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青春的记忆

来源 :铁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eeze_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月的杭州,春雨如酒,新柳若烟。浙江医院一间病房内,记者看望了今年已经97岁高龄的新四军女战士巴一熔。三年前的一次意外摔倒,让这位曾经征战大江南北、看惯刀光剑影的新四军女战士无法行走。然而,她并没有向命运屈服,每天坚持读报纸、听军歌,早上6点准时收听《国防时空》广播节目,关心国家和军队建设。这让记者无比敬佩,感动不已。
  短暂的寒暄之后,巴老拉着记者的手,讲述起那些年属于她的青春记忆。
  步行参加新四军
  1938年春,22岁的巴一熔只身“逃”到武汉,在汉口遇见两位女同学马惠芳和程瑞蒙。
  “原本我们三人打算去延安的,然而八路军办事处的人对我们说,延安已不能去了,国民党封锁了,新四军也是共产党领导的,还是到新四军去吧,那边欢迎大家去。”巴老回忆道:“于是,我们三人便相约步行前往皖南,参加新四军。”
  她们专门从老百姓那里买了草鞋,以便赶路。一路上阳光普照,和风拂面,碧水青山,河流弯弯曲曲,流向远方。路边百花齐放,红红的杜鹃花,洁白的野草莓花,黄色的“牛不吃”,紫色的地丁花……各色美丽的嫩芽在阳光下伸展出浅绿、鹅黄的叶子,各色蝴蝶飞来飞去,亲亲这个,闻闻那个,每一朵花都爱,不知停在哪儿好。巴一熔一行三人早已汗流浃背,无暇细观风景,她们的心早已飞向新四军军部,只想早一点到达,穿上军装,成为一名雄赳赳的战士。
  “嗒嗒滴,嘀嘀嘀嗒……”前方小山上树丛中传来嘹亮的军号声。三人一听来了劲,这不说明军部就要到了吗?她们不觉地加快了脚步,终于看见几个穿着军装、扎着腰带、打着绑腿的小号兵。
  “小同志,我们要参加新四军,军政治部在哪儿?”一个小号兵从石头跳下来,自告奋勇地说:“我带你们去!”小号兵左弯右拐,一会儿就将她们三人带到了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办公的地方。
  邓子恢请吃晚饭
  “报告主任,有三位女同志找你。”小号兵先进屋报告。邓子恢正立在墙壁旁看地图,看到巴一熔她们来了,立即放下手中的放大镜,走到门口伸出手来:“欢迎,欢迎,请到里边坐。”
  三人一一同邓子恢握手,入屋坐定。邓子恢亲切地说:“你们辛苦了!三个女青年背着背包,穿着草鞋,走到这里,真不容易!欢迎你们来参军抗日!新四军刚到皖南集中不久,一切才刚开始,很不完善,请你们原谅。”
  “我们的家乡已经被日军占领,我们就是想参军打鬼子,再苦再累也不怕,请相信我们。”
  不一会儿号声响了,一位小同志打了饭来,邓子恢请三人和他一同吃饭。四个竹节做的碗装满干饭,四个铁皮盆子中装着青菜、竹笋,每人一碗一盆。邓子恢把饭放到三人面前问:“皖南老百姓很苦,只有青菜、竹笋、咸菜、辣椒,你们吃得来吗?”
  “行,我们能吃。”三人异口同声地回答。一人一份,边吃边谈。
  邓子恢说:“我们队伍刚集中,需要大批知识分子来开展群众工作和宣传工作,现在成立了一个服务团,有戏剧、歌咏、民运工作,还有绘画、文学等工作,人才不少,你们愿意去吗?”
  “愿意去!”
  饭后,邓子恢派人送她们到服务团。邓子恢将她们送到门口,说有事随时来找他,并和每人握手告别。
  “新四军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官兵平等。”巴老对记者说:“新四军首长跟我们一起吃饭,吃一样的菜,没有架子,我们很感动!”
