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朝绝对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鼎盛时期,甚至可以说唐代是一个诗歌的朝代。王安石曾说过:“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当然,唐朝的伟大诗人不仅仅是一个杜甫,还有李白,王维,李商隐等很多优秀的诗人。唐朝诗人确实差不多把生活中所能看到的景象,所能感觉的喜怒哀乐都写过了。唐朝的诗人像一颗颗璀璨的明星一样,让唐代的诗歌成就熠熠生辉。在众多的明星里,我最愿追慕的就是大诗人杜甫。在我眼中的杜子美不单单是大众所说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以写实为主,但在我看来,诗歌里的情与思,诗人那种让现在世人都需学习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得以去关注的。
就拿咏怀述志类型的诗歌来看,在杜甫44岁的时候写过一首诗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前面四句是这样: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身愚!窃比社和稷。单看前面四句,就可以看出杜甫忠于自己的君主,就算那个时候杜甫是去奉先县担任一个从八品下的小官,杜甫还是表达他远大的抱负,本诗在前一句就可以看到杜甫的自我定位,他自称为杜陵的老百姓,后面定位自己是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像社和稷一样为国家做出大贡献的人。其实在有很多怀才不遇的文人,也许他们比杜甫更具文采。但能有几个像杜甫那样失意而不失志的呢?那个曾写下“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子美。那个一生都在追求社会稳定,天下太平的子美。却也是会被世人所误解。世人对杜甫最大的误解就是说他是一个愚忠的人。其实,我个人觉得,大家怎么能对一个身处封建时代的文人那么苛求呢?那个时代要求的就是忠于君王,忠君本来就是封建时代的社会道德标准。并且从杜甫的诗歌来说,杜甫是希望国家能够拥有一个好皇帝,因为在那个时代拥有一个好皇帝,就能够造福百姓。其实也是落实到了国家和百姓。所以忧国忧民才是杜甫的本质思想。就算到了现代社会的中国,我们现代中国人,也许无法像杜甫那样用一生来忧国忧民,但我们必须做到对我们国家的一份关怀与责任心。这也是我们现代人再去品读杜甫的诗时应该得到的宝贵思想。
上面写到了杜甫对国家对人民深深的爱。这种爱称之为大爱。接下来我就要写到仍然很伟大的小爱。杜甫的小爱其实也是为后人津津乐道的。1922年,梁启超到史学研究会演讲的题目就是《情圣杜甫》,他说杜甫在他的诗歌作品中感情最深厚,最诚挚,達到了圣人的境界。这种情可以在小爱上得以体现。
在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杜甫带着家人逃难,结果杜甫在路途中被叛军抓走到长安。在一个夜晚,杜甫在长安望着天上的一轮明月,心中非常挂念妻子和儿女。于是就写了一首感人至深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第一句写的是鄜州的月,他身在长安,心已经飞到鄜州去了,因为他的妻子和儿女在那里。他想象妻子在闺房里孤独地看着这轮月亮。因为儿女太小还不能和妻子分担忧愁,所以妻子只能独看了,虽是描写想象中妻子孤独望月的形象,但使人感到她望月时感情是那样的真挚和凝重。妻子如此,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这种寓主观于客观,以客观写主观的手法,新颖而别致。杜甫那个时候处境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在这个危难的时候,杜甫还是挂念着妻子和儿女会怎样。念念不忘,关怀贴切,满腔热情。最后两句“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设么时候能让我们团聚呢?让月光照着成双成对的我们,脸上不再挂有泪痕呢?这是何等动人的情感?《北征》是杜甫到了北边一路上的见闻,把他对国家形势的看法以及对国家前途的种种忧虑,种种希望。在这首重大主题的诗歌里,也是穿插着杜甫和家人的种种遭遇。在杜甫被俘虏回来后,,杜甫最小的儿子已经不认识他了,过了几天和杜甫稍微熟悉了,便不怕他就“问事竟挽须”杜甫的孩子问他外面的事情,便很大胆地拉着爸爸的胡子。这样不合礼数的行为在杜甫看来就是“谁能即嗔喝?”谁能呵斥他们呢?总之杜甫是不忍心呵斥自己好久不见的孩子。因为“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刮”回想当年被扣留在长安时想念他们的痛苦,现在忍受的吵闹也是值得的。因为杜甫真的是太爱孩子们了。
其实说到小爱里的杜甫不但是对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还有在《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中写道:“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生别展转不相见,胡尘暗天道路长。东飞鴐鹅后鹙鸧,安得送我置汝旁!呜呼三歌兮歌三发,汝归何处收兄骨。有妹有妹在钟离,良人早殁诸孤痴。长淮浪高蛟龙怒,十年不见来何时?扁舟欲往箭满眼,杳杳南国多旌旗。呜呼四歌兮歌四奏,林猿为我啼清昼!第三首中“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写到了杜甫非常挂念分散在各地的弟弟们。第四首“有妹有妹在钟离,良人早殆诸孤痴。”他的妹妹远嫁凤阳,妹夫早就死了,几个孩子不懂事。杜甫也非常挂念自己的妹妹,在兵荒马乱动荡的年代,杜甫始终挂念着自己的手足。这份至真至纯的感情在战乱的年代也更加得到凸显,更加鲜明和感人。
所以在我眼中的杜甫,不但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被后人尊称的“诗圣”,也是一位有着卓越大爱忧国忧民的大爱诗人,也是一个用情至深,懂得天伦不易的小爱诗人。这样一位有血有肉,面对挫折不屈不饶,感情丰富,才华横溢的诗人值得我们后人所敬仰!
