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冯梦波在国内新媒体艺术家里是拓荒者,从1993年买了第一台电脑开始,他就致力于新媒体艺术的尝试。将近二十年的创作,他战果辉煌,两次入选卡塞尔文献展,被纽约Moma收藏,得到过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的赞助,最近,他的最新个展《梦波2012》在北京开幕。
20世纪90年代,新媒体艺术还是个稀罕事物。1997年,第十届卡塞尔文献展举办,全世界只有两个艺术家携新媒体作品而来,冯梦波就是其中之一,他带去了《私人照相簿》这件作品。以冯梦波家庭20年代以来的旧照片为基础,集合了他童年时代的涂鸦、书籍、记忆中的电影镜头和音乐,观众可以按键选择观看路径。冯梦波这样解释这部代表作品:“每个家庭都有一本影集,我曾看过许多,我注意到它们是如此的近似,一样的脸,一样的微笑,甚至一样的光影!这种感觉如此强烈,我想如果我做一个影集的节目,它将不是我家庭的故事,也将是所有中国家庭的画史。”
而到2002年第11届卡塞尔文献展时,新媒体艺术家已经占到艺术家总数的一半以上了。新媒体艺术的迅猛发展让冯梦波略微不适应,他曾在一个采访中说,“我个人很不喜欢‘新媒体艺术家’的称号”。
所以当记者问,你的作品很重视互动的时候,冯梦波露出了近乎嘲讽的表情,“最早做这个东西的时候,国内还不知道有一个词叫互动呢,现在不互动简直就丢人了,人家老问,这个互动吗,我说我凭什么要互动呢?”
冯梦波自己更喜欢说“游戏”,他热爱游戏,作品总是与游戏为伍,他也花费了很长的时间研究各种游戏技术,就像通关一样,确保作品的执行。
冯氏梦工厂
《梦波2012》是个场面颇为热闹的展览,作品风格不一,既有冯梦波拿手的互动视频游戏,也有展现传统文字之美的平面作品。规模最大的作品叫《真人快打》,灵感来源于同名格斗游戏。这个诞生于90年代的游戏是世界上第一个用真人扫描做出人物视效的游戏,因为效果血腥刺激,曾经风靡了当时的街头游戏厅,冯梦波的《真人快打》则是老少皆宜的魔法秀,带着日常生活的喜感。艺术家把宽敞的展厅布置成典型的北京街景,远处是摩天大楼,近景还留着正在拆迁的胡同。演员们的投影随时打在墙上,每一个角色都是普通人,有自家亲戚,比如艺术家的叔叔婶婶和儿子,也有圈内好友,通过街机式的操作系统,观者可以选择一个人物,然后看着游戏中人摆出架势搏斗。
对技术狂人冯梦波来说,解决游戏制作的黑箱问题并不难,一切关节在他口中都很简单,他为所有人物规定了28套动作,“每个人拍一千张照片。拍摄是最简单的一步,之后要截图、抠像,然后再编程制作动画,最后再加上正宗80年代流行音乐,就成了这个装置。”
和《真人快打》一样,作品《Q2012》也有着复古的感觉,这是个类似跳舞毯的电子游戏装置,观众可以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旋律中起舞。游戏的系统植根于Quake。
而《视力表》这个作品,则有着不同前者的古典韵味,冯梦波自己创造了两款字体,分别唤为“矢量冯”和“点阵冯,”截取这两款字体,在最传统的白纸上,他制成了巨幅的视力表,但是这个视力表上哪怕最顶端的字体也是模糊难以辨认的,视觉效果如同被风化的碑帖拓本一样。可读与不可读之间,完全古典和彻底现代之间那点微妙的体验,正是冯梦波想要表达的东西:软件的参数或许可以让字体特别精确,但是中国书法之美,却正是在一言难尽、模糊暧昧之中。