  再遇杨瑞年
  一行三人到了服务团后,程瑞蒙被分配在团部秘书组,巴一熔和马惠芳到了民运队。巴老说:“当时我很幼稚,根本不懂什么叫民运工作。后来才渐渐明白,原来民运工作就是组织发动老百姓支持抗战、踊跃参军。”
  她们三人到服务团没过几天,女战士队长为她们捧来了绿色军装。这时,巴一熔惊喜地发现,这位女战士队长竟是她的同乡杨瑞年。早在1936年,她俩就在家乡镇江成立的一个读书会中相识,大家一起阅读进步书籍,高谈阔论,意气风发。后来抗战爆发后,两人各自逃亡,没想到竟然在这里相遇。杨瑞年从山西临汾八路军学兵队来到新四军,此时已经是女战士队的队长了。巴一熔仔细地打量杨瑞年,只见她全副武装,英姿飒爽,清丽挺拔,熟人相见后更是笑声朗朗。
  军装一人一套,帽子、绑腿、挎包、皮带、臂章、帽徽一应俱全。杨瑞年教她们如何打绑腿,要打出几个小花来。巴一熔一一记住,立即就穿上军衣,戴上军帽。巴一熔看见青天白日帽徽不大高兴,就对杨瑞年说:“我不要这个,我想要和老红军一样的红五角星!”杨瑞年一听笑了,说:“那不行!那是红军从山上带下来的,现在是国民革命军新编陆军第四军,怎么可以用红五角星呢?再说,他们刚来时没有供应上,马上也要换上和我们一样的了。”巴一熔无话可说,扎上皮带,打好绑腿,顿时觉得神清气爽。
  接着,杨瑞年又领着她们去伙房,告诉她们怎样听军号声,在哪里进操场。清晨,她领着大家跑步;黄昏,她和大家歌唱。后来,杨瑞年在皖南事变突围时被俘,受尽折磨,后转移到上饶集中营,在暴动中牺牲。噩耗传来,巴一熔伤心不已,这么一位智勇双全、美丽俊俏的年轻女战士,就这么消失了。
  “杨瑞年的妹妹杨青年、弟弟杨大年,都在革命中牺牲了,一门三烈士!”巴老哽咽道:“上世纪80年代,镇江市政协邀我回家乡看看。这是我参加革命后,第一次回到家乡。我去杨瑞年家中看望了她的老母亲。老母亲白发苍苍,一个人卧病在家,她拉着我的手紧紧不放,老泪纵横。她将我错认为她的女儿杨瑞年了。当时我就哭了出来,我说老妈妈,你的女儿是为国牺牲的,你是光荣的妈妈,你就把我当作你的女儿吧!”说到这里,巴老已经泣不成声。
  难忘老红军
  在新四军军部,巴一熔看见许多老红军。所谓老,也就是30岁左右的年纪。他们穿的军装是旧的,膝上还打着补丁。巴一熔她们每月发五块钱津贴,老红军只发三块钱。这是为什么呢?巴一熔一打听,原来这是优待她们青年知识分子。她们觉得很不好意思,人家老红军参加革命这么久,千辛万苦才拿三块钱。于是她们主动要求减掉两块钱,和老红军一样。   巴一熔加入民运队后,由于农民白天要劳动,只能晚上开会。当时,巴一熔工作的村子和她住的老百姓家,隔着一大片树林。虽然穿上了军装,但是巴一熔当时毕竟是个年轻女孩,特别怕蛇,很怕穿过那片树林,晚上回去的时候就十分为难。一位和巴一熔一起工作的老红军知道这个情况后,自告奋勇和另外一位男同志借来一只红灯笼,散会后送她回家,刮风下雨夜夜如此。虽然巴一熔感到很不好意思,但只能将这份感激之情放在心里。半年以后,巴一熔被调到军部速记班学习,那两位队友也换了工作。
  还有一次,部队行军,巴一熔实在走不动了,居然在路边的草地上睡着了。有人将她摇醒,说:“同志,你起来,这里荒郊野外很危险。我送你到目的地。”巴一熔见是一位老红军,便放心了。老红军将巴一熔的背包背起来,一直将她送到住宿地的村庄。到达之后,同样是老红军的炊事员到厨房里烧了开水给巴一熔泡脚,因为只有泡了脚第二天才能继续赶路。
  巴老感慨地说:“这些老红军帮助人,对人没有任何要求,这让我很感动。皖南事变牺牲了几千人,至今已经70多年,我再也没有他们的消息。不过,他们对战友的一片丹心就像当年林中的红灯笼一样永远亮在我的心头。”
  首报大鱼山岛血战
  皖南事变前,巴一熔被调到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在宣传部和张茜(陈毅夫人)两人编《战斗报》。此后,她又陆续换了几份工作,但已经和宣传、报纸、出版结下了不解之缘,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战地记者。和新四军文化名人黄源结婚之后,巴一熔辗转到了四明山地区,在《新浙东报》工作。
