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有一个精彩的比喻:“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还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可见,好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养成教育中良好品德的养成更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也是教育的“质”的指标。养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三大核心任务。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告诉我们:在人类教育的历史长河中,德育总是占主导地位的。要成才,先成人,要学会做人,就必需具备良好的品德。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品德却呈现出下滑的趋势,不少学生道德观念淡薄,道德意识很差,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不遵守社会公德,违反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现象时有发生;随意侮辱他人,甚至顶撞、谩骂老师等。为此,必須使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
那么,怎样才能使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呢?首先必须了解影响中学生品德的不良因素,然后“对症下药”。
一、影响中学生品德的不良因素
(一)客观方面
1.社会方面
社会的不良风气,如各种腐败现象,黄色书刊、音像制品的广泛传播,以及网络等的负面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和剥削阶级腐朽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方式等像瘟疫一样侵蚀当代青少年的灵魂,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少年起着反导向作用。
2.家庭方面
父母的综合素质低下,家长生活腐化,性情粗鲁,言行不一,或对孩子过分溺爱,千依百顺,造成“服务过剩”等,这都是形成不良品质德的重要原因。
3.学校方面
学校的德育工作存在薄弱环节。对后进生的转化措施不够得力,部分教师教法不当或文化知识有限,班级存在不良班风,学生拉帮结派、讲江湖义气等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影响。
(二)主观因素
1.道德认识水平低,行为习惯不良
由于学生未能真正掌握科学的道德概念,故道德评价能力低。若同学有某些高尚行为则进行讽刺和挖苦。同时,某些不良行为由于多次重复,于是逐渐形成了“动力定型”养成了坏习惯。
2.道德情感缺乏
由于对道德的概念缺乏正确的认识,故必缺乏应有的道德情感,如不尊敬老师,不孝敬父母,不关心同学,对弱者缺乏同情心,对不幸者幸灾乐祸等。
3.道德意志薄弱
品德优良者一旦自制力差,坚持力不强,遇到消极情境或外部不健康的诱惑,思想上也会逐渐走向滑坡,变成品德差生。
二、培养中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措施
(一)客观方面
1.学校方面
要重视德育教育,创造良好的班风、校风,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教师要端正教育思想,树立良好的学生观,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热爱、尊重、信任学生,以消除他们的对立情绪,使师生关系融洽。
2.家庭方面
家长要言行一致,对孩子的教育要严格,遇到问题要冷静,科学分析,晓以利害,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家长教育要严明公正,以帮助孩子从小明是非,识善恶,辨美丑,要处理好言传身教的关系。
3.社会方面
净化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防止“黄、赌、毒”对学生的侵蚀。坚决取缔街头那些卖不健康刊物的书摊及播放不健康片子的场所,禁止中学生进入桌球室、麻将馆、电子游戏机室、网吧等。
(二)主观方面
1.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道德动机,使他们正确理解道德意义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其次,要善于利用典型事例进行评价示范。最后,要让学生了解行为的结果和自己进步的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强化,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要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这就要求教师要关心热爱学生,对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自己对学生的真挚的爱,对学生进行感染,感化和陶冶,激发起他们积极向上的道德动机,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责任感、义务感和荣誉感,这是养成良好品德的一种重要动力。
3.培养和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
和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必须具有决心、信心、恒心。此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道德规范的目的和意义加深理解,提高遵守和执行规范的自觉性,对学生的道德意志力要及时地给予强化,并向学生提供意志顽强的典型形象,发挥榜样的教育力量。同时严格要求,加强训练,让学生在道德实践中去自我监督,自我激励,克服困难,从而养成良好品德。
