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语用学中的文化因素与语用翻译

来源 :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y_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翻译是一种涉及语言、文化和背景知识等多方面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因此,本文从跨文化语用学角度,以李清照诗词《声声慢》为例,分析在诗词翻译过程中如何达到语言语用等效和社交语言等效问题,并提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挖掘原文的文化底蕴,选择适当的译词,才能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的同等语用效果,达到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关键词】跨文化语用;文化因素;语用翻译;声声慢
  
  一、跨文化语用学
  跨文化语用学是近二十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语用学分支,何自然教授认为:“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在使用第二语言进行跨文化语言交际时出现的语用问题。”[1]可见,跨文化语用学是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进行的研究,其重点是对不同文化的语言活动进行跨文化对比的一项研究。
  1.跨文化语用学中的文化因素
  文化作为一个社会范畴,与人们的生活和言语交际行为息息相关。然而,由于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地理位置、思维方式、民族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等皆有不同,因而在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宗教信仰、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换言之,文化因其所处的社会、历史和民族不同而异。因此,我们与英语国家的人交际时,就会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交际出现困难,甚至中断。跨文化语用学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努力沟通汉语与外族语言文化在语用上的差异,从而使交际获得成功。由此看出,我们要研究语言中的文化因素,以消除在跨文化交际中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语用障碍。
  2.语用翻译的内涵
  语用翻译是翻译理论中的一个新模式,也是语用学即语言实用学的新发展,它是在话语层面上,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从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会语用等效两方面研究语言等效的一种翻譯研究模式。何自然教授在《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语用翻译同语义翻译相对应,是一种等效翻译观。它包括语用语言等效翻译和社交语用等效翻译。语用语言等效翻译就是在词汇、语法、意义等语言学的不同层次上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只求保存原作的内容,用原文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将内容表达出来,以求等效。社交语用等效翻译,则是指为跨语言、跨文化的双语交际服务的等效翻译。”[1]本文将从李清照诗词翻译着手,研究诗词翻译过程中的语用等效的问题,也就是说,译者在理解原作基础上,根据语境和文化习惯,使译文符合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习惯,从而达到等效翻译的效果。
  3.文化因素制约语用翻译
  翻译是“译者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2]可见,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行为,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能将翻译的语言内容和文化分离开来。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是一种三元关系,即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者之间进行的思想、文化的传递活动。译者在其中起着关键的连接作用:他首先是听话人,他需要利用自己的原语语言知识、文化背景,并在翻译过程中揣摩原语作者的翻译意图,通过自己的参与,运用语用学原则进行推理,对原语文本进行解码;继而又转换角色,变成说话人,他通过自己的目的语知识,结合目的语文化背景,把握目的语读者的理解程度,按照原作者的意图、风格,将对原文解码的结果呈献给目的语读者,让他们达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1]。
  此外,由于社会文化不同,英汉民族观察、概括事物各有自己的视角和审美观,由此产生的语用差异和语用失误,往往也会体现在翻译中。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结合读者的认知语境,在语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灵活地掌握翻译方法,达到原文的语用等效。
  二、李清照《声声慢》翻译比析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Version1
  Slow, Slow Tune
  Li Qingzhao
  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 so dr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
  How hard is it
  To keep me fit
  In this lingering cold!
  Hardly warmed up
  By cup on cup
  Of wine so dry,
  O how could I
  Endure at dusk the drift
  Of wind so swift?
  It breaks my heart, alas!
  To see the wild geese pass,
  For they are my acquaintances of old.
  
  The ground is covered with yellow flowers,
  Faded and fallen in showers.
  Who will pick them up now?
  Sitting alone at the window, how
  Could I but quicken
  The pace of darkness that won’t thicken?
  On plane’s broad leaves a fine rain drizzles
  As twilight grizzles.
  O what can I do with a grief
  Beyond belief?
  Version2
  Forlorn
  Li Qingzhao
  So dim, so dark, ,
  So dense, so dull
  So damp, so dank, so dead!
  The weather, now warm, now cold,
  Makes it harder than ever to forget!
  How can a few cups of thin wine
  Bring warmth against
  The chilly winds of sunset?
  I recognize the geese flying overhead:
  My old friends
  Bring not the old memories back!
  
