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林肯传》汉译本对比分析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upeng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做指导,结合翻译的直译、意译、增译等方法,通过“内容对等”“形式对等”对比分析《林肯传》两个汉译本,并最终得出“内容对等”大于“形式对等”的结论。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忽略语言形式上的对等,而是当形式对等和内容对两者发生冲突而不能保全时,应当舍弃形式而取内容。
  【关键词】功能对等;传记文学;内容对等;形式对等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3-0110-02
  一、引言
  二十世纪以来,传记文学逐渐受到大众追捧。相比于小说等虚构文学,传记这类非虚构文学作品非常注重其真实性和历史性。《林肯传》的作者是美国成功学大师卡耐基,书中作者以全知视角讲述了一个充满不幸、却依然能保持幽默风趣、坚守正义的林肯形象。本文挑选了两个在国内较权威的译本进行比较,一本译本来自译林出版社,由朱凡希、王林所译,另一本则来自中国友谊出版公司,亦言所译(后文分别简称朱译、亦译)。传记的特征是历史性和文学性的统一,这就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应起来,即“内容”和“形式”对等。其核心是语言功能上的对等,而非语言形式上的对等,但这并不意味着忽略语言形式上的对等。本文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比分析两个译本的优缺点以及其翻译方法,从“内容对等”和“形式对等”两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最终得出传记翻译时应注意的一些策略和技巧。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人物传记研究综述
  相比于小说等虚构文学,传记这类非虚构文学作品非常注重其真实性和历史性。传记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对于传记主人公一系列历史真实事件的记录。然而,它并不是由若干个事实简单堆砌而成的。作为文学中的一种形式,它必须考虑到读者的感受。因此,传记文本又包括一定的文学因素。
  在国内,研究传记文体的学者主要有赵白生,养正润,叶子南等人。赵白生在《传记文学理论》一书中提到,传记不是纯粹的历史,也不是完全的文学性虚构,而是两者的结合,是一种基于史而臻于文的叙述形式(2003:44)。杨正润也持有同样的观点,他认为传记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是由历史性和文学性两者融合而成的(1994:6)。叶子南说,在翻译传记文本时,译者要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既要考虑其真实性,与此同时,传记也有文笔,有色彩(2007:82)。总的来说,目前国内研究西方人物传记汉译本的主要围绕功能对等理论、目的论、语境理论、翻译规范理论,以及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等展开。
  (二)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研究综述
  尤金·奈达是西方翻译理论语言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功能对等理论在国内外翻译界产生了及其重要的影响。1964年,在《翻译科学探索》一书中,奈达首次提出了“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的概念,并对此做了区分。他尤其强调动态对等,在 1969 年出版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奈达明确给出了“动态对等”的定义:“译文读者对译文所做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所做出的反应基本一致”(2001:76)。1986年,他又出版了《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一书,他用“功能对等”一词替换了原来的“动态对等”,重点突出了翻译的实际交际功能(梁戈等,2016)。
  谭载喜认为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译文措辞通顺自然,内容传意达神,读者反映相似(2004:234)。在翻译人物类传记文学时,译者既要尊重客观事实,又不能被原文的语言结构和形式所束缚,而要多为读者考虑,尊重读者的语言文化习惯。由此可见,功能对等理論大多数情况下强调正确表达原文内容,实现翻译的交际功能,而不主张追求与原文最大化的形式对应(贺瑄,2015)。
  三、内容对等与形式对等
  (一)内容对等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就是“内容大于形式”。在奈达看来,翻译就是要在接受语中以最自然的方式重现原文中的信息,首先是重视内容和意义,然后是风格。
  例:“Mother,” he replied, “I know he doesn't do right, but I mustn't consider my feelings at a time like this. I am willing to hold McClellan's hat, if he will only bring us victories.”
