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意识培养探析

来源 :体育时空·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4224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8-000-02
  摘 要 伴随终身体育观念的日益重视,高校体育的发展应有新的思路。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重要衔接点,是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重要佳时期。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对强化高校体育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高校体育教育应转变思想观念,从多方位、多渠道、多形式,有目的、有意识地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使他们积极从事体育锻炼并最终与社会体育接轨,发挥高校体育的重要辐射作用,进而使大学生们毕业后能迅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将来生活的需要。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意识 培养 策略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逐渐下降,大学生由于参与体育运动而猝死事件时有发生,这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学生的体质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应得到有效地解。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终生体育观念的培养,而加强体育意识的培养将是向学生贯彻“终身体育”观念的重要手段,是新形势下学校体育的首要目的。只有对体育产生强烈和良好意识时,体育才被人们所接受。大学生体育意识的高低程度不同,直接影响到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及锻炼的效果。
  一、体育意识概述
  意识是人的大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反映。意识使人能够用客观现实中引出的概念、思想、计划等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体育意识是由意识衍生出来的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体育科学词典》中定义体育意识为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价值观念及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思维活动等思想观念的体系。体育素质,既包括人们关于体育和体育活动的认知及其水平(即了解和熟悉程度),也包括人们关于体育和体育活动方法和技能的熟练程度,以及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接受和吸收能力。体育素质高的人,其体育意识就可能较强;体育素质低的人,其体育意识就可能较弱。
  体育意识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内在性。尽管体育意识可以导致一系列的体育行为,但它本身是看不见摸 不着的。体育意识不等于体育行为,体育意识是内隐的,是一种内在的结构。要想了解人们的体育意识,只有通过人们的言语、表情和外显的体育行为进行分析和推断。第二,客观性。这是因为体育意识一方面是人脑这个自然物质的机能和属性,另一方面体育意识的来源是客观存在的。第三,社会性。任何人的体育意识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相互作用,通过社会环境持续不断的影响,通过大量的体育实践活动而逐步形成的。体育意识一经形成,就会作用于人们的体育活动,并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增强。第四,能动性。体育意识能够支配和调节人们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意志和情感体验,以及其它体育心理过程;能够限制或推动人们的体育活动;能在体育活动中对自己和活动提出要求。第五,稳定性。体育意识形成后,将持续较长时间而不轻易改变。在体育意识中,有的部分已融为人格的一部分。但应该指出,在体育意识发展的初期,其态度系统还没固定(即认知、情感和意志三种状态未形成稳固的融合形式)时,它容易因新经验、新知识、新情况而改变。
  二、形成大学生体育意识薄弱的因素及分析
  (一)大学生体育学习观念和行为出现偏差
  由于认识不足、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许多学生指导思想出现偏差。一些学生对体育采取实用主义态度:上体育课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主动参与性不高,毫无兴趣可言,当考完试之后,技术技能也就随之消失。这种不健康的意识在大学生中为数不少。他们认为倘若体育不是必修课,不对学业有影响的话,他们就可以不参加体育锻炼。这些学生由于对体育理解肤浅, 在体育观念和体育行为上表现轻视、迟缓等现象。这种敷衍的态度致使高校培养学生坚持体育锻炼习惯的目标远未实现,极大地妨碍了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不少学生在毕业后,极少参与体育锻炼,体育生活也就走向终结。
  (二)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不浓厚
  高校体育教学在内容上多年重复出现,在安排上还是过分强调以传授运动技术、技能的教授为中心,而且技术过多地从考查、考试的角度考虑,偏重运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导致大部分这样的教学内容缺乏对学生运动兴趣、爱好的培养。有一些学生对体育有一定的热情,凭着一时的兴趣,喜欢自主的活动,不喜欢有要求的体育课,即使对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也不认真学习技术,无视锻炼是否合理,更谈不上科学性了。这类学生由于对体育的深层次认识和理解不够,不能形成稳定的动机,难以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所以当自己练习不得法,水平始终提不高时热情就下降,导致参与意识迅速降低。这类学生有着一定的体育兴趣基础,需要教师及时、正确的引导,否则任其兴趣自生自灭,将会造成这部分人远离体育场,难以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
  (三)体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单调枯燥
  多年以来体育课一成不变的练习方法和手段,容易使学生感到厌倦和乏味,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多体育教师又不太重视因材施教,极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此外,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主要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继续,而课堂教学内容又多是不易在平时操练的一些竞技项目。很多学校除去每年少有几次的田径、球类运动会外,很少组织其他有趣的体育活动,或者即使组织了参与者也为数不多,这使大多数学生进一步疏远了与体育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过程中对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不足
  目前的体育理论课往往只是为了达到大纲规定的比例要求而开设,只占课时的10%左右,有的学校甚至就没开设。理论课内容贫乏,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效性、针对性和长远性。导致学生对体育人文、体育锻炼有关的人体科学知识、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等知识较为欠缺。而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在课后主动、经常进行自我锻炼学生人数并不多。必须转变观念,加大理论课的改革力度,彻底改变体育理论知识教学的落后面貌。   三、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的策略
