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三测”实现“以学定教”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19773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基于传统课堂教学中“只关注教师的教,忽略学生的学”的问题,提出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三测”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检测的教学建议,以了解学生对关键知识的掌握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实现“以学定教”。
  【关键词】三测 以学定教 《鲸》 前测 中测 后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7A-0092-02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明确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教学活动渗透着师生思维的相容、相生、互补,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学习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在教学中,笔者发现教师如果能够利用人力资源、表达呈现、约定等方式方法快速检测学生的课前、中、后的学习状况,就可以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重新调整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和策略,从而实现“以学定教”的目的。那么,如何通过“三测”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实现“以学定教”呢?下面,笔者结合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鲸》一课的教学进行介绍。
  一、前测、中测、后测的界定
  “前测”是对关键项涉及以前学习过的相关的内容或学习方式训练情况,在上课前要知道学生学得怎么样。“中测”是对学生学本节课的关键项的效果进行检测。“后测”是对本节课的关键项的强化次数进行统计检测,以确定课外作业布置的量。
  二、《鲸》教学设计及分析
  (一)图片导入+前测
  1.教师出示“鲸”的圖片,导出课题:鲸。
  2.教师利用课件出示生词:宽敞、哺乳动物、又矮又粗、判断、胎生。(师随机抽读)
  3.同桌互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教师随机指名学生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梳通文章脉络。
  (板书:鲸大—哺乳动物—种类—生活习性—生长特点)
  前测设计:
  (1)师:《鲸》是一篇说明文,想一想,你学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请写在微卡上。
  (2)教师用课件出示小学阶段常用的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下定义、分类别。
  (3)同桌互相交换微卡,对照课件互相检查。
  (4)教师通过肢体语言进行快速检测:学生用手势表示1、2、3……
  (预设:如果80%的学生掌握了说明方法,就直接进入课文的学习,如果掌握说明方法的学生没达到80%,教师则需要与学生一起复习说明方法后再进入课文的学习)
  【教学分析】课文《鲸》是一篇说明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说明文的教学要求是: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可见,说明方法是本课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学生对这个内容的掌握情况关系到对课文能否深入了解,决定着后面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必须对“学生是否掌握这一个关键知识”做到了然于胸。笔者在这个环节运用“微卡”“人力资源——同桌”“肢体语言”等方法对学生是否掌握说明方法进行了“前测”,并根据检测的情况设计了相对应的“教学预案”,使得教学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时的调整,更具灵活性。
  (二)从“说明方法”切入,了解鲸的有关知识+中测
  1.教师围绕关键知识“说明方法”构建学习平台并板书,如下图:
  2.学生自主选择2~5种说明方法进行独立学习:默读课文,并用横线划出文中运用了相应说明方法的句子,想一想分别介绍了鲸的什么特点,运用这些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并做好批注。
  中测设计:
  (1)学生每六人为一个小组,交互传阅划出的语句及批注。
  (预设:如果交互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只能划出句子,没有能够体会运用说明方法介绍事物的作用,教师应立即停止交互,选择典型的句子进行说明方法的讲解,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进行交互)
  (2)教师随机点名汇报,并对句子进行点讲,指导学生朗读。
  (3)教师进行小结:课文分别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
  【教学分析】“中测”是对本节课的关键项“学生学得怎么样”进行检测。笔者将本节课的关键项定为:说明方法,因此,“中测”就是要检测学生学习说明方法的情况。在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做的: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运用了说明方法的句子,并思考其表达效果,再用表达呈现方式进行呈现,最后进行交互。教师通过浏览学生的“表达呈现”就可以了解学生是否掌握说明方法这一关键知识,从而根据实际情况对关键知识进行补讲,实现“教学因学生的生成而定”。
  (三)介绍鲸+中测
  1.教师出示学习关键项:运用说明方法介绍鲸。
  角度1:为海洋馆写一段关于鲸的解说词。
  角度2:以“我不是鱼”为题目写一篇小短文。
  角度3:白鲸的自我介绍。
  角度4:蓝鲸的自我介绍。
  2.学生任意选择一个角度在微卡上进行小练笔。
  3.写好后,把微卡悬挂在教室四周,学生顺时针进行浏览,重点看5~7个,并给自己喜欢的作品打“√”(师同时浏览进行中测)
  (预设:学会使用说明方法对鲸的特点进行介绍的学生如果达不到80%,教师就马上利用学生的作品进行讲解,强化说明方法的特点及运用)
  4.教师选择3~4篇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在全班进行朗读展示。   【教学分析】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根本任务。笔者设计这个教学活动,目的是将知识与思维进行有机结合,既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又拓展学生的思维。为了检测学生的情况,笔者利用微卡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中测,让学生将想法呈现在微卡上。通过浏览微卡,笔者基本上了解班上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迅速做出教学调整。
  (四)小结+后测
  1.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鲸的特点、说明方法、表达效果。
  2.后测:教师计算本节课围绕关键知识——说明方法进行了多少次的强化,并根据强化次数衡量是否布置课外练习。
  “说明方法”强化次数计算:(1)独立回忆说明方法(1次);(2)教师用课件出示说明方法(1次);(3)同桌互相检查(2次);(4)圈画运用了说明方法的句子(1次);(5)六人小组交互划出的句子(6次);(6)教师点名汇报画出的运用了说明方法的句子及表达效果(5次);(7)学生运用说明方法介绍鲸(1次);(8)浏览微卡,重点看5~7个(5~7次);(9)教师根据作品进行讲解(2次)。合计:强化24~26次。本节课围绕关键知识——说明方法已进行了24~26次的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已非常牢固,可以不布置作业。
  三、“三测”设计说明
  《鲸》是一篇说明文,在说明鲸的特点时,作者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举实例等方法进行具体介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课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先写鲸的形体特点,并说明它属于哺乳动物,再写它的种类,然后写它的生活习性,最后写它的生长规律。写生活习性又分别从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介绍。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鲸的有关知识,认识课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表达效果。在深入研读教材后,笔者发现有关鲸的知识是非常简单明了的,学生只要细细读过一次便可以了解清楚。而课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表达效果,对于学生来说,才是真正的难点。因此,在设计教学时笔者将“说明方法的学习和运用”确定为本节课需要进行重点检测的关键知识点。