  亦译:林肯总统回答说:“我明白这是他做得不对。但在这一特殊时期,我不能只顾自己个人的喜好,随便撤换军队的将领。只要麦克莱伦能够为我们打胜仗,就是让我为他提鞋我都情愿。”
  朱译:“妈妈,”林肯答道,“我明白他做的不对,但在这样的时势里,我没有必要和他去计较。如果麦克莱伦能为我们带来胜利,我乐意为他托捧帽子。”
  从总体上来看,在这句话中,亦言采用意译的方式,而朱译采用直译。首先“mother”一词是指总统对其夫人的称呼,朱译为“妈妈”显然是不恰当的,亦言翻译时更是直接将这个词省略了。根据中国人的阅读习惯,此处应译为“孩儿妈”更加合适一些。其次,此句中还有一个隐喻“hold one’s hat”,为某人拿帽子,含有降低自己身份抬高别人的意思。朱译直译成“托捧帽子”,但在亦言的版本中,他将此译为“为他提鞋我都情愿”。“提鞋”一词出自“力士脱靴”的历史典故,来形容文人不畏权贵,不受拘束。也指赞扬某个人很有才,因为佩服,心甘情愿去为他服务,哪怕是提鞋。“提鞋”一词虽是意译,却更能让译入语读者感受到原文所要表达出的那种情感,生动传达了林肯谦虚真诚,爱才惜才的可贵品质,符合功能对等理论所要求的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尽可能准确生动地再现原文意旨。   (二)形式对等
  奈达虽一直提倡的“内容第一,形式第二”。但他也明确提出“内容第一,形式第二”并不是只顾内容不顾形式,在做到信息内容对等的同时,尽可能在形式上也要求对等,当形式对等与内容对等不可兼具时优先考虑内容对等(赵丹丹,2011)。因此,译者们在翻译人物传记时,既要将原文的真实内容表达出来,同时也要尽量体现出原文的形式和风格,使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最大程度上反映一致,达到真正的功能对等。
  例:Mass-meetings were held in thousands of halls and public squares, bands played, flags waved, orators harangued, fireworks were set off; and men, leaving the plow and the pencil, flocked to the flag.
  亦译:成百上千座礼堂和广场举办着盛大的聚会,鼓乐齐鸣,旗帜飘扬,演讲家们在众人面前发表演说,爆竹震天响,男人们放下手中的工作,成群结队地加入军队。
  朱译:在广场上,在大厅里,大型集会此起彼伏,彩旗迎风飘扬,礼花四处绽放;在激越的乐曲声中,演说者激昂陈辞。男人们纷纷放下锄头和笔杆,投向军旅生涯。
  此句中描写的是美国内战开始后,林肯所领导的北方民众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爱国热潮,青年男子积极应征入伍的景象。句中“men, leaving the plow and the pencil”亦译将此句中“plow”和“pencil”两个词省略,直接意译成了“放下手中的工作”。虽然在内容和语义上实现了对等,但在形式上却少了些韵味,体现不出男人们争相入伍的积极。而朱译的版本则采用直译“放下锄头和笔杆”,即在内容上保留了原文的叙述,形式上也实现了对等。具体动作的描写,让视觉形象显得更加生动了。让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有了同样的阅读体验,这便是奈达所说的动态对等:“译文读者对译文所做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所做出的反应基本一致”(Nida,2001: 76)。
  四、结论
  本文通过《林肯传》两个汉译本的对比分析,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得出在翻译人物传记时要以内容为第一位,形式为第二位。内容第一即注重其真实性,通过功能对等理论,摆脱原文形式上的限制。翻译时可采取意译、增译等翻译策略使原文的内容更好被译文读者接受。形式第二,即传记还应具有文学性,在确定内容表达真实无误的情况下,若在形式上也能和原文对应起来,让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有相同的阅读体验和感受,最大限度地将原文的意境和美感传递给译语读者,引发他们情感上的共鸣。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M]. Leiden: E.J.Brill. 1964.
  [2]Nida, Eugene. A.& C.R.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 Leiden: E.J.Brill. 1969.
  [3]戴爾·卡耐基.林肯传[M].朱凡希,王林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
  [4]戴尔·卡耐基.林肯传[M].亦言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15.
  [5]戴尔·卡耐基.林肯传[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6]贺瑄.功能对等视域下的英语人物传记汉译策略[D].南京大学,2015.
  [7]梁戈,先蕾,任朝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国的接受[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6,(10):15-19.
  [8]孙建光.译者在翻译文学中的角色[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9,(34).
