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这是明代裴一中在《言医·序》中的一句话。佛者,慈爱为怀,普济众生;仙者,才智出众,技艺超群。医者治病救人,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更应该以“德不近佛者不能以为师,才不近仙者不足以为师”作为职业操守。
1 为师者崇尚德的重要性
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用,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意思是:培养品德,不钻研学问,知道怎样做符合道义却不能改变自己,有缺点不能及时改正,这些都是我忧虑的。孔子所忧虑的这四种社会现象,不但古代有,现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例如:在网络上有三则报道:第一则是在巴黎的圣母殿的门口用中文写着一行字——请勿大声喧哗;第二则是在美国珍珠港的垃圾桶上,也是用中文写了一行字——请把垃圾丢在此;第三则是在泰国皇宫的厕所里面,还是用中文写着一行字——便后请冲厕。为什么外国人要用中国字写?当然是写给中国人看的!这就是“德之不修”的结果,这就是现代教育忽视了德育教育的后果!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怕亡国,因为亡国可以复国,最怕的是把自己人文文化的根挖断了,从而陷于万劫不复的境地。肩负教书育人之责的教师,身上的担子着实不轻!
2 孔子之德就是师之魂
提起“魂”这个词,大家觉得既看不到又摸不着,说到“师魂”就更抽象了,那么把“师魂”形象化,就不难理解了。我国古代的孔老夫子就是天下典型的“师魂”化身,孔子之所以能成为从师者的楷模,重要的是“德”铸造了他,使其被全世界视为“神”。
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有很多是各国高官栋梁,其中著名的“七十二贤人”倍受世人传颂。孔子在教育事业上取得的伟大成就,得益于他与弟子间建立了一种和谐、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使他深得学生的敬仰和爱戴,被尊为“万世师表”。
孔子不摆师道尊严的架子,总是与学生平等对话,共同探讨问题,在争论中教学相长。纵观《论语》,许多有关学、政、礼、仁等方面的重要思想,都是在这种谈话教学中得出来的。有时,孔子提出一个题目,让大家各抒己见,自己也参与进去,不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学生们说:“我比你们年纪大几岁,不要因此把我看得很了不起。”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偶尔有些学生聪明而调皮,喜欢提一些难题,或者刁钻或者别有用心,来为难孔子。孔子都以其崇高的人格魅力、超人的智慧和渊博的知识令其折服。
孔子心胸博大坦诚,对学生无私无隐,始终秉承“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他对富贵子弟不高看不优待,对寒门学生不挖苦不歧视,平等对待,一视同仁。他赞扬学生的优点,也决不姑息学生的缺点。孔子善于抓住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加以表扬;当学生有了错,他也会予以批评,让其及时改正。孔子批评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对学生的一些小毛病小错误,孔子批评得则较温和较委婉。孔子明确每一位学生的不足,并在教学中有侧重点地给以弥补,使他们都取得了巨大进步。
孔子爱生如子,在生活中,对学生也是关怀备至。子路在卫国内战中,被剁成肉酱,孔子“为之不食肉糜”。冉耕得了不治之症,孔子去看他,伤心地说:“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英年早逝,孔子恸曰:“天亡我!”
