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9.11”事件的发生激发了美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和爱国主义热情。在新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联邦政府(布什政府)积极利用这种社会氛围,推行爱国主义教育,巩固以传统主流价值观为基础的国家认同。本文主要运用文献法,对美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背景以及实施途径:爱国仪式、社会研究课和公民课程、历史教学项目、志愿服务等进行研究并反思。
关键词:美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背景;途径;反思。
“9.11”事件后,教育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教育为国家安全服务的呼声更加强烈。在这种形勢下,爱国主义教育自然成为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有力武器。使得美国的公民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强调多元文化教育又重新开始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由于受新保守主义思想影响,联邦政府(布什政府)奉行单边主义政策,推行权威爱国主义教育。虽然在特殊背景下强化了国家认同和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但在本质上是反民主的,容易使爱国主义教育走向民族主义化。新时代背景下,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爱国主义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后“9.11”时代美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背景分析
(一)国旗无处不在
美国2002年的调查显示,“9.11”后有74%到82%的美国人通过悬挂国旗来表示对袭击的反应。其中家中插旗的有63%,汽车挂旗的有28%,衣服上带旗的有29%。[1]“9.11”以后,全美几乎成了星条旗的海洋,[2]恐怖袭击大大强化了美国民众的国旗意识和社会凝聚力。
“9.11”事件后,美国沃尔玛国旗销量大增。据统计,9月11日到13日,沃尔玛累计售出45万面国旗(而在2000年的同一时期销量仅有2000面)。各种出售国旗的网站也迅速走红,美国国旗指南网(www.usaflagdirect.com)2001年10月的点击量就达到了350万次,桌面国旗网站(www.deskflag.com)的新增访客增加了约500万人。[3]
(二)布什政府全面采纳新保守主义的政策主张
2001年,小布什在新保守派的大力支持下入主白宫,启用了一大批新保守派人物进入政府决策核心,占据了包括副总统、国防部长、国务卿等在内的政府要职,所以布什政府的内政外交政策带有浓厚的新保守主义色彩。尤其是“9.11”恐怖事件之后,布什政府全面采纳了新保守主义的政策主张。
新保守主义重视美国传统文化价值观,认为犹太—基督教文明是美利坚民族的基石,认为美国的立国之本是WASP盎格鲁—新教文化(WASP是White Anglo-Protestant的缩写,指信奉新教的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新保守主义十分重视公民教育,竭力主张通过教育来恢复传统道德价值观。为重建传统价值观,布什政府发起了开展“美国历史教学”、“我们人民”“我们的文献”项目,以及召开“美国历史、公民学、服务白宫论坛”等。
(三)公民教育政策凸显“国家利益”取向
“9·11”事件使得美国人认识到国家安全还需要精神文化层次的同化。随后,一系列公民教育法案颁布,突出了公民教育在维护国家利益中的重要作用。
2002年3月,美国联邦教育部推出了升级版的《美国教育部 2002-2007 年战略规划》,其教育服务于国家利益的功利倾向更加显著。强调教育与美国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竞争及反恐战争中的“利益”之间的联系。有关公民教育的规定为“加强学校公民教育,发展学生良好品格和公民能力,培养新时期负责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高素质公民,建立安全的、秩序井然的、无毒品的教育环境。”[4]《2005年自由展示美国国旗议案》(H.R.42:Freedom to Display the American Flag Act of 2005)[5]在2006年7月24日由布什政府签署成为法律(Public Law No.109-243)。法案要求美国国旗应该展现在每间教室或美国的其他教育设施上。
各州通过法案的形式强制学校忠诚宣誓。例如宾夕法尼亚州参议院2001年11月13日通过一项法案,要求私立和公立学校学生每天早晨必须背诵《忠诚宣誓》和高唱国歌。[6]2003年,科罗拉多州通过了一项HB03-1368法案,硬性要求所有公立学校师生在每个教学日开始时必须背诵《忠诚宣誓》。除了要进行的忠诚宣誓外,至少有10个州还要求学生要对自己的州旗宣誓。[7]