  在学习《鲸》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在四年级上册已经学习过说明文《新型玻璃》,对于说明方法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在教学该课之前教师先通过前测了解学生掌握说明方法的情况,关系着本节课教学的展开与深入,也体现了课程改革提出的“关心全体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在设计教案时,笔者就根据这一教学思路设计了“前测——说明方法”这个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掌握了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以及是否能够熟练使用说明方法进行语言表达,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了解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笔者在教学设计中设计了两次“中测”:第一次是圈画运用了说明方法的句子并批注其表达效果;第二次是运用说明方法进行物品介绍。这两次“中测”,难度逐步加大,而且是全体学生都可以参与,教师通过检查学生表达呈现在卡上的学习成果,能够了解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突破了以往只关注少数学生的学习情况的瓶颈,使得教学更加科学,更加突现“以学定教”。“后测”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对本节课的关键知识的强化次数进行统计,是教师布置课外作业的一个参考指标。
  教师在进行“三测”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利用人力资源、表达呈现、约定等方式方法快速检测学生对关键内容的学习状况,这种状况的人员比例应达到80%以上;二是“前中后三测”并不是指上课前、上课中、上课后进行的检测,这“三测”的“前、中”两测可以在课堂教学的任一时间段根据教学的需要而进行。“后测”一般安排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进行,并且要有教学预案的设计,这样,教师才能根据课堂中检测到的情况快速地调整教学方法,达到“以学定教”的目的。
  作者简介:曾盈(1988— ),女,广西玉林人,二级教师,大學本科学历,文学学士学位,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责编 黎雪娟)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论述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实施策略,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和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小组合作学习 团队精神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0A-0074-02  团队精神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它的核心内容是协同
期刊
【摘要】本文以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3B Unit 3“Is this your pencil?”为例,通过两个教学片段论述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以图促思,唤醒在场感;疏通文本逻辑,突显文本价值;注重主线引领,聚焦信息整合”等教学策略。  【关键字】阅读教学 文本逻辑 阅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0A-0114-02 
期刊
【摘要】本文以数轴的教学为例论述概念教学的策略,认为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激活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在结构重组中深入理解概念;深入探究习得概念内涵,在构建体系中深化感知;紧扣教学版块,巧妙渗透数学思想。  【关键词】初中数学 概念教学 激活已有经验 深入探究 渗透思想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0A-0134-02  数形结合是数学的重要思想,
期刊
【摘要】本文论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实践,提出通过基于儿童立场,设计开展适切的实践体验活动;基于教育目标,实施规则意识强化训练;基于大德育观念,让学生心灵浸润在法治教育的光晕中等教学建议,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成为小学生规则意识成长的“阳光房”。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规则意识 儿童立场 大德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0
期刊
【摘要】本文论述探寻绘本内容与幼儿兴趣的契合点开展微课程,提出以班级为基点,通过整合绘本资源,不断发展和丰富课程,引导幼儿在探究中丰富感知、积累经验,获得绘本阅读经验的提升和观察实践能力的提高。  【关键字】微课程 中班 绘本 秋叶飘飘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0A-0159-02  “绘本微课程”就是以绘本为载体,通过捕捉绘本内容与幼儿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具体案例,论述对随意暴露性器官的孩子进行学校、家庭、教师三结合的心理辅导教育的方法:了解事件发生的详情,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制订个性化辅导方案,通过家校合作、给予关爱等方法有效纠正孩子的偏差行为,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生 性教育 性器官 裸露 教育合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7A-0042-02 
期刊
【摘要】本文论述利用教材培养低段学生写话能力的方法,提出语言仿写,丰富写话技巧;素材拓写,扩充材料资源;思路创新,激发写话灵感的教学建议,从而促进学生写话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写话能力 低年级 教材功能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7A-0054-02  对于低段写话教学来说,教材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载体,如何充分发挥教材的导向作用
期刊
【摘要】本文以《去年的树》中年段童话教学为例,论述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流程的设计,应紧扣对话展开想象,引导学生悟情共鸣。  【关键词】对话 《去年的树》 童话教学 中年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7A-0074-02  统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紧扣“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这一表达主题,选编了
期刊
【摘要】本文论述在记叙性散文教学中,教师要以作者的思想情感为圆心,引领学生通过梳理文章线索、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品析重点细节、阅读补充资料等途径,品出作者在文本中表达的特殊情感。  【关键词】记叙性散文 情感 《背影》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7A-0098-02  散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其中,记叙性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依托、表现
期刊
【摘要】本文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片段进行分析,认为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应扎根于学生的活动经验、知识储备、情感态度等,紧扣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让他们在喜闻乐见的事例和活动中深入学习,在集体智慧碰撞中实现学习的飞跃,使得学习充盈着生活情趣。  【关键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教学片段 知识经验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