  大学生有无体育意识是高校体育教育成败与否的关键,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是我们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要使大学生对体育和体育活动产生积极的态度,努力提高他们的体育素质。为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开展并加强体育宣传教育,形成并提高体育认知
  体育宣传主要是制造积极的舆论和气氛,使人们产生对体育和体育活动及其效能和作用的感性认识和良好的情感体验,还可以鼓励人们产生暂时的体育行为。若这时再向人们灌输相当的体育科学知识,就有可能使人们意识到体育和体育活动能给他们带来工作、学习和生 活的动力和活力,使他们的体育行为长期化、经常化和固定化。体育宣传的渠道和方式方法很多,如广播、电视、报刊、报告会、网络、黑板报等等。在进行体育宣传时,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循序渐进,做到与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接受能力相符合。
  (二)营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有一个较好的体育环境,以保证他们在体育活动中情趣尽至,心情舒畅,获得健康效应,增强体育意识。在大学生对体育的欣赏水平不断提高,关心运动水平的同时,开展各种体育知识讲座和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活动,此外,高校体育教学部、学生处及校团委等部门可组织学生充分利用双休及节假日进行爬山、野炊、露营等有意义的体育健身活动。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能力,还使学生加深对体育的了解,对体育意识的培养和提高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体育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要多元化、多样化
  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建立新的健康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思想的转变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及教学形式的变革相统一,体现体育课程的完整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因人而异的建立个性化运动模式,实行体育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相贯通。突出体育理论知识学习,在强化健身意识、注重学生“三基”教育的基础上,刻意加强对学生锻炼兴趣的培养,这应该成为教学的重点。教无常法, 贵在得法。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真正对体育产生渴望,在大学阶段就形成牢固的终身锻炼意识和科学健身习惯,则高校的体育意识教育才能取得成功。
  (四)要大力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发挥体育竞赛的激励作用,培养学生体育情感
  大力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是使大学生产生体育情感的最有效的推动力。俗话说,“知之愈深,爱之愈切”。如果大学生经常参与体育活动,就会对能满足其需要的体育活动产生赞同、喜爱、支持等情感;反之,就会产生厌恶、反对等情感。这就要求我们要研究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特点和心理感受,使组织开展的体育活动与参与者当时的心理状态合拍。体育竞赛是促成学生体育情感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竞赛里面有集体荣誉、团结协作、个人表现、老师及同学的评价等等,所以,体育竞赛培养学生体育情感的效果要比一般参与好得多。我们在这里所讲的竞赛,不光是学校各种运动会,还必须包括一些体育知识竞赛等。这种竞赛参与的人数多,受益面广,而且时间、地点可任意选择,举办也比较容易,同时体育文化的氛围也扩大了。
  (五)加大对体育设备、设施的投入
  高校要加强体育设备设施和体育场馆等硬件建设,激励和强化体育意向。组织开展体育活动能唤醒大学生体育意识的被动接受状态,当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处于自觉活跃状态时,就会产生一定的体育行为倾向,自己利用体育器材场地等硬件来满足自己的体育需要。此外,加强体育宣传教育,大力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以及体育竞赛等都需要有体育场馆、设施、设备等硬件作保证,都需要有一定的经费投入。通过加强对体育设施的投入,可以使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行为得到发展,对体育的价值观念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从而使体育活动贯穿于他们一生的体育实践中。
  综上所述,必须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使他们全面理解体育意识的深远意义,让大学生利用在高校体育中学到的本领、技能,一生中都能加以运用、实践,真正发挥高校体育的作用。积极培养高校学生体育意识,对大学生建立终身体育观起着积极作用,也符合当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各类人才的教育的要求。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对大学生进行体育意识的培养,是我们体育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亟待加强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武晓君.新编大学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3] 高光.大学生体育意识及其培养途径探讨[J].体育与科学.1998(6).
  [4] 赵克锋等.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7(12).
  [6] 陈晓芝.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8).
其他文献
地方政府“经营辖区”的一个典型现象是:普遍采用“政企统合治理结构”来经营土地和招商引资。这种治理结构的典型特征是资源控制导向(例如控制土地),那么在市场化和地区竞争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布局,对农村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作为鲁西南地区的一个普通乡镇,长沟镇缺少矿产资源,农业、工业发展水平
随着新一轮税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的推进以及“营改增”的全面完成,对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了倒逼机制。当前,如何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及财税体制改革的大趋势
期刊
这里美得不像人间!rn这里美得让人无法呼吸!rn这里美得能把摄影师逼疯!rn这里是新疆.说起新疆,除了它的大,就是它的美了.rn赛里木湖、喀纳斯、天池、禾木村、五彩滩,白哈巴…
期刊
期刊
为认真落实2016年9月13日国家文物局革命文物工作座谈会工作部署,努力开创革命文物工作新局面的形势下召开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指示精神和党中央相关部署,探讨和研究
南宋初期,以苏轼为首的元祐党人受到朝廷的积极评价,其诗文也受到统治者的特别推崇,三苏地位迅速提高.备受朝廷褒赞的三苏文,一时成为读书人争相效仿的科举参考范本,坊间开始
虚拟机是云计算的使能性技术,然而与传统虚拟机技术伴随而生的原生性问题——“性能效率”“安全效能”“资源可管理性与可用性”三大问题严重制约了云计算在关键领域的应用,
期刊
媒体常有这样的报道:某某商场因为称呼售货员为“小姐”,招来顿呵斥:你才小姐呢!本来是尊称年轻女性的“小姐”,由于大量从事龌龊勾当的“小姐”的出现,清白被玷污了,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