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融合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orbre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面加强劳动教育,各个学科应结合自身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融合劳动教育而言,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发掘学科教学资源,课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劳动故事,激发其劳动热情;课堂上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课后开展丰富的劳动拓展活动,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关键词】劳动教育;《道德与法治》课;融合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劳动教育在近年来有所淡化和弱化。为加强劳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20年3月20日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同时,其他课程也要结合自身学科和专业的特点,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下面,笔者将从课前引导、课堂教学、课后拓展三个方面谈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融合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课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劳动故事,激发劳动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课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劳动主题的古诗词、经典故事、当前重大热点事件、身边的劳动者等故事,有助于触发学生的劳动感悟,激发其劳动热情。
  (一)收集有关劳动的古诗词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语言精炼,意境深刻。其中,不乏一首首歌颂劳动的赞歌,教师引导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劳动的古诗词,并探究其背后的故事,能启迪学生的思想,激发劳动热情。如下表:
  (二)细品充满劳动智慧的经典故事
  经典故事既有趣又饱含哲理,发掘其中的宝藏,也能找到许多劳动的智慧。教师布置学生课前查阅有关劳动的经典故事,细品其中蕴含的劳动智慧,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认同感,激发内在的劳动情感。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课第二框《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为例,教师可课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一典故,有助于学生理解“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才能使国家兴旺发达”这个道理,从而发扬实干精神,激发劳动情感。
  (三)关注当前重大时政热点事件
  《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时政性很强的学科,要有机融合劳动教育内容,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当前社会重大时政热点事件作为教学资源,课前布置学生关注近期的时政热点新闻事件,并引导他们挖掘其中的劳动教育元素,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并对自身行为进行思考和反省,从而增强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课第二框《在品味情感中成长》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搜集疫情中让人感动的劳动者故事,如,84岁的钟南山院士义无反顾来到抗疫最前线;无数医护人员和志愿者舍小家来到抗疫一线,勇担重任;坚持工作的快递小哥及时为人们送来所需物品……他们身上无不体现出敬业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生在关注新闻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对劳动者的情感正能量,从而增强对劳动的认同感。
  (四)探寻身边的劳动者
  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动学生通过照片、视频、访谈等多种方式探寻身边的劳动者,记录周围的故事,更容易引起学生共鸣,触发其劳动情感。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第二框《活出生命的精彩》为例,教师可适当改编“运用你的经验”活动,让学生课前选择一位身边的劳动者,记录他们努力活出生命精彩的故事。通过所见、所闻、所感,学生可以直观地认识到身边每个人都是劳动者,都在为实现生命的价值而辛勤劳动着。同时,还有助于激发学生实现“及于自身”的思考,从而促进劳动情感升华,达到认同与践行的统一。
  二、课堂上创設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有助于融合劳动教育。教师应精选劳动主题的教学案例,创设情境,巧设问题、善于引领学生回答方向,开展小游戏、劳动竞技等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课堂、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劳动情感升华,真正实现劳动精神成长。
  (一)精选劳动主题的教学案例
  在课堂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教师应基于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选取劳动主题的典型案例作为教学资源展开教学。案例可选取学生课前自主探究的故事,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又能落实劳动素养。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第二框《活出生命的精彩》为例,教师可结合劳模表彰等活动,选取典型的“劳动模范”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了解他们在平凡岗位上成就不平凡业绩的故事,感悟一代又一代劳动者坚守初心,坚定信念,为祖国事业的发展贡献了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从而在内心种下“用劳动筑梦,以奋斗圆梦”的种子。
  (二)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
