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先生患高血压5年了,前几日患感冒,出现发热、打喷嚏等症状。于是自己买了含有盐酸伪麻黄碱、布洛芬等成分的感冒药服用。可是服药后的第二天,他便出现头晕、头痛等不适症状,随即一侧身体不听使唤,到医院检查确诊为脑卒中。
点评: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感冒后最好选用不含盐酸伪麻黄碱、布洛芬成分的感冒药。因为伪麻黄碱具有收缩血管、加快心率、升高血压的作用;布洛芬有抑制前列腺素分泌的作用,会促使血管收缩、升高血压。对高血压合并心脏损害的患者来说,如果血压突然升高,容易导致心绞痛发作,也易致脑血管发生破裂而发生脑卒中。
邻居张大爷在体检时发现血压升高,便自行购买了降压药物服用。可是没过几天,张大爷突发脑卒中住进了医院。医生解释说是降压药服用不当惹的祸。
点评:高血压患者如果不经过有效治疗,会长期处于高血压状态,以维持自身脑部的血液灌注。倘若患者突然服用大剂量降压药,会导致血压骤然下降,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血流缓慢,从而诱发缺血性脑卒中。
深度剖析
脑卒中历来与高血压、动脉硬化及高脂血症等有不解之缘,而药物引起的脑卒中,却往往被人们忽视。尤其是使用下列药物,最要提高警惕。
利尿类药物 常用的利尿药,如呋塞米、氢氯噻嗪等,可直接作用于肾脏,促进水和电解质的排出。若中老年人用药剂量过大或服药时间过长,尿液排出会增多,使体内水分大量丢失,血液浓缩,易致脑血栓形成。
解热镇痛类药物 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或中药麻黄、桂枝等解表发汗药。这些药物均是通过大量出汗散热而使体温下降,发汗后使机体内水分严重丢失,血容量急剧减少,造成血液浓缩,黏稠度增加,促使血栓形成。因此,中老年人发热时,最好不要服用此类药物,而以物理降温为好。
止血类药物 酚磺乙胺、氨甲苯酸、卡巴克络、6-氨基己酸等止血药,过量使用易引起血栓形成,阻塞脑血管,导致脑卒中。特别是脑动脉硬化、血脂偏高的中老年人,更容易形成血栓。因此,有血栓形成傾向的患者应禁用或慎用此类药物。
抗凝类药物 已行机械瓣置换或有心房颤动的心脏瓣膜病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用抗凝药,如华法林等。若抗凝药用量过大,则容易引起脑出血。因此,在服用抗凝药期间,一定要注意监测凝血功能,以防发生意外。
镇静类药物 许多镇静、安眠类药物,如氯丙嗪、水合氯醛等,若使用不当,特别是超量应用时,可引起血压下降,影响大脑血流量,形成血栓,堵塞血管而发生脑卒中。
点评: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感冒后最好选用不含盐酸伪麻黄碱、布洛芬成分的感冒药。因为伪麻黄碱具有收缩血管、加快心率、升高血压的作用;布洛芬有抑制前列腺素分泌的作用,会促使血管收缩、升高血压。对高血压合并心脏损害的患者来说,如果血压突然升高,容易导致心绞痛发作,也易致脑血管发生破裂而发生脑卒中。
邻居张大爷在体检时发现血压升高,便自行购买了降压药物服用。可是没过几天,张大爷突发脑卒中住进了医院。医生解释说是降压药服用不当惹的祸。
点评:高血压患者如果不经过有效治疗,会长期处于高血压状态,以维持自身脑部的血液灌注。倘若患者突然服用大剂量降压药,会导致血压骤然下降,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血流缓慢,从而诱发缺血性脑卒中。
深度剖析
脑卒中历来与高血压、动脉硬化及高脂血症等有不解之缘,而药物引起的脑卒中,却往往被人们忽视。尤其是使用下列药物,最要提高警惕。
利尿类药物 常用的利尿药,如呋塞米、氢氯噻嗪等,可直接作用于肾脏,促进水和电解质的排出。若中老年人用药剂量过大或服药时间过长,尿液排出会增多,使体内水分大量丢失,血液浓缩,易致脑血栓形成。
解热镇痛类药物 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或中药麻黄、桂枝等解表发汗药。这些药物均是通过大量出汗散热而使体温下降,发汗后使机体内水分严重丢失,血容量急剧减少,造成血液浓缩,黏稠度增加,促使血栓形成。因此,中老年人发热时,最好不要服用此类药物,而以物理降温为好。
止血类药物 酚磺乙胺、氨甲苯酸、卡巴克络、6-氨基己酸等止血药,过量使用易引起血栓形成,阻塞脑血管,导致脑卒中。特别是脑动脉硬化、血脂偏高的中老年人,更容易形成血栓。因此,有血栓形成傾向的患者应禁用或慎用此类药物。
抗凝类药物 已行机械瓣置换或有心房颤动的心脏瓣膜病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用抗凝药,如华法林等。若抗凝药用量过大,则容易引起脑出血。因此,在服用抗凝药期间,一定要注意监测凝血功能,以防发生意外。
镇静类药物 许多镇静、安眠类药物,如氯丙嗪、水合氯醛等,若使用不当,特别是超量应用时,可引起血压下降,影响大脑血流量,形成血栓,堵塞血管而发生脑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