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d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回母校教书,缘分妙不可言


  二十年前,我初次迈进了母校的大门。开学第一课我就迟到了,但因为性格害羞,不敢喊报告,站在教室门口吹了一整节课的冷风,险些错过了和新班主任王老师的第一次见面。
  大学毕业我想回到母校教书,收到入职邀请的时候既兴奋又紧张,和刚在母校入学时的心情全然不同,既兴奋又忐忑。兴奋在于学生时代的梦想终于实现,忐忑在于我和王老师马上就要成为同事了。
  我并没有第一时间告诉王老师我入职的消息,心里怯怯的,当学生的时候什么地方都不起眼,成绩也不够优秀,老师记不住自己就尴尬了。
  后来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开学典礼时我要代表新教师上台发言,在上台前我鼓起勇气走上前跟王老师打招呼,没想到王老师一下就叫出了我的名字,那种亲切感就如同以前。班主任还笑着调侃我说,“秃小子长成帅小伙了。”
  小时候初到母校时,我对课堂和课外活动都没什么兴趣,学生们举办的社团活动也从不参加,课堂上被任课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总是一言不发,一是很不自信,二是为自己内向的性格感到自卑。老师们都视我为“问题学生”,但王老师从没当众批评过我,因为顾及学生的感受,有问题都是私下交流。换做其他老师的课,我经常会被当场点名或者请家长,但王老师是这么说的:“人无完人,即使是外向爽朗的人,也有缺点。我刚开始教书的时候,常常羡慕内向细腻的人,希望拥有他们的体贴细心,也常常抱怨自己粗糙、说话不经大脑,会伤了学生的心。”
  我对王老师充满了感激,甚至在心中萌发了想当老师的念头,直至圆梦走上讲台。

▼ 做教育路上的知心人


  教书第七年,我第一次当班主任。班级里男生多女生少,一教室“秃小子”,课堂纪律自然是好不了。我看着他们,就像看着当年的那个“秃小子”一样。他们都是淘气鬼,很难管理,成绩也在年级中垫底。王老师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会进行家访。我也效仿他,陆续跟全班同学的家长都见了见、聊了聊。渐渐地,爱淘气的同学在课堂上的表现收敛了很多,能遵守纪律了。
  但后来我又发现了新问题:性格内向的同学愈发沉默寡言了。



