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活化”与“数学化”的和谐统一

来源 :教育观察·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t06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的生活化是当前国际课程改革的一个趋势。而小学数学既要使学生学习的数学具有生活的情趣,又要充分发挥数学的魅力,使学生的生活因数学的魅力而更精彩。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注意“生活化”和“数学化”的有机融合: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让数学问题生活化;对现实生活进行理性加工,让生活原型数学化;学以致用,让数学生活融合化等方面阐述如何实现“生活化”与“数学化”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化;和谐统一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9-0053-03
  [作者简介]梁强辉(1968—),男,广东茂名人,本科,广东省茂名市第三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数学是一门从生活中产生又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源于生活的数学问题应用于生活实践,是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但是细看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常常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是过分关注“生活味”,学生越学越倒退。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确实比以前鲜活了许多,成为学生个性张扬和生命涌动的舞台,但在“生活味”渐浓之时,“数学味”却被逐渐淡化、冷落,致使数学课反倒丢了“数学味”。有的教师甚至为了追求“整体感”,而煞费苦心创设了一系列的“情境串”,牵强附会之余还干扰了学生的正常思维。二是过分追求“数学味”,学生越听越糊涂。课堂教学只是抽象地研究数学,单纯地为了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严重脱离生活实际,致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难学。我们应该看到生活是感性的、具体的,数学是理性的、抽象的,片面追求数学的“生活化”会削弱“数学化”,而过于注重数学的“生活化”又会使学生的探索停留在生活阶段,缺少抽象化、数学化的提炼,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也会影响学生对数学这门课程的正确认识。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呢?如何才能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有趣的数学世界呢?
  一、构建生活化的学习内容,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是对生活的概括和提升。但是数学教材中呈现的数学知识,一般都是以结论的形式出现的静态的数学知识,缺少完整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动态的思维过程。这就给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数学教学中需要创设一个与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紧密联系的生活情境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动态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以“生活化”呈现教学内容,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
  (一)关注生活原型,提炼数学问题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这样知识的获得才是牢固的。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根据课本知识关注现实生活,为抽象的课本知识寻找生活原型,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在教学“认识负数”时,让学生记录当地一周的天气预报情况,记录每天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让他们自己观察记录的数据,从中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容易发现最高温度和以前学的自然数一样,最低温度有“0”度,也有-1度、-3度等。由于听天气预报比较多,学生很容易地知道-1度、-3度等比“0”度温度低,而且是零下1度、零下3度,很自然地知道零下1度和零上1度是意义相反的两种量,然后自己举出生活中意义相反的两种量,这样学生就自然知道什么是负数。根据生活经验,学生还知道-3度比-1度温度低,从而知道-1比-3大。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加深理解教材所学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二)重组教材内容,促进学习材料生活化
  目前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仍然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缺少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让教学植根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有价值的案例,成为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笔者这样重组材料:一是收集信息。上课一开始就请学生描述学校周边道路环境状况。二是选择信息。在学生所列举的众多信息中选择出一条:“为绿化道路环境,在校外公路栽种树木,一共栽了500棵,成活了490棵。”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三是自主探究。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很多是学生已知领域,让学生自己解决。四是教师引导。告诉同学们“这批树木的成活率是98%”。从而提问“成活率”和“98%”的含义,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这样重组材料,贴近学生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学习材料来自师生所熟知的信息,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性。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死知识”适应“对话教学”之间的矛盾。