  [9]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10]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11]杨正润.传记文学史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12]赵白生.传记文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3]赵丹丹.浅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J].文学教育(中),2011,(03):54-55.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土地的艺术,拥有悠久的历史。从春秋战国时期的余音绕梁到现在的百花齐放,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一直在传达着最美的“中国之声”,体现着中国高贵优雅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思想,为中华各民族人民所喜爱。在长期的改革和发展中,其美學特征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将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的美学流变、绚丽多彩的审美特点和走进新时代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来探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
期刊
【摘要】在全球数字化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各种新兴媒体的相继出现也为漫画的传播方式带来一次又一次的革新。从此,漫画不单单地通过纸质传播,很多传统漫画以新媒体为载体,通过一些新兴的网络媒介逐渐向新媒体漫画的形式演变,令读者从视觉、听觉、触觉、心理多方位体验漫画作品。因此各种新兴媒体的普及也形成了当今漫画传播渠道的多元化,由此形成了新时代的新媒体漫画形式。对于新媒体漫画的传播特点和发展前景的研究,能够展
期刊
【摘要】晋剧《关公》通过演绎关羽与曹操的对手戏,展现关羽戎马倥惚、驰骋疆场、忠勇仁义、令人敬仰的一生。全剧六场戏加上序幕和尾声,包含了关羽一生的各个主要时段,抓住典型人物的典型故事,让人在感知历史、敬畏英雄当中,以忠义的精神来报国,以诚信的精神来修身,以仁勇的精神来护佑苍生。大智大勇、全忠全义的关公形象塑造,完整合理、富有思想意蕴的情节安排,让我们看到了从历史中走来的德行天下、文武双全、活灵活现的
期刊
【摘要】《洞箫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以音乐为对象的赋作,洞箫寄怀,更显其悲,开创了后世乐器赋写作范例。学界一直将《洞箫赋》认为是一篇音乐咏物赋,但除此之外,汉宣帝复归儒家雅乐思想,这篇目的是“以娱太子”的文章势必将音乐与政治相联系,主张发挥音乐的教化作用,可以说《洞箫赋》也是一篇教化赋。  【关键词】《洞箫赋》;教化;雅乐;儒家  【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在当前时代发展的过程中,很多优秀的钢琴作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为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很多的色彩。这些优秀的钢琴作品具有很大的共性,在演奏的过程中有效地将西方的钢琴技术和我国传统的民族元素进行融合。钢琴作品在表演的过程中,可以展现出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与西方的钢琴技术融合以后,可以增添新的艺术活力。  【关键词】传统戏曲元素;钢琴艺术;运用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音乐史学本分属于不同的学科范畴,近些年,交叉学科的出现,让两个学科找到了交叉研究的可能,中国古代音乐文学这个新学科应运而生。此二者本是同根同源,皆起源于远古的乐舞,且在历史的长河里始终并行发展,本文将对于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的思考简要道来。  【关键词】音乐;文学;诗歌;交叉  【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
期刊
【摘要】古往今来,中国关于“玉”的历史源远流长。随着朝代的变更,玉不仅见证了光辉灿烂的中华历史,时代也赋予了玉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以“玉”的语义场分析为主要切入点,《说文解字·玉部》中的字进行详尽的语义分析,共分为类属义场、同义义场、反义义场等,针对同一语义场的共性和义素并且充分结合玉文化给予分析,通过玉部字进一步探究玉文化的深刻寓意。  【关键词】《说文解字》;玉部字;玉文化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史记》为西汉司马迁所著,是中国第一部不朽的纪传体通史。本文以格式塔理论为指导原则,以《史记·项羽本纪》为例,通过对比分析杨戴夫妇和自己的英译本,探讨格式塔理论对译文产出的积极影响,为中国历史典籍的翻译提供新思路。  【关键字】《史记》;格式塔理论;杨戴夫妇;典籍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3-0104-0
期刊
【摘要】本文全面搜集了日本历史上曾上演过的所有狐戏剧目,在此基础上根据题材特征把这些狐戏剧目主要分为玉藻前系谱、信太妻系谱和稻荷神狐系谱,然后分别对这三个系谱狐戏的题材源流进行了翔实考证,指出玉藻前系谱源自玉藻前传说,受到了中国妲己故事的影响;信太妻系谱取材于日本的古老传说“葛叶”故事,是日本狐妻故事模式的典范;稻荷神狐系谱的狐戏是日本稻荷信仰孕育出来的产物。  【关键词】日本狐戏;源流;谱系  
期刊
【摘要】特展与基本陈列在当代博物馆发展中占据一定的地位,但是二者在重点与特征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而特展在开展的过程中会控制一定的时间,并且规模相对较小,主要是针对其灵活性与短时效性而开展得以更加深入,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关注广泛人群与文化,并呼吁特发性社会热点,继而对社会敏感话题作出一定的回应,而且在多元化功能的支撑下,可以有效通过特展,拓展了博物馆的社会角色,丰富了博物馆的内涵。基于此,本文主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