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教师努力教、学生刻苦学的教学模式。教师想方设法提高传递知识的效率,学生则用时间和勤奋来换取分数。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教育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的需要了。在知识“爆炸式”增长、传播手段日益多样化、人才规格能力化的今天,我们的教育教学越发显得方法陈旧、效率低下,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同时从目前我国教育的实践状况来看,学生的自主学习尚处在初始阶段。表现为,在理论上借鉴国外成果或经验总结较多,在实践上则以局部或部分的试验、实验探索为主;从开展的范围看,大多在试点区或学校中进行。正所谓发展不平衡,研究不深入,实践不完善。由此可见,特别是针对高中学生历史的自主学习,急需我们研究和实践。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广和深化,如何在有限的时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效性,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我认为只有抓好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目的。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能让学生实行自我教育的教育。”“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以时间、勤奋换分数”的历史学习模式为自主、愉快、适用、高效的学习模式,才能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立为核心的主体意识,健全学生人格。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构建“导—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地存在着。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教学效率低下,课业负担越来越重。这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我们提出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即“导—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导、学结合,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双方相互尊重、共同合作,切实贯彻学生学习主体原则,以达到学生学会学习之目的。
二、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和人格
教学具有教育性,即教学不仅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且对学生的情感、意志、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实现着教学对人发展的独特作用。当然,教学的教育作用取决于“导”的效果,更取决于学生主体的参与程度,同时这两方面的协调与配合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学生主体的特殊地位看,自主学习不仅是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而且对其价值取向、理想选择、意志品质、责任感、义务感等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这两方面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可靠保证。所以,自主学习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上,还应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及人格方面作出有意义的研究。为此,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提出以提高学生自尊、自信、自立为核心的个性与人格研究目标: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即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武装学生的头脑,使之学会以科学的态度、方法认识世界。
2.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即能按照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对客观因素进行积极、向上的选择。
3.养成坚定的意志品质。即自觉确立行动的目的,并勇于克服困难,具有顽强拼搏的精神和一定的耐挫折力。
三、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我国现行的学制中,高中学生即将面临多种选择,或进入各类学校继续学习,或直接走向社会。因此,对高中学生实施自主学习的研究,还必须从增强学生适应能力方面着手,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形成学生主体意识、学用结合的自觉意识,学会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会主动利用物质资源。
四、实行文科教学理科化
长期以来,对于历史的教学,经常局限于教师的多讲和学生的多备,是典型的“灌鸭式”战术,不管学生会不会,先记住再说,使学生疲于记忆,长此以往,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不利于历史教学效益的提高,如果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适当进行类似理科化的教学,往往效果会更加显著。比如:开展历史名人趣事的演讲比赛;通过历史试题的巩固练习,建立以个人自学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交往型”、“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样通过互相讨论、交流启发、集思广益,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通过作各种练习,有助于提高训练效率。
五、历史教师的观念要改变,从备教材变为备学生
多年来,说到上课,就是教师充分地查阅资料,钻研教材,然后在课堂中“一字不漏”地讲给学生听,不管学生的基础好差,一律坐在位置上被动地听老师讲课。教师在课堂中只是根据备课的需要,蜻蜓点水似地喊几个学生起来回答问题(多半只是几个基础好的同学,不会影响教师预定的备课内容和进度)。一节课下来,老师讲得心满意足,学生听得无可奈何,真正能够跟着老师的思路的只是几个基础好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基本没有得到相应的锻炼。长此以往,大多数学生的能力越来越差,班内的后进生面越来越广,弄得学生整日昏头昏脑,学习效果反而越来越差。
六、历史课堂上,教师要明确导学目标,学生更要明确学习目标
首先,教学目标只有带有明确性和可操作性,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使他们自主地把握学习方向。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提问,在每一个学习的小环节上都给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明确学习的途径。教学结束时,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反刍”,加深印象。
其次,教学目标要定得适度、适量,即学生通过一定的自学时间可以达到的程度。如果教师的目标定得过高、过难,学生完成目标的期望就低,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小,激发的力量也就显得较低,反之,如果教师制定的目标太低,那么目标的价值就显得较低,也无激发力量可言。
此外,教学目标还应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调动不同层次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所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
七、创设和谐、平等和民主的课堂氛围
由于受传统的“满堂灌”及爱面子、怕出丑的心理影响,学生在讨论交流时往往不积极主动,此时,教师要多鼓励。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古怪,都要对其积极的参与加以肯定,从而保护他们的上进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教师要以“共同探讨者”的角色和学生平等的出现在课堂上,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保留意见,欢迎质疑,欢迎争辩。遇到拿不准的问题,教师要坦诚承认自己的不足,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和学生共同研究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教师适当露拙,对形成激励思考、勇于创新、不怕出错和露短的氛围大有好处。
八、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法指导
