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爱的爸爸妈妈请不要牵挂,我们在遥远的地方悄悄长大,成长的滋味很美很好,九分欢笑和一分眼泪相加。” 几年前热播的电视剧《小留学生》道尽了小小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生活学习的酸甜苦辣。
而如今,2012级的毕业生也开始了自己的留学生涯。在如今这个留学日益风行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选择把孩子送往国外深造,这其中不乏90后的新鲜面孔。现在,距离他们再一次开学已经过去约半年之久了,对于这么一群“小大人”们的新环境和新的人生体验,他们自己是怎么看的呢?本刊采访到几位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的新晋留学生,听听他们对毕业半年后的新看法。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1992年出生的王钰算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本科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的王钰学的是经济学专业,热爱经济学的她选择了就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谈到自己继续深造的动机,好学的王钰很谦虚地说,主要是想锻炼一下自己。对于年纪尚小的王钰来说,出国留学,其实是两方面的历练。一方面,本科的知识积累并不能让她感到满足,用王钰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学经济的,止步于本科,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够”,因此继续学习的心愿也显得很强烈;另一方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小就没怎么离开过家的王钰更希望能够在异域他国去真正体验一下人生,希望这样的历练能让自己更快成熟起来。当然,虽然一开始就决定国,但是家人依然不放心年纪小的王钰,最后她选择了离家不远的新加坡。
而与王钰有着类似动机的还有英国卡迪夫大学读国际规划与发展的刘拓。在国内读了5年的建筑设计专业的刘拓在去年实习之后,意识到自己未来的工作可能会趋于单一,因此想趁着年轻出去“见见世面”。在刘拓看来,英国的学术风气还是很不错的,很想去体验一下,当然这里面也夹杂着对本科时代一些知识上的缺憾,因此还是想认真读两年书。由于建筑设计专业的学年设置是五年制,刘拓在大五的时候,许多高中同学都出国去了,这些老同学给了刘拓很多机会去了解国外的学习和生活,这让当时还在国内的她甚是羡慕,这些理由都让刘拓打定主意走出去看看。
相比于前两位,在英国莱斯科特大学读大众传媒专业的付姗姗更看重出国读书的可选择性。相比于国内考研需要复习太多的内容,出国留学只需要英语成绩(雅思、托福、GRE等)和大学的GPA,这就大大缩短了准备周期,显得容易很多;而就学习时间来看,国内的学术类硕士动辄三年的学制比起国外一到两年的学制来说,时间成本也要高出不少;当然,在付姗姗看来,她心目中的国内好大学在录取的时候,光靠考研成绩是不够的,考起来竞争压力太大。
国外并非全是艳阳的天
每一位踏出国门的学子都满怀着憧憬和希冀。不过当现实照进梦想时,这些初次出国、身处异域的留学生们多少还是会产生一些心理上的落差和压力。在英国桑德兰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的余昕的感受比较全方位,天气、学习环境、文化气氛和国内都是两回事。相比于本科时代的轻松和惬意,国外大学的学术标准要苛刻许多,这让刚刚从本科阶段走过来的余昕感到压力山大。余昕面临的压力在很多初次出国的留学生身上都有所体现,如果说气候上的差异、饮食居住上的区别都是小问题,那么对于不少出国努力获取知识的学生来说,学习压力恐怕是印象最深刻的。
