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基本环节。目前,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低效无效现状依旧堪忧。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通过教师精心备课、激发学生兴趣、创设和谐气氛、拓展延伸阅读等途径,以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真正使学生得到语文素养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性
众所周知,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仍占主体地位。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最有效的渠道仍须着眼于课堂教学。为此,必须着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但不可否认,实行新课改后,语文阅读教学还是没有摆脱低效甚至无效的困境。突出表现为:“虚,语文训练不落实;闹,合作互动成空文;杂,课外拓展满天飞;散,支离破碎解文本。”那种“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的现状依然没有什么大的改观。
改变这种被动局面,根本途径还是在于实行有效的课堂教学,以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所谓有效性是指在老师通过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活动之后,学生在学业上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一直以来,笔者始终在一线教学。对阅读教学也颇为关注,并作了一定的尝试。结合自身实践,笔者以为,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精心组织备课
这是确保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必要前提。我们常说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教学亦是如此。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如何直接影响着上课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首先要精心组织备课,深入钻研教材,解读教材,吃透教材,以确定教学目标,从而使阅读教学有的放矢,详略得当。具体地说,就是把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化,明细化,然后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层层落实。它包括:1、教学对象;2、学生的行为;3、确定行为的条件(条件是指能影响学习结果的规定的限制);4、程度。
二、善于激发兴趣
这是促进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智能钥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快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为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广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说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就为阅读教学找到了一把智能钥匙,开启了阅读的大门。
我们认为阅读兴趣很大程度上可以在语文实践中逐步培养。因此,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针对学生年龄特征和教材实际,运用更多的课堂教学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趣味横生的教学情境,使之进入一个“乐读爱读”的境地,从而自觉地投入到阅读中去。
为此,我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1、开设大阅读课。我把每周一节自习课改为阅读课,将“主题学习”丛书作为主要书目发给学生;另外,与学校图书馆联系,允许学生定期借阅;要求学生自费订立至少一种读物,并在班内轮流交换,实行大循环阅读。在此基础上举办每月一次读书报告会,要求人人上台汇报。同时,不定期进行读书知识竞赛、有奖竞猜等活动。这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2、开展“经典精读”、古诗文朗读等活动。经典、古诗文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中的精华与瑰宝。精读经典与诵读古诗文,可以穿越时空,与古今中外的大师、圣贤展开对话与交流,可以极大地增强他们的文化底蕴,提升他们的文学情感,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灵活运用多种阅读方式
课堂上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既可以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体验,积累和培养语感,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达到一箭双雕之功效。
(1)配乐朗读
贝多芬曾说:“音乐应当使人的精神爆发出火花。”在教学散文《敬畏生命》一文时,我用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为学生朗读配乐。学生在激昂有力、澎湃无比的音乐声中,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当全班同学在配乐声中齐读最后一句“那颗种子曾遇见了一片土地,在一个过程的心之山峡谷里,蔚然成荫,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时,我分明感受到一颗颗年轻跳动的心涌动起对生命的无比敬畏之情。
(2)表演朗读
就是根据文中人物的表情、语言、动作等进行募仿,边表现边朗读。这种方式对学生特别有吸引力,因为这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因此能特别引起他们的兴趣。
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全班学生都参与表演和朗读,由于每个人的表演风格不同,使得每个人的表现和朗读各具特色,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整堂课欢声笑语、气氛活跃,效果相当不错。
另外,男女比赛朗读,分角色朗读等都不失为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总之,朗读方式多种多样,教学中要灵活运用,以提高阅读之有效性。
三、营造和谐氛围
这是深化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最佳土壤。任何东西都离不开它生存的土壤,语文阅读教学也是如此。因此,苏霍姆林斯基坚持认为“我们实际上不能给学生教会一种语言,我们只能为他们创造一个适合语言学习的环境。”
这个环境既包括平等对话和谐气氛,也包括良好的情感氛围,一切都是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展示个性的空间。
1、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
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没有也从来不可能有人对事物的强烈追求和热爱。”在课文里,作者常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天衣无缝地融入作品的字里行间。阅读情感则是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感情和学生阅读体验的双向交流,彼此碰撞而产生的阅读“内动力”。当学生有了情感的参与,就能触动其兴奋点,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并与作者达到情感交融。
2、创建平等对话的和谐气氛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教师的职责只在于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良好阅读氛围,倡导阅读民主,提供交流平台,排除阅读障碍,让学生积极主动直接参与到自主阅读中来。同时教师还要善做一个“引导者”,多用“说出你的独特的感受”、“你想说出什么就说什么”、“你的发现真是与众不同”等富有启迪的语言,引导鼓励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与理解。
四、合理拓展延伸
这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有力保障。《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包罗万象,外延极广。可以说,生活处处有语文,而“语文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这种综合性的特点为拓展延伸提供了契机。
