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小学德育教育方法的重心转移

来源 :中国学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586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方法是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媒介和桥梁。在以往的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与学生在德育教学中的地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一些学校教师居于重心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青少年道德观的建立,行为规范的养成,既需要静态的晓之以理,更需要动态的品德践行,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外律、轻内修。要想顺应社会发展,真正实现德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使命,必须对现有的德育模式进行改革和调整。笔者认为,学校德育方法重心的转移应是改革和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面对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培养道德主体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小学德育的重要使命是引导学生接受社会主导价值观,使其学会在纷繁复杂的价值现象面前作出正确选择。当社会的价值导向比较单一时,学校德育通过制定道德规范,宣传唯一的价值观,向学生灌输价值准则就可以完成自己的使命。然而,面对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学校再依照以往的方式方法进行道德教育就难以奏效了。
  从教师方面看,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新思想、新观念和新问题层出不穷。许多新的思想观点,不但学生闻所未闻,就是教师也颇感生疏。教师并不能够完全帮助学生顺利解决所有的道德难题。而且社会道德本来就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教师也需要认真学习和深刻思考,需要进行自我批判和选择。教师很难做到“先知先觉”,很难达到绝对正确。像以往那样由教师代替学生作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做法,恐怕过于简单了。对教师个人来说,也未免强人所难。
  从学生方面看,当代青少年处于一个多元、开放、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在道德发展、价值选择和人生取向等方面都面临着多元选择。青少年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我判断、自我抉择、自我控制和自觉成长。这是道德主体必备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当代青少年自身也有成为道德主体的需要。当代青少年在道德生活中和价值选择中较强的主体意识,强烈的主体需要正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为学校教育培养道德主体提供了主观前提。
  社会总体道德的进步归根到底取决于每一个道德主体的觉醒与发展。培养道德主体不仅是个人安身立命、成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走向文明,创造辉煌的必要前提。
  二、在走向学习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以学生为重心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
  实现现代化,正成为当代中国不可阻挡的潮流。社会的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依托于教育的现代化。现代教育的基本走向是学习社会和终身教育。传统教育观把教育看作是生活的准备,今天受教育为的是明天谋生。教育成为界定未来身份的阶梯,垒砌这些阶梯的材料就是知识。学生通过学知识、记知识、考知识逐级获得高学历,保证今后拥有优越地位。知识学习是贯穿传统教育始终的主题。现代教育观摒弃了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思想,但不是否定知识,主张终身学习,即生活本身就是学习。教育不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教育就是生活。在学习社会中,学习的目的不再是最大限度地积累知识,以备今后使用。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人们度过闲暇、开发潜能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这说明,教育核心的转变必然使得教育的重心从教师转向学生。另外,现代教育以人为核心,实质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开发人的潜能为核心。学生的学习重点不再是掌握知识,而是学会做人,即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过道德的生活。这样的教育目的必然带来学校课程和教育内容的变化。知识课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技能课、修养课和实践课会明显增加。目的在于使学生提高能力和修养,善于实践。教育内容方面的变化是:僵死的、陈旧的知识会大幅度削减,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增长见识,身体力行的教育内容会大大增加。课程和教育内容的变化必然要求教育方法作相应调整。技能课、修养课和实践课必须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实践,实际操作。在实践中,在与人交往中,在解决困难中,促使学生学会分辨、积极思考、增加体验、积累经验。
  总之,现代中小学教育方法的重心必须转向学生,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落实学生重心地位,学校德育应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落实德育民主化,使德育方法由单向灌输向平等交流转变
  落实德育民主化涉及教师与学生教育观的转变。教师要深刻认识到随着社会发展步代的加快,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和提高。教师要敢于承认自己在某些问题上不如学生。充分认可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辨能力。相信他们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有超过自己的思考,主动与学生交流,虚心接受学生意见,与学生平等沟通,共同提高。学生要消除对教师、对家长的依赖思想。真正认识到自己是个人道德生活的主体,以对本人负责的态度和责任感,主动进行道德学习,自觉磨炼道德意志,积极投身道德实践。以一种积极进取自觉成长的生活观,与教师相互探讨,共同思考,日益走向道德成熟。以这样的德育观为指导,学校德育方法可以采取民主对话、主题辩论、质疑答疑、师生研讨、情感沟通、心理咨询、两难问题抉择、价值观辨析等方法。总体特征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调动双方积极性,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双向互动,实现道德的共同进步。
  (二)落实德育实践化,使德育方法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
  道德品质的形成动力来源于新的道德需要,新的道德需要产生于具体的生活实践。脱离实践,学生的道德需要就会枯竭。另一方面,完整的道德品质由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共同组成。行为是一个关键因素,是道德品质的落脚点。如果道德教育仅仅满足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却不能使学生付诸于道德行为,这样的道德教育只能半途而废、收效甚微。中小学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行道德抉择。学生在与人交往中体验情感,在克服困难中磨炼意志,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履行道德行为。