现在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读教育领导力学的孙宇,刚到加拿大那会儿对学习节奏显得就不太适应。用她的话形容,刚开始的时候“一堂课能听懂50%就谢天谢地了”。由于加拿大人的口音普遍接近法语发音,连读、弹跳现象很普遍,这让刚开始还没习惯和老外交流的孙宇非常费劲,经常一紧张就忘了词,严重破坏交流气氛,影响正常沟通。而学院设置的课程大多是自己以前很少涉足的主题,之前涉及大量亚太国家关系和近现代历史,让语言专业出身的孙宇颇感为难,只得每日挑灯夜战,甚至还要常常求助于国内的同学。
当然,除了自身的一些落差,对客观环境的评价,这些新晋留学生们也不是都一味叫好。到加迪夫之后,刘拓才发现研究生课程的内容跟自己想象中的还是有些差距,后来了解到,自己想象中可能学到的课程在加迪夫是博士阶段才会接触到的,想学习也只能靠自己去研究琢磨。
而习惯了国内教育模式的付姗姗对于国外的演讲式授课(lecture)显得颇不习惯,在以lecture为主的前半学期里,付姗姗并没有参与什么研究课题,在她看来,老师上课并没有太多实质性内容,大多数情况下,都只给一个提纲了事。而作为学生,只能带着提纲自己回去看书写论文。这种被付姗姗形容为“放羊式教学”的模式,因为没有固定的导师,所以让她显得不太能适应。比较起这一点,付姗姗承认还是国内的模式要更好一些。
未来路在何方
在很多留学生看来,出国留学就是为了增加自己在未来职业道路上的竞争力。不过在对待自身专业的前景和自我职业规划的展望上,每个人的看法都各有不同。他们中有的很看好自己的专业,有的则多少显得有些无奈,当然这里面也不乏依然对未来充满未知的人。
学经济的王钰觉得自己毕业后找工作并不存在问题,但是选择工作必然要考虑职业规划。中国人常说:“男怕入错行。”现如今,女生也面临职业生涯的抉择。因为感情上的变故,王钰本来完满的职业规划如今又起了变数,如今她暂时更倾向于毕业后留在新加坡工作,当然也有可能会选择去申请欧美国家的博士或是研究型硕士。
同样看好自己专业的还有刘拓。本科专业读的是设计的刘拓,现在的方向属于规划理论。刘拓之所以变更专业是因为在她心目中,设计行业在走下坡路,工作本身也是要求加班加班再加班,吃的就是一碗青春饭。而读研后,对国内房地产市场有了新的认识,在她看来,未来的城市规划依然存在相当大的潜力,因此她对未来的职业充满信心。
当然,不是每一个出国留学的学生都能如愿找到自己的金钥匙。付姗姗从一开始就认为自己出国拿一外国硕士学位,并不意味着能比别人强多少。虽然单从找工作的角度来看,这并不是一个难事,但想要令人满意,传媒行业的广和泛都很难让专业内的学生找到一个比较舒适的着力点,很多时候在没有涉足真实职场的前提下,恐怕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当然,正是一开始就摆正了心态,所以付姗姗更能明确自己的出国目标:趁着年轻出去看看,去体验与以往都不一样的生活。
对于这一问题,孙宇就显得有些心事重重。出国留学的同学因为高昂的学费和生活成本,往往容易背负上一些压力。孙宇有着自己的打算,不过她不愿意透露,因为她希望等有一天实现这个目标后再说。国外轻松的人文环境让她产生了留恋之情,毕竟回国后难免要遇到婚姻、就业、房子、孩子等一系列难以免俗的问题。
有人看好,有人低调,也有人选择务实。现在无论国内国外,读商科的学生越来越多,巨大的竞争让余昕颇感压力。在余昕看来,留学与否不是重点,关键在于自身实力。余昕更倾向于毕业后去企业历练10年左右,然后自主创业开公司。
留学的生活里有希冀,有渴望,有落差,也有无奈;既有梦想照进现实,也有现实映透梦想。不过生活依然在进行中,无论在哪里,这群新晋的留学生都依然经历着与以往不一样的人生。王钰得意地告诉本刊记者,班上好多人计划去泰国旅游,结果最后成行的只有自己和其他两位同学;刘拓有一次因为点餐时把开胃菜和主菜分开了点,白等了一个小时,把自己给饿惨了;面对加拿大超市里的打折食品,孙宇几次都把“减价两元”当成了“减价至两元”,闹了不少笑话;余昕则在刚来英国时没有订酒店,也不认识当地同学,没地方落脚,在当地的酒店都住满的情况下,最后花了100英磅打车到邻市找了家酒店住下。
或许他们的想法还有些天真,或许他们的行为还有些笨拙,不过执著地走出去,坚强地在异国他乡学习打拼,这群新晋留学生本身已经表现出新一代的朝气和韧性。就像让他们在对本科时代总结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的:珍惜时间,努力读书,享受生活,重在经历。