总之,我们在现实工作中应深入了解影响中学生品德的不良因素,然后“对症下药”。教育不仅是学校一家之事,中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更需要协调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力量,形成合力,共同做好中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教育、监督、督促工作,治理学生活动的教育环境,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家风和社会风气。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得到启发,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其道德认识,发展其道德情感,培养和锻炼其道德意志,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中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不是通过一、两次教育或一、两个教育活动就能实现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工作中还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耐性,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品德却呈现出下滑的趋势,不少学生道德观念淡薄,道德意识很差,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不遵守社会公德,违反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现象时有发生;随意侮辱他人,甚至顶撞、谩骂老师等。为此,必須使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
那么,怎样才能使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呢?首先必须了解影响中学生品德的不良因素,然后“对症下药”。
一、影响中学生品德的不良因素
(一)客观方面
1.社会方面
社会的不良风气,如各种腐败现象,黄色书刊、音像制品的广泛传播,以及网络等的负面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和剥削阶级腐朽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方式等像瘟疫一样侵蚀当代青少年的灵魂,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少年起着反导向作用。
2.家庭方面
父母的综合素质低下,家长生活腐化,性情粗鲁,言行不一,或对孩子过分溺爱,千依百顺,造成“服务过剩”等,这都是形成不良品质德的重要原因。
3.学校方面
学校的德育工作存在薄弱环节。对后进生的转化措施不够得力,部分教师教法不当或文化知识有限,班级存在不良班风,学生拉帮结派、讲江湖义气等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影响。
(二)主观因素
1.道德认识水平低,行为习惯不良
由于学生未能真正掌握科学的道德概念,故道德评价能力低。若同学有某些高尚行为则进行讽刺和挖苦。同时,某些不良行为由于多次重复,于是逐渐形成了“动力定型”养成了坏习惯。
2.道德情感缺乏
由于对道德的概念缺乏正确的认识,故必缺乏应有的道德情感,如不尊敬老师,不孝敬父母,不关心同学,对弱者缺乏同情心,对不幸者幸灾乐祸等。
3.道德意志薄弱
品德优良者一旦自制力差,坚持力不强,遇到消极情境或外部不健康的诱惑,思想上也会逐渐走向滑坡,变成品德差生。
二、培养中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措施
(一)客观方面
1.学校方面
要重视德育教育,创造良好的班风、校风,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教师要端正教育思想,树立良好的学生观,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热爱、尊重、信任学生,以消除他们的对立情绪,使师生关系融洽。
2.家庭方面
家长要言行一致,对孩子的教育要严格,遇到问题要冷静,科学分析,晓以利害,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家长教育要严明公正,以帮助孩子从小明是非,识善恶,辨美丑,要处理好言传身教的关系。
3.社会方面
净化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防止“黄、赌、毒”对学生的侵蚀。坚决取缔街头那些卖不健康刊物的书摊及播放不健康片子的场所,禁止中学生进入桌球室、麻将馆、电子游戏机室、网吧等。
(二)主观方面
1.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道德动机,使他们正确理解道德意义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其次,要善于利用典型事例进行评价示范。最后,要让学生了解行为的结果和自己进步的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强化,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要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这就要求教师要关心热爱学生,对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自己对学生的真挚的爱,对学生进行感染,感化和陶冶,激发起他们积极向上的道德动机,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责任感、义务感和荣誉感,这是养成良好品德的一种重要动力。
3.培养和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
和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必须具有决心、信心、恒心。此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道德规范的目的和意义加深理解,提高遵守和执行规范的自觉性,对学生的道德意志力要及时地给予强化,并向学生提供意志顽强的典型形象,发挥榜样的教育力量。同时严格要求,加强训练,让学生在道德实践中去自我监督,自我激励,克服困难,从而养成良好品德。
总之,我们在现实工作中应深入了解影响中学生品德的不良因素,然后“对症下药”。教育不仅是学校一家之事,中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更需要协调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力量,形成合力,共同做好中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教育、监督、督促工作,治理学生活动的教育环境,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家风和社会风气。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得到启发,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其道德认识,发展其道德情感,培养和锻炼其道德意志,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中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不是通过一、两次教育或一、两个教育活动就能实现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工作中还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耐性,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