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观念 打造新型高效的数学课堂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5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多年,但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还有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有的教学方法陈旧,有的依旧“满堂灌”,有的教学理念没有更新。本文主要从新课程教学的几个特点上阐述教学中的注意点,比如我们应该从以往的重知识的培养转变为重能力的培养上,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平等相处,以学生为主体,要转变过去那种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传统课堂教学,促进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观,打造更加高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新课程;能力;思维;发展
  数学课程改革给我们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也迎来了很大的挑战。虽然我们在课程改革的路上已走过十几年了,但有的老師无法适应新教材的改变,我认为这主要源于我们教学观念没有及时更新。教材已经改变,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提高了,然而我们的观念还是老一套,这样势必引发教学观念与新课改的矛盾。经过多年的实践,我总结了自己的一些经验:
  一、 摒弃过多的知识传授,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
  以往我们的教学,都非常重视知识体系的传授,教师对于每个知识点的讲解都做到精心设计,精讲精练,教师讲得过多,生怕遗漏了每个细节,这样做对知识点的传授确实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却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要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要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交流的能力。这些能力的要求,实际上是要多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和操作才有可能生成的,老师的讲解无法替代学生能力的培养,反而是老师讲得越多,学生的能力被忽视得越严重。
  例如教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一直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我分析了学生学习的主要困难,应该在于掌握不好用代数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还不习惯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题,而是习惯用小学的算术解法,最大的难点是找不出等量关系,自然也就列不出方程。因此,实际教学中,我并不是急着帮助学生找等量关系,也不直接帮学生设好未知数,而是在教学前有意识地做一些准备工作,启发同学从众多复杂关系中先去寻找已知与未知的内在联系,确定好已知量和未知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画草图或列表等辅助形式,要求学生自己分析问题,使同学们能逐步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正确的方程。每个学生的思路不同,所设的未知数及列出的方程有所不同,在此基础我展示了学生所有不同的方程,鼓励学生比较各种设未知数及所列方程的优劣。这样处理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发展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后学生碰到难题也能进行合理地分析了。
  二、 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不光看老师怎么讲,最要紧的是看学生怎么学。我们老师也会有这种体会:自己在课堂上讲得满头大汗,极尽努力去教学,到头来却收效甚微,甚至老师讲过的题学生也不会!究其原因,主要是以往的教学老师成了课堂的主宰,我们的课基本都是老师领着学生去学,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思维上也只是跟着老师走,没有主动性,自然学习的积极性也慢慢被磨灭了。很显然,这种以教师的“讲”为中心的数学教学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发展和学习兴趣的提高,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的效果也就很低下。所以我们的课堂必须有所改变,要学会尊重每个学生,尊重学生不同意见的表达,慢慢地培养学生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为了让学生掌握解法,不少老师是先讲解多道例题,然后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去模仿解题,这样机械式地训练,虽然单纯从解法的掌握上是有帮助的,但那种枯燥的练习极易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学生被动地学习,虽然勉强解了题,但是效果很低,也许今天解了题明天就不会了!我们应该更多地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让同学间合作交流,寻找解题方法,学生自主实践,你会发现他们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方法并不仅限于课本上的几种常规思路。有了这些探索的基础,我们再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顺利掌握一些常规性的解题方法,学生主体地位突显,学习效果显著。
  三、 培养多种思维方法,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过去的教学我们更多地关注学习的结果,对于学生学习时的探索过程,交流讨论等关注较少。换句话说我们以前关注的是结果是否正确,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所展现的思考问题能力、动手能力、情感价值观等往往被忽视了。我们会无意识地压缩新知识的学习过程,让学生重点掌握“标准答案”,有的老师干脆直接告诉学生结论,然后让学生用这些结论解题,学生对新知识一知半解,出现了严重的“消化不良”,让学生机械式地学习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我们应该重视学习过程的开发,在学生探求新知的路上发掘学习的潜能,发展多种思维方法。
  例如教学“零指数幂”时,为了不直接告诉学生公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我给学生观察下面一组计算题:(1)5÷5 (2)52÷52 (3)a÷a (4)a2÷a2 (5)an÷an
  先让学生按自己已有的知识算出结果,之后按照新学的同底数幂知识进行运算。进行比较后容易发现零指数幂的公式。通过对比练习展示“零指数幂”公式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提高归纳问题的能力。
  四、 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进行教学评价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让每个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有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实际上也是表明我们应该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人与人是不同的,理解能力、判断分析能力、记忆能力等等都有差别。如果不同的人都用同一个模子来作为标准衡量,那无疑对学生是不公平的!
  孔子早就有“因材施教”之说,我们的教学更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我们无法找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无法找到适合任何一位学生的通用教法,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关注学生的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和思考问题。我们的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绝不能仅以学习成绩为唯一尺度,要放弃那种“精英主义”的评价思维,不让一部分后进生成为应试教育下的牺牲品!我们要力求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学习的信心,发展学生的各方面潜能。
  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课堂教学的合作者,我们应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作者简介:
  阮美香,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台溪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新课标改革的大力推进,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參与到课堂探究过程中,成为小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问题。只有在新课程标准下,让学生喜欢上数学,主动地去学习数学,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动性;自主学习  一、 引言  数学的实用性很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离不开数学。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就要将教学方法和观念进行积极转变,为学生构建轻松愉悦
摘 要:基于落实新课标精神的需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牵一发而动全身。渗透点的呈现方式可以通过四个途径体现:利用情境图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利用数学问题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利用平实语言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利用数学广角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关键词: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点;呈现方式  学习数学,真正受用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而是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伴随发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它是隐蔽的,数学教材中没有对
会议
该文介绍宁波至温州高速公路台州段大溪岭等特长隧道的排水、防水设计及施工。详细阐述水文地质情况,针对不同的地质特点,采取相应的防排水措施。在施工中群策群力,采用多种简便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通过有效的引导与帮助,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由于数学语言决定着学生的数学专业性与数学思维,应用数学语言进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适应数学教材资源,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积极踊跃的进行数学实践,动手操作,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从
摘 要:小学五年级是小学阶段的高年级学段,五年级下册的数学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更是逐步加强,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相应提高。要让学生学习并掌握这一学段的数学知识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笔者基于五年级数学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针对这一学段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习反馈,着重从建立学生数学与生活的链接、透过问题看本质、掌握知识灵活运用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教学反思与调整,希望有助于今后的数学教学,也希望能给一线数学教师们提供
摘 要:课改引导着高中数学教育质量提升,如何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已经成为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学工作者正在思考的问题。想要切实促进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提升,教师需要做的工作是多方面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法更新都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效率。本研究分析了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仅供参考。  关键词: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  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和教师的教学压力都很大,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达成
该文叙述了笔者所从事的复杂地质条件下(软弱围岩及断层破碎带、高地应力、瓦斯及有害气体、岩溶及采空区)多座公路隧道建设中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勘探、设计与施工中所应遵循的
会议
摘 要:在高中数学的素质化教学过程中,我国的教师群体开始期望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能力,即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学习能力,将之运用到生活实践的过程。为了达成这一教学目的,高中数学教师就要用多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教学,而在这一过程中,“导研式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育是颇有成效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导研式教学”就是教学中的万能教学策略,需要教师依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