(四)政府限制美国媒体的“新闻自由”
“9.11”事件后的美国媒体“政府化”,完全为国家利益考虑,成了传递信息、凝聚人心的工具,并未客观公正对恐怖袭击事件进行全面报道,而是刻意营造了紧张、敌对的气氛,顺乎美国政府的政治倾向。在这种高压的社会氛围下,很大程度度上丧失了新闻自由权和言论自由权,很难公开发表反主流的声音。有统计说,此次战争报道中最受美国欢迎的电视台是到处洋溢着“爱国主义热情”的福克斯电视台(美国保守主义思想的代言人)。[8]福克斯电视台积极渲染爱国主义和美国优越论,强调公民要有国家意识,要爱国,要捍卫自由和人的尊严,要进行武力报复,迎合甚至引导了“9.11”之后的美国的社会公众心理。[9]
二、后“9.11”时代美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爱国仪式:法案强制忠诚宣誓
忠诚宣誓是美国最明确的爱国运动,同时也是美国中小学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经常性内容。“9.11”事件后,忠诚宣誓成为联邦政府积极倡导的爱国表达形式,其强制性色彩更为浓厚,已成为学校复兴美国爱国精神的重要内容。在2002-2003会议立法期间,美国有17个州颁布了新的忠诚宣誓法律或修订了相关政策。25个州要求学生在每个教学日必须背诵誓言,35个州要求学校必须安排时间进行效忠宣誓。有6个州(亚拉巴马州、肯塔基州、路易斯安那州、北卡罗来纳州、俄亥俄州、南达科他州)鼓励学校进行忠诚宣誓。 (二)社会研究课(social studies)和公民科课程(civics and government):强调传统主题和价值
新保守主义者奉行的理念之一是回归传统,因而“9·11”事件后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重要载体的社会研究课和公民科课程得到了重视。
在学校课程政策上,各州颁布公民教育法案,强调传统主题的地位。例如2005年加利福尼亚州颁布第30号共同决议案颁布的《教育法》第33540章要求州教育委员会考察和修订历史、社会研究课框架中的教学内容,确保美国的重要历史文献内容能被纳入课程框架中。这些历史文献包括《独立宣言》《美国宪法》《权利法案》《联邦主义者文集》《解放宣言》《葛底斯堡演说》和《乔治·华盛顿的告别演说》。SB127法案规定,在教授有关国旗宣誓内容时,要确保学生能理解效忠国旗的意义,理解忠诚于共和国的重要性。[10]德克萨斯州专门对教科书进行了立法,要求教材内容必须体现传统价值的回归、爱国主义、对权威的的服从以及对“异端”的排斥。
课程目标上强调使学生了解国家发展史,培养学生对美国的热爱之情;帮助学生内化美国民主传统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
课程内容上突出传统主题和价值,避免或限制教授争议性的内容。
(三)“历史教学项目”(Teaching American History):不能持有异议
20 世纪后期,在多元文化主义的挑战下,美国的传统价值体系丧失了权威地位,学校的传统历史教学的地位不复往日辉煌。此外,2001年的“全国教育进步评估组织美国历史报告卡”(NAEP U.S History Report Card)也显示了学生在历史知识方面的欠缺,82%的四年级学生、84%的八年级学生、89%的十二年级学生的历史知识低于熟练水准(proficient level)。[11]受此影响,联邦政府非常重视传统美国历史教育,为改善美国历史教学质量,花费大量资金资助“美国历史教学项目”。该项目管理机构对历史教学的指导原则、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进行了说明。
教学指导原则上,强调学习中不能有异议,不鼓励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批判性分析,而是告诉学生:历史只有一种解释,这种解释就是美国在行动上总是正确和富有道义的。教学目标上,强调改善美国学生在历史知识上的无知状况,内化捍卫美国民主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深厚的爱国热情以及民族自豪感。[12]教学内容上,教授学生核心人物、核心事件、核心理念、核心文献。强调不应该让学生接触多种意识形态的历史文本。教学方式上以说教为主,不给学生讨论的余地,不鼓励对现状进行批判,不主张发展学生的民主技能。
(四)志愿服务活动:反对政治参与
“9·11”事件后,志愿服务成为政府大力倡导的一种活动,并被共和党人和民主党人吹捧为培养民主公民的一种主要手段。政府也发起了“自由课程”、建立“自由服务团”、设立“总统服务奖”等项目来进一步倡导服务精神,鼓励志愿参与,然而这种志愿服务是以反对政治参与为前提。
在学校政策和实践上,爱国和慈善活动常被等同于民主课程而被强调,主张公民教育应回避政治和政策,强调在服务中培养公民的善良、正直、负责等品性。以加利福尼亚州的纪念塞萨尔·查韦斯日(Cesar Chavez Day)活动为例。为纪念查韦斯,州政府划拨资金给全州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不过学校要得到这些资金,必须禁止学生参与游说、游行、请愿、宣传立法或宣传政治纲领等政治活动。实际上,“9·11”事件后,美国许多组织都禁止成员参与政治活动。比如所有美国志愿队成员均被禁止从事与任何政治制度相关的活动。[13]