  (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的确,在数学教学中,好的问题情境能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发求知欲、唤起好奇心,使看似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富有吸引力,让数学课堂充满诗意。因此,情境创设已经成为当前数学教师煞费苦心的一件事,他们往往为了突出“新、奇、趣”,创设了一系列的“情境串”,牵强附会之余还干扰了学生的正常思维。为此,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要以真实性为基本前提,并要以“发展性”作为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这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教师在适度改变数学课堂教学枯燥无味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最终折服并受益于数学的理性思维。使学生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从而学到有用的数学知识。
  二、对现实生活进行理性加工,让生活原型数学化   为了解决数学教学长期以来脱离实际的弊病,新课程提出了“生活化”教育理念。然而,有的教师理解这一理念时存在认识偏差,把“生活化”理解为忠于生活原貌,这就混淆了“学校数学”与“生活数学”之间的本质区别,导致“生活化”后最终实现不了数学“形式化”的思维提升,生活经验变成学习的干扰。因此在生活化之前,教师自己要用数学的眼光来解读这些素材,从数学的角度来加工这些素材,然后再引入到学生的学习进程中。如“认识人民币”一课,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在引出学生生活中各种常见的小额人民币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各人带来的钱币分类,分类后思考“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学生很快便产生了“为什么有的是纸币,有的是硬币?”“为什么有的币值没有硬币只有纸币,有的既有硬币又有纸币?为什么只有1分、2分、5分等币值,而没有3分、3角、4元等币值呢?”等一系列富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自然生成使得这节数学课顿时有了浓浓的“数学味”,学生在尝试解决一个个问题中不断深入探索。在初步认识人民币后,笔者又设计了一个购物活动,让3名学生扮演售货员,其余学生模仿顾客在布置好的小文具柜前购物,学生用仿真的样币“购买”卷笔刀、本子、铅笔等学习用品,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中对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这节课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既富有情趣,同时也深刻地经历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整节课数学味很浓,而这又直接源于对学生数学现实的恰当把握与深度加工。
  三、学以致用,让数学生活融合化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因此,学生在生活化的内容、数学化的探索中得到的知识只有在解释和应用于生活时,才能焕发出数学的生机和活力。
  例如在“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复习中,可设计这样的情境:假如你在火柴厂工作,你厂生产的火柴10盒一包销售(包装后为长方体),每个火柴盒长5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厂长把设计包装盒的任务交给你,把10盒火柴包装在一起,有多少种不同的包装方法?算一算,每种方法需要多少包装纸?(重叠部分忽略不计)你认为哪种包装方案最节省包装纸?以上这些问题需要学生通过进行模拟包装或画图或想象来分析、比较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方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结果。
  小学数学的内容与小学生的生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正因为如此,创设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借助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形成数学能力,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方法。这对于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有着莫大的帮助。总之,在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中,我们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密切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努力做到把握好生活化的度,使“生活化”与“数学化”得以和谐统一,让数学课真正富有实效、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杜忠敏.让数学课堂彰显“数学味”[J].福建教育, 2010(11).
  [2]沈荣.让情境更实用一点[J].小学数学,2012(4).
  [3]黄玉香.数学本质缺失归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福建教育,2010(4).
  [4]王文忠.联系生活不可弄巧成拙[J].小学数学教师,2012(12).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性质和任务,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才能努力促进语文教学回归学科本位。同时,也要遵循以下几点:言语学习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思维发展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要素;语言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个性培养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语文;理性;语言;思维;个性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摘要]在小学语文中渗透环境教育,教师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挖掘本学科环境教育的素材;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渗透环境教育;注重横向联系,拓宽环境教育空间。  [关键词]小学;语文;环境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9-0043-02  [作者简介]乔丽平(1980—),女,江苏盐城人,专科,江苏省盐城市建军路小学教师,小
对1例右侧胸腔积液、脑梗死伴右股骨骨髓腔脓肿患者行3%过氧化氢右股骨骨髓脓腔冲洗致肺氧气栓塞患者,立即实施面罩加压给氧,胸外心脏按压并气管插管、镇静等急救措施,成功后
期刊
目的 探讨绘有左右上肢背侧和内侧面浅静脉解剖图的住院患者外周静脉输液治疗档案卡(下称档案卡)在临床静脉输液治疗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 072例患者按住院时间段分
【目的】探讨早期浸浴清创治疗重度烧伤创面外搽食盐患儿的疗效。【方法】收集本院1994年1月至2014年1月重度烧伤后8 h内入院并创面外搽食盐的患儿41例,烧伤面积>15%,搽盐量>200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