  有一个男生跟我当年一样,上课时打瞌睡,学生们举办的社团活动也从不参加,被任课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也是一言不发。有一次他在做课间操的时候晕倒,到校医室查明原因是没有吃早饭,导致低血糖。接下来他又屡屡出现这种情况,我便与他的家长联系沟通。
  原来这个男生的父母在外地打工,几乎都不在家,他自己一个人住,总吃方便食品应付了事。我也单独询问了他本人,他很不好意思地告诉我,自己通常会在前一天买好第二天的早饭,但偶尔会忘记。
  “那怎么不去学校食堂买呢?”我问。
  “因为我不好意思去买。”男生犹豫着回答,“别的同学都结伴一起,我就一个人,我不想被别人看见自己孤独的样子。”
  “你不愿意跟同学们一起去吗?”
  “不是不愿意,是我觉得他们嫌我孤僻,看到我一个人会在背后笑话我。”
  看着他,我想到了自己。我内向的性格是与生俱来的,在上幼儿园的时候,一到课间,一群小孩子总喜欢围坐一团,玩着“丢手绢”这样的集体游戏,我觉得吵闹又无聊,总一个人远远地站着。
  那时候我听到过很多次幼儿园老师们的窃窃私语,说我太孤僻。我的家长每次开完家长会,都会跟我说,“你老师说你挺听话的,就是有点孤僻。”几乎每一个教过我的老师都会这样评价我。就像跟他们作对似的,他们越这样说,我就越这样做,导致性格越来越极端,从内向腼腆走向偏激。
  只有王老师不同,她经常夸我,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她专门教育孤僻又有些自卑孩子独特的方式。不过托她的福,我才没有被自己的性格禁锢住。而且我本身就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虽然我的职业是老师,上课时滔滔不绝,下课后我依旧不喜欢跟一群人一起说说笑笑。
  但我面前这个男生与我不同,他渴望交朋友,性格上的短板也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他的身体健康。我觉得首先要让他正视自己性格的优缺点,降低自卑感。
  于是我给他讲了《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的故事。罗琳也是一个内向腼腆的人。有一次,她准备搭乘火车,结果火车晚点了,恰好在此时,脑中突然迸发出了写作灵感。但是内向腼腆的她不敢找别人借笔,于是她便花了四个小时在脑海中思考,勾画人物形象。正因如此,她集中于脑海构想,才让哈利波特的人物形象越来越鲜活。
  “每一种性格,都有着属于它的独特馈赠。”我对他说,“孤独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为了摆脱孤独而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为了不被认为孤独而饿肚子,这多得不偿失啊。”
  我的班主任王老师教书多年,她始终都认为教师应该放低姿态,“老师的态度不能凌驾于学生之上,这样他们可能会怕你、敬你,但不爱你。你说什么他们都听不进去。”我也时常觉得碰见这样的好老师着实幸运。她说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最理想的状态是亦师亦友亦长辈。我在教学生涯中也以此为榜样,敦促自己,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争取做学生们的良师益友。
  那个内向腼腆的男生在毕業时告诉我,将来也想回到母校当老师,因为还想当我的“徒弟”。我对他说,“老师等着你。”
  虽然十几年过去了,我并没有等到那个男生。但他当年的话时常回荡在我耳畔,在我丧失信心的时候激励我。在未来,我会凭着这份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始终保持一颗初心,认认真真、脚踏实地当一位好老师,做一个教育路上的知心引路人。
其他文献
2019年11月,湖南长沙某小区一名9岁男童遭一陌生男子殴打后身亡。后长沙市公安局雨花分局发布警情通报称,目前,犯罪嫌疑人冯某华已被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据冯某华父母反映,冯某华曾因患精神分裂症在医院治疗。这一案例的发生又在社会上引起纷纷议论,公众对精神病人的恐惧感加深,不明事理的一些人认为精神病人非常可怕,总会做出一些冲动伤人的事情。  事实上,在所有的暴力犯罪案件中,精神病人肇事肇
期刊
从心理学的视角看,疫情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群体而言,都是一個重大的应激事件,会引发心理和行为的应激反应。这些反应,有些随着防控形势的好转得到了缓解,比如暴发期的恐慌、隔离中的烦躁,可也有一些依然需要持续的关注,比如疫情带来的偏见与歧视。当我们都各自宅在家里的时候,它的影响或许还不明显,可当大家戴上口罩恢复接触,偏见与歧视就有了更多激发问题的空间。  其实,早在国内疫情暴发初期,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些不
期刊
近日,在一档综艺中,杨烁带着七岁儿子杨雨辰上节目,因为种种过于严苛的教育方式而登上热搜,被称为“令人窒息型”老爸。有网友表示,看了节目,感觉杨烁有点凶,简直就是个“刀子嘴”。但是“刀子嘴”要建立在不伤害孩子心灵的基础上,有时候感觉真的没必要,对孩子严格的同时还要表达爱,尽量多给孩子一份“豆腐心”,这样,才会培养出能让孩子健康成长的亲子感情。  一次与朋友聊天时,朋友说他自己状态不好,最近工作压力大
期刊
一位13岁的初一女学生来找我做咨询,下面是我们的部分谈话内容摘录:  学生:老师,我能问你一个问题吗?  老师:当然可以。  学生:就是怎样才能与班里的同学处理好关系呢?  老师:你遇到了困难,是吗?  学生:我们学习小组的同学,有的学习好,有的不好。学习不好的同学不想让其他同学起来回答问题,如果回答就不理她了。因为他们成绩不好,老师不愿意让他们起来回答问题,叫起来他们也不会,还会耽误时间。但老师
期刊
伴随着2020年的新春钟声响彻华夏大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像一条巨蟒,没有一点点防备,就这样闯入了我们的世界……  在这种突如其来的、看不见的、病毒与人类不宣而战的情况下,所有的人都面临着正常生活轨迹的改变,甚至病痛、生死。人们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惊扰,每个人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表现。近日来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关注社会的主体支柱群体,关注了太多成年人世界里疫情相关的心理问题。但是我们似乎忽视了儿童
期刊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容易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这个时候偶尔有些低落的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假如一个人大部分时间都是愁眉苦脸的,即使没有发生什么糟糕透顶的事情,也会感到闷闷不乐的话,那么这就可能预示着:在这个人的脑海中,存在着大量自我攻击的信念。  所谓自我攻击的信念,主要是指一个人会倾向性地认为:自己的快乐必须是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之上的。如果自己没有达到这些条件,就会否定自己,不允许自己开心。比方说
期刊
4岁的东东上幼儿园半年了,他无论是上课还是自由活动,总是一个人躲在小朋友们的后面。老师上课提问到他,他低着头、红着脸,不知道在说什么;户外活动时,小朋友们大部分都聚在一起玩,但他却一个人搬着小板凳在边上自个儿玩积木;放学在院子里看见其他孩子,要么装没看见,要么死命地拽着妈妈的衣角,往身后躲。  这样的现象在许多孩子身上都很常见。儿童由于缺乏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交经验,在离开父母,独自面对陌生人的时候,
期刊
上篇当你想提高学习效率时在学习中要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考、高考试题与课本里和平时做过的题不同,虽然年年都进行,可每次的试题都不一样。然而,却又都是平时学过的基本内容,就看考生怎样去灵活运用。考场如战场,不仅要求能正常发挥自己的实力,还得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所以,平时在学习中,一定要多训练灵活运用的能力。什么是应用能力呢?就是在遇到一个从未见过的问题时,能够运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或经
期刊
与其他人格不同,偏执型人格不到万不得已,是很难寻求他人帮助的。这自然与他们对外界和他人的戒备有关,所以对于来找我做咨询的高山(化名),这个决定本身就已经意味着他所面临问题的困扰程度。  而他的问题是:无论在哪儿工作,都会被人排斥。  高山一共做过五份工作,这对于刚刚大学毕业才两年的人来说是非常特别的。因为他的专业方向是电脑软件,在如今3C行业很火爆的形势下,找份对口的工作其实一点都不难。按理说,他
期刊
▼ 助人?自助!  与“心理学”的相遇要回到十年前我刚踏入大学校园的那一年开始,那时候的我对于一切都充满了好奇,这其中带给我最大神秘感的便是“心理学”这个专业。于是,带着一种青年的稚嫩与热忱我选择了它。  但要说我真正对“心理助人工作”有所感悟,是在几年后我作为心理热线的志愿者接到的第一个电话开始。虽然我在这之前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但是我仍然清楚地记得我按下通话键的那只手是颤抖的,我的声音也是犹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