  通过适当的情境演绎教学案例,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用大屏幕把与劳动主题内容相关的歌曲、视频、录音、课件等有机结合起来播放,通过改编故事、用数据替代国家的大政方针、用鲜明的材料对比等多种方式呈现,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多感官刺激,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能促进其多角度思考问题。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课第二框《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为例,教师可综合运用图片、数据、音乐、视频等方式呈现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所取得的成就,一个个震撼视觉的数据,配上渲染气氛的音乐,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劳动成就今天”的道理,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三)巧设问题,引领方向
  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更是关系到课堂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环节。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融合劳动教育,教师在设计问题和引导学生回答上必须讲究艺术和技巧。首先,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设置的层次性,引导学生深度探究;其次,以设计问题为抓手,巧设问,建构问题链,搭建思维台阶;最后,还要善于引领学生思考的方向,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劳动观。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第二框《活出生命的精彩》为例,教师选取典型的“劳动模范”作为教学案例,可从三个维度设置问题:①是什么:“劳动模范”身上体现了哪些优秀品质?②为什么:为什么人们认为他们是“最美”的?③如何做:从“平凡与伟大”的角度,谈一谈他们的事迹对我们有何启示?引导学生递进式深入思考,从而实现知行合一。   (四)创设活动体验
  在课堂上融合劳动教育,教师还可创设各种游戏活动和竞技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体验的过程中实现“对生活的洞察”,是一种劳动智慧的获得过程。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二框《共筑生命家园》为例,可开展垃圾分类小竞赛,教师组织学生分好四人小组,规定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垃圾分类投放,并且投放正确数量最多的小组获胜。通过这个小竞赛,帮助学生树立用劳动践行日常生活中的环保理念,从劳动中学会低碳生活的技能,让绿色发展理念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
  三、课后开展劳动拓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意见》指出,实施劳动教育不仅要注重文化知识学习,还要组织学生参加课后拓展活动。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很强,融合劳动教育,教师就应强化实践根本点,把学生视野引向课外,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劳动实践活动。
  (一)布置课后劳动作业
  乌申斯基曾说:“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尊敬和热爱劳动,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的习惯。”所以,《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师可找准教学契合点,给学生布置适当的课后劳动作业,鼓励他们自觉参与家务劳动,使他们在自觉劳动中收获幸福感,在主动劳动中提升劳动技能,在坚持劳动中内化成一种自觉的劳动态度。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三框《让家更美好》为例,教师可布置一道课后家庭劳动作业——让学生制定一份参与家务劳动的行动计划,并付出实践,每天记录完成情况,附上做家务的照片或视频,教师每周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反馈。坚持几周,学生不仅提高了家务劳动的技能,而且逐渐养成了自觉参与家务劳动的良好习惯。
  (二)组织研学旅行
  初中学生研学旅行活动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有效活动形式,也是融合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结合课程需要,发掘周边劳动实践基地和其他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旅行活动,让他们通过活动体验,增强对劳动价值的理解,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比如,今年暑假,教师带领学生到当地的文博3D打印科普研学教育基地开展科技实践研学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3D打印知识,還体验了3D打印技术,既锻炼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又有利于劳动素养的提升。
  (三)开展社会服务
  中学生社会服务主要是指教师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参与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公益活动,用自己的劳动为他人或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开展社会服务活动,有利于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劳动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可组织学生到孤寡老人家里开展打扫卫生服务、深入居民小区开展向群众派发垃圾分类宣传资料等活动,引导他们走进服务对象,获得真实、深刻的体验,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有利于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
  总之,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有机融合劳动教育,教师就应根据学生实际,发掘学科教学资源,课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劳动故事,激发其劳动热情;课堂上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课后开展丰富的劳动拓展活动,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参考文献:
  [1]吴又存.从诗词大会看道德与法治贯彻劳动教育的“四个点”[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06).
  [2]殷旭娇.让课堂因故事而精彩[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04).
  [3]王刚.劳动意识——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实现生长[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20(01).
  [4]夏小刚.融合劳动教育的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践[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19).