由于孔子细心地教导、诚挚地关怀,以及他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学生们,尊敬他、爱戴他。他得了病,子路为他祈祷。叔孙武叔等人诋毁他,子贡坚决为他辩护。孔子死后,学生们为他守墓三年,子贡守墓六年,才挥泪而去。更重要的是,学生们谨记老师的教诲,终生实践着他的思想,传播着他的思想,从而形成了中国最重要的学说——儒学,使孔子的思想光照千秋,使孔子名垂万代。
3 新时期教师应该如何进德修业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子说:“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牧。”
师者,传业、授道、解惑者也;
师者,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表里如一;
师者,有师德、有师能、有师智、有师魂;
师者,学高为师,学为人师,教为人师;
《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用;知不足,然后能反也;知用,然后能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作为新时期的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这是教师的责任,也是为师者的使命。
3.1 修师德——爱岗敬业、以身作则。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是社会对教育工作者的期望和要求。只有师德高尚,才有敬业、律已、爱生的人格力量。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精神源泉。新世纪的教师应具有完美的职业道德,高尚的情操,丰厚的文化底蕴,优秀的艺术表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身垂范。在本职工作中,能够认真备课,守时上课,按时站岗执勤;在学习生活中,能够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尊重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以自己的行动让学生亲切地感受到教师的师德。
3.2 强师能——团结协作、锐意进取。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掌握熟练的教育教学技能,是师能;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是师能;灵活机动的教育机智,是师能;懂得团队合作,游刃有余地处理和协调人际关系,是师能;更新知识、学会学习,是师能;不断探索、力求创新,是师能;熟悉微机操作技能,会使用电化教学手段,积极投身教育科研,是师能;审美高雅、身心健康,也是师能。
3.3 启师智——终身学习、诲人不倦。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现代社会,一位优秀教师的智慧必须是精与博的有效结合。在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准方面,必须力求精深;在人文精神和科研理念方面,必须力求广博;在一般智力结构和特殊的思维品质方面,必须力求合理有效。因为学生的性格各异,教师在面对瞬息万变的教育情境时,能够准确迅速地作出判断,恰到好处地妥善处理,从而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达到最佳的教育境界,应变性、直觉性、灵活性、巧妙性、幽默性,就是教师智慧的表现。
3.4 铸师魂——安贫乐道、克己奉公。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师魂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是教师的人格风范。“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为人师者,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唯有这样方可以德育德、以才培才、以学促学、以趣激趣、以情动情、以性养性、以意练意、以行导行,真正做到教学不知足,教育知不足。
孔子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德不孤,必有邻”。苏洵也说:“用心于正,一振而群纲举;用心与诈,百补而千穴败”。教师只有不断地“近”德,才能令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只有不断“进”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因此,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基础和根本;完善自我、战胜自我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关键;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是成为优秀教师的永不满足的目标。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点一滴中,润物细无声,修身立德,铸就师魂,点亮学生的心灯,成就自己精彩的人生。
1 为师者崇尚德的重要性
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用,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意思是:培养品德,不钻研学问,知道怎样做符合道义却不能改变自己,有缺点不能及时改正,这些都是我忧虑的。孔子所忧虑的这四种社会现象,不但古代有,现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例如:在网络上有三则报道:第一则是在巴黎的圣母殿的门口用中文写着一行字——请勿大声喧哗;第二则是在美国珍珠港的垃圾桶上,也是用中文写了一行字——请把垃圾丢在此;第三则是在泰国皇宫的厕所里面,还是用中文写着一行字——便后请冲厕。为什么外国人要用中国字写?当然是写给中国人看的!这就是“德之不修”的结果,这就是现代教育忽视了德育教育的后果!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怕亡国,因为亡国可以复国,最怕的是把自己人文文化的根挖断了,从而陷于万劫不复的境地。肩负教书育人之责的教师,身上的担子着实不轻!