三、对后“9.11”时代美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途径的反思
(一)爱国主义要求强制宣誓违宪,应自由选择
“9.11”事件后,在权威爱国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许多州以立法的形式强制学校学生宣誓,然而强制忠诚宣誓也受到了很多民主人士的批判,认为这违反了美国宪法,不利于美国民主的发展。
科罗拉多州美国公民自由联盟法律主任马克·西尔弗斯坦(Mark Silverstein) 宣称:“公众表达自由和正义理想的信念应当是自愿的,不应该被强迫。科罗拉多州强迫个人效忠的法案违反了美国的基本自由。”[14]丹佛县乔治·华盛顿高中的一名高年级学生凯特·格罗斯(Keaty Gross)宣称:“我也是一个爱国的人,但我相信,在美国,以不同方式表达对国家的支持也属于我们的自由的一部分。不应该只允许用一种方式来表达爱国精神。”[15]
2004年3月,科罗拉多州议会修订了法规,州长签署了修订后的法律章程,不再强制学生进行忠诚宣誓,可让学生自愿选择是否进行忠诚宣誓。修改后的法规规定:”任何人如不愿意参加忠读宣誓,可以不必参加这一活动。”科罗拉多州一名议员说:“我们要尊重宪法第一修正案中的理念,我们认为科罗拉多州法案破坏了这一目标,因为公众表达自由和正义的信念和理念应当是自愿的,而不是强迫学生背诵《忠诚宣誓》。”[16]
(二)持异议是爱国的,应培养学生批判性反思能力
权威爱国主义认为,政府代表一个国家,公民爱国就应该积极支持政府的政策和行动。而民主爱国主义者认为,当确信自己的国家正在采取不明智或不公正的行动时,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应勇敢讲出来。
民主社会,公民品性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批判性反思能力的养成。“9·11”事件后,美国中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并不总是符合民主的目标和理想,独立思考越来越受到压制。民主爱國主义认为在民主国家异议是非常重要的,对国家的批评并不等于不爱国。如果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美国公民,需要批判性地思考一些重要的社会问题。因此在爱国主义教育这个问题上,不论教育目标的设置、教育内容的选择还是实施方面,都应该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而不是一味强调顺从,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合格民主社会的公民。 (三)爱国不仅要参与志愿服务,更要积极参与政治活动
一个民主国家,只有通过公民的参与才能有生命力。公民参与包括社会参与和政治参与。社会参与主要指公民自愿参与那些完全由公民自发组织、自我管理的社区活动和非政府组织或社团,包括参与居民协会、体育俱乐部、信仰团体等。政治参与指对政治社会的参与,主要指参与国家事务,包括参与政治过程和参与治理。[17]“9.11”事件后,美国政府大力倡导志愿服务,反对政治参与,这种将慈善服务等同于民主的观点是狭隘的,甚至是偏离民主价值观念和体制。要维护美国的民主和自由,每个公民不仅要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更应该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这就要求青少年必须具备相关的国家政策、社会政治背景等知识,具备相应的政治技能,超越所从事的社区服务或志愿行为去思考政治参与的问题。
结语:
通过“9.11”事件后美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可以看出美国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重视爱国仪式的作用,希望学校通过爱国仪式来强化学生的公民意识,增强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强调忠诚政府,反对异议,美国联邦政府发起并资助的一系列公民项目,希望加强美国青年人的爱国心,强化公民意识。主张志愿服务,反对政治参与。“9.11”事件后,政府鼓励公民参与志愿服务,在服务中培养公民的善良品性,并把志愿服务作为了回避政治的一种途径。由于受新保守主义思想影响,美国中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质是权威爱国主义教育,强调无条件忠诚政府和具有象征性意义的行为,否定异议和批判性,不主张发展学生的民主技能,具有浓厚的强制性。虽然在特殊背景下强化了国家认同和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但在本质上是反民主的,容易使爱国主义教育走向民族主义化。
参考文献:
[1]Linda J. Skitka. Patriotism or Nationalism? Understa
nding Post-September 11,2001, Flag-Display Behav
ior[J].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005.