  总之,今后的学校德育肯定要走出封闭的课堂,因为无论是德育理论还是社会生活都要求学生以具体的道德行为体现道德品质,参与道德生活。落实德育实践化,学校德育方法要加大实践环节。具体方法可以是:让学生担任班级干部、参与学校管理、负责学校事务、参与社会服务、承担社会义务、讨论社会事件、学军、学农、野营拉练、城乡“留学”(城市学生到乡村学习,乡村学生到城市学习)等。
  (三)落实德育理想化,使德育方法由传递知识向塑造人格转变
  我国教育家徐特立先生说:“传授点文化科学知识,而忽视培养的方向,这样的教育是失败。”⑥道德教育的最高追求是要使人具有完美的人格。尽管这一目标对具体人来说,有些理想主义色彩。但正是这种理想,激励着人们发奋苦读,改革创新,具有更高的追求。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漠视灵魂的塑造,这个民族肯定没有希望。学校德育承担着塑造青少年人格的历史使命。当代青少年人格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走向何方。每一个成年人,尤其是学校教师,具有不可推御的责任。
  以上笔者从民主化、实践化和理想化三个方面粗略地设计了中小学德育方法落实学生重心的具体思路。三方面内容实际应构成一个整体,相互补充,综合运用,有所侧重,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重心地位。笔者主张德育方法的重心向学生转移,无意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不否定教给学生必要的、有用的知识。主要是针对传统德育方法中学生主体地位丧失提出的。任何矫枉过正的做法对教育事业发展都是有害的。
其他文献
摘 要:人既是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也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因而人格教育的目标在养成成社会自我,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市场经济社会的经济人导向和应试教育造成青年学生的人格问题。大学人格教育专业教育要渗透人文关怀,化知识为智慧;要重视校园文化和大学生社团组织的建设,化文化为德性;要重视心理教育和社会实践,化小我为大我。  关键词:市场经济;经济人;人格教育;实践知识;心理教育    本文试图以据马克思主义
期刊
课堂作为实施教育的主要场所,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学习天地,而且也是学生身心发展、潜能开发、主体意识增强的重要空间。因而,营建什么样的课堂对于创新教育能否真正落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打破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政治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政治
期刊
摘 要:巴赫金的“镜像”理论阐释了一种源于“我与他人关系”的“我与我的关系”。该理论认为,在“镜像”中,我无法认识整体的自我,镜像中的自我认识始终渗透着他人的虚假意识,必须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借助于他人的视角才能构成对自我的完整认识。我与我的“镜像”关系,在文艺作品中即转换为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在自传性作品中转换为作者与自传性主人公的关系。巴赫金的“镜像”理论超越了历史上相关的镜像理论,为文艺学做出
期刊
摘 要: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索和创新能力,如何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已经成为学校教育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在历史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各学科的进步,获得自我发展。  关键词:学习兴趣;自主学习;问题情境;自我发展    笔者认为,历史课本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主要来源,更是回答历史
期刊
摘 要:安全生产关系到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关系到国家事业的健康发展。近年来安全生产工作被提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都将其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尽管如此,安全事故还是不能杜绝,笔者认为,安全生产过程中个体的心理是影响安全工作的重要因素,调适好生产过程中个体行为的心理因素对安全生产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文中在分析安全生产领域几种心理状态的基础上,就在航标作业中如何利
期刊
有位教育家曾经这样说过:“体验和感悟是最好的教育,只有学生真心感悟亲身体验到东西,才能最终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一生,受用一生”。这话道出了体验和感悟的重要性。  语文属人文科学,需要理解和感悟的东西很多。有时,一篇文章优美的意境,一个眼神无尽的思绪,一弯笑意缠绵的情感……真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读者入境去体验和感悟。所以,体验和感悟对语文学习尤为重要。我的语文课堂
期刊
摘 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性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终生幸福。  关键词:性教育;饥渴;幸福    中国曾经历过谈性色变的年代,在那个年代,性总是与黄色、淫秽、下流联系在一起。在家庭中,父母和子女几乎是绝对不可以谈性的。正是这段压抑人性的的历史导致了中国性教育的长期空白,也造成了一些人的人格扭曲和心理疾病。  近些年,伴随着教育要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学生的性教育已经越来越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广泛重视,
期刊
从素质教育实施以来,我常常地思考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把提高所有的学生的基本素质作为最终目标。但在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在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两方面均暂时落后的学生,他们常常受到老师和学生冷落,被称为“差生”。他们是在外部不良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内部后进心理促成的,归结起来,差生的形成既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如不良的家庭教育,不良的社会风气,不良的传播媒介,学校教育不当和社会歧视等。作
期刊
摘 要:本文联系高中物理的教学实际,结合新课程及教育心理学理念讨论如何在教学中创设情感氛围,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在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情景达到最大化的学习效果,由惧怕物理变为喜爱物理。  关键词:物理与教育心理学;新课程;情感氛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情感教育的重要性逐步显现出来,物理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因素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正如柳斌曾经指出:“教育应当是
期刊
摘 要:项目管理做为我国工程建设行业的新兴领域,发展迅速但良莠不齐,签订完善的项目管理合同有利于明确建设方和项目管理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有利于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和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合同    在中国传统的工程建设领域,由于建设工程中介服务市场的不成熟,业主方在强势控制心理的影响下,对工程设计、施工等过程实施全程控制。但由于建设工程本身的专业繁多、专业性极强等特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