冯梦波最为人熟知的作品,当属2009年的《长征:重启》。任天堂公司出品的《超级玛丽》无人不知,其中的主角马里奥、路易、桃子公主、蘑菇王子等等已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史诗气质的《长征:重启》便是以《超级玛丽》为灵感创作的作品,不过,比起单纯前进的马里奥,《长征:重启》显然有着更多值得玩味的细节,如果按照时下流行的广告词来解读,大概是一个“超大型2D红色题材动作冒险射击恋爱解密怀旧类游戏”,关键字太多,但是并不庞杂,也不影响这个游戏的趣味,恰恰相反,大多数中国人会在其中寻找到自己熟悉的视觉符号。一旦参与游戏,玩家将会操控一个红军战士,穿越路途中的艰难险阻到达目的地,这是一条长征之路,终极目的是火星,英勇的红军战士将会遇到东瀛魔头马里奥、西方蛮族魂斗罗双雄等诸多“犯罪组织”的挑战,时不时还会有日本美少女战士借故打酱油抢镜。而红军战士用以御敌的绝世利器则是响彻武林数百年之久的独门暗器——可乐罐头。
在轻快的戏谑之中,中国的近代史和当代的现状被一一诉来,轻松的游戏变成沉重的思考,说这是冯梦波最成功的作品并不为过,而被纽约Moma收藏,则证实了它的学术地位。
我不是你们以为的那种游戏宅男
冯梦波是个相当矛盾的艺术家,很多人都知道他出身餐饮世家,爆肚冯是他家祖传的产业,他的父亲是工程师,家族产业由哥哥打理,家里几乎没有人和艺术有关。工艺美校毕业之后,他报考了中央美院的版画系,选择版画的原因很简单,它可以接触更多的材料和技术。版画专业复杂的专业训练给了他对机械以及技术的最初感觉,但是冯梦波说,版画系的训练,让他学会克制自己对繁琐工艺的诉求,“其实我从这个专业学到的最很重要的东西,就是它的限制性很强,比如说,因为制版、套色都是很繁琐的工作,而且成本比较高,你多一个颜色、多一个版的话,就会产生出很多麻烦和成本,所以一定要限制。这种限制是一个特别好的学习经历。”
冯梦波现在生活的主题也是“克制”,他依然会花时间在游戏上,只是不像年轻时那么着迷到不眠不休,茶饭不想。大部分时间他过的都是宅男的生活,各种类型的游戏机他全部搜罗来,从最早的红白机、8比特、16比特、32比特到现在流行的次时代游戏机比如360、wii、ps3这些他都有,但真正最爱的,还是游戏厅时代的街机,他有四台,偶尔会在家邀朋友对打。
虽然从二十多岁开始痴迷游戏,而且自己的很多作品都是以游戏为灵感的,但是冯梦波并不让他上小学的儿子随意地打游戏,开展当天儿子和父母都来了,趁着这个机会,儿子可以过把瘾。“以前展览的时候,他还会在旁边指导人家怎么打,人家奇怪,看不出来你还挺在行,儿子得意,那是我爸做的!”
对话冯梦波
我是一个天生的技术高手
F:虽然您以新媒体艺术知名,但是据说,你也喜欢特别古典的东西。而且有《视力表》这样的作品。
冯:对,我很喜欢书法,但是现在都没人写字了。以前书法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比如我们家有个好帖,打开给你看一下,或者我借走临帖,临摹一下都行。现在都没有这样的事了,让别人怎么交流呢?电脑上的字体很精确,也很好,但是下载一个回去打印一下,这就是我的书法作品吗?
《视力表》跟《乱码山水》有点像,创作的时候,我脑子里想的还是中国传统的那些老事儿,如同古文一样,现在也没这个环境了,你只能用我们现在的一些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理想,那我比较熟悉的语言就是电脑和游戏了。
F:您的作品和技术的关系非常密切,对技术的态度?
冯:我是一个天生的技术高手,我从来不会害怕学习,学习是一个很大的乐趣,每天都有一大堆问题需要解决,我又不是那种让人代工的人,每个动作都得自己做,这里面有太多事需要学习了。我的技术水平?毫不夸张地说,美院有很多苹果电脑,专门有个公司负责维护这些电脑,但是他们遇到问题,就会打电话给我,我会告诉他们该怎么办。
F:讲讲游戏影响你的创作吧?还有你对游戏最狂热的经历?