在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相当关键。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要力求具体明确,便于操作。既要有学习程序上的指导,又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上的点拨。当然,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从自身学习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宜自己学习的有效学习方法。
总之,高中历史教师只要坚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促进其自主发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大面积地提高历史的教学质量。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能让学生实行自我教育的教育。”“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以时间、勤奋换分数”的历史学习模式为自主、愉快、适用、高效的学习模式,才能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立为核心的主体意识,健全学生人格。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构建“导—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地存在着。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教学效率低下,课业负担越来越重。这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我们提出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即“导—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导、学结合,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双方相互尊重、共同合作,切实贯彻学生学习主体原则,以达到学生学会学习之目的。
二、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和人格
教学具有教育性,即教学不仅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且对学生的情感、意志、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实现着教学对人发展的独特作用。当然,教学的教育作用取决于“导”的效果,更取决于学生主体的参与程度,同时这两方面的协调与配合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学生主体的特殊地位看,自主学习不仅是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而且对其价值取向、理想选择、意志品质、责任感、义务感等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这两方面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可靠保证。所以,自主学习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上,还应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及人格方面作出有意义的研究。为此,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提出以提高学生自尊、自信、自立为核心的个性与人格研究目标: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即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武装学生的头脑,使之学会以科学的态度、方法认识世界。
2.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即能按照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对客观因素进行积极、向上的选择。
3.养成坚定的意志品质。即自觉确立行动的目的,并勇于克服困难,具有顽强拼搏的精神和一定的耐挫折力。
三、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我国现行的学制中,高中学生即将面临多种选择,或进入各类学校继续学习,或直接走向社会。因此,对高中学生实施自主学习的研究,还必须从增强学生适应能力方面着手,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形成学生主体意识、学用结合的自觉意识,学会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会主动利用物质资源。
四、实行文科教学理科化
长期以来,对于历史的教学,经常局限于教师的多讲和学生的多备,是典型的“灌鸭式”战术,不管学生会不会,先记住再说,使学生疲于记忆,长此以往,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不利于历史教学效益的提高,如果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适当进行类似理科化的教学,往往效果会更加显著。比如:开展历史名人趣事的演讲比赛;通过历史试题的巩固练习,建立以个人自学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交往型”、“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样通过互相讨论、交流启发、集思广益,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通过作各种练习,有助于提高训练效率。
五、历史教师的观念要改变,从备教材变为备学生
多年来,说到上课,就是教师充分地查阅资料,钻研教材,然后在课堂中“一字不漏”地讲给学生听,不管学生的基础好差,一律坐在位置上被动地听老师讲课。教师在课堂中只是根据备课的需要,蜻蜓点水似地喊几个学生起来回答问题(多半只是几个基础好的同学,不会影响教师预定的备课内容和进度)。一节课下来,老师讲得心满意足,学生听得无可奈何,真正能够跟着老师的思路的只是几个基础好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基本没有得到相应的锻炼。长此以往,大多数学生的能力越来越差,班内的后进生面越来越广,弄得学生整日昏头昏脑,学习效果反而越来越差。
六、历史课堂上,教师要明确导学目标,学生更要明确学习目标
首先,教学目标只有带有明确性和可操作性,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使他们自主地把握学习方向。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提问,在每一个学习的小环节上都给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明确学习的途径。教学结束时,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反刍”,加深印象。
其次,教学目标要定得适度、适量,即学生通过一定的自学时间可以达到的程度。如果教师的目标定得过高、过难,学生完成目标的期望就低,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小,激发的力量也就显得较低,反之,如果教师制定的目标太低,那么目标的价值就显得较低,也无激发力量可言。
此外,教学目标还应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调动不同层次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所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
七、创设和谐、平等和民主的课堂氛围
由于受传统的“满堂灌”及爱面子、怕出丑的心理影响,学生在讨论交流时往往不积极主动,此时,教师要多鼓励。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古怪,都要对其积极的参与加以肯定,从而保护他们的上进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教师要以“共同探讨者”的角色和学生平等的出现在课堂上,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保留意见,欢迎质疑,欢迎争辩。遇到拿不准的问题,教师要坦诚承认自己的不足,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和学生共同研究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教师适当露拙,对形成激励思考、勇于创新、不怕出错和露短的氛围大有好处。
八、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法指导
在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相当关键。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要力求具体明确,便于操作。既要有学习程序上的指导,又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上的点拨。当然,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从自身学习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宜自己学习的有效学习方法。
总之,高中历史教师只要坚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促进其自主发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大面积地提高历史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