  Let fallen flowers lie where they fall.
  To what purpose
  And for whom should I decorate?
  By the window shut,
  Guarding it along,
  To see the sky has turned so black!
  And the drizzle on the kola nut
  Keeps on droning:
  Pit-a-pat, pit-a-pat!
  Is this the kind of mood and moment,
  To be expressed
  By one word “sad”?
  (Translated by Lin Yutang)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综观全词,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但抒情含蓄又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烘托渲染,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觉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
  1.立足语境,实现古诗英译中的语用语言等效
  语用语言等效指不拘泥于原诗形式,而是根据原诗语境揭示其暗含意义或语用用意,传达原诗作者的意图[1]。也就是说,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充分理解语用学内涵,考虑原语和目的语的文化语境,充分挖掘原作者的语用用意,利用文章中的各种语意关联,深刻理解原文中的文化内涵,同时结合读者的理解程度,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呈现给读者通顺流畅、接受程度高的译文,实现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首词起句是叠字的一再重复,使感情宛如流水一般倾泻而出,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为了在译文中体现原诗的韵致,许渊冲先生运用语用翻译思想挖掘其内在含义,深入地体味到作者失落、孤独和愁苦的感受和情感,于是充分调动视觉感觉等多种因素,让读者的目光随着诗人一起寻觅,心灵随诗人一起感受。前三句诗行不断重复主语I,让我们感到诗人很强的自我意识。对于“凄凄惨惨戚戚”这三对双声浅齿叠韵词,许先生用三对“so+adj.”的短语一字排下去,也就是英语的平行结构,把女词人的凄苦悲涼的心情展现于读者面前。译文二中林语堂先生采用十四个单音节词,七个so和七个以字母d开头的单词,[d]的发音很沉闷,这一低沉的声音反复回响,有助于描绘原词中压抑的气氛,层层递进,形成双声和头韵,很好地译出了词中冷雨凄清的意蕴。许译用了叠韵,而林译用了双声,这两种译文在表达原词音美、意美甚至形美方面都相当出色。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两句说明当时正处于天气突然转暖,却又寒意未消、变化无常的时节,人易受到外感,最难得到将养和休息。对此,林译译为“now warm, now cold”,而许渊冲先生用了“lingering cold”来描述原文中天气。“lingering”一词将天气拟人化,颇有奇趣,让欲走还留之势呼之欲出,让读者对于“还寒”一词所体现出来的情景有了最直观的认识。“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词调再度低迷。清照孑然一身,又逢深秋,看见大雁南飞,不由地想起以前的时光来。首先,“三杯两盏”此乃中文的虚数词,形容喝了一杯又一杯,许译的“cup on cup”比林译的“a few cups”更贴切。再者,原文运用了反问句式,两位译者都保留了反问句式,语气与原文庶几相近。
  2.寻找关联,实现古诗英译中的社交语用等效
  实现翻译的社交语用等效,必须从社会文化交际的角度去考察语言的使用。若原文中词语的意义因两种文化共性能被译文读者接受和理解,翻译则不难;反之,原文中词语的意义,因两种文化的异质性不易被译文读者接受时,达到社会语用等效翻译就难了。汉语的许多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要通过翻译完整地反映于译文中十分困难,因为汉语读者的文化背景与英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差异很大,而这就要求译者必须熟悉两种不同语言的语用原则,具备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知识,能够设法沟通语用意义差异,方可实现等效翻译。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其中“正伤心”此句点出了作者悲哀的心情,“却是旧时相识”,是一个暗示,它指出了大雁是旧时的朋友,勾起了对往事的无限回忆。林语堂发现了此暗示,独辟蹊径:诗人不但认出了从故乡飞来的“旧时相识”,而且寄语燕子,别把往日的回忆带给自己,恐怕自己难以承受,对作者暗藏的意思进行了很好的阐释。可以说,比原词更富情趣,更有诗味。许译将此句译为“It breaks my heart, alas!/To see the wild geese pass,/For they are my acquaintances of old”短短的三行诗中却反复有[s][z][t][d]的摩擦爆破辅音,读来节奏感很强。一连串的[s]声,把女词人痛苦无奈的呼声和撕心裂肺,表现得淋漓尽致。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许译把“憔悴损”译为“Faded and fallen in showers”,把静态实物描写变成了落花缤纷的动态过程,给人以无限遐想。落花本无声,为了表现这一动态美,许渊冲用一个“shower”就把落花无声的姿态升华为有声的水流,让读者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两句写作者冷清寂寞、百无聊赖,就连熬到天黑都觉得不易。许先生将原文理解为:夜色不肯变黑,怎能加快黑暗的脚步呢?词人形影相吊,生活毫无乐趣,在这寒冷的秋日更是百无聊赖,度日如年,希望夜色早早降临。“quicken”一词生动的描绘出词人的焦急的心情,传意深刻。
  3.把握文化底蕴,选择适当的译词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黄昏时分下起了细雨。秋雨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了滴滴答答的声音,引起女词人的阵阵哀愁。而这声音又带给读者无尽的回响。“点点滴滴”四个叠字,写出了秋雨的淋漓绵密,且无斧凿痕迹,再度展示了叠字的艺术魅力。许译用“drizzles/ grizzles”押韵来传达原文的声音之美,留住了原文的感觉。但林语堂将此句翻译的尤为生动传神,“droning”用来描绘秋雨的低沉单调十分恰当,而拟声词“pit-a-pit”的运用则更令人拍案叫绝,不仅形象地描绘出雨打梧桐的“啪啪”声,视觉上还让读者身临其境,看到雨点滴落的单调沉闷,连绵不绝,仿佛敲打着女词人寂寞的内心,意美、音美一览无余。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次第”在汉语文化中指的是“情况;境况”,但在英语文化中,不了解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的人,会感到难以理解,因此,译者不可从字面意义来进行翻译,而是将其具体化,因此许译为“twilight”,林译为“moment”,确保了语言信息的转换和交流。同时,许译与林译通过保留原文的反问句式,给读者留下思索空间,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了得”一词林译用“express”比许译的“do with”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原意。
  三、结语
  翻译是一种涉及语言、文化和背景知识等多方面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英汉文化是两种对比鲜明的文化,我们在进行翻译活动时,要考虑到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挖掘出词语所隐含的文化内容,合理变通,力求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的同等语用效果,达到等效的语用翻译。由此可见,文化因素在语用翻译过程中不可忽视,是原语理解和表达的重要依据;语用翻译突出了文化因素的制约作用,实现了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王克非.论翻译研究之分类[J].中国翻译,1997(1):10-12.
  