其他文献
广州版小学英语教材中高年段的语篇材料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内容涉及到爱好、旅行、节日、人物传记、中西方文化差异等,为学生的广泛阅读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自身语言能力不足,他们对文章整体及内涵的把握存在一定的困难。而思维导图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借助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多样的思维方法,帮助学生从阅读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而提升思维品质。
星期天上午,我和媽妈去看过一位很特殊的“朋友”,她长得美丽极了,我恨不得开个展览会让全世界的人都看看我这个美丽的“朋友”——七蒂瑞莲,一起分享她的故事。  我们的广州莲花山里面有一朵盛开的七蒂莲,斑斓色彩非常艳,独特幽香格外鲜,像神奇的七仙女在湖里翩翩起舞,给我这个美丽的莲花山增添了不少色彩。还在2020年8月8日的时候 广州莲花山“七蒂莲”正式获得“一根莲茎最多莲花”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号。  这种
【摘要】由于农村初中生源来自各村落,而各村民俗习惯有所不同,学生性格各异,基础参差不齐,学生两极分化也逐渐严重,影响整体教学质量提高,所以,转化农村初中后进生是迫在眉睫的难题。  【关键词】农村;后进生;转化教育  初中生就近入学,学生来自各村的小学,因各村民俗习惯不同,学生性格各异,基础参差不齐。随着学科增多,学生两极分化逐渐严重,影响整体教学质量提高,所以转化农村初中后进生,提高教学质量,是迫
【摘要】“SPP”阅读教学模式,即将Sight words, Phonics和Picture books相结合的阅读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素养。笔者在小学中年级实践了“SPP”阅读教学模式,即在绘本阅读前,通过Sight words和Phonics教学,初步扫除词汇障碍,提高阅读流畅度。在绘本阅读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图片观察,情景表演等,帮助学生理解绘本;通过巧妙设问,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本报综合消息 近日,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教育部印发《教育类研究生和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规范师范类专业建设,建立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考核制度,提升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水平,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引导高水平综合院校举办教师教育,加大投入,整合资源,提升教师来源质量。同时,完善教师资格制度,促进师范
【摘要】大语文背景下更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而语文素养要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形成并发展,新高考更加告诉我们,阅读跟不上等于做不完,没有海量阅读等于不会做。因此,它对今天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海量阅读、背诵经典都在冲击着原有的阅读教学。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势必要构建语文课内与课外阅读一体化的阅读教学模式。  【关键词】大语文;课内外阅读 ;一体化  近年来,“大语文”一词成为公
【摘要】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能力有限,完整的数学逻辑体系还没有形成,而数学学科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相对较强的学科,课堂上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难免会觉得晦涩难懂。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规律,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小学数学课堂应当通过科学有效的趣味性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本文将从数学课堂中的教学实践出发,对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开展趣味性教
【摘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为小学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小学老师不但承担着丰富学生的知识理论的责任,还担负着引导学生从小构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学生高尚的道德品德和优良的行为习惯等核心素养的重要职责。本文结合自身在农村小学中同时担任任课老师与副班主任的工作经验,探讨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如何实现科班协同进行班级管理,从理论、案例的角度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期待为小学教育工作提供一些
【摘要】智慧平台给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智学网具有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可以让教师更清楚学生的學情,并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法,进行精准化教学。本文借助智学网获得的学生测验的数据分析学生对高中图象掌握的情况,课堂上利用PAD和互联网进行教学互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讨论交流的形式进行重点、难点的突破。在内容设计上从教材的图象入手,以识图、画图、用图为主线,渗透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
【摘要】积木是众多玩具中能够经受时空考验、深受幼儿青睐的一种玩具。幼儿在操作中,通过促进自身感官、大小肌肉、认知的发展从而促进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及语言表述的发展,而且还能让幼儿的创造力及交往、情绪得到发展,培养幼儿的计划性、锻炼幼儿的社会性。幼儿通过观察、设计和建构,逐渐深化对实物的空间关系和逻辑关系的理解,幼儿的空间能力、推理能力、创造能力等都得到提升。在主题搭建中,幼儿的沟通、协商、合作能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