为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以点拓面,再由面驭点,在沟通相关知识过程中,拓展延伸语文阅读教学范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以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当然,这种拓展延伸应该是有机的,合理的,象“随风潜入夜”般地自然融入阅读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
所谓拓展阅读,是指语文阅读教学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某一主题,搜寻更多的阅读材料,加以整理与阅读,从而对该素材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或某个特定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加深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一般地,这种拓展包括让学生去读与课文相关的作品,去读同题材的作品,去读同一种风格的作品,去读同一时代背景的作品,去读关于作者作品的有关资料等等。
1、从作者资料入手进行拓展延伸
作者的相关背景资料,作者的其他作品以及创作风格等都是拓展延伸的重要内容。如在教学鲁迅《故乡》一课时,我们可以插入有关作者的生平介绍、阐述作者情感的一些资料,引导学生走进文章,深入理解作者对童年、对故乡、对友情的无限追思与怀念之情。此外,让学生去读一读鲁迅其他一些代表作品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又如在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课时,同样要求学生在阅读有关杜甫的生平事迹及写作背景的作品与其他资料,加深学生对作者创作此文的深厚情感,以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与主题思想。
2.从作品内容入手进行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应立足于文本。因为它是教学之本。于漪老师指出:“那种文本的内涵还未掌握,就延伸拓展远离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因此,真正的拓展,应是强化教学主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对此,作品文本中文句的揣摩品味、情节的想象补充、相关内容的链接,以及必要的背景资料、名家对作品的解读材料等,更是需要拓展延伸。
如同样在教学《沁园春·雪》一文时,引导学生走进莽莽雪国,发挥想象、及时联系了柳宗元的《江雪》。千年之前的柳宗元也曾描写过深莽雪飞的世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抑郁苦闷而又清高孤傲的内心,如此真实地映照在这个孤寂冷清、了无生气的飞雪世界里。那毛泽东笔下的飞雪世界,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进而感受到诗人毛泽东的伟大胸怀、豪迈气魄和对革命的何等意气风发与坚定信念。
3、 从写作手法入手进行拓展延伸
如在教学《爱莲说》一文时,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莲花自居,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和情感。对此,可以自此入手进行拓展,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某一事物进行深刻的描写,并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从而进一步理解作者的良心用苦。
总之,拓展延伸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得当,就能极大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知识在于积累,阅读贵在坚持。阅读教学方法多,途径广,但只要我们认定方向,努力实践、扎实教学、并在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教训,融会贯通,就必能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语文阅读教学的良好成效,让阅读教学更给力,更有效。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01.7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语文阅读兴趣的养成》温儒敏,课外语文(初中)2004.7
3.《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版
4. 《语文教育心理学》董蓓菲等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基本环节。目前,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低效无效现状依旧堪忧。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通过教师精心备课、激发学生兴趣、创设和谐气氛、拓展延伸阅读等途径,以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真正使学生得到语文素养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性
众所周知,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仍占主体地位。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最有效的渠道仍须着眼于课堂教学。为此,必须着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但不可否认,实行新课改后,语文阅读教学还是没有摆脱低效甚至无效的困境。突出表现为:“虚,语文训练不落实;闹,合作互动成空文;杂,课外拓展满天飞;散,支离破碎解文本。”那种“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的现状依然没有什么大的改观。
改变这种被动局面,根本途径还是在于实行有效的课堂教学,以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所谓有效性是指在老师通过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活动之后,学生在学业上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一直以来,笔者始终在一线教学。对阅读教学也颇为关注,并作了一定的尝试。结合自身实践,笔者以为,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精心组织备课
这是确保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必要前提。我们常说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教学亦是如此。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如何直接影响着上课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首先要精心组织备课,深入钻研教材,解读教材,吃透教材,以确定教学目标,从而使阅读教学有的放矢,详略得当。具体地说,就是把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化,明细化,然后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层层落实。它包括:1、教学对象;2、学生的行为;3、确定行为的条件(条件是指能影响学习结果的规定的限制);4、程度。
二、善于激发兴趣
这是促进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智能钥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快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为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广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说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就为阅读教学找到了一把智能钥匙,开启了阅读的大门。
我们认为阅读兴趣很大程度上可以在语文实践中逐步培养。因此,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针对学生年龄特征和教材实际,运用更多的课堂教学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趣味横生的教学情境,使之进入一个“乐读爱读”的境地,从而自觉地投入到阅读中去。
为此,我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1、开设大阅读课。我把每周一节自习课改为阅读课,将“主题学习”丛书作为主要书目发给学生;另外,与学校图书馆联系,允许学生定期借阅;要求学生自费订立至少一种读物,并在班内轮流交换,实行大循环阅读。在此基础上举办每月一次读书报告会,要求人人上台汇报。同时,不定期进行读书知识竞赛、有奖竞猜等活动。这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2、开展“经典精读”、古诗文朗读等活动。经典、古诗文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中的精华与瑰宝。精读经典与诵读古诗文,可以穿越时空,与古今中外的大师、圣贤展开对话与交流,可以极大地增强他们的文化底蕴,提升他们的文学情感,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灵活运用多种阅读方式