2 孔子之德就是师之魂
提起“魂”这个词,大家觉得既看不到又摸不着,说到“师魂”就更抽象了,那么把“师魂”形象化,就不难理解了。我国古代的孔老夫子就是天下典型的“师魂”化身,孔子之所以能成为从师者的楷模,重要的是“德”铸造了他,使其被全世界视为“神”。
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有很多是各国高官栋梁,其中著名的“七十二贤人”倍受世人传颂。孔子在教育事业上取得的伟大成就,得益于他与弟子间建立了一种和谐、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使他深得学生的敬仰和爱戴,被尊为“万世师表”。
孔子不摆师道尊严的架子,总是与学生平等对话,共同探讨问题,在争论中教学相长。纵观《论语》,许多有关学、政、礼、仁等方面的重要思想,都是在这种谈话教学中得出来的。有时,孔子提出一个题目,让大家各抒己见,自己也参与进去,不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学生们说:“我比你们年纪大几岁,不要因此把我看得很了不起。”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偶尔有些学生聪明而调皮,喜欢提一些难题,或者刁钻或者别有用心,来为难孔子。孔子都以其崇高的人格魅力、超人的智慧和渊博的知识令其折服。
孔子心胸博大坦诚,对学生无私无隐,始终秉承“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他对富贵子弟不高看不优待,对寒门学生不挖苦不歧视,平等对待,一视同仁。他赞扬学生的优点,也决不姑息学生的缺点。孔子善于抓住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加以表扬;当学生有了错,他也会予以批评,让其及时改正。孔子批评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对学生的一些小毛病小错误,孔子批评得则较温和较委婉。孔子明确每一位学生的不足,并在教学中有侧重点地给以弥补,使他们都取得了巨大进步。
孔子爱生如子,在生活中,对学生也是关怀备至。子路在卫国内战中,被剁成肉酱,孔子“为之不食肉糜”。冉耕得了不治之症,孔子去看他,伤心地说:“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英年早逝,孔子恸曰:“天亡我!”
由于孔子细心地教导、诚挚地关怀,以及他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学生们,尊敬他、爱戴他。他得了病,子路为他祈祷。叔孙武叔等人诋毁他,子贡坚决为他辩护。孔子死后,学生们为他守墓三年,子贡守墓六年,才挥泪而去。更重要的是,学生们谨记老师的教诲,终生实践着他的思想,传播着他的思想,从而形成了中国最重要的学说——儒学,使孔子的思想光照千秋,使孔子名垂万代。
3 新时期教师应该如何进德修业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子说:“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牧。”
师者,传业、授道、解惑者也;
师者,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表里如一;
师者,有师德、有师能、有师智、有师魂;
师者,学高为师,学为人师,教为人师;
《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用;知不足,然后能反也;知用,然后能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作为新时期的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这是教师的责任,也是为师者的使命。
3.1 修师德——爱岗敬业、以身作则。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是社会对教育工作者的期望和要求。只有师德高尚,才有敬业、律已、爱生的人格力量。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精神源泉。新世纪的教师应具有完美的职业道德,高尚的情操,丰厚的文化底蕴,优秀的艺术表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身垂范。在本职工作中,能够认真备课,守时上课,按时站岗执勤;在学习生活中,能够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尊重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以自己的行动让学生亲切地感受到教师的师德。
3.2 强师能——团结协作、锐意进取。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掌握熟练的教育教学技能,是师能;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是师能;灵活机动的教育机智,是师能;懂得团队合作,游刃有余地处理和协调人际关系,是师能;更新知识、学会学习,是师能;不断探索、力求创新,是师能;熟悉微机操作技能,会使用电化教学手段,积极投身教育科研,是师能;审美高雅、身心健康,也是师能。
3.3 启师智——终身学习、诲人不倦。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现代社会,一位优秀教师的智慧必须是精与博的有效结合。在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准方面,必须力求精深;在人文精神和科研理念方面,必须力求广博;在一般智力结构和特殊的思维品质方面,必须力求合理有效。因为学生的性格各异,教师在面对瞬息万变的教育情境时,能够准确迅速地作出判断,恰到好处地妥善处理,从而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达到最佳的教育境界,应变性、直觉性、灵活性、巧妙性、幽默性,就是教师智慧的表现。
3.4 铸师魂——安贫乐道、克己奉公。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师魂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是教师的人格风范。“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为人师者,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唯有这样方可以德育德、以才培才、以学促学、以趣激趣、以情动情、以性养性、以意练意、以行导行,真正做到教学不知足,教育知不足。
孔子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德不孤,必有邻”。苏洵也说:“用心于正,一振而群纲举;用心与诈,百补而千穴败”。教师只有不断地“近”德,才能令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只有不断“进”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因此,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基础和根本;完善自我、战胜自我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关键;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是成为优秀教师的永不满足的目标。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点一滴中,润物细无声,修身立德,铸就师魂,点亮学生的心灯,成就自己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