  1943年冬天开始,四明山地区情况变得更加困难,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前来围剿,日军又趁机扫荡,整个四明山地区到处有敌人,处处有枪声。此时,《新浙东报》报社已经撤退到三北地区。巴一熔作为一名战地记者,跟随教导队行动,在这期间,她采访报道甚至亲眼目睹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巴老回忆道:“新四军打起仗来特别勇敢!在四明山蜻蜓港战斗中,我亲眼看见有位名叫余旭的青年参谋,胸部中弹,血流不止,还在高喊,同志们冲啊!后来他壮烈牺牲了。”
  1944年5月,新四军浙东纵队要求海防大队迅速组建一支武装,开辟海上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接受任务后,海防大队领导决定先拿下大鱼山岛,再以此作为跳板向舟山群岛进军。海防大队第一中队承担了此次任务。70余名指战员一鼓作气冲上海岛,在东海扎下一颗钉子。驻舟山日伪军得到消息后,数天内就集结兵力600余人,同时出动军舰、飞机,气势汹汹地向大鱼山岛发起海陆空联合进攻。大鱼山岛之战,双方血战7个小时有余,驻岛海防大队包括副大队长陈铁康、指导员严洪珠等42名指战员壮烈牺牲。仅有少数战士在当地老百姓的掩护救援下,回到大部队。
  巴一熔在第一时间采访了几位脱险归来的战士,获悉了详细的情况,并将这场海岛作战写成报告文学,在《新浙东报》上连载。后来有位搞木刻的同志,名叫洛井,看到巴一熔的文章,创作了木刻连环画。这本连环画一直在巴一熔身边保存了几十年。
  “当时去了那么多同志,最后只回来少数人,现在他们也都去世了。”巴老悲伤地说:“当年他们跟我的年纪差不多。我现在还时常做梦梦见他们,很难过的……”说完,巴老再度陷入痛哭之中。
  采访尾声,巴老对记者说:“当年新四军靠着从渔民那里租来的两艘渔船,与敌人浴血奋战,牺牲了好多人。如今,我们有了自己的航空母舰。我现在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到航空母舰上去看一看,告慰当年牺牲的战友。这样也就别无他憾了。”记者祝愿老人家幸福长寿的同时,也希望她的梦想能够实现。
其他文献
坐落于江苏省里下河地区的“爱联村”,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笔者在阔别多年返乡时惊奇地发现,她已被“曾钰村”所取代。怀着对故乡的深情眷恋,笔者探索更名的秘密。  提起“曾钰村”不得不从一位奇女子说起,她就是牺牲在抗日战场上年仅19岁的小姑娘——胡曾钰。  胡曾钰,江苏省无锡市堰桥人,1923年4月,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1937年11月无锡被日寇占领,她随同母亲流落到八士桥姨母家中,当时只有15
期刊
1941年1月皖南事变期间,新四军党的最高领导人项英,抛下正在浴血奋战的部队和叶挺军长,带着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参谋长周子昆以及少数随行人员,于1月8日深夜悄悄出走,试图钻出敌人的包围圈未果,于1月10日下午回到新四军军部,这是项英革命生涯中极其遗憾的一段历史。归队后项英给中共中央发电报检讨说,“临时动摇”、“行动甚坏”、“影响甚坏”。长期以来对这一历史事实并无争议。但近几年来有一些书籍和文章,蓄
期刊
在浙江的东北部,有一座绵亘于鄞州、奉化、余姚、上虞、嵊州、新昌的大山,名叫四明山。在它的怀抱——余姚市梁弄镇西的狮子山上,有一座占地四万平方米的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前不久,绍兴市公安文联组织文学协会会员举行了一次“四明山革命老区行”,主题就是拜谒烈士陵园。  经过长途跋涉,车子沿着“S”形的山间公路行至狮子山顶。空气清新而潮湿,捏一把,几乎可以渗出水来。我放眼眺望,只见穹庐般的天空犹似水墨浸染,厚