[2]潘亚玲.美国爱国主义与对外政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86.
[3]Michele Helfrich,Sandi Reynolds.Day of Infamy:A Social Paycholopist and Rhesorician Examine the Effects of Instigative,Patriotie Discourse[J].The Journal of American Culture, Vol.25,No.3 4, September, 2002:330.
[4]马文琴,张斌贤.”9·11”事件后美国联邦政府加强公民教育的举措[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12):55.
[5]H.R.42:Freedom to Display the American Flag Act of 2005 [EB/OL]. http:// www.govtrack.us/ congress/ billtext.xpd? bill=h109-42.
[6]The Associated Press. Pledging to Instill Patriotism [ EB/OL]. http://www.freedomforum.org/ templates/ document.asp?documentID=15247
[7]马文琴.美国学校公民教育的转向[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171.
[8]丁一凡.美国批判—自由帝国扩张的悖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4.
[9]国麟.从《反恐24小时》看好莱坞与后“9.11”时代美国民族主义的关系[J].新闻大学,2006 (3): 67-71.
[10]Civic Education:State and Congressional Legislation (2003-2008)[EB/OL]. http ://www.ncsl./org/?tabid=15387.
[11]U.S Students Lack History Knowledge[J]. Washington Post, May 10,2002.
[12]Teaching American History[EB/OL]. http://www2.ed. gov/programs/teaching history/ index. html.
[13]Joe Westheimer.Introduction:The Political of Education[J].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2004(2):231.
[14]Pledge of Allegiance[EB/OL].http: //www.firnstamend
mentcenter.org/speech/studentexpression/topic.aspx? topic=pledge.
[15]ACLU Challenges Colorado Law Requir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Recite the Pledge of Allegiance [EB/OL].
htp://www.aclu-co.org/news/pressrelease/release_alleg
iance.htm.
[16]Pledge of Allegiance[ EB/OL].http://www. firstamendm
entcenter.org/rel_liberty/publicschols/topic.
aspx?topic=pledge_of_allegiance2.
[17]繞从满.主动公民教育:国际公民教育发展的新走向[J].比较教育研究,2006(7):1—5.
关键词:美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背景;途径;反思。
“9.11”事件后,教育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教育为国家安全服务的呼声更加强烈。在这种形勢下,爱国主义教育自然成为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有力武器。使得美国的公民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强调多元文化教育又重新开始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由于受新保守主义思想影响,联邦政府(布什政府)奉行单边主义政策,推行权威爱国主义教育。虽然在特殊背景下强化了国家认同和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但在本质上是反民主的,容易使爱国主义教育走向民族主义化。新时代背景下,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爱国主义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后“9.11”时代美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背景分析
(一)国旗无处不在
美国2002年的调查显示,“9.11”后有74%到82%的美国人通过悬挂国旗来表示对袭击的反应。其中家中插旗的有63%,汽车挂旗的有28%,衣服上带旗的有29%。[1]“9.11”以后,全美几乎成了星条旗的海洋,[2]恐怖袭击大大强化了美国民众的国旗意识和社会凝聚力。
