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关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kn__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山毕竟藏猛虎,大海终须纳细流。看破世相锁真身,当下觉悟洞玄关。”闭关修行,是南师生命道路上,最具有华彩意义的乐章。割断与尘世的交往,忘却自己在人间的存在,放下一切功名利禄,让自己的身心灵完全融入自然中。对于平常人,感觉闭关就像说故事。其实一个在家人,如果能够放下三年时间,与外界脱离一切联系,静静地只面对自己,是需要非常大的定力和智慧。一旦闭关成功,闭关者将获得重生。
  南师一生中的一件大事,一件常人很难做到又很难理解的大事,那是在一九四三年秋天,南师离开袁焕仙,没有打招呼,一个人悄然上了峨眉山,“闭关”三年去了。
  “闭关”一词,最早见之于《易经》复卦象辞:“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是斋戒安身静养的意思。中国的禅宗盛行此风,到了后来,什么“拜经关“念佛关”,名目繁多,宗门相传:不破本参不入山,不到重关不闭关。
  峨眉山是国内的名山之一,历史上有数不清的神话传说。南师“闭关”的大坪寺,在中峰顶上。要到大坪寺,只有悬崖峭壁上的两条山路,一条是猴子坡,一条叫蛇倒退,这里几乎没有什么游人香客,山上吃水困难,只靠一个蓄水池,积存雨水和冬天的雪水,南师在这里也是“过午不食”。吃的菜叫做“万年菜”、辣椒、盐巴和干菜;初一、十五,有一点豆腐吃,就算“开荤”了。每年农历十月以后,大雪封山,好几个月寸步难行,南师有两句诗描述当时的情况:长忆峨眉金顶路,万山冰雪月临扉。
  南师到这样一个地方“闭关”,他的勇气,他所面临的困难,常人是难以想象的。山下有一个“山王庙”,供着一只泥塑的大老虎,浑身黑色的大老虎,相传就是保护大坪寺开山祖师松月和尚的黑虎。南师进到庙里,第一个感觉,就是自己好像来过这个地方,他童年时代“三个梦”当中的第二个梦,在这里得到了应验,梦中趴在他身上的那只大黑虎,同“山王庙”里供的这只大黑虎一模一样。南师后来说,命中注定他要到峨眉山“闭关”,而他的闭关一定是顺利的,因为有这只大黑虎保护。大坪寺高处中峰之顶,和尚们的粮食给养,全靠两位苦行僧从山下挑上来。这两位苦行僧。一位又聋又哑,都称他为哑巴师兄,据说聪明绝顶;还有一位叫通永法师,贵州人,早年投身行伍,不通文墨。他比南师年长,同南师结成了深厚的情谊,他们两人之间,互称师兄。五十年后,南师到厦门南普陀寺主持“禅七”,也把通永法师请去。这是他们分别了半个世纪后的第一次见面,通永法师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看起来身板还很硬朗。
  日常生活中,我们又许多特别专注的东西:金钱、权力、爱情、朋友、事业、烦恼、痛苦、快乐。关闭他们与自己的连接,看破尘世烦恼中种种假相,在隔绝的时空中,观照原来的自己,原来的思维,原来的作为,从而清理一切垃圾,让心纯净。物质财富自然的走到身边,不再纵欲让欲望远离自己,从而获得灵性。闭关就是让自己重新出发,重新洗牌,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河水流进大海,海洋不被干扰困惑;欲望走进智者心里,智者不为欲念妄想所动;智者懂得寂静,智者无欲无求,所以无我;当下觉悟深入在生命的自在天,那是智慧生长的地方。
  闭关需要精进,就是需要苦行、纯净、研读、参悟、正定、敬神。尤其苦行,只有在苦中寻找自在,只有在自足中获得喜乐,才能产生智慧,大智慧生于大喜悦。真正懂得修行法门的人,通过闭关研习上古经典,参悟字句背后的天道,更重要是不断参习无字般若,放空自己的心,将心空与宇宙自然的灵魂结合,体悟天人合一,神心合一的生命状态。
  南师一生有两次“闭关”,这次在大坪寺闭关是头一次。当时他只有二十多岁,“闭关”期间,南师留下了好几首诗,从他的诗中,或许能看到一点南师那时的心路历程。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
  云作锦屏雨作花,
  天饶豪富到憎家,
  住山白有安心药,
  问道人无泛海槎。
  月下听经来虎豹,
  庵前伴坐侍桑麻。
  渴时或饮人间水,
  但汲清江不煮茶。