就拿咏怀述志类型的诗歌来看,在杜甫44岁的时候写过一首诗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前面四句是这样: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身愚!窃比社和稷。单看前面四句,就可以看出杜甫忠于自己的君主,就算那个时候杜甫是去奉先县担任一个从八品下的小官,杜甫还是表达他远大的抱负,本诗在前一句就可以看到杜甫的自我定位,他自称为杜陵的老百姓,后面定位自己是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像社和稷一样为国家做出大贡献的人。其实在有很多怀才不遇的文人,也许他们比杜甫更具文采。但能有几个像杜甫那样失意而不失志的呢?那个曾写下“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子美。那个一生都在追求社会稳定,天下太平的子美。却也是会被世人所误解。世人对杜甫最大的误解就是说他是一个愚忠的人。其实,我个人觉得,大家怎么能对一个身处封建时代的文人那么苛求呢?那个时代要求的就是忠于君王,忠君本来就是封建时代的社会道德标准。并且从杜甫的诗歌来说,杜甫是希望国家能够拥有一个好皇帝,因为在那个时代拥有一个好皇帝,就能够造福百姓。其实也是落实到了国家和百姓。所以忧国忧民才是杜甫的本质思想。就算到了现代社会的中国,我们现代中国人,也许无法像杜甫那样用一生来忧国忧民,但我们必须做到对我们国家的一份关怀与责任心。这也是我们现代人再去品读杜甫的诗时应该得到的宝贵思想。
上面写到了杜甫对国家对人民深深的爱。这种爱称之为大爱。接下来我就要写到仍然很伟大的小爱。杜甫的小爱其实也是为后人津津乐道的。1922年,梁启超到史学研究会演讲的题目就是《情圣杜甫》,他说杜甫在他的诗歌作品中感情最深厚,最诚挚,達到了圣人的境界。这种情可以在小爱上得以体现。
在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杜甫带着家人逃难,结果杜甫在路途中被叛军抓走到长安。在一个夜晚,杜甫在长安望着天上的一轮明月,心中非常挂念妻子和儿女。于是就写了一首感人至深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第一句写的是鄜州的月,他身在长安,心已经飞到鄜州去了,因为他的妻子和儿女在那里。他想象妻子在闺房里孤独地看着这轮月亮。因为儿女太小还不能和妻子分担忧愁,所以妻子只能独看了,虽是描写想象中妻子孤独望月的形象,但使人感到她望月时感情是那样的真挚和凝重。妻子如此,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这种寓主观于客观,以客观写主观的手法,新颖而别致。杜甫那个时候处境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在这个危难的时候,杜甫还是挂念着妻子和儿女会怎样。念念不忘,关怀贴切,满腔热情。最后两句“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设么时候能让我们团聚呢?让月光照着成双成对的我们,脸上不再挂有泪痕呢?这是何等动人的情感?《北征》是杜甫到了北边一路上的见闻,把他对国家形势的看法以及对国家前途的种种忧虑,种种希望。在这首重大主题的诗歌里,也是穿插着杜甫和家人的种种遭遇。在杜甫被俘虏回来后,,杜甫最小的儿子已经不认识他了,过了几天和杜甫稍微熟悉了,便不怕他就“问事竟挽须”杜甫的孩子问他外面的事情,便很大胆地拉着爸爸的胡子。这样不合礼数的行为在杜甫看来就是“谁能即嗔喝?”谁能呵斥他们呢?总之杜甫是不忍心呵斥自己好久不见的孩子。因为“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刮”回想当年被扣留在长安时想念他们的痛苦,现在忍受的吵闹也是值得的。因为杜甫真的是太爱孩子们了。
其实说到小爱里的杜甫不但是对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还有在《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中写道:“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生别展转不相见,胡尘暗天道路长。东飞鴐鹅后鹙鸧,安得送我置汝旁!呜呼三歌兮歌三发,汝归何处收兄骨。有妹有妹在钟离,良人早殁诸孤痴。长淮浪高蛟龙怒,十年不见来何时?扁舟欲往箭满眼,杳杳南国多旌旗。呜呼四歌兮歌四奏,林猿为我啼清昼!第三首中“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写到了杜甫非常挂念分散在各地的弟弟们。第四首“有妹有妹在钟离,良人早殆诸孤痴。”他的妹妹远嫁凤阳,妹夫早就死了,几个孩子不懂事。杜甫也非常挂念自己的妹妹,在兵荒马乱动荡的年代,杜甫始终挂念着自己的手足。这份至真至纯的感情在战乱的年代也更加得到凸显,更加鲜明和感人。
所以在我眼中的杜甫,不但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被后人尊称的“诗圣”,也是一位有着卓越大爱忧国忧民的大爱诗人,也是一个用情至深,懂得天伦不易的小爱诗人。这样一位有血有肉,面对挫折不屈不饶,感情丰富,才华横溢的诗人值得我们后人所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