“9.11”事件后,美国沃尔玛国旗销量大增。据统计,9月11日到13日,沃尔玛累计售出45万面国旗(而在2000年的同一时期销量仅有2000面)。各种出售国旗的网站也迅速走红,美国国旗指南网(www.usaflagdirect.com)2001年10月的点击量就达到了350万次,桌面国旗网站(www.deskflag.com)的新增访客增加了约500万人。[3]
(二)布什政府全面采纳新保守主义的政策主张
2001年,小布什在新保守派的大力支持下入主白宫,启用了一大批新保守派人物进入政府决策核心,占据了包括副总统、国防部长、国务卿等在内的政府要职,所以布什政府的内政外交政策带有浓厚的新保守主义色彩。尤其是“9.11”恐怖事件之后,布什政府全面采纳了新保守主义的政策主张。
新保守主义重视美国传统文化价值观,认为犹太—基督教文明是美利坚民族的基石,认为美国的立国之本是WASP盎格鲁—新教文化(WASP是White Anglo-Protestant的缩写,指信奉新教的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新保守主义十分重视公民教育,竭力主张通过教育来恢复传统道德价值观。为重建传统价值观,布什政府发起了开展“美国历史教学”、“我们人民”“我们的文献”项目,以及召开“美国历史、公民学、服务白宫论坛”等。
(三)公民教育政策凸显“国家利益”取向
“9·11”事件使得美国人认识到国家安全还需要精神文化层次的同化。随后,一系列公民教育法案颁布,突出了公民教育在维护国家利益中的重要作用。
2002年3月,美国联邦教育部推出了升级版的《美国教育部 2002-2007 年战略规划》,其教育服务于国家利益的功利倾向更加显著。强调教育与美国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竞争及反恐战争中的“利益”之间的联系。有关公民教育的规定为“加强学校公民教育,发展学生良好品格和公民能力,培养新时期负责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高素质公民,建立安全的、秩序井然的、无毒品的教育环境。”[4]《2005年自由展示美国国旗议案》(H.R.42:Freedom to Display the American Flag Act of 2005)[5]在2006年7月24日由布什政府签署成为法律(Public Law No.109-243)。法案要求美国国旗应该展现在每间教室或美国的其他教育设施上。
各州通过法案的形式强制学校忠诚宣誓。例如宾夕法尼亚州参议院2001年11月13日通过一项法案,要求私立和公立学校学生每天早晨必须背诵《忠诚宣誓》和高唱国歌。[6]2003年,科罗拉多州通过了一项HB03-1368法案,硬性要求所有公立学校师生在每个教学日开始时必须背诵《忠诚宣誓》。除了要进行的忠诚宣誓外,至少有10个州还要求学生要对自己的州旗宣誓。[7]
(四)政府限制美国媒体的“新闻自由”
“9.11”事件后的美国媒体“政府化”,完全为国家利益考虑,成了传递信息、凝聚人心的工具,并未客观公正对恐怖袭击事件进行全面报道,而是刻意营造了紧张、敌对的气氛,顺乎美国政府的政治倾向。在这种高压的社会氛围下,很大程度度上丧失了新闻自由权和言论自由权,很难公开发表反主流的声音。有统计说,此次战争报道中最受美国欢迎的电视台是到处洋溢着“爱国主义热情”的福克斯电视台(美国保守主义思想的代言人)。[8]福克斯电视台积极渲染爱国主义和美国优越论,强调公民要有国家意识,要爱国,要捍卫自由和人的尊严,要进行武力报复,迎合甚至引导了“9.11”之后的美国的社会公众心理。[9]
二、后“9.11”时代美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爱国仪式:法案强制忠诚宣誓
忠诚宣誓是美国最明确的爱国运动,同时也是美国中小学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经常性内容。“9.11”事件后,忠诚宣誓成为联邦政府积极倡导的爱国表达形式,其强制性色彩更为浓厚,已成为学校复兴美国爱国精神的重要内容。在2002-2003会议立法期间,美国有17个州颁布了新的忠诚宣誓法律或修订了相关政策。25个州要求学生在每个教学日必须背诵誓言,35个州要求学校必须安排时间进行效忠宣誓。有6个州(亚拉巴马州、肯塔基州、路易斯安那州、北卡罗来纳州、俄亥俄州、南达科他州)鼓励学校进行忠诚宣誓。 (二)社会研究课(social studies)和公民科课程(civics and government):强调传统主题和价值
新保守主义者奉行的理念之一是回归传统,因而“9·11”事件后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重要载体的社会研究课和公民科课程得到了重视。
在学校课程政策上,各州颁布公民教育法案,强调传统主题的地位。例如2005年加利福尼亚州颁布第30号共同决议案颁布的《教育法》第33540章要求州教育委员会考察和修订历史、社会研究课框架中的教学内容,确保美国的重要历史文献内容能被纳入课程框架中。这些历史文献包括《独立宣言》《美国宪法》《权利法案》《联邦主义者文集》《解放宣言》《葛底斯堡演说》和《乔治·华盛顿的告别演说》。SB127法案规定,在教授有关国旗宣誓内容时,要确保学生能理解效忠国旗的意义,理解忠诚于共和国的重要性。[10]德克萨斯州专门对教科书进行了立法,要求教材内容必须体现传统价值的回归、爱国主义、对权威的的服从以及对“异端”的排斥。
课程目标上强调使学生了解国家发展史,培养学生对美国的热爱之情;帮助学生内化美国民主传统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
课程内容上突出传统主题和价值,避免或限制教授争议性的内容。
(三)“历史教学项目”(Teaching American History):不能持有异议