而如今,2012级的毕业生也开始了自己的留学生涯。在如今这个留学日益风行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选择把孩子送往国外深造,这其中不乏90后的新鲜面孔。现在,距离他们再一次开学已经过去约半年之久了,对于这么一群“小大人”们的新环境和新的人生体验,他们自己是怎么看的呢?本刊采访到几位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的新晋留学生,听听他们对毕业半年后的新看法。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1992年出生的王钰算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本科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的王钰学的是经济学专业,热爱经济学的她选择了就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谈到自己继续深造的动机,好学的王钰很谦虚地说,主要是想锻炼一下自己。对于年纪尚小的王钰来说,出国留学,其实是两方面的历练。一方面,本科的知识积累并不能让她感到满足,用王钰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学经济的,止步于本科,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够”,因此继续学习的心愿也显得很强烈;另一方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小就没怎么离开过家的王钰更希望能够在异域他国去真正体验一下人生,希望这样的历练能让自己更快成熟起来。当然,虽然一开始就决定国,但是家人依然不放心年纪小的王钰,最后她选择了离家不远的新加坡。
而与王钰有着类似动机的还有英国卡迪夫大学读国际规划与发展的刘拓。在国内读了5年的建筑设计专业的刘拓在去年实习之后,意识到自己未来的工作可能会趋于单一,因此想趁着年轻出去“见见世面”。在刘拓看来,英国的学术风气还是很不错的,很想去体验一下,当然这里面也夹杂着对本科时代一些知识上的缺憾,因此还是想认真读两年书。由于建筑设计专业的学年设置是五年制,刘拓在大五的时候,许多高中同学都出国去了,这些老同学给了刘拓很多机会去了解国外的学习和生活,这让当时还在国内的她甚是羡慕,这些理由都让刘拓打定主意走出去看看。
相比于前两位,在英国莱斯科特大学读大众传媒专业的付姗姗更看重出国读书的可选择性。相比于国内考研需要复习太多的内容,出国留学只需要英语成绩(雅思、托福、GRE等)和大学的GPA,这就大大缩短了准备周期,显得容易很多;而就学习时间来看,国内的学术类硕士动辄三年的学制比起国外一到两年的学制来说,时间成本也要高出不少;当然,在付姗姗看来,她心目中的国内好大学在录取的时候,光靠考研成绩是不够的,考起来竞争压力太大。
国外并非全是艳阳的天
每一位踏出国门的学子都满怀着憧憬和希冀。不过当现实照进梦想时,这些初次出国、身处异域的留学生们多少还是会产生一些心理上的落差和压力。在英国桑德兰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的余昕的感受比较全方位,天气、学习环境、文化气氛和国内都是两回事。相比于本科时代的轻松和惬意,国外大学的学术标准要苛刻许多,这让刚刚从本科阶段走过来的余昕感到压力山大。余昕面临的压力在很多初次出国的留学生身上都有所体现,如果说气候上的差异、饮食居住上的区别都是小问题,那么对于不少出国努力获取知识的学生来说,学习压力恐怕是印象最深刻的。
现在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读教育领导力学的孙宇,刚到加拿大那会儿对学习节奏显得就不太适应。用她的话形容,刚开始的时候“一堂课能听懂50%就谢天谢地了”。由于加拿大人的口音普遍接近法语发音,连读、弹跳现象很普遍,这让刚开始还没习惯和老外交流的孙宇非常费劲,经常一紧张就忘了词,严重破坏交流气氛,影响正常沟通。而学院设置的课程大多是自己以前很少涉足的主题,之前涉及大量亚太国家关系和近现代历史,让语言专业出身的孙宇颇感为难,只得每日挑灯夜战,甚至还要常常求助于国内的同学。