  寺庙规定,在这里闭关必须削发,穿僧衣,南师接受了,只是没有受戒。在这三年中,南师独处幽室,与外界断绝了一切联系,埋头阅读《大藏经》。《大藏经》是汉文佛教经典的总称,也叫《藏经》《一切经》,内容分经、律、论。南北朝开始编辑,至唐代已有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以后各代有新译经和著述入藏。近年来,海峡两岸都影印出版了《中华大藏经》和《敦煌大藏经》。
  三年闭关阅藏,日夜苦读经、律、论三藏十二部五、六千卷佛家经典,以经为法,印证个人修持所得,遂至终生受益无穷。其问,袁焕仙先生特地上山看望这位心心相印的弟子,并在大坪寺为僧众们举行了一次禅七,又欣然题笔为大坪寺作了一幅禅意隽永的对联——“此地即普贤道场,来天末雁,看岭外云,数遍色色尘尘,都是晴空一亘:何处觅秀头和尚,饮赵州茶,读慈明榜,历画山山水水,依然秋月半轮。”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隐士高人,他们就是生活在人间罕至的地方,吃的很少,睡得很短,迷蒙的眼睛打量着世界,聆听山川鸟语吱噪,顺风感受天地人和。把自己完全融入到自然世界,把自己全然放松在天地宇宙。闭关的日子更是一段长长寂寞孤独后的等待,没有金钱,没有爱情,没有取舍,没有亲情,没有权力,只有长长的黑夜和野兽的狰狞。闭关是心智的磨砺,更是智慧升华的开始。沉下心气进入经典,进入经学,进入深深的道。
  对于这一段传奇的闭关生活,南师留有深深的记忆。印华法师为当时川西尼众中之翘楚,南先生闭关期间,她是虔诚发心供养的外护之一。南师在一首忆印华法师的诗中写道:
  印心促膝记当年,定起绳床月满天。
  几点腊梅花欲蕊,经窗相对两无言。
  后来,南师从峨嵋山又来到五通桥多宝寺闭关潜修,由于闻讯而来访者日见其多,遂移至弟子张怀恕家书楼上安居,禅修打坐外,披阅了全套《永乐大典》《四库备要》等经史典籍。
  1945年,南师在风了和尚陪同下,远走西康、西藏,参访密宗各宗各派。风了和尚为他护法并安排行程,满空法师为他担任藏语翻译,四川高等法院首席检查官谢子厚大居士则供给他红教、白教、黄教、花教等多种密藏法本。也许由于南师拥有当时西康行辕公署少将参议的头衔,因此他能在康藏一带得到顺利的安排,得以参透密宗各派奥秘,参访了贡噶活佛、根桑活佛等,多位上师承认南师为合格的密宗上师,后来,贡噶活佛还在成都古刹大慈寺,为南师传授了显密大小戒律,并亲手书写了藏文传法传戒的证书。
  入川九年,终于大成,南师有诗为证:“云水萍飘岂偶然,九年足迹遍西川。管他鬓到秋边白,落得人间月似烟。肠空转,事难全,又入阎浮欲界天。樽前酒醒荒唐梦,君向潼南我向滇。”
  闭关修行的经历,像一潭深不可测的天池,孕育南师源源不绝的智慧:闭关修行的诵经,像寂寥天空无数闪烁的星星,照耀南师人生道路的前程:闭关修行的自我观照,恍然觉悟生命的初始源流:闭关修行的孤苦生活,磨砺南师在人生坎坷中的超脱自然。峨嵋闭关的经历,终成南师觉悟天道智慧的不二法门。
其他文献
一次看似普通的军事政变,一次看似寻常的改朝换代,一个没有流血的朝代更迭,其中却蕴含着改变了国家民族性格的因素,历史就是这样,在无形中、在人们不经意间往往蕴含着巨大的转变。以至于这样的转变影响了以后的时代发展和民族进步。    还原历史  “陈桥兵变”是大家很熟悉的一个历史事件了。  公元960年(后周显德七年)旧历正月初一,农历的新年使得后周宫廷中一片喜气洋洋,小皇帝和大臣们准备欢度这一个传统佳节
期刊
人最忌轻薄浮浅,没有内涵,几番接触,就会使人感觉俗不可耐,或令人生厌。大凡有一定学识或修养的人,都能够沉着稳练,谦谨坦荡。  曾国藩对轻薄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他说:“大凡人寡薄的品德,大约有三端最容易触犯:听到别人有恶德败行,听得娓娓不知疲倦,妒忌别人的功业和名声,庆幸别人有灾,高兴别人得祸,这是薄德的一端;人受命于天,臣受命于君,儿子受命于父,这都是有一定之数的,但有些人不能接受命运的安排,身居卑
期刊
叶曼,原名刘世纶, 1914年生,现年96岁,旅居美国洛杉矶,曾任辅仁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幼承庭训,六岁以《左传》开蒙,1935年被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之先生特别录取,就读北京大学法学院经济系。中年为明了生死而学佛,先后师侍南怀瑾先生、陈健民上师。叶曼先生是当今世界极少将儒、道、佛文化融会贯通的国学大家之一。  与叶曼先生的对话非常愉快,先生很爱笑,令人心生暖意,这笑容亦传达着对人生的达观、恬淡和