20 世纪后期,在多元文化主义的挑战下,美国的传统价值体系丧失了权威地位,学校的传统历史教学的地位不复往日辉煌。此外,2001年的“全国教育进步评估组织美国历史报告卡”(NAEP U.S History Report Card)也显示了学生在历史知识方面的欠缺,82%的四年级学生、84%的八年级学生、89%的十二年级学生的历史知识低于熟练水准(proficient level)。[11]受此影响,联邦政府非常重视传统美国历史教育,为改善美国历史教学质量,花费大量资金资助“美国历史教学项目”。该项目管理机构对历史教学的指导原则、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进行了说明。
教学指导原则上,强调学习中不能有异议,不鼓励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批判性分析,而是告诉学生:历史只有一种解释,这种解释就是美国在行动上总是正确和富有道义的。教学目标上,强调改善美国学生在历史知识上的无知状况,内化捍卫美国民主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深厚的爱国热情以及民族自豪感。[12]教学内容上,教授学生核心人物、核心事件、核心理念、核心文献。强调不应该让学生接触多种意识形态的历史文本。教学方式上以说教为主,不给学生讨论的余地,不鼓励对现状进行批判,不主张发展学生的民主技能。
(四)志愿服务活动:反对政治参与
“9·11”事件后,志愿服务成为政府大力倡导的一种活动,并被共和党人和民主党人吹捧为培养民主公民的一种主要手段。政府也发起了“自由课程”、建立“自由服务团”、设立“总统服务奖”等项目来进一步倡导服务精神,鼓励志愿参与,然而这种志愿服务是以反对政治参与为前提。
在学校政策和实践上,爱国和慈善活动常被等同于民主课程而被强调,主张公民教育应回避政治和政策,强调在服务中培养公民的善良、正直、负责等品性。以加利福尼亚州的纪念塞萨尔·查韦斯日(Cesar Chavez Day)活动为例。为纪念查韦斯,州政府划拨资金给全州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不过学校要得到这些资金,必须禁止学生参与游说、游行、请愿、宣传立法或宣传政治纲领等政治活动。实际上,“9·11”事件后,美国许多组织都禁止成员参与政治活动。比如所有美国志愿队成员均被禁止从事与任何政治制度相关的活动。[13]
三、对后“9.11”时代美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途径的反思
(一)爱国主义要求强制宣誓违宪,应自由选择
“9.11”事件后,在权威爱国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许多州以立法的形式强制学校学生宣誓,然而强制忠诚宣誓也受到了很多民主人士的批判,认为这违反了美国宪法,不利于美国民主的发展。
科罗拉多州美国公民自由联盟法律主任马克·西尔弗斯坦(Mark Silverstein) 宣称:“公众表达自由和正义理想的信念应当是自愿的,不应该被强迫。科罗拉多州强迫个人效忠的法案违反了美国的基本自由。”[14]丹佛县乔治·华盛顿高中的一名高年级学生凯特·格罗斯(Keaty Gross)宣称:“我也是一个爱国的人,但我相信,在美国,以不同方式表达对国家的支持也属于我们的自由的一部分。不应该只允许用一种方式来表达爱国精神。”[15]
2004年3月,科罗拉多州议会修订了法规,州长签署了修订后的法律章程,不再强制学生进行忠诚宣誓,可让学生自愿选择是否进行忠诚宣誓。修改后的法规规定:”任何人如不愿意参加忠读宣誓,可以不必参加这一活动。”科罗拉多州一名议员说:“我们要尊重宪法第一修正案中的理念,我们认为科罗拉多州法案破坏了这一目标,因为公众表达自由和正义的信念和理念应当是自愿的,而不是强迫学生背诵《忠诚宣誓》。”[16]
(二)持异议是爱国的,应培养学生批判性反思能力
权威爱国主义认为,政府代表一个国家,公民爱国就应该积极支持政府的政策和行动。而民主爱国主义者认为,当确信自己的国家正在采取不明智或不公正的行动时,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应勇敢讲出来。
民主社会,公民品性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批判性反思能力的养成。“9·11”事件后,美国中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并不总是符合民主的目标和理想,独立思考越来越受到压制。民主爱國主义认为在民主国家异议是非常重要的,对国家的批评并不等于不爱国。如果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美国公民,需要批判性地思考一些重要的社会问题。因此在爱国主义教育这个问题上,不论教育目标的设置、教育内容的选择还是实施方面,都应该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而不是一味强调顺从,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合格民主社会的公民。 (三)爱国不仅要参与志愿服务,更要积极参与政治活动
一个民主国家,只有通过公民的参与才能有生命力。公民参与包括社会参与和政治参与。社会参与主要指公民自愿参与那些完全由公民自发组织、自我管理的社区活动和非政府组织或社团,包括参与居民协会、体育俱乐部、信仰团体等。政治参与指对政治社会的参与,主要指参与国家事务,包括参与政治过程和参与治理。[17]“9.11”事件后,美国政府大力倡导志愿服务,反对政治参与,这种将慈善服务等同于民主的观点是狭隘的,甚至是偏离民主价值观念和体制。要维护美国的民主和自由,每个公民不仅要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更应该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这就要求青少年必须具备相关的国家政策、社会政治背景等知识,具备相应的政治技能,超越所从事的社区服务或志愿行为去思考政治参与的问题。