冯:我是1966年生的,十八九快二十岁了才开始玩游戏机。我周围没什么人玩,我也不是去游戏厅、街上玩,我比较宅,不爱出门,时候没有街机,就是红白机,红白机上的游戏不能存盘,所以必须一次打到底,你得练习出一个本能,不至于不吃不喝,但是除了吃喝,就得受着它,也没多难,这种游戏,一般一个礼拜到头了吧,就彻底打到底。
我既是一个狂热的游戏迷,又是学艺术、做艺术的人,当然,也非常热爱我的艺术。所以把这两者结合也就很自然了。”
20世纪90年代,新媒体艺术还是个稀罕事物。1997年,第十届卡塞尔文献展举办,全世界只有两个艺术家携新媒体作品而来,冯梦波就是其中之一,他带去了《私人照相簿》这件作品。以冯梦波家庭20年代以来的旧照片为基础,集合了他童年时代的涂鸦、书籍、记忆中的电影镜头和音乐,观众可以按键选择观看路径。冯梦波这样解释这部代表作品:“每个家庭都有一本影集,我曾看过许多,我注意到它们是如此的近似,一样的脸,一样的微笑,甚至一样的光影!这种感觉如此强烈,我想如果我做一个影集的节目,它将不是我家庭的故事,也将是所有中国家庭的画史。”
而到2002年第11届卡塞尔文献展时,新媒体艺术家已经占到艺术家总数的一半以上了。新媒体艺术的迅猛发展让冯梦波略微不适应,他曾在一个采访中说,“我个人很不喜欢‘新媒体艺术家’的称号”。
所以当记者问,你的作品很重视互动的时候,冯梦波露出了近乎嘲讽的表情,“最早做这个东西的时候,国内还不知道有一个词叫互动呢,现在不互动简直就丢人了,人家老问,这个互动吗,我说我凭什么要互动呢?”
冯梦波自己更喜欢说“游戏”,他热爱游戏,作品总是与游戏为伍,他也花费了很长的时间研究各种游戏技术,就像通关一样,确保作品的执行。
冯氏梦工厂
《梦波2012》是个场面颇为热闹的展览,作品风格不一,既有冯梦波拿手的互动视频游戏,也有展现传统文字之美的平面作品。规模最大的作品叫《真人快打》,灵感来源于同名格斗游戏。这个诞生于90年代的游戏是世界上第一个用真人扫描做出人物视效的游戏,因为效果血腥刺激,曾经风靡了当时的街头游戏厅,冯梦波的《真人快打》则是老少皆宜的魔法秀,带着日常生活的喜感。艺术家把宽敞的展厅布置成典型的北京街景,远处是摩天大楼,近景还留着正在拆迁的胡同。演员们的投影随时打在墙上,每一个角色都是普通人,有自家亲戚,比如艺术家的叔叔婶婶和儿子,也有圈内好友,通过街机式的操作系统,观者可以选择一个人物,然后看着游戏中人摆出架势搏斗。
对技术狂人冯梦波来说,解决游戏制作的黑箱问题并不难,一切关节在他口中都很简单,他为所有人物规定了28套动作,“每个人拍一千张照片。拍摄是最简单的一步,之后要截图、抠像,然后再编程制作动画,最后再加上正宗80年代流行音乐,就成了这个装置。”
和《真人快打》一样,作品《Q2012》也有着复古的感觉,这是个类似跳舞毯的电子游戏装置,观众可以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旋律中起舞。游戏的系统植根于Quake。
而《视力表》这个作品,则有着不同前者的古典韵味,冯梦波自己创造了两款字体,分别唤为“矢量冯”和“点阵冯,”截取这两款字体,在最传统的白纸上,他制成了巨幅的视力表,但是这个视力表上哪怕最顶端的字体也是模糊难以辨认的,视觉效果如同被风化的碑帖拓本一样。可读与不可读之间,完全古典和彻底现代之间那点微妙的体验,正是冯梦波想要表达的东西:软件的参数或许可以让字体特别精确,但是中国书法之美,却正是在一言难尽、模糊暧昧之中。