  作者简介:何清华,男,硕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及外语教学。
其他文献
【摘要】大学生社会服务是高等院校三大功能之一社会服务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是加强大学生公民道德修养,提升精神境界,认识国情、奉献社会、增长才干的“第三课堂”。本文在对当前高校大学生社会服务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其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以期能有所启示。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服务;发展    社会服务运动始于1884年英国伦敦成立的托因比服务所。1889年后在芝加哥西区成立了赫
期刊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所属,以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为主,重点培养从事工会工作、劳动法律、劳动关系、经济管理、公共管理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学院具有六十年的发展历史,2003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原中国工运学院改制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改制后的中国工运学院正式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院以实施普通本科教育为重点,并积极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学院的教学科研在劳动关系、劳动法律、社会工
期刊
【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学生家长、高等学校及社会共同的感受和普遍关注的问题,而作为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则更是得到了有关各方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探明当前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潜因,为今后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打好前期基础,文章选择从政府视角对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进行初步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政府;就业政策;贫困大学生;就业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
期刊
【摘要】职业教育缺少吸引力是摆在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职业教育是与职业活动联系紧密的教育活动,解决不好学生的就业问题就难以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难以获得政府、社会、企业、家长和学生得认可。山东华宇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在办学过程中摸索出一整套具有特色的就业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社会评价,就业工作的成功为该院在当地及周边地区扩大了影响力。  【关键词】就业;毕业生;职业核心能力;职业道
期刊
【摘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畢业生在就业市场中与老牌大学毕业生相比,处于劣势地位,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制约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因素来自三个方面,即学校、就业市场和政策环境、学生自身。其中学生自身因素是内因,学校、就业市场和政策环境是外部因素。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就业竞争力;影响要素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大学生在就业中必然会遇
期刊
【摘要】本文从集体主义教育的外在因素和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入手,主要分析了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困难,要做好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工作,必须从辅导员和教师自身的素质抓起,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以宿舍管理和班级建设为抓手,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联起来;鼓励大学生参与集体和公益活动,培养有益于社会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对策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的
期刊
【摘要】大学生毕业就业已成为全国上下关注的热点问题,职业指导越来越引起各类高校的重视,并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来从事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实际,根据我国高校职业指导状况,分析了问题的根源,探索了当前形势下,有效开展和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合理途径,并对未来如何推动职业指导工作的发展提出了设想。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就业指导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
期刊
【摘要】加强对职业院校贫困生思想心理特点分析,针对贫困大学生培养方向及途径的创新研究是当代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基础而实际的工作,依托对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贫困生心理的研究以及资助工作实践的梳理和探析,我们尝试思考高职院校的贫困生心理健康成因。  【关键词】心理健康;贫困生;高职院校    一、概述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的弱势群体,近年高校贫困生现象日益突出,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政府高度重视
期刊
【摘要】第二语言教学研究对象的学习者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研究的重点。其中学生的出勤状况是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加强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严格的管理和积极的思想教育引导是克服客观环境因素影响的有效手段;教师在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认知规律方面的作为是解决出勤问题的根本。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出勤率;影响因素    一、引言  对英语或者第二语言教学和学习的研究,近几十年
期刊
【摘要】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中英双语标识语越来越广泛地显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在中外交流中发挥其重要作用。目前,景区标语英文翻译的不规范、不准确极大影响着丽水市对外交流的形象。本研究尝试通过大量实例剖析丽水市各景区标识语英文翻译的问题,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规范化建议。  【关键词】景区;标识语;中英翻译;分析;丽水市    一、引言  公示语,又名揭示语,标识语,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帮手(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