结语:
通过“9.11”事件后美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可以看出美国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重视爱国仪式的作用,希望学校通过爱国仪式来强化学生的公民意识,增强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强调忠诚政府,反对异议,美国联邦政府发起并资助的一系列公民项目,希望加强美国青年人的爱国心,强化公民意识。主张志愿服务,反对政治参与。“9.11”事件后,政府鼓励公民参与志愿服务,在服务中培养公民的善良品性,并把志愿服务作为了回避政治的一种途径。由于受新保守主义思想影响,美国中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质是权威爱国主义教育,强调无条件忠诚政府和具有象征性意义的行为,否定异议和批判性,不主张发展学生的民主技能,具有浓厚的强制性。虽然在特殊背景下强化了国家认同和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但在本质上是反民主的,容易使爱国主义教育走向民族主义化。
参考文献:
[1]Linda J. Skitka. Patriotism or Nationalism? Understa
nding Post-September 11,2001, Flag-Display Behav
ior[J].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005.
[2]潘亚玲.美国爱国主义与对外政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86.
[3]Michele Helfrich,Sandi Reynolds.Day of Infamy:A Social Paycholopist and Rhesorician Examine the Effects of Instigative,Patriotie Discourse[J].The Journal of American Culture, Vol.25,No.3 4, September, 2002:330.
[4]马文琴,张斌贤.”9·11”事件后美国联邦政府加强公民教育的举措[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12):55.
[5]H.R.42:Freedom to Display the American Flag Act of 2005 [EB/OL]. http:// www.govtrack.us/ congress/ billtext.xpd? bill=h109-42.
[6]The Associated Press. Pledging to Instill Patriotism [ EB/OL]. http://www.freedomforum.org/ templates/ document.asp?documentID=15247
[7]马文琴.美国学校公民教育的转向[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171.
[8]丁一凡.美国批判—自由帝国扩张的悖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4.
[9]国麟.从《反恐24小时》看好莱坞与后“9.11”时代美国民族主义的关系[J].新闻大学,2006 (3): 67-71.
[10]Civic Education:State and Congressional Legislation (2003-2008)[EB/OL]. http ://www.ncsl./org/?tabid=15387.
[11]U.S Students Lack History Knowledge[J]. Washington Post, May 10,2002.
[12]Teaching American History[EB/OL]. http://www2.ed. gov/programs/teaching history/ index. html.
[13]Joe Westheimer.Introduction:The Political of Education[J].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2004(2):231.
[14]Pledge of Allegiance[EB/OL].http: //www.firnstamend
mentcenter.org/speech/studentexpression/topic.aspx? topic=pledge.
[15]ACLU Challenges Colorado Law Requir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Recite the Pledge of Allegiance [EB/OL].
htp://www.aclu-co.org/news/pressrelease/release_alleg
iance.htm.
[16]Pledge of Allegiance[ EB/OL].http://www. firstamendm
entcenter.org/rel_liberty/publicschols/topic.
aspx?topic=pledge_of_allegiance2.
[17]繞从满.主动公民教育:国际公民教育发展的新走向[J].比较教育研究,2006(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