当然,除了自身的一些落差,对客观环境的评价,这些新晋留学生们也不是都一味叫好。到加迪夫之后,刘拓才发现研究生课程的内容跟自己想象中的还是有些差距,后来了解到,自己想象中可能学到的课程在加迪夫是博士阶段才会接触到的,想学习也只能靠自己去研究琢磨。
而习惯了国内教育模式的付姗姗对于国外的演讲式授课(lecture)显得颇不习惯,在以lecture为主的前半学期里,付姗姗并没有参与什么研究课题,在她看来,老师上课并没有太多实质性内容,大多数情况下,都只给一个提纲了事。而作为学生,只能带着提纲自己回去看书写论文。这种被付姗姗形容为“放羊式教学”的模式,因为没有固定的导师,所以让她显得不太能适应。比较起这一点,付姗姗承认还是国内的模式要更好一些。
未来路在何方
在很多留学生看来,出国留学就是为了增加自己在未来职业道路上的竞争力。不过在对待自身专业的前景和自我职业规划的展望上,每个人的看法都各有不同。他们中有的很看好自己的专业,有的则多少显得有些无奈,当然这里面也不乏依然对未来充满未知的人。
学经济的王钰觉得自己毕业后找工作并不存在问题,但是选择工作必然要考虑职业规划。中国人常说:“男怕入错行。”现如今,女生也面临职业生涯的抉择。因为感情上的变故,王钰本来完满的职业规划如今又起了变数,如今她暂时更倾向于毕业后留在新加坡工作,当然也有可能会选择去申请欧美国家的博士或是研究型硕士。
同样看好自己专业的还有刘拓。本科专业读的是设计的刘拓,现在的方向属于规划理论。刘拓之所以变更专业是因为在她心目中,设计行业在走下坡路,工作本身也是要求加班加班再加班,吃的就是一碗青春饭。而读研后,对国内房地产市场有了新的认识,在她看来,未来的城市规划依然存在相当大的潜力,因此她对未来的职业充满信心。
当然,不是每一个出国留学的学生都能如愿找到自己的金钥匙。付姗姗从一开始就认为自己出国拿一外国硕士学位,并不意味着能比别人强多少。虽然单从找工作的角度来看,这并不是一个难事,但想要令人满意,传媒行业的广和泛都很难让专业内的学生找到一个比较舒适的着力点,很多时候在没有涉足真实职场的前提下,恐怕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当然,正是一开始就摆正了心态,所以付姗姗更能明确自己的出国目标:趁着年轻出去看看,去体验与以往都不一样的生活。
对于这一问题,孙宇就显得有些心事重重。出国留学的同学因为高昂的学费和生活成本,往往容易背负上一些压力。孙宇有着自己的打算,不过她不愿意透露,因为她希望等有一天实现这个目标后再说。国外轻松的人文环境让她产生了留恋之情,毕竟回国后难免要遇到婚姻、就业、房子、孩子等一系列难以免俗的问题。
有人看好,有人低调,也有人选择务实。现在无论国内国外,读商科的学生越来越多,巨大的竞争让余昕颇感压力。在余昕看来,留学与否不是重点,关键在于自身实力。余昕更倾向于毕业后去企业历练10年左右,然后自主创业开公司。
留学的生活里有希冀,有渴望,有落差,也有无奈;既有梦想照进现实,也有现实映透梦想。不过生活依然在进行中,无论在哪里,这群新晋的留学生都依然经历着与以往不一样的人生。王钰得意地告诉本刊记者,班上好多人计划去泰国旅游,结果最后成行的只有自己和其他两位同学;刘拓有一次因为点餐时把开胃菜和主菜分开了点,白等了一个小时,把自己给饿惨了;面对加拿大超市里的打折食品,孙宇几次都把“减价两元”当成了“减价至两元”,闹了不少笑话;余昕则在刚来英国时没有订酒店,也不认识当地同学,没地方落脚,在当地的酒店都住满的情况下,最后花了100英磅打车到邻市找了家酒店住下。
或许他们的想法还有些天真,或许他们的行为还有些笨拙,不过执著地走出去,坚强地在异国他乡学习打拼,这群新晋留学生本身已经表现出新一代的朝气和韧性。就像让他们在对本科时代总结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的:珍惜时间,努力读书,享受生活,重在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