冯梦波最为人熟知的作品,当属2009年的《长征:重启》。任天堂公司出品的《超级玛丽》无人不知,其中的主角马里奥、路易、桃子公主、蘑菇王子等等已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史诗气质的《长征:重启》便是以《超级玛丽》为灵感创作的作品,不过,比起单纯前进的马里奥,《长征:重启》显然有着更多值得玩味的细节,如果按照时下流行的广告词来解读,大概是一个“超大型2D红色题材动作冒险射击恋爱解密怀旧类游戏”,关键字太多,但是并不庞杂,也不影响这个游戏的趣味,恰恰相反,大多数中国人会在其中寻找到自己熟悉的视觉符号。一旦参与游戏,玩家将会操控一个红军战士,穿越路途中的艰难险阻到达目的地,这是一条长征之路,终极目的是火星,英勇的红军战士将会遇到东瀛魔头马里奥、西方蛮族魂斗罗双雄等诸多“犯罪组织”的挑战,时不时还会有日本美少女战士借故打酱油抢镜。而红军战士用以御敌的绝世利器则是响彻武林数百年之久的独门暗器——可乐罐头。
在轻快的戏谑之中,中国的近代史和当代的现状被一一诉来,轻松的游戏变成沉重的思考,说这是冯梦波最成功的作品并不为过,而被纽约Moma收藏,则证实了它的学术地位。
我不是你们以为的那种游戏宅男
冯梦波是个相当矛盾的艺术家,很多人都知道他出身餐饮世家,爆肚冯是他家祖传的产业,他的父亲是工程师,家族产业由哥哥打理,家里几乎没有人和艺术有关。工艺美校毕业之后,他报考了中央美院的版画系,选择版画的原因很简单,它可以接触更多的材料和技术。版画专业复杂的专业训练给了他对机械以及技术的最初感觉,但是冯梦波说,版画系的训练,让他学会克制自己对繁琐工艺的诉求,“其实我从这个专业学到的最很重要的东西,就是它的限制性很强,比如说,因为制版、套色都是很繁琐的工作,而且成本比较高,你多一个颜色、多一个版的话,就会产生出很多麻烦和成本,所以一定要限制。这种限制是一个特别好的学习经历。”
冯梦波现在生活的主题也是“克制”,他依然会花时间在游戏上,只是不像年轻时那么着迷到不眠不休,茶饭不想。大部分时间他过的都是宅男的生活,各种类型的游戏机他全部搜罗来,从最早的红白机、8比特、16比特、32比特到现在流行的次时代游戏机比如360、wii、ps3这些他都有,但真正最爱的,还是游戏厅时代的街机,他有四台,偶尔会在家邀朋友对打。
虽然从二十多岁开始痴迷游戏,而且自己的很多作品都是以游戏为灵感的,但是冯梦波并不让他上小学的儿子随意地打游戏,开展当天儿子和父母都来了,趁着这个机会,儿子可以过把瘾。“以前展览的时候,他还会在旁边指导人家怎么打,人家奇怪,看不出来你还挺在行,儿子得意,那是我爸做的!”
对话冯梦波
我是一个天生的技术高手
F:虽然您以新媒体艺术知名,但是据说,你也喜欢特别古典的东西。而且有《视力表》这样的作品。
冯:对,我很喜欢书法,但是现在都没人写字了。以前书法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比如我们家有个好帖,打开给你看一下,或者我借走临帖,临摹一下都行。现在都没有这样的事了,让别人怎么交流呢?电脑上的字体很精确,也很好,但是下载一个回去打印一下,这就是我的书法作品吗?
《视力表》跟《乱码山水》有点像,创作的时候,我脑子里想的还是中国传统的那些老事儿,如同古文一样,现在也没这个环境了,你只能用我们现在的一些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理想,那我比较熟悉的语言就是电脑和游戏了。
F:您的作品和技术的关系非常密切,对技术的态度?
冯:我是一个天生的技术高手,我从来不会害怕学习,学习是一个很大的乐趣,每天都有一大堆问题需要解决,我又不是那种让人代工的人,每个动作都得自己做,这里面有太多事需要学习了。我的技术水平?毫不夸张地说,美院有很多苹果电脑,专门有个公司负责维护这些电脑,但是他们遇到问题,就会打电话给我,我会告诉他们该怎么办。
F:讲讲游戏影响你的创作吧?还有你对游戏最狂热的经历?
冯:我是1966年生的,十八九快二十岁了才开始玩游戏机。我周围没什么人玩,我也不是去游戏厅、街上玩,我比较宅,不爱出门,时候没有街机,就是红白机,红白机上的游戏不能存盘,所以必须一次打到底,你得练习出一个本能,不至于不吃不喝,但是除了吃喝,就得受着它,也没多难,这种游戏,一般一个礼拜到头了吧,就彻底打到底。
我既是一个狂热的游戏迷,又是学艺术、做艺术的人,当然,也非常热爱我的艺术。所以把这两者结合也就很自然了。”