期刊
1953年6月4日,中国政府与苏联政府签署了第一个关于海军装备的正式文件《关于海军交货和关于在建造军舰方面给予中国以技术援助的协定》,习惯上,按签订时间称“六四”协定。  为了签订这一协定,从中央军委领导毛泽东、周恩来到政务院、海军,上上下下都做了大量工作。  1952年4月至6月,由海军司令员肖劲光任团长,率领由海军分管装备的副司令员罗舜初、海军修造部部长林真、重工业部船舶局副局长罗叔平等人组成
期刊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令人壮志鼓舞,感慨万千,浮想联翩,信心倍增,赋诗一首以贺。  东方飞起一苍龙,直上云霄傲碧穹。  华夏千年前少有,环球遍地亦称雄。  远航大海稳持舵,高举红旗指行踪。  潜海探空志无限,前程锦绣气如虹。
期刊
3月的一个下午,记者如约来到新四军老战士丁公量老人的住所拜访。丁老家中陈设简朴,但不乏书香气息。半天的交谈,这个年近百岁的老人依然精神矍铄,爽朗大气。他动情地讲述自己的年少时光、青春岁月,历历往事生动而具体;谈起早年革命生涯,令我们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个时代青年的爱国情怀和精神风貌。  官宦公子汇入革命洪流  丁公量1921年10月出生于浙江定海北门一名门望族。祖父丁七爷在清朝时当过县官,父亲辛亥革
期刊
俯首在南京图书馆淘宝数日,浩如烟海的史籍只吝啬地回递给笔者几句零散的彭诗——也许戎马倥偬中将军本来就没有留下更多的诗作,也许是历史的烟尘湮没了一切。总之,笔者只能从雪泥鸿爪般的零散诗句——宛若将军彗星般人生那倏然飘逝的英灵——去追寻将军的冰魂雪魄,品味他的诗韵枫情了。  彭雪枫自幼与诗结缘,在同龄儿童还在描红本上描摹“天地玄黄”之时,他已用稚嫩的笔触写下“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这类励志诗
期刊
一代风流,庸中佼,光风霁月。为集体,剖肝输胆,呕心沥血。舍己为群成大勇,助人忘我真豪杰。正英年,烈火炼纯钢,鲜红色。  好思想,高品格,标榜样,留遗泽。放光辉、普照大地南北。发聩振聋传伟绩,灵魂相伴春渠溢。活雷锋、千万个丰碑,华山立。
期刊
3月18日,江苏省淮安市委市政府及淮阴区委区政府,在淮阴举行凭吊刘老庄连82烈士殉国70周年暨纪念馆开馆仪式。万余名群众自发涌向烈士陵园祭拜。  淮安市委书记姚晓东,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朱淮清少将,“叶挺独立团”传人、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今济南军区某团四连)连长李晓上尉先后讲话。  中国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南京军区原司令员朱文泉上将为纪念馆题词:“血洒刘老庄八十二壮士千秋泣鬼神 忠魂永不泯三
期刊
又是一年清明节,在中华民族寄托哀思,各地、各界群众纷纷祭奠革命先烈的日子里,革命老区泗洪县近万人隆重集会,举行“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纪念馆”揭牌仪式。  “淮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由江泽民同志题写馆名,建筑面积2450平方米,投资2000多万元,由中科院院士齐康教授主持设计。纪念馆收藏了大量宝贵的文物史料,并综合运用图片、实物和影视等陈展手段,再现了革命先烈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血染风采;展示了广大新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