课堂上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既可以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体验,积累和培养语感,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达到一箭双雕之功效。
(1)配乐朗读
贝多芬曾说:“音乐应当使人的精神爆发出火花。”在教学散文《敬畏生命》一文时,我用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为学生朗读配乐。学生在激昂有力、澎湃无比的音乐声中,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当全班同学在配乐声中齐读最后一句“那颗种子曾遇见了一片土地,在一个过程的心之山峡谷里,蔚然成荫,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时,我分明感受到一颗颗年轻跳动的心涌动起对生命的无比敬畏之情。
(2)表演朗读
就是根据文中人物的表情、语言、动作等进行募仿,边表现边朗读。这种方式对学生特别有吸引力,因为这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因此能特别引起他们的兴趣。
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全班学生都参与表演和朗读,由于每个人的表演风格不同,使得每个人的表现和朗读各具特色,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整堂课欢声笑语、气氛活跃,效果相当不错。
另外,男女比赛朗读,分角色朗读等都不失为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总之,朗读方式多种多样,教学中要灵活运用,以提高阅读之有效性。
三、营造和谐氛围
这是深化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最佳土壤。任何东西都离不开它生存的土壤,语文阅读教学也是如此。因此,苏霍姆林斯基坚持认为“我们实际上不能给学生教会一种语言,我们只能为他们创造一个适合语言学习的环境。”
这个环境既包括平等对话和谐气氛,也包括良好的情感氛围,一切都是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展示个性的空间。
1、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
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没有也从来不可能有人对事物的强烈追求和热爱。”在课文里,作者常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天衣无缝地融入作品的字里行间。阅读情感则是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感情和学生阅读体验的双向交流,彼此碰撞而产生的阅读“内动力”。当学生有了情感的参与,就能触动其兴奋点,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并与作者达到情感交融。
2、创建平等对话的和谐气氛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教师的职责只在于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良好阅读氛围,倡导阅读民主,提供交流平台,排除阅读障碍,让学生积极主动直接参与到自主阅读中来。同时教师还要善做一个“引导者”,多用“说出你的独特的感受”、“你想说出什么就说什么”、“你的发现真是与众不同”等富有启迪的语言,引导鼓励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与理解。
四、合理拓展延伸
这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有力保障。《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包罗万象,外延极广。可以说,生活处处有语文,而“语文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这种综合性的特点为拓展延伸提供了契机。
为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以点拓面,再由面驭点,在沟通相关知识过程中,拓展延伸语文阅读教学范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以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当然,这种拓展延伸应该是有机的,合理的,象“随风潜入夜”般地自然融入阅读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
所谓拓展阅读,是指语文阅读教学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某一主题,搜寻更多的阅读材料,加以整理与阅读,从而对该素材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或某个特定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加深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一般地,这种拓展包括让学生去读与课文相关的作品,去读同题材的作品,去读同一种风格的作品,去读同一时代背景的作品,去读关于作者作品的有关资料等等。
1、从作者资料入手进行拓展延伸
作者的相关背景资料,作者的其他作品以及创作风格等都是拓展延伸的重要内容。如在教学鲁迅《故乡》一课时,我们可以插入有关作者的生平介绍、阐述作者情感的一些资料,引导学生走进文章,深入理解作者对童年、对故乡、对友情的无限追思与怀念之情。此外,让学生去读一读鲁迅其他一些代表作品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又如在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课时,同样要求学生在阅读有关杜甫的生平事迹及写作背景的作品与其他资料,加深学生对作者创作此文的深厚情感,以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与主题思想。
2.从作品内容入手进行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应立足于文本。因为它是教学之本。于漪老师指出:“那种文本的内涵还未掌握,就延伸拓展远离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因此,真正的拓展,应是强化教学主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对此,作品文本中文句的揣摩品味、情节的想象补充、相关内容的链接,以及必要的背景资料、名家对作品的解读材料等,更是需要拓展延伸。
如同样在教学《沁园春·雪》一文时,引导学生走进莽莽雪国,发挥想象、及时联系了柳宗元的《江雪》。千年之前的柳宗元也曾描写过深莽雪飞的世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抑郁苦闷而又清高孤傲的内心,如此真实地映照在这个孤寂冷清、了无生气的飞雪世界里。那毛泽东笔下的飞雪世界,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进而感受到诗人毛泽东的伟大胸怀、豪迈气魄和对革命的何等意气风发与坚定信念。
3、 从写作手法入手进行拓展延伸
如在教学《爱莲说》一文时,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莲花自居,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和情感。对此,可以自此入手进行拓展,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某一事物进行深刻的描写,并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从而进一步理解作者的良心用苦。
总之,拓展延伸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得当,就能极大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知识在于积累,阅读贵在坚持。阅读教学方法多,途径广,但只要我们认定方向,努力实践、扎实教学、并在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教训,融会贯通,就必能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语文阅读教学的良好成效,让阅读教学更给力,更有效。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01.7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语文阅读兴趣的养成》温儒敏,课外语文(初中)2004.7
3.《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版
4. 《语文教育心理学》董蓓菲等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