期刊
林语堂在《吾国吾民》一书中说,西方人对待吃,只是看作给机器加油料,而中国人则视吃为人生至乐。自古以来,中国饮食文化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平民百姓日常生活要求的适用节俭的普通食品,另一种是贵仕富豪们刻意追求的精致奢侈的美味。始唐宋以来,不少文人精于烹调艺术,他们不仅是美食家,而且还自己动手创制美馔珍馐,给后人留下了许多食谱菜单的同时,也传留下有趣的饮食话题。    袁枚《随园食单》  谈论美食的风气忽然
期刊
郑板桥一生以小人物自居,说自己是俗人里最雅、雅人中最俗,大半辈子都以卖画为生,后人评价郑板桥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  乾嘉之际,文人书法大都冲不破赵孟頫、董其昌的森严壁垒,偏偏有郑板桥这样特立独行的人物,以一笔不今不古、非隶非草的“六分半书”异军突起,成为领异标新的典范,后人形象地将他的书法称作“乱石铺街体”。能把真、行、草、隶、篆诸体以楷隶为主,巧妙结合形成一种亦古亦新的书体,秦汉的波磔杂糅
期刊
那样的人,想是该在青竹四合、云水相映、檀香悠然的禅院附近邂逅的,却出乎我的意料,遇见他时,周围正人声鼎沸,一片喧嚣。  在S城的火车站附近,我百无聊赖地在等一班发往上海方向的列车,上午九点半有一车次,可惜当时我尚在赶往S城的路上。  买好了票,是晚上七点半的;看了手机上的时间,上午十点一刻,晚了不足半小时,却不得不多花上长长的九个小时去等另一趟车,我心里很是懊丧。  只因那时不懂得,尘世的很多因缘
期刊
春秋时代,楚庄王制定了一部《茅门法》,其中有这样一条法令,大臣、贵族、公子进入朝廷,有敢于让马踩到朝廷屋檐下土地的,执法的廷理就得砍掉车辕,处死马车夫。  一天,太子入朝,驾车的马踩到了屋檐下,根据《茅门法》,廷理砍掉了太子马车的车辕,处死了马车夫。太子大怒,气冲冲跑到楚庄王那里告御状:“父王,廷理竟然因为区区小事,砍掉了我马车上的车辕,杀了我的车夫,这不仅是对我的侮辱,也是对父王您的不尊重,请求
期刊
前几年,我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是我的心愿。要想实现这几句话,还要走很长的路,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比如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也就是各种文明教化的人,不仅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的文化:做到不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评判异民族文化的“优劣”,断定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
期刊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学》  在西方成功学里有三个要素:第一是明确的目标,第二是端正的心态,第三是付诸努力行动。  首先,知止便是明确目标,止在哪呢?《大学》开篇中便告诉我们止于至善,在中国文化中叫立志,而且是立大志。  儒家文化告诉人生要立志,要有目标,有了目标还要有“气”。孔子强调,“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说“我善善吾浩然之气”是
期刊
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说,什么是哲学?哲学,就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使人作为人而能够成为人”。  从哲学与人生出发,在哲学层面上对人生有一个大体的解说。我想分成三个问题来谈,一是人的存在:二是人的人化;三是人的世界。  人无法忍受单一的颜色、无法忍受凝固的时空、无法忍受存在的空虚、无法忍受自我的失落、无法忍受彻底的空白。人的这五种无法忍受,意味着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  人的存在是什么呢?人是一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