课堂教学、课后拓展三个方面谈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融合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课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劳动故事,激发劳动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课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劳动主题的古诗词、经典故事、当前重大热点事件、身边的劳动者等故事,有助于触发学生的劳动感悟,激发其劳动热情。
(一)收集有关劳动的古诗词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语言精炼,意境深刻。其中,不乏一首首歌颂劳动的赞歌,教师引导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劳动的古诗词,并探究其背后的故事,能启迪学生的思想,激发劳动热情。如下表:
(二)细品充满劳动智慧的经典故事
经典故事既有趣又饱含哲理,发掘其中的宝藏,也能找到许多劳动的智慧。教师布置学生课前查阅有关劳动的经典故事,细品其中蕴含的劳动智慧,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认同感,激发内在的劳动情感。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课第二框《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为例,教师可课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一典故,有助于学生理解“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才能使国家兴旺发达”这个道理,从而发扬实干精神,激发劳动情感。
(三)关注当前重大时政热点事件
《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时政性很强的学科,要有机融合劳动教育内容,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当前社会重大时政热点事件作为教学资源,课前布置学生关注近期的时政热点新闻事件,并引导他们挖掘其中的劳动教育元素,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并对自身行为进行思考和反省,从而增强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课第二框《在品味情感中成长》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搜集疫情中让人感动的劳动者故事,如,84岁的钟南山院士义无反顾来到抗疫最前线;无数医护人员和志愿者舍小家来到抗疫一线,勇担重任;坚持工作的快递小哥及时为人们送来所需物品……他们身上无不体现出敬业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生在关注新闻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对劳动者的情感正能量,从而增强对劳动的认同感。
(四)探寻身边的劳动者
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动学生通过照片、视频、访谈等多种方式探寻身边的劳动者,记录周围的故事,更容易引起学生共鸣,触发其劳动情感。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第二框《活出生命的精彩》为例,教师可适当改编“运用你的经验”活动,让学生课前选择一位身边的劳动者,记录他们努力活出生命精彩的故事。通过所见、所闻、所感,学生可以直观地认识到身边每个人都是劳动者,都在为实现生命的价值而辛勤劳动着。同时,还有助于激发学生实现“及于自身”的思考,从而促进劳动情感升华,达到认同与践行的统一。
二、课堂上创設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有助于融合劳动教育。教师应精选劳动主题的教学案例,创设情境,巧设问题、善于引领学生回答方向,开展小游戏、劳动竞技等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课堂、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劳动情感升华,真正实现劳动精神成长。
(一)精选劳动主题的教学案例
在课堂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教师应基于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选取劳动主题的典型案例作为教学资源展开教学。案例可选取学生课前自主探究的故事,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又能落实劳动素养。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第二框《活出生命的精彩》为例,教师可结合劳模表彰等活动,选取典型的“劳动模范”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了解他们在平凡岗位上成就不平凡业绩的故事,感悟一代又一代劳动者坚守初心,坚定信念,为祖国事业的发展贡献了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从而在内心种下“用劳动筑梦,以奋斗圆梦”的种子。
(二)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
通过适当的情境演绎教学案例,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用大屏幕把与劳动主题内容相关的歌曲、视频、录音、课件等有机结合起来播放,通过改编故事、用数据替代国家的大政方针、用鲜明的材料对比等多种方式呈现,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多感官刺激,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能促进其多角度思考问题。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课第二框《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为例,教师可综合运用图片、数据、音乐、视频等方式呈现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所取得的成就,一个个震撼视觉的数据,配上渲染气氛的音乐,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劳动成就今天”的道理,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三)巧设问题,引领方向
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更是关系到课堂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环节。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融合劳动教育,教师在设计问题和引导学生回答上必须讲究艺术和技巧。首先,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设置的层次性,引导学生深度探究;其次,以设计问题为抓手,巧设问,建构问题链,搭建思维台阶;最后,还要善于引领学生思考的方向,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劳动观。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第二框《活出生命的精彩》为例,教师选取典型的“劳动模范”作为教学案例,可从三个维度设置问题:①是什么:“劳动模范”身上体现了哪些优秀品质?②为什么:为什么人们认为他们是“最美”的?③如何做:从“平凡与伟大”的角度,谈一谈他们的事迹对我们有何启示?引导学生递进式深入思考,从而实现知行合一。 (四)创设活动体验
在课堂上融合劳动教育,教师还可创设各种游戏活动和竞技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体验的过程中实现“对生活的洞察”,是一种劳动智慧的获得过程。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二框《共筑生命家园》为例,可开展垃圾分类小竞赛,教师组织学生分好四人小组,规定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垃圾分类投放,并且投放正确数量最多的小组获胜。通过这个小竞赛,帮助学生树立用劳动践行日常生活中的环保理念,从劳动中学会低碳生活的技能,让绿色发展理念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
三、课后开展劳动拓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意见》指出,实施劳动教育不仅要注重文化知识学习,还要组织学生参加课后拓展活动。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很强,融合劳动教育,教师就应强化实践根本点,把学生视野引向课外,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劳动实践活动。
(一)布置课后劳动作业
乌申斯基曾说:“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尊敬和热爱劳动,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的习惯。”所以,《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师可找准教学契合点,给学生布置适当的课后劳动作业,鼓励他们自觉参与家务劳动,使他们在自觉劳动中收获幸福感,在主动劳动中提升劳动技能,在坚持劳动中内化成一种自觉的劳动态度。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三框《让家更美好》为例,教师可布置一道课后家庭劳动作业——让学生制定一份参与家务劳动的行动计划,并付出实践,每天记录完成情况,附上做家务的照片或视频,教师每周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反馈。坚持几周,学生不仅提高了家务劳动的技能,而且逐渐养成了自觉参与家务劳动的良好习惯。
(二)组织研学旅行
初中学生研学旅行活动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有效活动形式,也是融合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结合课程需要,发掘周边劳动实践基地和其他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旅行活动,让他们通过活动体验,增强对劳动价值的理解,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比如,今年暑假,教师带领学生到当地的文博3D打印科普研学教育基地开展科技实践研学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3D打印知识,還体验了3D打印技术,既锻炼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又有利于劳动素养的提升。
(三)开展社会服务
中学生社会服务主要是指教师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参与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公益活动,用自己的劳动为他人或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开展社会服务活动,有利于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劳动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可组织学生到孤寡老人家里开展打扫卫生服务、深入居民小区开展向群众派发垃圾分类宣传资料等活动,引导他们走进服务对象,获得真实、深刻的体验,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有利于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
总之,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有机融合劳动教育,教师就应根据学生实际,发掘学科教学资源,课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劳动故事,激发其劳动热情;课堂上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课后开展丰富的劳动拓展活动,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参考文献:
[1]吴又存.从诗词大会看道德与法治贯彻劳动教育的“四个点”[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06).
[2]殷旭娇.让课堂因故事而精彩[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04).
[3]王刚.劳动意识——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实现生长[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20(01).
[4]夏小刚.融合劳动教育的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践[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